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

1.你知道哪些文学作品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感情的?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写300字的片断。
三、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晴天又来消逝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B.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C.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至极了。
D.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C.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D.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3~6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______觉得细腻,______觉得清闲,潜意识下______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______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______无论在什么地方,______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选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3.给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属于_________描写,描写了_______季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5.对下列几个句子中,描写幽静的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二十三 雪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日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主备:徐耀祖审核:李进朝段芳备课时间:5月5日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两首词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 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背诵这两首词。
2.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雪》【预习检测】字音互填。
yāo娆( ) qìn园春( ) 惟余莽莽( )稍逊( ) 风sāo( ) làn màn( )( ) 今朝( ) 分外( ) 原驰là象( )驿( )站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3.试概括词的上、下阕的意义,了解上、下阕的联系。
【合作探究】1.在词的上阕部分,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北国雪景的?2.“望长城内外”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认为其中“封”、“飘”字用的极好,请你谈谈理由。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呢?5.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一个“惜”字直贯以下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诗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当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4分)蜡()象分()外妖娆()今朝()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2分)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4分)4.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认识“添、烫、冒、烧、”,读准多音字“呀”,会写“唱、赶”等8个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默读,做到眼动、心动、口不动,通过默读和卡片排序,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表达与交流:通过默读,抓住动作和环境的危险,感受雪孩子的勇敢、无私。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任务一:导入新课,识字学词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雪人。
谁来和他打个招呼?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雪人的故事《雪孩子》。
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提示:雪孩子是什么样的呢?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故事呢?那就带着这些疑问自己去读课文吧。
3.教学生字词。
玩累了添柴烧旺渐渐哎呀冒出烫人终于浑身水淋淋扑灭激动(1)正音:“添”“渐”“浑”“淋”是前鼻音,“柴”“烧”“终”是翘舌音,“旺”“烫”“终”是后鼻音;指导多音字“呀”的读音。
(2)字理识字。
“柴”“烫”“灭”的字理溯源。
知道它们的构字特点,再联系生活体验识记。
(3)归类识字:“添”“浑”“淋”的部首都是三点水。
任务二:学习默读,整体感知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方式——默读。
什么是默读呢?就是只用眼睛看,不出声。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2.请大家打开课本,只用眼睛看,在心里读,不出声,读完了朝老师点点头。
3.读完课文,你能够试着把这段文字填写完整吗?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一个漂亮的,小白兔给唱歌跳舞。
小白兔给睡觉,家里,冒着危险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变成了。
真了不起,这段文字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任务三:聚焦文本,学讲故事1.默读课文,学讲故事。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小白兔给雪孩子跳舞唱歌”和“雪孩子冒险救小白兔”的自然段。
(2)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1至第4 自然段。
请大家默读课文,只用眼睛看,不用手指指哟。
东山区师院附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咏雪导学案新人教版

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学习目标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学法指导:1.同学们在学习两则故事时,不妨将文章多朗读几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揣摩文中的虚词,尤其是语气助词,通过它感受文言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
3.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片段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尝试着用古文去书写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也有利于更深刻地体会选文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用“/”给文章划分节奏,力争当堂成诵。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内集:儿女:俄而:骤:未若:【常识积累】3.刘义庆,朝宋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组织文人编写的。
《咏雪》选自“”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文意梳理】1.请尝试用自己话讲述该故事。
【文意梳理】2.《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选择一个寒雪日?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的看法吗?2.《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知识能力运用【文言语法】1.分析下列两个句子运用了哪种特殊句式,并进行分析。
《雨和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雨和雪》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雨和雪是非常常见的天气现象。
它们虽然都是水汽在大气中的凝结形成的,但是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影响。
本次导学案将重点介绍雨和雪的形成原理、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2. 分析雨和雪的特点;3. 掌握雨和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1. 雨的形成原理2. 雨的特点3. 雨对人类的影响4. 雪的形成原理5. 雪的特点6. 雪对人类的影响四、学习重点雨和雪的形成原理、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雨的形成原理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汽在大气中凝结成水滴,当水滴足够大时就会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2. 雨的特点雨水是液体,常呈现为连续下落的状态,对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3. 雨对人类的影响雨水能够滋润土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保证城市供水。
4. 雪的形成原理雪是由于水汽在大气中冷却结晶形成的冰晶,当冰晶足够大时会落到地面上形成雪。
5. 雪的特点雪是固体的降水,常呈现为片状或颗粒状,对植物和地面覆盖有保温保护作用。
6. 雪对人类的影响大雪会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也能为滑雪、雪地郊游等活动提供便利。
六、教学建议1.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际的天气变化,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规律;2.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如种植作物、户外运动等,感受雨水和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雨和雪的更多知识。
七、拓展延伸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和雪的文章,包括形成原理、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雨雪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八、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雨和雪的形成原理、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希望学生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探索更多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一)课前自学1.给加黑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 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3、知识链接: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片);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片)。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二)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四)达标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雪导学案(含答案)

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理解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3、在朗读中思索体味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作用。
【自主学习】1、注音。
磬()奁()朔()方灼灼()()凛冽()霁()眷()念荷戟()彷()徨()褪()尽2、看拼音写汉字。
lǐn()冽péng()勃升téng()忙lù()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霁:眷念:【精读品析】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课堂练习】1、《雪》的体裁是,选自《》,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与《雪》的出处相同。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单调博识滋闰隐约B、美艳蓬勃弥漫连续C、真切忙禄升腾孤独D、温热壮键包藏旋转3、解下列词语博识美艳消释褪尽朔方凛冽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②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③《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④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阅读训练(读第4—6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1、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
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对北方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2、文章写法。
3、课堂小结:
当堂反馈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课题: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 Nhomakorabea、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记录或教师备课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