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下片:议论、抒情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
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
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
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
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
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
“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精选12篇)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精选12篇)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精选12篇)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篇111 沁园春雪课题课时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感情充沛的吟诵,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感情。
4、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师生随笔第一课时一、感悟新知(结合以下材料了解背景及作者)1、题解与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作者介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3、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
一、文本理解
1.仔细阅读全诗,了解主要内容和意蕴。
2.理解每个词汇的含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背景介绍
1.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创作背景。
2.探究《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3.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在毛泽东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文本解读
1.解读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3.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思考其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语境感受
1.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雪景,感受其美妙和神韵。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3.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并思考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和影响。
五、写作创作
1.小作文:就你所读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歌进行分析,包括意象、表达思想与情感方式以及启示等方面。
2.大作文:比较《沁园春·雪》这首诗和其他一首描写雪景的现代诗歌,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总结
通过本次的导学案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
的主要内容和意蕴,还可以领略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借此思考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和生命的意义。
《沁园春·雪》导学案(通用16篇)

《沁园春·雪》导学案(通用16篇)《沁园春·雪》导学案篇1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素质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与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哪几句是虚景?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五、作业: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第二课时一、复习上内容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3、学生评价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部编九年级上册1《沁园春·雪》导学案附答案

1《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词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文章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词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稍逊.风骚(xùn)(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天骄:天之骄子。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答案

1、《沁园春·雪》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难点】1.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2.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自主预习案】1.作者简介:作者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笔名子任。
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3.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5.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3、qìn mǎng zhuāng zhé shāo hán zhāo fèn ráo sāo shǔ4、装滔滔娇骄6、上片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动:山舞银蛇,原驰蜡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一、课前检测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你能说出一两句写雪的古诗词名句吗?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揣摩、品味诗歌语言.2、细致感知词中的诗人形象, 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3、感悟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培养爱国感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了解本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于一场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2、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一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读课文、思考,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合作探究(研读文本,朗读体会)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同桌之间相互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同桌交流)如: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2)、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呢?参考:生一. 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了毛泽东的豪迈情怀,他是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三.从“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四.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几句,我感到毛泽东像一个巨人一样,俯视江河,指点江山,具有伟人气魄.(3)、朗读本词的上片,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2、俯仰古今,探寻诗人心路。
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小组形式讨论:(1)、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3)、作者用一个什么字评价古代英雄?“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1、我们认为“惜”字是惋惜的意思,委婉的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这些历史英雄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沁园春雪》部编版九上导学案带答案

1 沁园春雪毛泽东说明:自己整理印刷使用的材料,可以直接下载后直接打印使用,不需要重新排版,也可以重新编辑排版使用。
一预习准备1、背景了解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qìn)莽莽.(mǎng)分.外(fèn)妖娆. (ráo)稍逊.(xùn)今朝.(zhāo)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借此读懂全诗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大河:黄河顿:顿时、立刻须:等到妖娆:娇艳美好折腰:鞠躬、倾倒惜: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输、逊:差、失文采、风骚:本指辞藻。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4、上阕以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写的是北国壮丽的雪景,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下阕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纵论了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二)理解分析6、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它描写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
7、“望”字统领的内容有: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8、“惟余”强调白茫茫的壮阔的景象,“顿失”表明变化之快,威寒之烈。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描绘出在大雪飘飞中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样子,化静为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10、文中虚写的景象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句话的效果是想象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在眼前苍茫的雪景中翻出新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
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
的意境?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五.拓展延伸
1.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
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
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
(“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
三、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体写)动
望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实写(具体写)静
山舞原驰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虚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
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
成的。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