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
1.“,”两句不加粉饰,却在眼前铺开了一幅优美的“山林晨景图”。

2.“,”两句点题并营造了清寂幽邃的意境。

3.“,”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

4.参观苏州园林时,我们常常会在曲折迂回的假山旁的小径上来回穿梭,美丽的花儿在雅致的小院里开放,让人不禁想起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

5.“,”两句写飞鸟怡然自乐,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默写答案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简答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简答

《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一、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小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主要运用了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二、阅读宋朝杨万里《小池》一诗后回答4—7小题: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这首诗写了、树阴、、四种景物,并用、爱、、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划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的美丽景色。

5、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6、“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7、“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三、阅读这首元曲后回答8—10小题:越调·天净沙元·无名氏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8、这首曲子以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黄沙、、,构成了一幅特有的景色。

9、全曲没有一个词是词,但却。

10、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四、读晏殊《浣溪沙》后回答11—13小题: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以及,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和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的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1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词。

1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小题: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
1、“,”描绘出一个高洁幽美的环境,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2、“,”两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优美的环境。

3、“,”两句写飞鸟怡然自乐,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4、“,”两句营造了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5、“,”两句不加粉饰,却在眼前铺开了一幅优美的“山林晨景图”。

6、“,”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

7、“,”两句点题并营造了清寂幽邃的意境。

8、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的诗句是:,。

9、参观苏州园林时,我们常常会在曲折迂回的假山旁的小径上来回穿梭,美丽的花儿在雅致的小院里开放,让人不禁想起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

10、“,”两句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默写(答案)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6、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

[1]【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大意】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

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文复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2018年6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常建,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二、重要注释:
1.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2.潭影空人心:指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3、万籁:此指自然界一切声音。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主旨: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2.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和“初日”点出时间之早,可见诗人对其向往之情。

描写初日与高林,给人以明丽、幽静之感。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写出了幽静之意。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写鸟之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超脱凡俗的感受。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声写静,描绘了山寺万籁俱静的宁静气氛。

四、习题:
【第一组】
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2分)
2. 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简洁。

C.这是一首劝人摒除尘间杂念,清净无为、平淡度日的作品。

D.这首诗以诗人晨起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

【第二组】
1. “万籁”在诗中指的是。

(2分)
2. 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对仗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吟咏的是佛寺禅院,表达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第三组】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人名)。

(2分)
2. 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通幽处”写出环境的凄清,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B.“钟磬音”是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和自然山水的美好。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希望寄情山水、超脱凡俗的隐逸情怀。

五、考题链接:
2011届卢湾二模卷
1.诗中的“万籁”是指。

(2分)
2.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2011届静安二模卷
1.“万籁”在这里是指。

(2分)
2.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 “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

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

2012届一模卷D卷
1.“万籁”在诗中的意思是。

(2分)
2.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清晨入古寺”点明了诗人是在一大早登上破山寺后禅院的。

B.“竹径通幽处”写出了阳光明媚的竹林小路上禅房的幽静美妙。

C. “潭影空人心”表达了清清的潭水顿时荡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

D.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012届松江一模卷
1. 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2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2012届金山一模卷
1.。

(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氛围。

2012届普陀二模卷
1.本诗中“万籁”指。

(2分)
2013届长宁一模卷
2.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 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2013届金山二模卷
1.“万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

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

2014届一模卷A卷
1.对诗中“悦”和“空”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悦服空灵 B.悦耳空明 C.愉悦空明 D.愉悦空灵
2.诗人借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氛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2分)
2015届虹口一模卷
1.对“空人心”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使人俗念全消
B.使人心变得空灵
C.让人心都澄澈
D. 人心都空了
2.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追求是。

(2分)
2015届浦东二模卷
1.诗中“万籁”的意思是;“钟磬”中的“磬”是古代用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字写出了禅寺的幽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

2017届一模D卷
1.“空人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出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B.颔联描绘了破山寺环境的清幽美妙。

C.颈联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之乐。

D.尾联以钟磬之音突出禅院的生机盎然。

2017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4分)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第②首中的“,”是以动衬静。

(2分)
2.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2018届静安一模卷
1、万籁此俱寂”的“此”指。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2018届黄浦一模卷
1、来源于本诗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C.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