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案。

2. 学生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诗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的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的格律和形式。

(2)学生观察和模仿诗的韵律,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闭目静思,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六、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代诗歌。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教案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时,我发现有的学生难以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交流、整理思路。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预演,确保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观点,以便在班级分享时表达得更清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意境。
3.学习并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4.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如《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所蕴含的深情厚谊。
-修辞手法辨识:对于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和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拟人手法。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寺庙文化、禅宗文化等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影响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举例:《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学生需要理解“班马”的含义及其在古代送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马的鸣叫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哀伤和不舍。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想象并描绘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禅宗哲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解释。

3.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2. 学生用书:《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寺和禅院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环境。

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环境中。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应用:学生尝试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意境感受。

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选择一首其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板书设计:诗歌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意境:山水、禅宗、宁静、自然主题: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融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学设计
a.诗歌中描绘的山寺和禅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c.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宁静、淡泊的心态有哪些意义?
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5.课堂反馈: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字数不限。
4.设想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施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关注。
5.设想五:利用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策略: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思考;教师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深入理解仍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日益增强,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尚待加强。针对这些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三是加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关注。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情境教学,以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常建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朗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文的初步理解。

3.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评、自评,提高朗读能力。

4. 图文并茂(1)教师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感悟,与诗文相结合。

5.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2)了解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意境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生字词、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常建及其生活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

7. 作业布置(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小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禅院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艺术欣赏:邀请书法爱好者为学生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与诗歌的结合之美。

最新《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最新《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

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问答法。

【教具准备】PPT、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

题: 意思是写。

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新授(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课文。

(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课时: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

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巩固拓展】
1、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2、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