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散文中的天地情怀
以物抵心,以物如魂——读周华诚《造物之美》随笔

把 J 一 做 好 的欲 。譬 碗 米 饭 的滋
味 ,恃 如 ‘盏绿 茶 的 清 _乔 ,譬 如 几 块 烤
j秫 的 甜 乔 。
年 的 风 雨 ,见 证 肴
时 代 的 巨 人 变 迁 , 它 土IJ波 澜 惊 地
。 这 或 许 就 足松 卜 之 助 说 的 ,“充 满
热 情 而 鳄 力生 产 …来 的 尔 西 ,这 产 【口1
黄 金 :英 、荚 现 代 I 界 的 形成 》)
但 足 “他 们 (r】本 匠 人 )仍 在 使 用 传 统
以物 抵 心 ,以物如 魂
— — 读 周 华 诚 《造 物 之 美 》随 笔
国团圆
意 海 拾 贝
工 艺做 建 筑 , 包 括 手 工 打 磨 寺 脯 的 大 粱 、 柱 、雕 花 和 楔 。 ”
“ 一 个 没 有 匠 心 的 企 业 ,很 难 长 久 生 存 , 更别 说 要 成 为 百 年 老 店 了 。 ”所
以 ,提 剑 、 1今 全 球 的 ㈨ 精 }IIl,人 家 部 会
想 剑 德 和 同本 。一 个 义 化 体 系 F的
案 例 ,一 个 东 方 文 化 体 系 下 的 窠 例 。 现 代
周华诚《廊桥上的人生》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周华诚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
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
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
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
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
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
爷爷说,老家好啊。
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
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
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
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
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
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
土锤锤和你一起读《麦田的守望者》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
这本书的作者周华诚也是钢筋丛林中的一员,过着城市人的生活。
但是,他却发起了一项名为“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项目,而他也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用最原始、最传统的农耕手法种植家中一块小小的水稻田。
当时,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不仅种植出了最天然、最健康的绿色水稻,还将这些稻米以每斤30元的价格销往了全国各地。
很多人都在感叹,只不过是一块被大家过度围观的水稻田,生长出来的稻米真的这么值钱吗?之所以被过度围观,是因为在传统农耕文明全面退缩的大时代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能以一种复杂的目光和缱绻的情怀,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作深情的回望和温情的挽留,即便是看客,也会多驻足停留一会儿。
当大多数人被快节奏生活重重包围、被钢筋丛林无声围困时,还有这样一个人能放慢脚步,寻找最真诚、最原始的味道,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而30元一斤的稻米,不仅仅是价格,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原味生活的追求。
在国外,也有这样一群人,专注于寻找最健康、最原始的味道。
他们自己经营了一个有机农场,它既是农场,也是餐厅。
餐厅叫蓝山餐厅,农场叫蓝色山丘。
餐厅没有任何菜单,每天早上厨师们都会到农场去采摘蔬菜,然后再决定晚餐吃什么。
