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附答案

1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chóng zhēn) 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崇祯..(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毳.衣(cuì) 雾凇沆砀...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强.饮(qiǎng) 喃.喃(ná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长堤一痕(数词)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②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②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第一篇: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一、预习1.先行背诵,自行翻译。
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文句障碍就记下来,交给老师,然后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
自行翻译,先行背诵,秉承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为课堂的深度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非背不可教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诵读,即使学生暂时还不了解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先“吃”下去,再慢慢反刍不迟。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中各自遇到的问题,相互解答。
把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二、探究1.遴选整合,生成话题。
老师事先遴选各组汇总上来的问题,整合几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第一组: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第二组:①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崇祯五年十二月”②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第三组:①张岱看雪,大异于常人。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张岱为什么选择在晚上看雪②假设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第四组: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艺术之美了吗?请你来评说评说——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第五组:流传下来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假如你是教科书编者,你会采用哪个版本?第六组:古人的文章本是没有标点的。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配答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指导学生背诵本文。
2、通过做检测题目、反复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拔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用词简练,指导学生背诵。
2、难点:用词简练与白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法指导:读—查—思—议五、学习流程(一)、导入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1) 自读(1 —2遍)给下列注音:更(gēng )定毳( cuì )衣雾凇( sōn g ) 一芥( jiè ) 沆砀( hàng dàng )铺毡( zhān )强( qiᾰng )饮喃喃( nán )(2) 范读(1 —2编)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超凡脱俗之人)2、研读课文指导: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建议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 评价_________【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2.解释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甲】《湖心亭看雪》【乙】《西湖寻梦》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①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唯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李供奉:李白,曾经是翰林供奉。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
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限划3处)(3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及.至断桥一望()余但.向蝶庵岑寂()因.作梦寻七十二则()是金陵人,客.此()7.翻译下列句子(6分)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沆砀..()雾sōng()一jiè()qiǎng()饮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独.往湖心亭看雪()(4)上下一.白()(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及.下船()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号、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朝代)的一位文学家、。
其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
二、自主学习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2、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答:.。
3、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答:.。
三、课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及答案1. 导学案直通公园东门,便是瘦西湖内景至玉搪瓷楼,即湖心亭。
亭周围为曲径通幽,盆栽花卉,亭前为半岭亭,近水环抱,境映云横之雅盎,为集园内十景之一。
而玉搪瓷亭,因置亭处其地之多云,故亭中水为“策云流水”,冬亦为用之神趐名汉良泉。
这一次,我们要开心地去观赏一场难得的江南雪景。
携众同学,利用假期时间,来一次雪地的冒险之旅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湖心亭看雪的魅力,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欢迎大家先自行作答,然后进行讨论。
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是如何相辅相成的?2) 你认为湖心亭在冬日雪景中有何不同之处?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怎样的影响?2. 答案1) 湖心亭与周边景观相辅相成,通过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
湖心亭的出现透露着一种高贵、华丽的气息,而周边景观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此衬托,相互映衬。
2) 在冬日雪景中,湖心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雪花覆盖在亭顶、树木与亭柱上,整个景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童话世界。
雪景中的湖心亭更显得凝重宏伟,富有诗意和浪漫情调。
这种不同凡响的美感让人们对湖心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心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
在观赏湖心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重量。
湖心亭既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通过这次观赏湖心亭看雪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多关注所到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心感受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
愿大家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体验到更多别样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自主研学】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着有和等。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铺毡.() 强.
()饮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
..相公痴
(11)及.下船(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纪年,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7.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绘湖心亭雪景。
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9.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张岱的性情张岱痴迷于什么呢
【中考链接】(2017齐齐哈尔)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雾凇沆砀
..而深秀者,琅琊也
..(2)望之蔚然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
《湖心亭看雪》答案
【自主研学】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gēngnácuìsōnghàngdànɡjièzhānqiáng
【合作探究】
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湖心亭人物:“我”、舟子,两客,童子
事件:看雪,奇遇。
2、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家园的深深怀念之情。
3、营造了一种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6、8见全解84页课后习题答案
9、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中考链接】
1.(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2)蔚然:茂盛的样子。
3.(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2分,重点词语“白”然”漏译或错译扣1分。
1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