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 副本
浅谈郁达夫小说的沉郁抒情风格

2021年第2期(总第145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r'.'J.«:Apr.2021No.2(Serial No.145)浅谈郁达夫小说的沉郁抒情风格何辉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525200)摘要:纵观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遵循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的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风格可以发现都呈现出沉郁苍凉的特色。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个人的经历,同时也夹杂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郁达夫小说沉郁风格的探究分析,从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特点三方面着手,希望能够加深对于郁达夫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郁达夫;沉郁;创作理念;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70(2021)02-0119-03郁达夫本人在提及沉郁感伤作品的内涵时,指出“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尤其是国破家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也解释了郁达夫小说为什么大多具有沉郁色彩的问题,因为作 者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其创造的作品在整体情调上自然以沉郁感伤为主。
郁达夫相信感伤主义是文学的重要催化剂,其所创作的小说通常是对现实生活悲惨的正面揭示,通过毁坏美好事物以及美好情感的方式来展现悲惨,例如《薄奠》《微雪的早晨》等。
一、从创作理念看郁达夫的沉郁风格郁达夫的小说对于情绪的表现十分看重,而其中又以沉郁苍凉最为凸显。
之所以如此,源于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前往日本留学期间,其创作风格深受克罗齐“艺术独立”“表现是自然流露”主张的影响,十分重视文学中对于主观因素的表现,将其定义为最根本的内容,这在他的自叙传中一览无遗。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所代表的是郁达夫人生中某个阶段性格、气质、情绪的集合体,并非作者写作时的真实人生经历。
郁达夫的大多数小说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情绪,都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对其影响较大的当属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等文学作品,这种哀怨凄凉的特质在其所创作的浪漫抒情小说中尤为明显,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达夫的小说被视为颓废代表者的原因所在。
略论郁达夫散文独特的审美情结

“ 回想 起 来 这 一 年 的 岁 月 , 在 是 悠 长 的 很 呀 !绵 绵 钟 实 鼓 初 长 的 秋 夜 , 当 众 人 睡 尽 的 中宵 , 个 人 在 六 尺 方 的 卧 我 一 房 里 踏 来 踏 去 , 想 我 的 女 人 , 想 我 的 朋 友 , 想 我 的 暗 想 想 想 淡 的前 途 , 曾经 熏烧 了 多 少 支 的 短 长 烟 卷 ? ”
其 实 , 因 为郁 达 夫 的 “ 夫 气 质 ” 他 才 能 写 出 众 多 震 正 达 , 撼力 十 足 的 作 品 。 达 夫 气 质 ” 非 真 正 的 颓 废 、 玄 , 是 “ 并 幽 而 伪 颓废 、 内热 的幽 玄 , 对 生 活 、 命 更 深 沉 的热 爱 , 诗 意 是 生 更 的追 求 , 卑 己 自牧 式 的 文 人 情 怀 。 不 管 在 生 活 中 还 是 在 是 文学 创 作 中 , 们 时 时 能 够 感 受 到 郁 达 夫 那 种 不 顾 一 切 的 我 对 美 和诗 意 的 追 求 , 他 的散 文 中 , 们 分 明 能 够 触 摸 到 他 在 我
里 来 , 哪 里 去 的呢 ?… …远 看 看 天 和 水 以 及 淡 淡 的青 山 , 上 渐 听得 阿 千 的 唱 戏 声 音 幽 下 去 远 下 去 了 , 里 就 莫 名 其 妙 心 的起 了一 种 渴 望 与 愁 思 … … 我 要 到 什 么 时候 才 可 以 到 这 象 在 天 边 似 的远 处 去 呢 ? 到 了 天 边 , 么 我 的 家 呢 ? 我 的 家 那
是 我 的 死 症 。 当然 , 没 有 太 多 的 人 赞 赏 “ 夫 气 质 ” 相 反 ” 并 达 , 他饱尝诟病 , 是不公平的 。 这
的形 形 色 色 。看倦 了 , 倦 了 … … ”(小 春 天 气 》 走 《 ) 像 这一 类 的 忧 伤 在 郁 达 夫 的 散 文 中 随 处 可 见 , 恰 流 恰 露 出满 怀 精 神追 求 的 文 人 的易 感 和 热 爱 世 象 的 矛 盾 。 而 他 对 忧 伤 和孤 独 的 近 乎 偏 执 的 喜 爱 , 体 现 了 他 视 文 学 艺 术 更 创造为生命 的热 怀 , 使 它 的表 象似 乎有 些病 态 和颓 废 。 即 恰 恰 在 这 些 病 态 和 颓 废 中 我 们 更 能 触 摸 到 其 对 生 命 、 艺 对
郁达夫

读书报告:挣扎于沉沦的伤感的孤独者和漫游者——郁达夫郁达夫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有意识倡导文学作品就是作家自叙传的第一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自传体写作试验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凄凉之景——“愁听人歌缓缓来”孤独寂寞的童年生活,虽然有碍于健全的个性心理的生成塑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对艺术家的心理气质的形成却有着关键的奠基作用。
