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导学案
二十三 雪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日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主备:徐耀祖审核:李进朝段芳备课时间:5月5日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两首词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 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背诵这两首词。
2.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雪》【预习检测】字音互填。
yāo娆( ) qìn园春( ) 惟余莽莽( )稍逊( ) 风sāo( ) làn màn( )( ) 今朝( ) 分外( ) 原驰là象( )驿( )站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3.试概括词的上、下阕的意义,了解上、下阕的联系。
【合作探究】1.在词的上阕部分,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北国雪景的?2.“望长城内外”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认为其中“封”、“飘”字用的极好,请你谈谈理由。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呢?5.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一个“惜”字直贯以下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诗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当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4分)蜡()象分()外妖娆()今朝()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2分)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4分)4.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沁园春·雪》导学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高效导学案课题:1、沁园春雪课型:讲读主备:审核:审定: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 zhuāng 素裹()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一代天 ji āo()4、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5、背诵比赛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②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③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7、《心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 ,。
8、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
9、简答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③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应怎样理解这个词?二、研讨展示: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雪》导学案学生版

十九、雪鲁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雪,以她素洁的灵魂,动人的姿色,神奇的变幻,不知博得多少,文人骚客的钟爱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美好境界,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雪嘛?2、文学常识(1)散文诗: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以抒情为主,多用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分行也不压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3)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士。
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一、背景知识1.1 沁园春《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收录于《毛泽东选集》中。
在诗中,毛泽东借雪景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沁园春”是毛泽东的诗名,也是他生前居住的地方。
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流传甚广的名篇。
1.2 雪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文学意象。
在文学中,雪往往被用来描绘自然的美景,同时也可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表达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雪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常被用来表达寂静、纯洁、深情等情感。
二、诗歌分析2.1 诗歌背景本篇诗歌创作于1960年代初期的冬天,当时正值中国大陆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困难的时期。
2.2 诗歌结构《沁园春·雪》全诗共有三十二个字,共七句,属于七绝体。
2.3 诗歌意义一、第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出北方严寒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地区客观环境的敬畏。
通过描写自然风光,诗歌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二、第二、三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描写了中国古代名胜长城及昊起的黄河江山,写出了一种历史失落和心灵的不安,反对对古老文化的颓废、消失不见和自然生态的破坏。
这几句诗中所表现的态度,可看出作者寄予诗中情感的厚度和人格苍劲挺拔的个性。
三、第四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描绘出声势磅礴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天地自然的豪放感和激烈的情感。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革命的信心和决心,展现出大无畏的个性和革命精神,具有郑重的感召力。
四、第五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用“红”和“素”两个词,表现出白雪覆盖之后的明媚景象,同时由此引出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句诗是作者对美好希望的展现,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性。
五、第六、七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出品人:张爱霞审核人:关学伟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预习课文的时候,细心的同学会注意作品后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月18日。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就在鲁迅写这篇作品的半个多月前,1924年的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又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满地的雪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在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升腾。
看到此番自然景象,作者当时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个富有诗意的字,之后思绪在现实和回忆中翻腾,将一腔情思铸成了这篇抒情散文诗学法引导本文是一篇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 ) 塑罗汉( ) 脂粉奁( )灼灼( ) 朔方( ) 凛冽( )二、自主探究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二)问题研讨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学习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散文诗。
能力目标1、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会作者寄托精神追求。
2、赏析本文优美、内蕴丰厚,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流程】一、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
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而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1924年12月,北京下雪了,此时的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雪》这首散文诗便诞生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它融入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从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bï shí学识丰富【】xiāo shì消融【】tuì全部脱去【】shuî fāng 北方【】zhuïzhuï形容目光明亮【】juàn niàn 想念【】lǐnliè形容极其寒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画出文中描写雪的词句、并从中抄下你最喜欢的词句。
2、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3、朔方的雪是如何面对晴天和其它恶劣的环境的?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四、精读课文1、作者对两种不同雪的情感态度各是怎样的?2、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两个地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3、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语文导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雪》编制人:关黎辉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10.22 编号:16今日名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习导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
”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素养培养】3分钟【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 ,字 ,他是现代著名的家、家、家。
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
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2.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3.文体简介散文诗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自主学习】(请充分利用学案和预习笔记,对课文进行预习。
)(一)咬文嚼字,看谁最棒?(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依据自学认真填写!)磬( )口忙碌( ) 脂粉奁( ) 目光灼灼( ) 朔()方嘻( )笑褪( )尽凛( )冽 ( ) 博()识消释()我的补充:(二)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三)搜集有关“雪”的美文佳句。
【听读训练】(身心放松,无拘无束,读出自我,展现风采)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梳理文意】初步感知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4.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本探究】1.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
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2.重点难点突破(1)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具有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品格(2)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拓展延伸】1.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课堂反思】(有反思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能有提高)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1课《马说》中考链接复习学案编制人:关黎辉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10.16 编号:12: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大体相似,通常采用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二.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三.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⑥执策而临之()()四.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五.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 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 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六.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八.填空题:(1)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或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思想感情:(3)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4)《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5)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9)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10)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1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3)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14)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15)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7)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8)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0)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本文采用“_______ ”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喻指_____ ; “伯乐”喻指__________ ;“食马者”喻指。
(22)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23)请写出两个含“马”的成语。
九.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十一.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十二.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
(①②句标一处③句标两处)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十四.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十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十六.问答题(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2)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4)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5)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6)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9)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10)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1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14)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1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16)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7)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1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又更重要?可例举历史上或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9)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的无尽的感慨。
《马说》中考复习题(带答案)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1.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