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是.日更定/问今是.何世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是金陵人,客.此/客.从外来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解析】A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还;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C动词,客居;名词,客人。

D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相与步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醉能同其.乐【解析】A介词,在;介词,在或给。

B只,只是;只,只是。

C表顺承;表并列。

D代词,他;代词,他。

3、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一车炭,千余.斤。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解析】A很;善良。

B中间;动词,参与。

C代词,我;多。

D全;全。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如土石何/问其.姓氏【解析】A疑问代词,哪里;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

B表顺承;表转折。

C代词,这;代词,这。

D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解析】A考虑,想到。

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簰():____________________2. 撰():____________________3. 雾凇():____________________4.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5. 铺毡对坐():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3.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4.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5.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 雾凇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______。

2. 湖上______,惟长堤一______、湖心亭一______、与余舟一______、舟中人两三______而已。

3. 舟子______曰:“莫说相公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4. 余______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______。

5. 遥知不是______,为有暗香______。

四、内容理解概括(每题10分,共30分)1. 请详细描述文中描绘的雪景,并分析其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舟子话语中“痴”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五、描写手法(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白描手法描绘雪景。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训练(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是日更.定(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长堤.一痕( ) (5)与余舟一芥.( ) (6)舟子喃.喃曰(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余拏.一小船__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3)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4)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 余挐一小舟C.惟长堤一痕D. 莫说相公痴4.解释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实词的不同意义。

(1)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2)更:①是日更.定()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5)一:①余拿一.小舟()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6)白: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5.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余拿一小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2)余强饮三大白。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6.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释义。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

(2)与余舟一芥。

“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

7.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又字__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_____、_______等书。

(2)本文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_。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13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拏( ) 毳( ) 沆( ) 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绝:②是日更定矣是:③拥毳衣炉火拥:④雾凇沆砀___ 沆砀: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下列加点的词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请结合语境解释。

(1)是(2)白(3)大(4)更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5.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天与云与山与水,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时间与西湖的环境,暗含着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 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试卷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练习(一)(14分)1、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3分)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并分析该语句的的语言特点。

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语言特点:运用了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B、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D、表明当时只有作者一个人撑船去湖心亭看雪。

练习 (二) (14分)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D)(3分)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及郡下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答:(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痴情赏雪的)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巧遇知己的喜悦之情。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是.日更定/问今是.何世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是金陵人,客.此/客.从外来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醉能同其.乐3、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一车炭,千余.斤。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如土石何/问其.姓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 )定拥毳( )衣崇祯( ) 雾凇(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强( )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⑴ 更定⑵ 湖中人鸟声俱绝⑶ 余拿一小船⑷拥毳衣炉火⑸ 独往湖心亭看雪⑹ 雾凇沆砀⑺ 焉得更有此人⑻余强饮三大白而不⑼客此⑽ 及下船3、填空:⑴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⑵ 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⑶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⑸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纳明朝的年号,您能讲出其中有何深意不?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答: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何特点?答:(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讲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客( )此( )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不"“拉余同饮”两句中“强”与“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答: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答: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三、写作14、题目:雪后美景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新)部编版八下第12课《湖心亭看雪》1(附答案)

(新)部编版八下第12课《湖心亭看雪》1(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根底知识〔20分〕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俱:都,全部。

B.是.日更定矣是:这。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而已:罢了。

D.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更多。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其.如土石何?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欲穷其.林。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单独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3分〕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以下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余B.吾C.尔D.相公6.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以下诗句中哪两句相似〔〕〔4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衬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3分)
A.余挐.一小舟(撑)/更定.(结束)/拥毳.衣(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B.晓雾将歇.(消散)/衣不足.惜(足够)/强.饮三大白(勉强)/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C.标.枪舞刀(举)/素湍.绿潭(急流)/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为.火所焚(被)
D.以.此夸能(凭借)/不以.疾也(认为)/晴初霜.旦(下霜)/两膝相比.者(靠近)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3分)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沸腾)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
C.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D. 更有痴似相公
..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作者写雪景,用“湖中人鸟声俱绝”,使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一片弥漫,混茫难辨,从形态上描写大雪飘扬;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色彩上写雪下之久之大。

(用原文回答)(2分)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下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独往湖心亭看雪。

”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二)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E.余挐.一小舟(撑)/更定.(结束)/拥毳.衣(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F.晓雾将歇.(消散)/衣不足.惜(足够)/强.饮三大白(勉强)/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G.标.枪舞刀(举)/素湍.绿潭(急流)/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为.火所焚(被)
H.以.此夸能(凭借)/不以.疾也(认为)/晴初霜.旦(下霜)/两膝相比.者(靠近)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沸腾)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
C.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D. 更有痴似相公
..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作者写雪景,用“”,使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形容湖上雪一片弥漫,混茫难辨,从形态上描写大雪飘扬;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色彩上写雪下之久之大。

(用原文回答)(2分)
4、翻译下面句子(3分)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下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独往湖心亭看雪。

”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