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操作规程c

合集下载

C钻攻两用机安全操作规程

C钻攻两用机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1.安装钻头必须在机器的最大可钻孔径范围内,避免进行超负荷运转;2.按规定加注润滑脂。

检查手柄位置,进行保护性运转。

3.穿戴合适,不要穿戴诸如宽松衣服、纱手套、领带、手饰品等之类易被机床运动件带入的服饰操作机床。

扎紧袖口。

女同志或长发男同志必须戴工作帽。

必须佩戴眼镜。

不得戴手套作业。

4.在机床启动前应拿掉留在机床上的扳手等工具,详细检查走刀闸把、占母闸、工作台是否牢固、正常;5.安装钻头前,需要仔细检查钻套,钻套标准化锥面部分不能碰伤凸起,如有,应用油石修好、擦净,才可使用。

6.安装钻夹头时,先将钻夹头的锥孔和主轴短锥用干净的布条擦净,然后把钻夹头顺势套到主轴端部,并顺时针转动钻夹头外壳,以便颚片张开。

最后用木条自下往上敲击钻夹头,使钻夹头与主轴端部完全配合;7.安装钻头时必须使用钻夹头钥匙夹紧钻头,严禁用其他方式夹紧钻头;8.机器工作前必须锁紧支架夹紧手柄,工件应可靠夹紧;9.切削时应加注切削液以保持钻头锐利;10.凡钻孔的工件,必须根据工件外形用虎钳或压板夹持,不准用手和身体把持工件,避免发生事故;11.切削孔径较大的孔时,应用低速挡进行切削;12.钻通孔时,工件与工作台面应垫板隔开,防止钻头损伤工作台面,穿孔时速度应放慢;13.清除铁屑要用毛刷等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清理或用嘴吹。

14.机床运转时手不要接近钻头,不要用力猛拉插座上的电源;15.发生异常情况请先关闭电源;16.电器设备不能自行修理,应由电工人员修理;17.带退拔杆的钻头不许在轧头上使用;18.在机床运转时,严禁在工作台上做其他事情,或擦洗机器以免伤害身体;19.操作工离开机器前,必须关上机器。

工作完成后须切断电源,取下钻头工具,整理好工作场地。

20.所有操作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范进行作业,把生产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

否则后果自负。

1。

临床检验标准化实验室完整SOP程序文件

临床检验标准化实验室完整SOP程序文件
C1、HAVAbIgM标准操作规程
C2、PreS1标准操作规程
C3、HBSAg标准操作规程
C4、HBSAb标准操作规程
C5、HBEAg标准操作规程
C6、HBcAb标准操作规程
C7、HBcAbIgM标准操作规程
C8、HCVIgG标准操作规程
C9、HCVIgM标准操作规程
C10、HDVAg标准操作规程
C11、HDVIgG标准操作规程
7、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8、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9、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c标准操作规程b10血清蛋白电泳标准操作规程b11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标准操作规程b12腺苷脱氨酶ada标准操作规程b13尿肌酸测定标准操作规程b14肌钙蛋白tn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b15肿瘤相关物质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免疫室发光放免室c1havabigm标准操作规程c2pres1标准操作规程c3hbsag标准操作规程c4hbsab标准操作规程c5hbeag标准操作规程c6hbcab标准操作规程c7hbcabigm标准操作规程c8hcvigg标准操作规程c9hcvigm标准操作规程c10hdvag标准操作规程c11hdvigg标准操作规程c12hdvigm标准操作规程c13hevabigg标准操作规程c14hevabigm标准操作规程c15hgvab标准操作规程c16ttvigg标准操作规程c17寒冷凝集反应标准操作规程c18ena多肽抗体谱标准操作规程c19ana标准操作规程c20dsdna标准操作规程c21幽门螺杆菌抗体标准操作规程c22嗜异性凝集试验标准操作规程c23肥达氏反应标准操作规程c24胰岛素测定标准操作规程标准操作规程c25c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标准操作规程c26胰高血糖素测定标准操作规程标准操作规程c271微球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282微球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29thp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0抗tgtm抗体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1抗ins抗体测定标准操作规c32人iii型前胶原放射免疫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3逶明质酸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4型胶原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5内皮素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6肺肿瘤标记cy211放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c37t3t4tshft3ft4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38afpceaferbrovgipsafpsaca125ca199ca153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39hcgprlfshlhe2p孕酮t睾酮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40铁蛋白叶酸vitb12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41ckmbctnimyo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42ige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43地高辛茶碱皮质醇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安定环胞霉素标准操作程序c44dpd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c45过敏原测定标准操作程序d血液骨髓室fcmd1d二聚体标准操作规程d23p试验标准操作规程d3骨髓细胞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d4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标准操作规程d5苏丹黑bsbb染色标准操作规程d6中

