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完整版)《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
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
(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
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复习班级姓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诗文赏析】“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主旨】这首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向往隐居的隐逸胸怀。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倚着栏杆流下了眼泪。
【诗文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出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加深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两个动词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
【主旨】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1、试翻译句子:太祖常劝以读书。
读之竟日。
赵普日复奏其人。
碎裂奏牍掷地。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2分)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4.“曲径通幽处” 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3分)5.“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3分)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1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3、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5、答:不矛盾。
它是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
用禅院的寂静衬托当时钟声入耳的清晰与作者自然的感受。
6、答:“诗眼”分别是“悦” “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7、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
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这是唐代文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诗。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山寺后的禅院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禅意与宁静。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篇就通过“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将诗人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
破山寺后的禅院,作为一个隐秘的场所,象征着诗人远离纷扰、沉入心灵深处的意境。
而“我心红尘”则表达了诗人的境遇与心绪,与禅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情感的体现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接着,诗人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禅院的景色:“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夕阳红的色彩映照在禅院,给人以温馨之感,也透露出禅院的宁静和祥和。
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不可测,通过这种语境的描述,将禅院的远离尘世、隐逸幽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对于楼梯、疏星与流云的描绘,更加丰富了整个禅院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禅院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走入其中,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美好。
而通过对禅院的语言描写,诗人也传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静谧与超脱,表达了对尘世的离愁和对心灵的追求。
总结起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具有深邃禅意的诗。
通过对禅院景色的细腻描摹,诗人创造了一个寂静、安详的景象。
这首诗以舒缓、轻盈的语言,让读者在浮躁的世界中静下心来,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回归心灵的体验。
这首诗在描绘禅境的同时,也对诗人自身的情感境遇进行了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