蓝山餐厅,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把有机变成了一种时尚文化,把环保主义跟美食结合在一起,用很轻松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推进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
即便价格高昂,即便一顿简单的就餐也要等待好久,但这里还是吸引了无数人。
人们对原始味道、健康生活都有不尽相似的追求,然而,往往越是最简单、最朴实的生活愿望在现如今越变得难以实现。
但是,总有人会尽最大努力为更多人实现这些愿望。
我想,那些致力于有机食材的人,应该都有一颗崇尚农耕文明、追求原味生活的心吧。
没有崇尚,没有热爱,怎么可能说干就干呢。
就像土锤锤一直坚信的那样:生命的有机,从有机食材开始!。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周华诚作品精选精练

周华诚作品精选精练山里有座榨油坊周华诚①正月初五见到黑孩,他从溪涧里回来,手上捧着刚洗过的菜。
哎呀,你们先坐会儿——他腼腆地笑,说要先去打个下手。
进了厨房,他开始切菜。
毛笋是早上刚从竹林里挖的“泥里白”,白白胖胖;青菜是菜园里才掐的,水灵得很。
②房子是典型的江南砖木结构老宅子。
大天井里花木葱茏。
天空落雨,雨水让菖蒲叶、梅花瓣闪闪发亮。
天井的两侧,一边是茶室,一边是书房。
书桌上散落一沓沓宣纸,纸上尚有墨迹未干,字帖摊开在桌上。
黑孩喜欢写写画画,一看便知颇有功底——他可是中国美术学院科班出身。
③小村叫对坞,有五百岁了;海拔也高,的确是深山沟沟—一早上从常山县城开车过来,弯弯山路把头都绕晕了。
其实十五年前我来过这村子,来到对坞就仿佛一头扎进桃花源。
这个云生水起的地方,保留着太多古老的东西。
大批的明清古民居散落在溪涧旁,鸡犬之声相闻;传统的黄泥夯土墙房子,与一树一树白梨花相映;两条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架着六十多座石拱桥,桥头是苔痕上阶绿,溪边是古樟枝叶茂,那些古樟树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
透过古樟树的枝杈,一座古老的榨油坊映入眼帘,远观外墙苍黑,近看青苔隐现,不知走过了几十几百年风雨,依然稳健地站在那儿,油坊内不时传出一阵阵号子声,沉雄浑厚,穿云裂帛,那是榨油汉子们穿越百年的欢歌。
④小村古风浩荡,保留了几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图景。
⑤黑孩很早就出去读书了,后来他带着女友回来结婚。
结婚的第二天,黑孩带着妻子在村里到处逛,惊讶地发现工人在榨油坊里挥锤忙碌。
你们这是在作啥呢?黑孩问。
他们说,拆了。
⑥啥,榨油坊要拆?黑孩大惊。
不拆留着作甚?榨工都老了,没有力气扛得动这活儿。
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
⑦黑孩自小看着榨油坊长大,这座榨油坊要拆了,黑孩觉得可惜。
何况被拆的还有那些走过几百年风雨沧桑、古色古香的民居呢?想了又想,不甘心,黑孩跟新婚妻子商量,一咬牙,把刚收的几万元彩礼钱拿了出来,当然不够。
又找朋友同学借了许多,把钱给凑齐了。
灵魂栖居在大地上——评周华诚的《风吹稻花十里香》

学教育2<n9。
,新作I似E3灵魂栖居在大地上—评周华诚的《风吹稻花十里香》®高來主五联这个小村庄,不过是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地方,因为“父亲的水稻田”活动,聚集一群共同志趣的朋友。
他们不是来此处度清闲,每个人心中装着炽热的心,回归自然的激情,促使踏上一次寻找的长旅。
在喧闹的城市中,读周华诚的文字,犹如身处稻浪翻滚的大地 上。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 久。
稻子是最令人动情的植物,吸收泥土的精华,用稻粒的文字书 写,不会有俗气,不会有媚气。
风吹 稻田,稻子摇曳,把喜悦和美好的 等待传播。
周华诚写得美,不是狭 义上的美,而是一种大美,同时肩 负着责任和崇高的理想。
当人站在大地上,面对无边的 稻田,汉字一般排列,向天边伸展。
水中的稻子燎起激情的火海,涌动 旺盛的生机。
触摸一簇稻子,感受 叶茎中的脉搏跳动,它让人产生美 好的想象,等待收获的季节。
大地是作家的亲人,在这里人 摆脱焦虑,清除藏在身体里的杂 念。
自由和快乐,使人有了感荡心 志的欢乐,把人灌醉,从心中流出 长歌。
记忆是连续的图像,是人们的 经历,一系列的行动,由一个个画 面形成。
如同人的指纹,印在纸上 一样停留在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 动。
一张纸,每个人在上面书写,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体裁,其结果不 会一样。
"我们还是应该知道,饭从 何来,衣从何来;我们还是应该知 道,俯身向着大地辛勤劳作是何种 滋味。