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标准操作规程

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标准操作规程

温州市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组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标准操作规程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操作程序,确保干燥综合征诊断治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范围第一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3.责任人专业组负责人。

4.依据《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5.定义干燥综合征(SS)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

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其血清中则有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6.内容6.1.诊断依据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6.2住院期间检查项目6.2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抗核抗体系列、血沉、CRP。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Schirmer I 试验、角膜染色、唾液流率、腮腺造影、唇腺活检病理检查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6.2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筛查、ANCA抗体。

胸部高分辨CT等。

诊断有疑问者根据具体情况完善检查。

6.3选择用药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药物):洛索洛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

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EMARDS药物):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啶啶、雷公藤多甙、羟氯喹等。

植物药制剂:雷公藤、白芍总苷等。

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6.4出院标准病情平稳,关节肿痛缓解,关节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7.附件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具体如下:表1 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的项目Ⅰ.口腔症状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2.成年后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3.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

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是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操作规程是确保实验室安全和实验准确性的重要指导文件。

遵循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操作的风险,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首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实验人员在进行任何实验前都必须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

这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操作和紧急情况处理等内容。

只有通过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的人员才能进行实验操作。

其次,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规定了实验室内的各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比如,在操作化学试剂时,实验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服,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吸烟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此外,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还对实验室内的废弃物处理、实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这些规程有利于保持实验室内的整洁和安全,延长实验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实验操作中的干扰因素。

最后,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还强调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实验人员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必须认真仔细,不得篡改或捏造数据。

同时,实验室内的一切研究成果和数据都应该妥善保存,并严格控制实验室成员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总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准确性保障的重要文件。

实验人员应该严格遵守规程的要求,在实验操作中时刻注意安全、保持准确性,为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操作规程管理标准规范

操作规程管理标准规范

操作规程管理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管理标准规范一、引言操作规程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规定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保证了企业的稳定运营和质量控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操作规程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本标准规范,以提供操作规程管理的指导和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范适用于所有企业和组织的操作规程管理,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操作的企业和组织。

三、定义本标准规范中涉及的术语定义如下:1. 操作规程:指导员工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文件,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等内容。

2. 操作规程管理:对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修订、发布、培训和监督的过程。

3. 操作规程编制者:负责编制和修订操作规程的人员或部门。

4. 操作规程执行者: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员工。

四、基本要求1. 遵循科学规范:操作规程的编制应符合科学原理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明确责任:明确操作规程编制者、审核者、发布者和执行者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操作规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 定期修订:操作规程应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保持与实际操作活动的一致性。

4. 显著标识:操作规程应有明显的标识,包括文档编号、文档版本、生效日期等信息,便于操作规程的识别和使用。

5. 培训与培训记录:操作规程执行者应接受相关培训,并有培训记录,以确保对操作规程的正确理解和执行。

五、操作规程管理流程1. 操作规程编制a.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现行操作规程、技术文件、安全手册等;b. 制定操作规程编制计划,明确编制的目标和任务;c. 编写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等;d. 审核操作规程的内容和格式,确保符合相关要求;e. 修订操作规程,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f. 完成操作规程的最终版本,准备发布。

2. 操作规程审核a. 由专业人员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要求;b. 对操作规程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c. 审核意见经编制者进行修改和完善;d. 审核人员确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并做出审核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操作规程

C反应蛋白检测操作规程

C反应蛋白检测操作规程1.试剂准备:-CRP试剂盒:确认试剂盒未过期,遵循厂家指示存放和稀释试剂。

-样本:采集新鲜全血样本。

将血液置于离心管中,使用干净的眼滴管或枪头吸取血浆,避免携带红细胞或血凝块。

-校准品:根据厂家说明书制备校准品。

2.样本处理:-将血浆样本移至涡旋管中,加入适量的稀释缓冲液,混匀。

-将混合物孵育于37摄氏度水浴中,反应1小时。

-离心孵育后的样本,分离上清液并备用。

3.反应体系的建立:-取出试剂盒的孔板,使用样本图中的排列方式安放样本及各控制。

-标准品:标准品放置于标准孔中,每孔加100μL。

-样本:将相应的血浆标本分别加入样本孔中,每孔加100μL。

-空孔:设置2个空孔,分别加入100μL的稀释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接着,将100μL的试剂A和试剂B分别加入每个孔中,充分混匀。

