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簰():____________________2. 撰():____________________3. 雾凇():____________________4.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5. 铺毡对坐():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3.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4.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5.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 雾凇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______。

2. 湖上______,惟长堤一______、湖心亭一______、与余舟一______、舟中人两三______而已。

3. 舟子______曰:“莫说相公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4. 余______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______。

5. 遥知不是______,为有暗香______。

四、内容理解概括(每题10分,共30分)1. 请详细描述文中描绘的雪景,并分析其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舟子话语中“痴”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五、描写手法(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描绘雪景。

湖心亭看雪 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4、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5、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三、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湖心亭看雪》答案【中考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11)全(12)只有(13)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3、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4、(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湖心亭是哪座古代园林的代表性建筑?A. 醉翁亭B. 虎丘塔C. 虎丘山D. 虎丘寺答案:A2. 在哪个季节,湖心亭的景色最为迷人?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3. 湖心亭位于下列哪个城市?A. 北京B. 上海D. 广州答案:C4. 湖心亭的名称与其建筑特点有关,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湖心亭的特点?A. 建在湖中心的亭子B. 形状像湖的亭子C. 亭子周围环绕着湖水D. 亭子内部有一个湖景窗答案:C5. 湖心亭建于哪个朝代?A. 元朝B. 明朝C. 清朝D. 南宋答案:D二、填空题1. 湖心亭位于苏州的西湖之 _______。

2. 湖心亭是以 _______ 命名的。

答案:亭位于西湖之心的位置而得名3. 古人赞美湖心亭看雪的诗句是 _______。

答案: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4. 清代画家 _______ 曾经在湖心亭写生过。

答案:石涛5. 湖心亭曾经是 _______ 的私家园林。

答案:官员、文人三、简答题1. 简述湖心亭的历史背景及建筑风格。

答案:湖心亭建于南宋时期,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

湖心亭是由小石桥横跨较宽水域、水面上修筑了一座红砖圆形桥基,并在桥基上建造了亭阁式构筑物。

亭阁采用木材和瓦片作为主要材料,整体建筑简洁而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2. 描述一下你在湖心亭看雪时的感受和体验。

答案:我在湖心亭看雪时,首先被周围雪景的美丽所吸引,整个湖面都被洁白的雪覆盖,远处山城也被雪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

站在湖心亭上,我感受到了宁静与恬淡,湖水静谧地融入了雪景,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我静静地凝视着雪花纷飞的景象,仿佛时间也随之凝固。

湖心亭的建筑物为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景点,我可以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不受寒风侵扰,只专注于享受这片美丽的冬日景色。

3. 你认为湖心亭在什么方面对苏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意义?答案:湖心亭作为苏州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对于苏州的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语段(一)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 喃之语来收束全文?(4 分)
①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 淡淡的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 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 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湖心亭看雪》复习
原文
译文
段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
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 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
总写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 雪景和雪
消失。 极。
Hale Waihona Puke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5.是是是..日金更陵定人矣
代词,这。 系词,是。
6.大见 余强 余大 饮.三 喜大.白大而大别地。表大示。范与围“广小,”程相度对深。。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一、内容理解类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 结构上有何作用?句中“绝”字妙在何处? 答案: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 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妙处:“绝”字从听觉入手,描 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 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内容主旨:本文通过记述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历,描绘了西湖大雪之 后悠远脱俗的雪景,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 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寄托了人生 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检测姓名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词多义更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一上下一白()长堤一痕()绝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古今异义余住西湖古义:()今义:剩下3、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客此()4、重点实词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沆砀..()焉得..更有此人()及.下船()余强饮三大白()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答1、《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拥.毳衣炉火拥:(5)雾凇沆砀..沆砀:(6)惟.长堤一痕惟:(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内容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一:(2)余拏.一小舟拏:(3)从武林门而西.西: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接着写赏雪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多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对比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
7、
①更
④拥

⑩及
(13
1
2
3
4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
(3)?
2
3
4、?5
6
7
1、
2
4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拿、拥、往、看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

8、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