即便有一天,科技进步到所 有农事都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完成,我们也依然应该记住:辛苦是什 么,汗水是什么;播种时的希冀是 什么,收获时的喜悦是什么;以及,稻叶割在手上的痛与痒是什么,蜻蜓振翅飞舞,蝉声不息鸣唱又是什 么……”作为个体的人,要求独立 的人格和尊严。
坚守心灵的阵地,拒绝被群A燊序同化,成为生活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或一枚螺丝钉。
当一个人,融入我们的时候,个人消失。
他要表现的是自己,与冰冷无情的机器不是一套体系,不兼容。
一手种水稻,一手种文化

一手种水稻,一手种文化作者:暂无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6年第5期周华诚和我是在一个大楼里上班的,最早我是在微信上知道华诚在老家常山下田种水稻的事情的,听了很是兴奋,我们在食堂里还谈过这个事情。
一边吃饭一边说如何种田,这想想就蛮有意思的。
在我眼里华诚是一个暖男,才华既横逸斜出,又较为中规中矩,如同他的为人。
放眼望去,无论纸媒还是什么媒,文章写得好的人实在太多了,写得好又长得帅的人似乎不多,写得好长得帅而且又很暖男的那是少之又少。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又肯不厌其烦地去跟土肥水种等打交道且最后又生产出两种粮食,一种大米,一种书本,这普天之下就莫非华诚了。
华诚平时操练小说、散文、摄影,也写采访报道,出手快、套路多,样样放得上台面,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个十分敬业且低调的编辑,也很可能,他是中国最后一代副刊编辑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悲哀,但仅仅悲哀是毫无意义的。
意义在于这个世界还有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玩法,比如说微信。
事实上,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新闻发言人。
我们是一天到晚徜徉在朋友圈里,朝阅晚览,披星戴月,颇有点皇帝批阅奏章的意思。
然久而久之,我以为我们还是在圈中打转。
檄文也罢,吐槽也罢,无论自秀,还是粉她,也不管是卖萌,还是点赞,最后总还是圈内的事情。
这也正如两个斗士,拿着锐利无比的刀,从早到晚在比划,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高谈阔论,似乎都已经练到了满堂喝彩、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一旦来一个诸如小强式的人物,只要这个人手臂上挂着一块红袖章,这两个斗士可能就彻底软了下来,真的,这不是我们看不起自己和他人,而实在是我们就是红旗下的蛋,无论皮蛋铁蛋或茶叶蛋,最终只要苍蝇一飞来,我们就战战兢兢自动裂开了一条缝。
这倒不是自贱,而是现实之一。
比如我们可以畅快淋漓地痛批当今的教育制度,批得它体无完肤,七窍生烟,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不也是在否定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最后也在否定我们自己吗?我们批祖宗十八代,但我们对自己的小孩还是当自己的祖宗似的。
消逝农耕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访问周华诚

消逝农耕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访问周华诚作者:周聪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周华诚,稻田工作者,文创项目“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写作者。
当过医生、机关干部、记者。
作品散见《散文选刊》《江南》《芒种》《山西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等报刊。
出版作品有《草木滋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下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造物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有一座城》(浙江大学出版社)等15部。
“父亲的水稻田”摄影作品入展2016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
策划并主编“雅活”书系、“我们的日常之美”书系等。
周聪:华诚兄好,很荣幸能够跟您弄这个访谈。
