《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案。
2. 学生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诗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的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的格律和形式。
(2)学生观察和模仿诗的韵律,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闭目静思,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六、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代诗歌。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2.认识该篇诗词的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义;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3.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导入引入唐代文学的特点,包括流派、主题、风格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
2.观赏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山水的关联。
Step 2 导入课文1.呈现课文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引导学生思考该诗篇可能与何种主题相关。
2.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对该篇诗歌主题的预测。
Step 3 阅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思。
2.学生回答由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对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Step 4 分析诗歌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词句运用等方面。
2.解读诗句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
3.分析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5 欣赏诗歌1.播放音频,欣赏声音朗诵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之美。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景色,并引发学生对画面中意象的联想。
Step 6 提高阅读能力1.老师给出几个诗句,请学生尝试默写,并互相检查答案。
2.进行诗歌的韵律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感。
Step 7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拓展学习,让学生从其他角度来解读该篇诗歌,包括与当代生活、哲学思考等的关联。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与诗歌相关的背景和意义,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想象并描绘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禅宗哲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解释。
3.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2. 学生用书:《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寺和禅院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环境。
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环境中。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应用:学生尝试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意境感受。
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选择一首其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板书设计:诗歌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意境:山水、禅宗、宁静、自然主题: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融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1.2.2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2.3 诗歌鉴赏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欣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的生平介绍资料诗歌鉴赏相关书籍和文章互联网资源,如诗歌解读、文学评论等6.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教学PPT打印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或音频播放设备(如果需要的话)第七章:教学环境与组织7.1 教学环境安静且光线适宜的教室适当的座位安排,以便于讨论和互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学材料7.2 教学组织提前布置教室,准备教学材料确保教学过程中秩序井然,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第八章:教学反馈与调整8.1 教学反馈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提供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8.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或提供额外辅导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使用,如增加或减少相关材料的提供第九章:教学拓展与延伸9.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常建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佛教文化对常建诗歌的影响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9.2 教学延伸邀请文学专家或诗人来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寺庙或类似的宗教场所,增强他们对诗歌背景的认识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提高他们的文学兴趣和表达能力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教学改进在未来的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得到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背景介绍:重点关注学生对诗人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f六、小结: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1、熟读、背诵。
题破山寺后禅院 优秀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教学难点】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目意思是什么?是谁写呢?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钟磬(qìng)万籁(lài)禅房(chán)(2)生词释义。
古寺: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人的房舍。
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诗人王维的创作风格。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哲理,提升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 采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了解诗人王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提问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背诵诗文。
2. 选取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
八、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之前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木兰诗》《陌上桑》相对兴趣浓厚些,至于写景的就有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了;这段时间欣赏学生的日记,有些替无话可说的学生着急呢,所以萌生了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与写景结合起来的想法,姑且试试看哈。
写在这里的,已经是教学实录了,绿色字迹部分是课堂上临时调整的环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籁磬;
(2) 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 通过观察、想象、欣赏、思考和表达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音韵美;
(2) 感受自然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目标2(2),目标3
2、难点:目标1(2),目标2(2)
课时安排
1课时(早自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
秀英(学生),你昨天在日记里描绘了早晨的景色,很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秀英念自己的日记。
提问:你觉得这样的早晨美不美呢?美在那里呢?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其中作者的见解不错:早晨的光与影的变幻很神奇,早晨给人新的希望。
(教者点拨)给予发言的学生鼓励或适当的肯定。
今天,让我们追随常建的目光,来欣赏一下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
板书课题及作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简介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曾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三、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教者点拨)语速要比平时说话和朗读白话文舒缓些;
磬,念qìng,有后鼻音。
(学生活动)3、男生齐读。
有位学生把“但余钟磬音”读成了“但余钟磬声”。
(教者点拨)提出学习要求:学习要认真仔细。
提问:“音”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声音。
提问:我们现在一般说“读书声”,不说“读书音”,为什么作者在这儿不说“钟磬声”,而说“钟磬音”呢?
(学生活动)思考,不由自主的跟周围的同学交流,有人举手,
回答:(成玉)因为“林”“深”“心”“音”声音差不多。
(陈柯)那叫“押韵”。
提问:韵脚呢?
回答:“林”“深”“心”“音”。
(扬蕾)“深”的韵母是“en”呢?!
(教者点拨)表扬:扬蕾观察很仔细。
“en”“in”同属十八韵当中的十五痕,就是说,在古音韵学中,韵母为“en”
“in”的字是同一类的。
所以,这首诗的韵脚有
“林”“深”“心”“音”。
四、品读诗歌,感受自然美,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自由品读,想象景物,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表
达出来。
早晨,阳光洒向寺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阳光是金色的。
(教者点拨)想象到了早晨阳光的色彩。
那些树披上金色的婚纱,灿烂地笑了。
(教者点拨)不错的比喻、拟人,树木也有了灵气呢!
通往后禅院的小路曲曲折折的。
后禅院很幽静。
僧房周围花木丛生。
空气好香!
(教者点拨)好享受是不是哦?!
树林里有好多鸟儿,叽叽喳喳的。
那是它们在快活地唱歌呢!
(教者点拨)我想也是的。
水潭里倒映着各种景物。
一切都很安静。
有鸟儿在叫呢!还有钟磬的声音呢!
(教者点拨)有新发现了。
早晨,走在山路上,鸟儿在叫,感觉好安静呢!
(教者点拨)看来你是体会过的!
大家不妨在周末的清晨,到屋后的山林里去体会一下哈。
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
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是用蝉和鸟的叫声反衬山林的幽静呢。
其实呢,把大家刚才的描绘组织起来,就成了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呢!
四、学以致用
1、总结
提问:当然,我们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挥的。
那么,作者怎么就把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写得这么美呢?
(学生活动)思考,表达:
他观察仔细。
他热爱大自然。
他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
他笔下的景物有一种幽静的美。
他用了反衬。
2、运用
(1)教者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
学生观察到的有:云霞,形态、色彩美丽,还在变幻;山,形态奇特;天空,挨着远山;鸟,霞光下的剪影;树,颜色、形状、情态各异;小屋,薄雾,炊烟等等。
教者以“树”为例,细说说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校园里的树。
追问:什么样的树?
回答:绿叶的樟树,黄叶的水杉,光秃秃的梨树。
追问:看着光秃秃的梨树,你想到了什么?
回答:来年梨树上长满了绿叶,开满了洁白的花。
追问:再看光秃秃的梨树,有什么感觉没有?
回答:那树像是扭头望着樟树,露出羡慕的神情;又像
是在等着春天呢!
(2)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写下来,那么,你一定能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早晨!
3、留作业
将《题破山寺后禅院》熟读成诵。
五、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 幽静安闲 )
教学反思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很成熟了,诗人往往是寄情山水。
作者欣赏这幽静的禅院,领略这忘情尘俗的意境,抒发着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这些在设计与教学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因为孩子们还领会不到;孩子们的观察、想象、欣赏、思考
和表达能力还亟待提高,教者着实着急。
不过,回头想想,孩子们能积极地参与、自如地表达,进步就可望可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