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送友人》李白
理解性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初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悦鸟性”中的“悦”字如何解释?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 “万籁”一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 “磬音”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 “花木深”中的“深”字如何理解?它对描绘禅院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该句中的时间顺序和景物描写技巧。

2. 请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曲径”与“幽处”之间的对比和联系。

3. 请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悦鸟性”与“空人心”所蕴含的哲理。

4. 请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万籁此都寂”与“钟磬音”之间的对比和深意。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0分)1. 请默写:“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并解释“初日”在句中的象征意义。

2. 请默写:“曲径通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并分析“幽处”对禅院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请默写:“山光__________性,潭影空人心。

”并探讨“悦鸟性”对全诗情感基调的影响。

4. 请默写:“万籁此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并解析“都寂”与“钟磬音”在诗中的对比效果。

四、内容理解概括与深度分析(15分)请用详细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五、描写手法与艺术特色分析(15分)请详细分析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其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与意境解读(15分)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赏析。

请详细解读该句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效果,并说明它对全诗主题的贡献。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中考链接: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
1。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
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
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不正确。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

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

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

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

“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解析】D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解析】A 没有愤懑抑郁。

6、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清晨古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由诗题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就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诗人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错误,应为“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