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文学常识(1)《湖心亭看雪》选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的山水游记。

『参考答案』《陶庵梦忆》、张岱二、课文默写(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2017年山西省)(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020年临沂市)『参考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

(15分)(2009年永春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是日,更定矣()⑵与余舟一芥()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是金陵人,客此()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3分)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湖心亭看雪张岱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分)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16.(3分)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

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

(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

(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

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但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二、(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XXX《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湖心亭看雪XXXXXX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XXX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XXX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分)(1)大雪三日。

雪:(2)XXX三大白而别。

强: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6.请简要分析上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XXX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15.(4分)(1)我划着一艘划子,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去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如许的人呢?16.(3分)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

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

(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0001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0001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甲】《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 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 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 分)三、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朝代)文学家。

(2 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 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客此()D.及下船()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A.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 是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9 .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练习汇编

《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练习汇编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号,人。

本文是一篇。

②大雪三日,。

__ _ 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 __(3)一①上下一白__ __②惟长堤一痕 __ _(4)更①是日更定矣 __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 __四、词类活用。

客.此五.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结尾的“痴”有何含义?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 __ (2)上下一.白__ __ (3)濯.足于惠因涧 __ __ (4)谒.辨才于朝音堂__ _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一.填空。

①《陶庵梦忆》、陶庵、明末清初、游记(小品文)。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①副词,全__②_数词,一__(4)更①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__②_ɡènɡ,还__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_客居__五.翻译句子。

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引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下面与小编一起来学习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

中考试题《湖心亭看雪》阅读与答案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挐同:拏/拿)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4分)答:参考答案:1.C(2分)2.(1)这(1分)(2)客居(1分)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

(2分)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2分)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2分)(大意相同即可)[【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2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

(4分)崇祯五年十二月。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分)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

(14分)【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答: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答:(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2分)答: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五、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

(4分)崇祯五年十二月。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2分)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七、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6——8题。

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_______(朝代)文学家。

(2分)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客此()D.及下船()8.翻译下列句子。

(5分)(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参考答案: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1.(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

(语意相近即可)2、答案:1、(2分)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2、(2分) D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4、(2分) A5、(4分)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2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

(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3、参考答案:(共4分)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4.参考答案: 16、D;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必须直译);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9、(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D。

5、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

(语意相近即可)6、参考答案:(共4分)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7、1、参考答案:(一)6、张岱明末清初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等到8、(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