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可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可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教学设计教学札记沁园春雪课型讲读课时1 主备人张宗珍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2009年8 月 15日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抒发的思想感情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3朗读背诵默写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2资料助读背景1935.10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本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一次他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3疏通字词理解大意解释下列词语沁园春词牌名北国北方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须等到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娇美好可爱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略输稍差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稍逊稍差风骚义同文采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弯弓拉满弓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数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4深入研讨理解思想和艺术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上阕写北方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投影教学设计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投影答案新课标第一网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5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⑴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⑵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⑶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7主题句是哪一句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教学设计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投影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5指导分角色朗读鼓励朗读背诵投影下列文字女领沁园春·雪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千里冰封——拉长万里雪飘↗高昂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男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女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男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领俱往矣——慢拉长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字一顿6小结《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com教后感教学札记教学设计《雨说》教学目标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教学教学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教学过程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8E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Sc[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uE6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p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P[-U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gB]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yZ初三语文 -4-F 15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m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k4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n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二品读诗歌1配乐朗读理清思路《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萨克斯乐曲《春风》《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2节雨轻轻地来了ww wxk b1c om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2感受诗情品味雨韵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⑴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⑵细细吟咏重点突破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3联想想像丰富诗句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五布置作业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2读写生字词教后感《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明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生字注音静谧mì凝望níng安慰wâi遥远yáo颤动chàn萤火yíng闪烁shuî朦胧mãng覆盖fù寂寞jì僵硬jiāng疲倦juàn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板书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四局部品味探讨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幻灯片展示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幻灯片展示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五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⑴意象是A的帆B的大海海风浪C碧流阳光异地⑵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⑴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⑵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高山溪流大海⑴描绘一种情景⑵表达一种感悟〖参考答案〗1⑴孤独不安分蔚蓝呼啸翻卷清澈金色的遥远的⑵离乡远去挣扎奋斗享受宁静2⑴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⑵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3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七作业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3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主题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变奏曲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教学1诗歌诵读2诗歌仿写教学难点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知道有关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田园诗的认识回顾过去总结学习诗歌的各种方法朗读画画唱诗仿写改写配乐比较想像等二指导一篇1学生自己朗读《蝈蝈与蛐蛐》一遍读出节奏重音与情感然后在课文里标记出来集体齐读诗歌老师注意听音听节奏和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断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快读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悠长些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以读的深情款款2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请男生读诗歌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感知诗歌的内容情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比一比看看谁的才思敏捷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教师此时宜鼓励宽容不宜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思考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3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开始想像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学生佳作交流教师肯定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历史真实的一致讲述济慈写作此文的故事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和蟋蟀为题材各写十四行诗一首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名诗4听觉想象拓展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夏天的蝉叫声池塘里青蛙呱——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5感观想象深入调动五官一齐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还表现在哪儿教师示范调动我的各种感觉想像大自然的诗歌大自然的活力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还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呀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雪导学案(含答案)

雪导学案(含答案)

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理解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3、在朗读中思索体味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作用。

【自主学习】1、注音。

磬()奁()朔()方灼灼()()凛冽()霁()眷()念荷戟()彷()徨()褪()尽2、看拼音写汉字。

lǐn()冽péng()勃升téng()忙lù()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霁:眷念:【精读品析】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课堂练习】1、《雪》的体裁是,选自《》,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与《雪》的出处相同。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单调博识滋闰隐约B、美艳蓬勃弥漫连续C、真切忙禄升腾孤独D、温热壮键包藏旋转3、解下列词语博识美艳消释褪尽朔方凛冽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②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③《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④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阅读训练(读第4—6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1、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

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对北方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沁园春·雪》导学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导学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高效导学案课题:1、沁园春雪课型:讲读主备:审核:审定: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 zhuāng 素裹()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一代天 ji āo()4、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5、背诵比赛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②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③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7、《心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 ,。

8、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

9、简答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③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应怎样理解这个词?二、研讨展示: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6《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2、品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对比,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咏雪名句集锦: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听读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博识( ) 处()子磬()口嗡嗡()塑()雪罗汉粘()结脂粉奁()消释()目光灼灼()褪尽()朔()方粘()连升腾()闪烁()旷野()凛()冽()再读思考: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2.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精读赏析一: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南方的雪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精读赏析二: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南方的雪:朔方的雪: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为什么?你能找出理由吗?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4.思考: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江南的雪():北方的雪():5.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小结:“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出品人:张爱霞审核人:关学伟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预习课文的时候,细心的同学会注意作品后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月18日。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就在鲁迅写这篇作品的半个多月前,1924年的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又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满地的雪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在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升腾。

看到此番自然景象,作者当时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个富有诗意的字,之后思绪在现实和回忆中翻腾,将一腔情思铸成了这篇抒情散文诗学法引导本文是一篇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 ) 塑罗汉( ) 脂粉奁( )灼灼( ) 朔方( ) 凛冽( )二、自主探究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二)问题研讨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学习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含答案)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1、là fân jiāosāo hán shǔ2、剩下等到纷纷欠缺算得上都3、提示:“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雪”是题目,是词中描写的内容,相当于一般文章的题目。

