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之欧阳数创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之欧阳数创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三、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_______(朝代)文学家。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客此()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9.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选编(徐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5E2R。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p1Ean。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DXDiT。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RTCrp。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地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地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地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地净慈寺.5PCzV。

.解释下列加点地词语.(分)()上下一白()()从武林门而西()()即棹小舟入湖()()取道……石径塘而归().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项是()(分).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地句子.(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下面分析不恰当地一项是()(分).“湖中人鸟声俱绝”中地“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地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地“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地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jLBHr。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欧阳歌谷(2021.02.01)―、【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更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年夜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欧阳歌谷创编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合,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布景加以阐发。

答: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仲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缺乏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4、下面阐发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正面描写的办法,表示山远山高。

欧阳歌谷创编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示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规划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三、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_______(朝代)文学家。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A.余拏一小舟( B.上下一白()C.客此() 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焉湖中焉得更有这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而余强饮三年夜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欧阳歌谷创编忧 D.其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9.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欧阳家百(2021.03.07)―、【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三、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_______(朝代)文学家。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A.余拏一小舟( B.上下一白()C.客此() 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D.其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9.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理解性题目整理汇编

《湖心亭看雪》理解性题目整理汇编

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展现了怎样的情怀?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而已。

”一句中的一“白” 一“痕” “一点”一“芥” “两三粒”称为描画的经典,请你说说好在哪里?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结尾借舟子之口说作者“痴”,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4.前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与后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文章的文眼是什么?痴6.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什么角度写景?传递出了怎样的景象?听觉。

写出了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是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本文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表明痴迷雪景的不止“我”一个,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

9. 《湖心亭看雪》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10. 《江雪》与《湖心亭看雪》都写了雪景,分析其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情设。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0001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0001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 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 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 分)三、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朝代)文学家。

(2 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 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客此()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A.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 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9 .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湖心亭看雪

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湖心亭看雪》◎名句积累(共4小题)【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1.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这个句子是:,。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①,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送我到涧边流连:②,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到农家谛听蛙鼓声声:③,青草池塘处处蛙;我在深夜轻敲离人窗棂:君问归期未有期,④;我会潜入诗人的梦:⑤,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会揉碎志士的心:山河破碎风飘絮,⑥;我是春的使节在冬日绽放:忽如一夜春风来,⑦;我随朔风飞舞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我是感情的叹息,是思想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017年山东省烟台市】3.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2017年四川省凉山州】4.《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明亡不仕,后入山著书以终。

【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①天街小雨润如酥②春潮带雨晚来急③黄梅时节家家雨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夜阑卧听风吹雨⑥身世浮沉雨打萍⑦千树万树梨花开⑧惟长堤一痕3.惟长堤一痕4.张岱◎课内阅读(共4份)【2017年广西省河池市】三、(一)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试题集锦(整理版)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试题集锦(整理版)

湖心亭看雪中考题目集锦2007湖南永州(三)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文学常识(1)《湖心亭看雪》选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的山水游记。

『参考答案』《陶庵梦忆》、张岱二、课文默写(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2017年山西省)(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020年临沂市)『参考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

(15分)(2009年永春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是日,更定矣()⑵与余舟一芥()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是金陵人,客此()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3分)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参考答案』(15分)1.(2分)D 2.(2分)B 3.(2分。

每个0.5分)⑴这⑵小草⑶酒杯⑷客居 4.(6分)⑴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

⑵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5.(3分)B(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2009年百色市)湖心亭看雪张岱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关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一柳宗元《江雪>》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以为妙绝.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文中画线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3分)5、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用原文回答)?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3分)『参考答案』1、D2、D 3、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4、(1)作者用简洁、传神之笔,借四个量词,通过对长堤、湖心亭、小州和人的描绘,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烘托出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答出“简洁传神”或“简洁生动”1分,点明对比1分)(2)示例: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一束阳光…………5、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

示例:陶渊明痴心于山水,向往田园生活。

(列举的“痴”人与“痴”行要吻合,否则不给分)(三)阅读下文,完成6-9题。

(15分)(2012年泉州市)湖心亭看雪SHZXZX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2、解释加点词。

(4分)①余孥.一小舟②见余大.喜③及.下船④客.此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分)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参考答案』1、(3分)B2、(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等到客居,寓居3、(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4、(3分)C(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2014年长春市)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4、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参考答案』1、张岱文学(共1分,每空0.5分)2、①“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小题0.5分)3、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5、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

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5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2019年云南省)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大雪.三日。

雪:(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2分)(1)下雪(2)勉强;尽力2、(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3分)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4、(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三、课内比较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

(共10分)(2017年齐齐哈尔市)【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