郁达夫的这种心理感受与情绪波动,无疑与他最初的生成和发展这种感受与体验的现实环境相关联,即使日后与脱离,这种感情的铭印也是深沉的,交织着亲与恨,情与怨的复杂与纷繁。
狂傲之品——“才大由来人易弃”郁达夫心理气质中的敏感和伤感成分,有相当得之于母亲的情感世界,而这两种性格特征,无疑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最为普遍和强烈。
郁达夫在不断地向内心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对自然风景的领悟和旧体诗词的写作);开创了他生活中的美好天地并在此寄托其身心。
这样,一方面在孤僻、乖僻、想入非非的外部性格特征中,表现出与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的心理气质倾向;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文学作品强化他的白日梦,培养了作家艺术家应有的心理和艺术素质。
这样,创作性和想象力与能够对人生深入体味和细致感受的敏感与伤感的心理气质相结合,阅读与创作能力的提高便成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
名士之风——“白雪几能邀俗赏”郁达夫一生的性格和气质都自始至终保持了他固有的一切:天真、坦率、敏感、抑郁、偏颇、懦弱、自尊和自卑、耿介等等。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孤傲——充分的自我认可与张扬,对他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直到对立——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全然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刻意为之的。
尽管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不排除这种不可能的些许存在,但,这种指向性实际上始终是发自内心的和一贯的,是合乎艺术家本性的),是必须的、实际上也是在每一个真正的(注意这个限定)艺术家身上存在和体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的心理特征。
他的自我意志通过创作,以文本的形式得到实现和贯彻(展示),那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已经使他成功的将自己与实际上的精神病人区分开来。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郁达夫的行旅与“感伤”的变奏

《南 迁 》末 尾 ,当 伊 人 在 长 街 上 独 行 时 ,听 见 “劳
烈 (Melancholy)”。7 其 次 ,人 物 角 度 的 心 理 活 动 和 语 动 者 的 凄 切 悲 凉 的 俗 曲 的 歌 声 ”,再 一 次 想 起 〇 的断
言 。后 者 主 要 集 中 在 《南 迁 》 中 ,即 男 主 人 公 伊 人 和 语 “你 确 是 一 个 生 的 闷 脱 列 斯 脱 !” 15来 自 他 人 的 指
少 见 ,称 得 上 一 种 个 人 风 格 ,未 必 受 到 译 法 普 及 与 否 推 人 到 文 学 思 潮 的 脉 络 之 中 。也 就 是 说 ,当 伊 人感到
的 限 制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郁 达 夫 会 在 什 么 时 候 使 用 外 “sentimental” 时 ,他 更 多 是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主 体 ,对 既
双 月 刊 2 0 2 1 年 第 3 期 (总 第 7 2 期 ) Bimonthly NO.3, 2021 Sum NO.72
略论郁达夫游记散文的感伤色彩

线袜 , 两只半 旧的 白皮鞋和八 角小洋 “ 的 主 人公形象 。这种暗 自凄凉 的情 感延续 到 《 一个人在途 中》 .简直成 了呼天抢 地
的诉 哭 . 遭 受 一 系 列 人 生挫 折 之 后 又 在 痛 失爱子 .这无疑成 了作者倾 诉感伤之 情 的爆发 [ ,几年来的 泪水都 在这里汇 ] 合 了。 这是怎样的人生凄苦 . 是怎样的不 可遏止的断肠之情。 当作者告 别了妻子 . 又剩下 了孤苦零丁 的一个 ” .并再次踏 上艰辛旅途之时 . 我们不仅为 ” ”的命 我 运而担忧7。《 灯蛾埋葬之夜 》叙 写了在 我 远 离人群 的某个沉寂的角落 .在一
●◆
废 ……文学 风格一旦形成 在作 家各 种 文体的创作 中都会表现 出来 .郁达 夫的 小说如此 ,他的游记散 文也 时时流露 出 这 种骨子里 透出的 凉气 .这 些著 名的游 记 作 品 . 烈 地 渗 透 着 他 的 孤独 感 , 得 强. 写 清新洒脱 .笔墨极为干净凝练 。 还 乡记 》 中 写尽 了自 己被 “ 穷 所 困、所苦的窘状 . 清晰地勾画了一个 “ 除 了一个瘦黄 的身体之外 .就是一件 半旧 的夏布长衫 , 一套 白洋纱的小衫裤 . 一双
一
郁 。十年的 留学 生涯又使 刚刚步入青年 开 始 文 学创 作 的郁 达 夫 受 到 日本 文 学 “ 世纪末思潮 的影响 . 在这样的作品里 . 充 满着一 种 由于精 神的倦 怠和神经过敏 而来 的世纪末 的生 活气氛 .在强烈 的 自 我意识 下分析人生 无法忍 受的单 调和疲 倦 .以郁达 夫生来忧郁 的气质性格而言 . 很容 易感染并喜爱 上这种颓废 感伤 的文 漂泊 .浪漫 的天性 使郁达夫酷爱旅 学情绪 .从而形成 了他独特 的文艺观点 行 .只要一有 出游机 会 .他便会欣喜 若 和 审 美 追 求 。 狂 。在他眼中 山水是 有生命的 . 以与 可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 的美学见解:” 悲 之对话 。 在陶冶于 山水的同时 他 常常发 哀之词易工 他认 为 ” 人的感情 快活 泄着对生活的厌倦 、 对生命 的喟叹. 对人 的时候 . 是驰放的 .悲哀 的时候 .是紧张 间的怨怒 。 郁达 夫是江南才子 . 但家境 欠 的。子食 于丧者之侧 . 尝饱也 .悲哀之 未 佳. 他常感叹 袋里无钱 . 心头 多恨 ” 一 感染 .比快乐 当然更来得速而且切” 。 。作 直为 ” 穷鬼 所 困扰 ,加之他 的恋情起伏 家的这种特殊 的审 美选 择 、艺 术情趣不 多变 .因而 多把旅游 作为一种情感 的迁 仅与他 的内在 气质相通 .而且 同他所观 移与宣泄。他说 我们精神 的苦楚 .有 察 、所理解 、所力 图反映的现 实是 合拍 部分是从物质 的不满足 而来。 另一 部 的 于是 .个人 的 ” 忧郁 “ 、社会 的 “ 苦 分是纯 粹的精神上的贫苦” 。面对这种物 难 ” .经过特殊 的美学 处理 .合成 了艺术 质和精神上 的贫苦 .他提出 :” 我想旅行 的 “ 废 … 伤 ” 颓 感 。郁 达 夫 的 作 品 里 不 的快乐 .第一 当然是在精神的解放” 。进 惜大量使 用灰 暗伤感 的底 色 .阴冷 颤抖 而指出 :” 因为山水 .自然 .是可 以使人 的线条 .来描 绘社会 的罪恶和生论