4.摇床孵育:-将孔板放到摇床上,按照说明书上的摆动方式进行摇床孵育。

-孵育时长根据试剂盒的指示进行,一般为30分钟。

5.洗涤:-倾倒孔板中的液体,使用洗涤缓冲液洗涤每个孔三次。

-每次洗涤后,用洗涤缓冲液将孔板内残留的液体洗净。

6.显色:-向每个孔加入100μL的显色试剂,并混匀。

-孵育孔板在室温下,按照试剂盒指引的时间进行孵育。

7.阳性对照反应:-孵育完成后,将孔板放入酶标仪,读取吸光度值。

-通过读取CRP的吸光度值,对比参照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样本含量。

8.结果验证与报告:-结果验证:根据参照标准曲线计算各样本C反应蛋白水平。

-报告结果:将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并记录结果。

9.清洁和废弃物处理:-实验完成后,清洁孔板、试剂瓶和其他使用过的试剂容器。

-使用临床废弃物容器丢弃废弃液体和试剂。

注意事项:1.操作前先熟悉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和各步骤流程。

2.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严格的无菌和无交叉感染措施。

3.样本检测前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常规校准和质量控制品的使用。

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标题:标准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标准操作规程(SOP)是组织或企业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旨在确保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一、SOP的定义和作用1.1 SOP是什么:SOP是一种详细的操作指南,规定了工作流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

1.2 SOP的作用:SOP可以确保工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3 SOP的重要性:SOP是组织或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二、SOP的编制和更新2.1 编制SOP的步骤:确定编制SOP的目的、范围和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编写SOP文档;审核和批准SOP;培训员工并执行SOP。

2.2 更新SOP的原因:随着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工作流程可能需要调整和改进,因此SOP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

2.3 更新SOP的方法:定期审查SOP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修改和更新。

三、SOP的执行和监督3.1 SOP的执行:员工必须严格按照SOP的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步骤,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2 SOP的监督: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SOP的有效执行。

3.3 SOP的培训:新员工需要接受SOP的培训,了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定,以便顺利融入工作环境并提高工作效率。

四、SOP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SOP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风险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4.2 挑战:SOP的编制和更新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员工可能对SOP感到繁琐和束缚,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4.3 解决挑战的方法:管理者需要充分沟通和培训员工,让他们了解SOP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五、SOP的应用范围和未来发展5.1 应用范围:SOP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生产制造、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操作规程操作标准

操作规程操作标准

操作规程操作标准操作规程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为了保证工作的安全、高效和一致性而制定的相应准则和程序。

操作标准则是对操作规程中具体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和要求。

本文将根据操作规程操作标准的特点,结合范例,介绍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的编写及执行。

一、操作规程的编写1. 目的和范围操作规程应明确规定工作的目标和范围,确保操作者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约束。

比如,某企业的操作规程目的是确保安全生产,范围是涵盖生产车间的各个工序。

2. 前提条件和安全措施在操作规程中,应详细描述进行操作所需的前提条件,包括操作环境、设备状态和人员技能等。

同时,重要的安全措施也应在此列明,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防范。

3. 步骤和流程操作规程应按照操作的逻辑顺序编写,将操作的每个步骤详细列出。

可以使用文字、图表、流程图等形式,使操作者能够清楚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异常情况的处理在操作规程中,必须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并为其编写相应的处理程序。

这些异常情况包括设备故障、意外事故和人员受伤等,操作者应按照规程处理这些异常情况,确保安全和工作的连贯性。

5. 记录和验证要求操作规程应包含对操作过程的记录要求,如操作者需要填写操作记录表格或进行相应的电子记录。

同时,操作规程还应规定验证操作结果的方法和要求,如需要进行抽样检验或监测结果。

二、操作标准的编写和执行1. 具体操作步骤操作标准是对操作规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说明和要求。