4、提示: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

5、望: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惜: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6、提示:上片写景,抒发了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借评论历史人物议论抒情,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合作探究案(一)学习上阙2、上阕写景共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1)“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化静为动,把静静的山脉和高大的高原比喻成飞舞的银蛇和奔驰的白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4)“须”是等到的意思。

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5)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下阙2、分三层。

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1)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惜(可惜、惋惜)。

(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不一样。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散文诗。

能力目标1、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会作者寄托精神追求。

2、赏析本文优美、内蕴丰厚,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流程】一、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

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而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1924年12月,北京下雪了,此时的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雪》这首散文诗便诞生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它融入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从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bï shí学识丰富【】xiāo shì消融【】tuì全部脱去【】shuî fāng 北方【】zhuïzhuï形容目光明亮【】juàn niàn 想念【】lǐnliè形容极其寒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画出文中描写雪的词句、并从中抄下你最喜欢的词句。

2、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3、朔方的雪是如何面对晴天和其它恶劣的环境的?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四、精读课文1、作者对两种不同雪的情感态度各是怎样的?2、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两个地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3、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雪一、目标导学1.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

(重点)2.理解作者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所表达的理想世界及精神追求。

(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字。

粘.结()粘.连()旋.转()旋.风()褪.色()褪.下袖子()脂粉奁.( ) 磬.()口凛.()冽.()胡die(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2.阅读课文附录部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p59---p61),了解写作背景二读课文。

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听读完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4)将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指导朗读: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课文。

(二)三读课文,赏雪景。

1.读江南雪景图,学生阅读课文1---3段,思考:江南的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提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虚写、实写)12.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朔方雪景图,学生阅读课文4---6段,思考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三)、深入探究课文。

1.议“雪”性:(1)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有遗憾?(2)朔方的雪有什么个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3)对于南北两处的雪,作者更为欣赏哪一处?你是如何体会这一感情倾向的?(4)“朔方的雪”为什么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2.品“雪”魂。

2(1)作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了(2)写朔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课堂练习1.选词填空。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消息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响叫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消化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2.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B.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C.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D.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4.课内阅读(一)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3)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4)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5)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6)试对你心目中的雪景描写一番。

《雪》参考答案二、1、(1)zhān zhān xuán xuàn tuì tùn lián qìng lǐn liè蝶(2)、学识广博极为寒冷天空精灵,魂灵消溶,融化升入天空;往上升三、互动探究(一)指导朗读: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课文。

(二)三读课文,赏雪景1、(1)特点:滋润美艳,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南方的雪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他的内在含义是: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生气勃勃,春意昂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过后,春天就不远了。

使人联想到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写出了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

这两个比喻句一虚一实,从形到质,突出强调了江南雪野的特色。

侧面描写:“雪野花娇图”(实写):“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通过色彩艳丽的花草从而展现出江南雪野的美艳之至,透露出盎然生机,4孕育着生命和希望。

“雪野蜂闹图”(虚写):“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腊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

”“忙碌地飞着”,“嗡嗡的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使读者感受到江南的雪野如此充满生机活力。

“江南戏雪图”(实写):一群小朋友在雪野中嬉戏,打雪仗,然后堆雪人。

作者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嬉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和神情,反映了他们的天真活泼,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

而它的消融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迅速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喊出了对黑暗现实抗争的心声。

2、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喜爱、怀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遗憾、惋惜----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3、朔方雪景图(1)“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旋转而且升腾”。

作者依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

“旋转而且升腾”。

写出了雪的质地、形态。

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的壮美,欣赏它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这种在黑暗中抗争,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侧面烘托:作者用“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为雪活动的背景,突出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变现了它“孤独”和“蓬勃奋飞”、气势磅礴的特点。

(三)深入探究:1、(1)、有遗憾——“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从“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中可以看出朔方的雪独立的个性。

从“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中可以看出朔方的雪张扬的个性。

从“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空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中可以看出朔方的雪顽强不屈的个性。

(3)、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作者在前三段具体描写了暖国的雪,表现了暖国的雪之“滋润美艳之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第四段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

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感情的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4)、这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地精神。

2、(1)、象征了在北方黑暗天宇下和险恶环境中顽强战斗的革命者。

(2)、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无比愤怒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希望同朔方的雪一样在凛冽严冬的困境中勇猛战斗的激情,蕴涵了自己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感情和愿望。

四、课堂练习1、略52、C3、B4、(1)滋润美艳。

(2)独立不羁,昂扬向上。

(3)、从上下文看似乎不需转折,却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

(4)、“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的雨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5)、对比;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未经磨炼,不能保持长久;而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的境遇下奋力抗争,这正是作者的精神的体现。

(6)略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