郁达夫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郁达夫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作者陈冰系(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0级学号 *********指导教师郑鹏日期 2014年5月10日作者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院长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论郁达夫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陈冰(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众体兼备的作家之一,在小说、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
他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
本文主要从郁达夫的小说、散文入手,着重分析郁达夫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形成原因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创作风格;诗意情怀;感伤美;内在律一说起郁达夫,读者很快会想到渗透在他作品中的孤独、痛苦,颓废与绝望的气息,体会到唯美浪漫里一种内心无法排遣的清苦和哀伤。
不管是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散文《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像这样深入骨髓的悲哀萦绕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其作品中真挚的倾诉,清新的文笔,感伤的基调,隽永的风格总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总的来说,郁达夫作品表现出来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忧郁感伤的情调;诗意化的语言;具有比兴功能的自然景色描绘;遵循内在律的情绪流动。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bc9ed75022aaea998f0f12.png)
浅析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摘要: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奠基人郁达夫自其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开始,到《沉沦》、《南迁》,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弱国子民和现代青年忧国伤己的悲哀,在重重压抑之中对爱的渴求,对美的渴望。
关键词:散文化;象征性;自然抒情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0-01一、散文化特色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看强烈的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1、在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情绪这是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情绪的描写,相当细致。
郁达夫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不只以表情、动作、对话、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摹,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传达人物的神情气韵,更着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把蕴藏在内心世界的冲突、动荡、不安、生动地展示出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因此,郁达夫更善于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从而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更多地采用了“自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郁达夫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一般小说的心理描写有不同之处,突出物的自我感受与内心矛盾。
由于他笔下的人物身心逆境,不特别敏感,因而自我感受分别强烈,内心矛盾分别尖锐,这集中表现为理想与愿望破灭以后,那种感伤情绪无法解脱,悲愤之极,只能以死作了结。
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的作品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都是直接抒发和表现这个主人公的情绪感受。
他的小说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强调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直抒胸臆和心理活动的充分展示,内心独白,精神幻觉,大段写景交替使用,产生了鲜明的个性化的抒情形象。