我更愿意从兄的《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开始今天的对谈,坦白而言,这本书唤醒了我的童年生活经验,书中的应中良、马岳云等人,就仿佛生活在我们村的一个个乡亲。
在我老家的一所砖瓦房里,还存放着耕田用的犁、耙、耖、水车等农具,这些物件就像是时间深处的老人,静静地待在屋子的角落里,沉默不语。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兄的这本书是什么机缘写成的?能否谈谈此书的成稿经过。
周华诚:谢谢周聪兄。
我在城市生活,时常回到老家的村庄。
但每一次回去,我都感觉到故乡变得越来越陌生。
农民从来都很自卑,他们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尊严得不到尊重,农民没有自信。
我父亲就是许许多多农民中的一个。
2013年冬天,我通过众筹发起“父亲的水稻田”项目,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家乡和父亲一起,用最传统的耕种方法种一小片稻田。
然后通过带领城市人参与,连接城市与村庄,让父亲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
在城市生活了那么久,我知道城市人想吃到纯天然食物其实很难。
另一方面,我也想借这件事,挽留、传播在我看来即将消逝的农耕文化。
其实一开始这就是一个实验项目,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没想到这个种田项目上线两个月,限量一千斤的大米就被订完。
支持者来自全国各地,南到海口,北到东三省,西到遵义,绝大部分都是我不认识的人。
和草木在一起

JING DIAN MEI W EN ·经典美文PAGE 12AGE 本期客座主编:周华诚,作家,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
出版作品《草木滋味》《草木光阴》《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造物之美》等十余部。
策划出版“雅活”、“我们的日常之美”书系等。
作品《父亲的水稻田》入选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语言会变得多余。
面对草木的时候,你不需要夸夸其谈。
春天到来,牛牵引着犁铧走向遍布阿拉伯婆婆纳和节节草的野地,那里正盛开着一个喧闹的春天。
在犁尖插进微热的土地,把新鲜的泥巴翻转过来之前,二者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或蜜语甜言。
它们一见钟情,水到渠成。
穿蓑衣戴斗笠的农人来到田间,微雨细风之中,他扶锄而立,他将要开始播种,他要把丝瓜种子、黄瓜种子、南瓜种子和毛豆、玉米都播撒进清明的土地里。
此时此刻,他内心涌动着一些激情,但很明显,他无须发表一场施政演说。
土地和草木不需要口号、承诺,以及对称与排比句。
他就那么站了一会儿,在手掌上吐了一口唾沫,两掌搓一搓,然后用力挥动尖嘴锄,就把种子们一一点进了泥土里。
微细的雨滴继尔铺陈下来,润湿大地。
很快,嫩黄色的细芽将穿透种壳,在土地上彰显力量,如果你蹲下身来,与嫩芽们对视,你用目光抚摸它的茎叶,看清它茎秆上细细的白色的绒毛,这就够了,这样的目光的抚摸,将会让它们更加茁壮地成长。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一个人的语速将会变得缓慢。
一生操持农事之人,语言能力退化,渐渐拙于人事。
你怎么对待庄稼,庄稼一定会怎么回报给你。
你投之以汗水,它报之以硕果。
农人与庄稼之间不会发生争执,他们只肯握手言欢,不会面红耳赤。
我的外公一辈子在山里劳作,在山上田间与飞禽走兽、木石流泉为伍,夏天种得几畦辣椒,拣出最大最红的辣椒装上一担,走十几里路挑到城里去卖。
城里人在辣椒面前挑拣,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外公嚅嗫半天,说不出话,最后一拎扁担不卖了,又挑了那样一担辣椒走十几里路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华诚散文中的天地情怀1从前有一个叫作“听草长”的印第安人,他可以将耳朵贴在地上,听到草生长的声音。
他听到的不是沙沙声,不是咝咝声,而是完全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轻轻挠自己的耳朵。
每次只要听到这种挠痒的声音,“听草长”就会笑着站起来,对他的同伴说:“小草在生长呢!”对善于观察的人来说,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
可以肯定的是,“听草长”的耳朵里藏满了大自然美丽的灵感。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会听草长的是作家周华诚。
