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文学常识(1)《湖心亭看雪》选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的山水游记。
『参考答案』《陶庵梦忆》、张岱二、课文默写(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2017年山西省)(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020年临沂市)『参考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
(15分)(2009年永春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是日,更定矣()⑵与余舟一芥()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是金陵人,客此()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3分)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文)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5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①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沿溯阻绝③是日更定矣④雾凇沆砀154.将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55.下面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多。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56.甲文第④段和乙文第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153.飞奔的马消失154.如果不是正午和傍晚,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55.A156.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五)

湖心亭看雪【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氽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①,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③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注释】①曩昔:以往;从前;过去的。
②雊(gòu):雄性野鸡鸣叫。
③黄檗,是一种落叶乔木。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愚公移山》)C.草木蔓发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天之苍苍(《北冥有鱼》)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表现了西湖________(特点)侧面表现了当时天气寒冷的特点,【乙】文运用了________(原句)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侧面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引导语:《》是一幅简约的山水画,一首朦胧的梦幻诗。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一、文言识记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拥毳( )衣崇祯( ) 雾凇(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强( )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二、重点语句翻译: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问题探究思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客( )此( )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四、思维迁移拓展1、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文中写“雪”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检测姓名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词多义更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一上下一白()长堤一痕()绝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古今异义余住西湖古义:()今义:剩下3、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客此()4、重点实词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沆砀..()焉得..更有此人()及.下船()余强饮三大白()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答1、《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1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3)雾凇沆砀..沆砀:______(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1)消失(2)代词,这(3)白汽弥漫的样子(4)哪能还【解析】【分析】【详解】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这”。
“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拥.毳衣炉火拥:(5)雾凇沆砀..沆砀:(6)惟.长堤一痕惟:(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内容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一:(2)余拏.一小舟拏:(3)从武林门而西.西: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接着写赏雪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多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对比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
【写作特色】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写景的顺序。
【共两句话。
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3.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从听觉角度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先总写全景远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4.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天人合一,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句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句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也受到了“痴”的精神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湖心亭看雪》答案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
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
...砀.()
⑦焉得
..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
..
..而别()⑨客此()?
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
(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11)全(12)只有(13)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
1、(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
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
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拿、拥、往、看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
8、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