他的小说不是以形象的刻画思想内涵诉诸于人物性格,而是以忠实于作者自我的抒情表现自己的孤愤和忧郁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一个纯净的懦弱的而又渴望自由的现代贫寒知识青年的鲜明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姓名:李娅辉考号:011109100419考区:思茅区指导老师:叶向东论文定稿时间:2011年10月23日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摘要:本文从各方面综合论述了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探究了其感伤情调产生的社会、家庭、自我各方面的原因;并对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最后,从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上做了论述。
整篇文章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意义上做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郁达夫;感伤情调;意义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原因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
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的创造社成为“五四”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亦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
“五四”1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
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
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
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
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
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
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
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
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注1)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
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
(注2)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
东方的睡狮,受了1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何的国手,也不容易有点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设施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怖狂,是神经质的。
”(注3)可见,郁达夫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弱国子民的心理从他一出生就有了,他仿佛是个天生的忧伤者。
当郁达夫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而死,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去了,姐姐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母亲挑起了维持贫困家庭的重担,经常奔波于外面,家里只剩下他和“扁着嘴念经”的祖母,可见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里,偶尔,他们受亲戚邻居的欺凌,郁达夫自小天分极高,但贫困的家庭和现实的污 ,把他夹在中间,夹碎了他的理想,夹碎了他的正常思维。
贫和富,在任何地方都泾渭分明,由于家中的贫困,郁达夫虽然天赋极高,但在学校里也只能与贫困学生为伍,无形中与富者形成了隔膜,这畸形的年代,寂寞的生活,和世态的炎凉,郁达夫从小就深深体验到了。
十四岁的时候,郁达夫远走他乡求学,对一个小孩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尤其对于像郁达夫这样一个因孤独而产生忧郁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随着他这种远离家乡的忧伤和对富有者卖弄风骚的反感,使他对“装腔作怪,卖弄富有显示出更加的恶感和敌意,与他们筑起一道墙壁,日日愈筑愈高,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
(注4)这一切使天赋极高的郁达夫感到极大的自卑和伤感,促使他过早的形成了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的性格。
因此他有时自高,有时又自卑的不定型性格。
自高了不顾一切,自卑了又感到十分伤感,所以他以感情支配一切,做文章亦是这样,每当一种强烈的爱或恨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所认定的正义之火便掩盖了一切,什么对现实、利害,世俗的议论,自己的生活,他全都不在话下了。
由于他这种性格所决定,他在自我暴露这一方面表现的相当勇敢,他说:“我相信暴露个人的生活,也就是代表暴露这个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生活。
”(注5),他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以自叙传的形式,采用感伤的情调,喊出了自己也喊出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孤独。
震撼了一向寂寞无声的中国。
正是由于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因此,必然会使那些灵魂发黑的旧制度的代表和帮凶们的震惊,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扑灭这会燃起人们反抗火焰的微微火苗。