它需要更加详细和具体,确保操作者能够准确理解每个步骤的要求。

在编写操作标准时,可以使用图表、文字说明或配图等形式,以便清晰明了。

2.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标准应特别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安全用具的使用、防护措施的执行和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等。

这些注意事项应在每个步骤中详细列出,以降低操作风险。

3. 操作结果的评估和验证操作标准还应包含对操作结果的评估和验证要求。

操作者在完成操作后需要对操作结果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室操作规程
1、菌种室周围每周用84消毒液彻底喷雾消毒一次,没有硬化的地面,草丛花木等重点关注,尤其菌种室采风口附近。

2、菌种室周围严禁存留、倾倒含有活菌的废液、废琼脂以及沾有菌液的物品等。

3、菌种室周围经常打扫卫生,不允许堆放垃圾。

4、菌种室附近下水道等每周清扫一次,下水道附近每周撒漂白粉一次。

5、走廊、各操作室、办公室每天打扫卫生,每周消毒水拖地一次或洒消毒水一次。

6、办公室内抹布、拖把每周浸泡消毒一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其他清扫工具可喷雾消毒一次。

7、无菌室内不允许存有死角,内部物品尽量减少,室内消毒时注意物品挪动,不允许留有死角。

8、各无菌室内用具不能移动混用。

9、每天进无菌室前开启紫外灯30分钟对无菌室及缓冲间进行灭菌处理,当天用具(包括空白培养基)可同时放入缓冲间进行表面灭菌。

.
10、进入无菌室后,应先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洗手,擦拭操作台,然后用75%的酒精再对手及操作台擦拭一遍,并对所有放置超净工作台的物品也用75%的酒精进行揩擦。

.
11、每月对无菌室空气洁净度进行监测一次,在工作台(工作时)和无菌室空气管道风口处放置无菌双碟,37℃培养48小时后,菌落计数。

12、工作完毕,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对操作台、墙面、地面、凳子进行擦拭,并用0.25%的新洁尔灭向无菌室及缓冲间空中喷洒。

并紫外灭菌30分钟。

13、所有废弃的活菌培养物均应放入蒸煮锅内煮沸30分钟方能丢入垃圾中。

14、对恒温培养间的脏物(如修理后、摇瓶破损等)应及时进行处理,尤其是摇床、培养架上的污渍,应用84消毒液液进行揩擦。

15、无菌室各房间每天下午下班前需用84消毒液消毒一次。

16、每周对无菌室、操作室环境检查一次无菌情况:无菌室清洁后,取细菌培养基平皿,均匀放置无菌室内各工作位置上以及各缓冲间,开盖暴露30分钟.在35~37℃培养48小时后,计算菌落数,无菌室沉降菌均值应≤3个/皿,操作室≤10个/皿。

17、每月对无菌室、恒温培养间无菌空气管道送风口纱布进行一次更换;纱布倒上5%新洁尔灭甘油液;
18、每月对所有玻璃器皿用2.0%碱水煮消一次
传代培养的方法操作1、传代保存法:有些微生物当遇到冷冻或干燥等处理时,会很快死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传代培养保存法。

传代培养就是要定期地进行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例如酸奶等
常用生产菌种的保存。

传代保存时,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

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

若为产酸菌种,则应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

一般地,大多数菌种的保藏温度以5℃为好,像厌氧菌、霍乱弧菌及部分病原真菌等微生物菌种则可以使用37℃进行保存,而蕈类等大型食用菌的菌种则可以
室温直接保存。

传代培养保存法虽然简便,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①菌种管棉塞经常容易发霉;
②菌株的遗传性状容易发生变异;③反复传代时,菌株的病原性、形成生理活性物质的能力以及形成孢子的能力等均有降低;④需要定期转种,工作量大;⑤杂
菌的污染机会较多。

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

此法可防止干燥,并通过限制氧的供给而达到削弱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目的。

其具有方法简便的优点,同时也适用于不宜冷冻干燥的微生物(如产孢能力低的丝状菌)的保存,而某些细菌如固氮菌、乳酸杆菌、明串珠菌、分枝杆菌、红螺菌及沙门氏菌等和一些真菌如卷霉菌、小克银汉霉、毛霉、根霉等不宜采用此法进行保存。