在《村庄是从草叶尖上醒来的》中,他写道:“村庄其实是从草叶尖上醒来的。
早起的鸟儿在草叶尖上品饮露珠。
在稻田里漫步的鹭鸟,抖落了一排露水。
露水跌到田间,就碎了,就融入稻田的水中。
所有碎了的露珠,把我的一双鞋悄无声息地打湿。
太阳出来。
草叶尖上一晃一晃,晶莹剔透的光线错综复杂。
就把村庄从睡梦中晃醒了。
”从一棵草的眼中体验生命与自然。
作者择定的视角既是小的,切入点也是小的。
但是从“小”处集中力量的文章,更见作者松弛的心性和自由的情思。
阅读周华诚的文章,可以很放松。
就像在郊外倾听鸟儿的话语。
一只鸟“呼呼”地叫了起来,然后又是一声,虽然你坐着没动,但可以感受到身体细胞苏醒时的细微变化。
这种放松,来自作者写作时气息的松弛。
周华诚写散文从不端着一个架势,用史料把文章搞得密不透风。
也从不摆谱,或故作高深。
正如他自己所说,好的文章气息须是松的。
好散文是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心性,见识流露出来,而决不落到堆砌知识或者资料考证的网罗里。
散文之大,不在于某种外表,而在于它深处所敞开的精神秘密有多少,里面所隐藏的生命感悟有多少。
一篇好的散文,是作者个性、气质、修养趣味和才情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从小处切入的散文,同样可能是大散文。
2梁实秋在《论散文》里写:“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周华诚的散文很风雅。
这种风雅,不仅指语言,它更是一种松弛、宽广的心境。
读他的散文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说话,或者邻人间的交谈,质地清晰,带着作者自己的身体气息。
“立秋日,一边吃茶,一边剥莲子吃。
茶是云南的茶。
春天跟朋友一起入几座茶山玩,是在景迈山吧,看到有当地老婆婆在叫卖自己做的茶,及自己采的蕈子。
真正的茶人,是看不上这样的茶的,没有包装,也不上档次,无非是一大袋子散叶而已。
我去观望,与老婆婆用相互听不懂的语言交流,咿咿呀呀,比比划划,兴高采烈却不明白对方的意思――语言有时候就是这样,无非是沟通的工具罢了,其意义倒在其次。
比如听雨滴敲打在蕉叶上,微风吹过稻叶尖,虫子在屋外瓦隙间鸣唱,都是一种语言,无法翻译,却令人感到愉快。
”雅致的语言,必然是从一种文雅的心灵里来,所谓文心和人心的合一,并非一句虚言。
真正的好散文,是供人闲读的。
只有闲读时,读者的心才能贴上去,才能触摸到散文的生命和体温。
散文一旦没了那种从容的风采,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
许多时候,散文是“无用”的,它仅仅是为了呈现作者的一片闲心而已。
散文渴望自由,它的无法归类,正好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散文散文,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散漫的文字。
冲淡是周华诚写作散文的一种心态。
“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与隽永。
远人兄,时节已入秋,然江南依旧是酷热难当。
此前我到北方,北方天地阔大,草长鹰飞,不像江南小山小水。
江南的文人,日子大多消磨在后花园里,消磨在小情小调里,是一份斯文,偶尔不免也露小家子气,这和北方的勇猛不能比。
此刻我面前的茶盘上有一只干莲蓬。
莲子也是很江南的东西,莲叶何田田,从前我们这边人家,书橱碗柜上都会有莲叶荷花的漆画。
两个没有吃的莲蓬,在时间里阴干了,很有味道,我书桌上的一个,送给你。
《寻花帖》散淡之本是“自然性”。
好的散文,正是这种“散文心”的自然、?闶岛退嬉獾牧髀叮?它是从天地自然,现实生活中体验出来的。
就像晚明小品,以闲适为格调。
其主旨是散文作家以从容不迫、闲散自许的超脱态度来对待散文的写作。
“似平凡而实闲适,似索然而实冲淡”。
从而使散文小品达到“性灵无涯”,“会心之顷”的“天地间之至文”的境界。
3味道或文字,会因其平淡无奇而更加吸引人。
周作人在散文中提倡“涩味”和“简单味”,认为这样才耐读,才可以造出雅致的俗语文风来。
周华诚的散文中有简单味,平淡味,余味。
《春山慢》――来,到南山来,坐下来喝一杯茶。
这世界太快,坐下来,喝一杯尚田的春山慢。
新水添上二三回,喝着喝茶,心里就会“铮”一声响起来。
就好像静夜里,“铮”的一声清脆的响,茶器上又多了一条开片的纹路。
”“铮”的一声清脆的响,茶器上又多了一条开片的纹路。
它叫人聆听的,是茶片自己的消逝与回归混沌。
它在消失瞬间,使我们从听得见之境,逐渐过渡到听不见之境,使我们感知到这两种境界之间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不禁让我想到,茶人将茶釜中水沸开的声音比拟成林间的阵阵松风。
向茶釜中注入清水的瞬间,一直作响的松风会立即停止,那一瞬会进入到无声的世界。