他们讥讽、嘲骂,骂他人是“侮淫”,作品是“不道德的文学”;甚至侮蔑他“就如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面对这些,郁达夫又表现得非常脆弱,只能感到更加的孤独、痛苦和伤感,所以他说:“世人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的,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注6)他几乎用了乞求的语气,让人理解他,可丑恶的社会谁能了解他呢?他只能在伤心中继续唱他的悲歌——一代青年人的悲歌。
“中间生活愈苦,文章也作的愈多。
”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他的作品日渐增多,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把自己的伤感给了别给了社会,赢得了别人,也赢得了社会。
郁达夫从小就受到了社会的“虐待”,可他仍没有失望,他勤奋的读书作诗,十九岁的时候,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
郁达夫的出国志向是远大的,目标是向上的,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出过求学的,可到了日本,他的这种志向目标几乎被现实的铁锤砸得粉碎。
在日本,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笑里藏刀”,听到了大和民族粗鲁的语言“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干什么?”这种由国际地位的不平等进而演化出的民族的不平等,使其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
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弱国子民所手的屈辱,形成巨大的矛盾,使郁达夫更加感到独处异乡的孤独和悲伤。
他心中只有伤感。
“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呢?还有些什么呢?”(注7) 1922年七月,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从神户乘船回国,散文《归航》记叙的就是他这次回国时在船上的情景和感受。
文中从头到脚细腻入微地描摹一个富有肉感的少女,正是郁达夫所擅长的,然而如果仅仅有肉感的描写而没有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我”的心理状态来,作品就会流于浮艳了整篇散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个性色彩。
所以作者又着重描写了“我”的“愤恨与悲哀”的情怀,尤其是“中国可亡,但是中国的女子是不可被他们外国人强奸去的”(注8)这句带有总括性的话,更是充分表现出“我”的思想情绪。
郁达夫曾在文章中写到:我在那无情的岛国上,受了几十年的苦,若回到故国之后,仍不得不受社会的虐待,教我如何是好呢!日本的少女轻侮我,欺骗我时,我还可以说“我是为人在客”,若故国的少女,也同日本妇人一样的欺侮我的时候,我更有什么话说呢!你看那euroa-sina不是已在哪里欺侮我了么?她不是已经不承认我的存在了么?唉,唉,唉,唉,我错了,我错了。
我是不该回国来的。
一样的被人虐待,与其收故国同胞的欺侮,倒不如受他国人的欺侮更好自家宽慰些。
当日本的岛国在视线中慢慢远去时,他在心里叫说着:“日本呀日本,我去了。
我死了也不再回到你这里了。
但是,但是我受到了故国社会的压迫,不得不自杀的时候,最后浮上我脑海里来的,怕就是你这岛国喱!Ave Japan!我的前途正黑暗得很呀!”(注9)归国后,为了生计问题,他一方面主持创造社工作,一方面奔波于各地教书,他先后在安庆、北大、武昌师大等地执教,并投入广州革命,然而“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郁达夫“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
(注10)因而愤而辞职。
因为他在这里看到的是丑恶、是黑暗、是卑鄙、是肮脏、―――对于这些,生性耿直的他怎能容忍呢?在国外他遭受异民族的歧视,毕业回国找职业却又处处碰壁。
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生活遭遇给他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伤,但他又并不是一个良心泯灭,玩世不恭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只能是富有才智却又报国无门;反抗现实,但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同情受苦人,但又无能为力;不满于自己的沉沦,但又缺乏自拔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遭遇,怎能令郁达夫不伤感呢?所以他悲痛到自己“永远地踏入一个并无铁窗”的“囚牢”,他也只能用这些伤感的调子,唱这有血有泪的生活了。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表现形式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郁达夫散文中的感伤而颓废基调的形成,主要是吸收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者”形象,使他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及一代青年人的影子:他们是一群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无力改变现实,又无法走向人民大众;有反抗意识,却又无反抗行动的人。
他们为了排解愁绪,只好发发牢骚、泄泄私愤、漫步街头、独坐空室、自暴自弃,颓废堕落。
郁达夫于1924年春所作的散文《零余者的觉醒》(后收入《寒灰集》时改为《零余者》),文章中描写了一个残冬的黄昏,“将收敛光辉”的“日影”“在那里伴人的孤独”,北京古城外一派“伤惨的寒意”,“凋丧零乱”的野景使人感到了“一种日暮的悲哀”。
一个“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人,哀叹着“人生实在不知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他觉得自己饱受压迫,又无法报复,变成了一个“对于家庭还是一个完全无用之人”,成了一个“对于社会人世完全没有用的零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