3、载体保存法:即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载体上进行干燥保存的方法。

常用的有
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如:
①土壤保存法:主要用于能形成孢子或孢囊的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方法是在灭菌的土壤中加入菌液,立即在室温下进行干燥或使菌体繁殖后再干燥,然后冷藏或在室温下密封保存。

保存用的土壤原则上以肥沃的耕土为宜,土壤需风干、粉碎、
过筛和灭菌。

使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后进行干燥保存的方法是:取适量土壤(5克)置于塞有棉塞的试管中,加水或加入充分稀释的液体培养基(以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为宜),然后高压灭菌。

再将需保存的微生物进行大量接种,培养至菌丝能用肉眼确认的程度为止,移入干燥器中经短时间干燥或风干后密封,冷藏或室
温保存。

②砂土保存法:取清洁的砂,过60目筛去掉大砂粒,并用磁铁吸去砂中铁屑,再用naoh溶液、10%hcl溶液和水交替清洗数次,干燥后,置于试管或安瓶管中保持2~3cm深,再经干热灭菌后,加入1ml菌种培养液,经充分混匀后,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完全干燥后熔封保存。

也可用二份洗净的砂(经hcl预处理)和一份贫瘠、过筛的黄土搀和后灭菌,再进行菌种保藏。

③硅胶保存法:以6~16目的无色硅胶代替砂子,干热灭菌后,加入菌液。

加菌
液时,由于硅胶的吸附热常使温度升高,因而需设法加以冷却。

④磁珠保存法:将菌液浸入素烧磁珠(或多孔玻璃珠)后再进行干燥保存的一种方法。

在螺旋口试管中装入1/2管高的硅胶(或无水caso4),上铺玻璃棉,再放上10~20粒磁珠,经干热灭菌后,接入菌悬液,最后冷藏、室温保藏或减压干燥后密封保藏。

本法对酵母菌很有效,特别适用于根瘤菌,可保存长达两年半时
间。

常用的冷冻保存法包括:
①低温冰箱保存法(20℃、-50℃或-85℃):低温冷冻保存时使用螺旋口试管较为方便,也可在棉塞1、液体石蜡覆盖法:取待保存的菌种斜面,用5ml无菌吸管向内加入灭菌石蜡,要求液体石蜡高出菌斜面1cm左右,若不够此高度,
则常会引起斜面抽干现象。

2、砂土管法: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2~0.5ml菌悬液,滴入砂土管中,充分混匀后,将砂土管放入真空干燥器内,抽干,真空干燥器内需放置无水cacl2。

最后,将干燥好的砂土管取出,迅速于火焰上蜡封管口,并在室温下或冰箱中进行
保存。

标准菌株一般为安培装冻干粉剂,依照随产品附有的菌种复活方法,以及〈〈人间传染病微生物分类目录〉〉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水平下,开启包装。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安培瓶上部,可用砂轮或锉刀在安培瓶上部划一小痕迹,用无菌纱布包住安培瓶,两手分别捏住安培瓶上下两端,稍向外用力便可打开安培瓶。

依据菌株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用无菌吸管吸适量的液体培养基加到冻干块上,吹打混匀成悬液,将全部悬液移入含有5ml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将管中残留的几滴悬液移种到斜面上,适宜的温度培养一定的时间。

观察生长状况,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2菌株的性能确认
2.1纯度检查
菌落形态取复活后的培养物,在相应的鉴别平板或非选择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出单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是否符合该菌株要求,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是否相似,对于出现两种以上形态的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检测是否出现相同特征。

2.2细胞形态
取划线平板上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反应应符合要求,且呈现一致性。

2.3生化鉴定
必要时进行生化鉴定
2.4污染处理如发现菌株有污染,挑选目标菌培养成功后,将培养物灭菌销毁(121℃30min)
3菌株的传代
3.1标准储备菌株的制备标准储备菌株是在经多次传代后制备的多份相同的菌株。

将复活后经过性能确认的菌株的斜面培养物,用0.85%的灭菌生理盐水0.5ml洗斜面菌苔成菌悬液
将上述菌悬液吸入灭菌管中,加入0.5ml40%的灭菌甘油,混匀,密封。

保藏温度为—18℃
3.2工作菌株的制备
由冻干或超低温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菌株。

工作菌株不宜再传代,工作菌株使用和储存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即不存在交叉污染,可以多次使用。

保藏温度为4-6℃
3.3制备好的菌株应由室主任统一编号,标识,专人专柜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