无声之美,造就了从空无中感受最丰富且无限想象的空间。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首被誉为“无音”之乐的乐曲,它的乐谱上没有音符,演奏者在钢琴前什么都不做,保持沉默即是它的演奏。
这首乐曲阐述的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即是有”,音乐断掉的瞬间才会感到音声,自己所有的感官都会得到自由。
也因此,平淡与无声的特点,就在于它无法被任何一种特殊的因素固定下来,因此能够变化无穷,引人遐想。
就像品尝一道菜,当味道很淡或者?o味的时候,“品味”就变得有意思,因为它不能被定型,而可以向各种可能的变化敞开。
天地间充满未知。
通过品味好文章的余味,好音乐的余音。
我们融入天地自然之间,会发现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也充满了谜样未知的自然。
4节制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艺术。
美在适当,说的就是节制。
不知节制的抒情,只会流于空洞地感怀。
周华诚的散文成功避免了散文过度抒情。
他没有把散文――最为自由的文体,简化成抒情的工具。
为了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他有时会直接舍弃赞美,而只是用一种素朴的形式写出来。
比如列举,列出他熟悉的十多种草木的名字。
《十二秒鸟鸣》――啾。
啾。
啾。
清明――归啾。
清明――归啾。
鸟的品种确实是非常多,音色混杂,各不相同。
大太阳,我坐在门前桂花树下,喝明前的奉化曲毫茶。
阳光洒在大地上,我却落了一肩的油菜花粉。
其实也不只是油菜花粉,更有蓬?花粉、紫花地丁花粉、梨花粉、李花粉、海棠花粉,甚至是青菜花粉。
青菜花,我摘了一小把,插在空了的啤酒瓶里,搁在桌上,喝茶的时候顺便看花。
对于生命的倾听,是为了忠实于生命的本体感觉。
12秒的鸟鸣,多么简单,多么专注。
这种由耳朵所实现的幸福和乐趣,离现代社会越远,离心灵的核心越近。
其实,解放的是全身的感官,又何止耳朵。
作为一个虔诚的谛听者,正因为尊重耳朵,才写下了这批见性情重记忆、感念故乡和大地的文字。
5“思”这个字,由田和心组成,思想要有一个容器,我想这个容器在周华诚心中就是水稻田。
周华诚自称是稻田工作者。
他最大的乐趣是去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漫步在稻田间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
“我在稻田里走来走去,这是稻田的小旅行,故乡的小旅行。
我今天甚至想,是不是可以开发一条稻田旅行的线路,目的地就是我们的稻田。
不收门票,你可以随时来。
但是,只有心里有美的人,才可以发现它的美;只有不赶时间的人来了,它才会向他们摊开自己的美。
”地理学意义上的一亩田地,成了一个辽阔的精神疆域。
他走向水稻田的心境,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平静和自在。
水稻田,和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村庄的命运血肉相连。
这个连接点非常重要,它是作家与世界相连的通孔。
一片水稻,它的背后,也维系着敬畏、文明、纪念等精神含义。
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事业的追求,耕读可以说是一种风流的实践。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陶潜这句诗,早就道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密码;:耕读。
晴耕雨读,是文明社会最为自然惬意的生活状态。
对于周华诚来说,几年前他辞职,回老家种了一块“父亲的水稻田”,并不是简单的故乡追忆方式,而是一种耕读实践,也是在建构一个新的故乡。
当他带领稻友一起赤脚下田时,感受的是四时光阴。
故乡的人和在城市里生活的“我”,形成一种新型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的重建,敞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了寻找心中的风景。
大家都在向着远方行去,那是向外求。
向外求,风景是建立在客观条件上。
而向内求,才是终极解决之道。
有了看风景的心,风景也就处处都有了。
”“耕不废读,读不废耕”,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世界,一个人永远不会失落,因为有一个可以应对一切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绍:王加婷,新锐作者,著有《蒲草之美》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