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孤独”的人生之秋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读来犹如一杯清茗,初尝时味道清淡,细品后却余味悠长。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了故都北平那独具韵味的秋天,让我沉浸其中,感慨万千。
作者开篇就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凸显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这种独特的感受并非每个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但郁达夫先生却能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股秋意。
他说“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而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一番对比,让我对北国之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文中,作者描绘了故都的诸多秋景,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景致看似寻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他对芦花、柳影的描写,简单几笔,就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花和柳影,感受到了它们的轻柔与飘逸。
而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则给这秋景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悠远的氛围,让我不禁遐想连篇。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秋槐落蕊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那落蕊的轻柔、寂静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独自漫步在那铺满落蕊的街道上,心中满是对故都秋天的眷恋和沉思。
这种细腻的感受和描写,让我对秋天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增添了触觉上的感知,使秋天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还有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将这秋的悲凉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的叫声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一种象征着秋天即将逝去的悲凉符号。
“故都”的秋,“孤独”的秋——《故都的秋》再读

郁 达 夫 在 《 国 的 微 音 》 慎 重 写 道 :我 觉 得 人 生 一 北 中 “ 切 都 是虚 幻 , 真 实 在 的 , 有你 说 的 ‘ 切 的孤单 ’ 真 只 凄 。倒
独 ” 字 。 直 认 为 . 达 夫写 故都 的秋 , 际是 写 “ 独 ” 二 一 郁 实 孤
愿 意 说 话 似 的 只 沉 默 着 在 看 远 处 … … 这 小 孩 才 回 转 了 头 ,仰 起 来 向她 露 了 一 脸 很 悲 凉 很 寂 寞 的 苦 笑 … … ” 这 “
的 秋 ,孤 独 ” “ 都 ” 这 是 一 种 谐 音 , 代 文 人 都 喜 用 “ 与 故 , 历
些 不 幸 让 其 日 后 拥 有 了 不 灭 的 孤 独 感 ,他 的 性 格 中 已 深 深 打 上 “ 独 ” 烙 印 . 深 化 为 郁 达 夫 自 言 的 “ 切 孤 的 并 凄
的 孤 单 ” 。
他 们无 聊 、 寞 , 正 有 作 者 自己的 影 子 , 者 孤 独 的童 寂 不 或
年 留下 的长 长 的背 影 吗 ? 是 在 《 剧 的 出生 》 , 也 悲 里 他说 :
“
… …
在 我 这 孤 独 的 童 年 里 … … 太 阳 光 漏 过 了 院 子 里 的
有些 学 者 同仁 认 为 《 都 的秋 》 一 篇 悲 秋 之 作 , 故 是 我
树 叶一 丝一 丝 的射 进 了水 . 得 缸 里 的水 藻 和游 动 的金 照 鱼 , 平 时 完 全 变 了样 子 … … ” 种 感 觉 我 们 是 否 很 熟 和 这
候 , 经 写过 一 篇 《 都 的秋 》 对这 北 平 的秋 季 颂 赞过 一 已 故 ,
遍 了 , 以在 这 里 不 想 再 来 重 复 ; 是 北平 近郊 的秋 色 , 所 可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故都的秋〉读后感》读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仿佛被他那细腻而深沉的笔触拽进了老北京的秋天里。
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故都的秋是那样的清、静、悲凉。
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去堆砌秋天的景象,而是用一种近乎平淡的文字,将北平的秋景一点点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破屋小院里的浓茶、那碧绿的天色、那驯鸽的飞声、那一丝丝的日光,还有那槐树的落蕊,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让人陶醉。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度过的那些秋天。
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没有北平的繁华与热闹,但秋天的韵味却一点也不少。
每到秋天,村子里的稻田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风一吹,那沉甸甸的稻穗就会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总会跟着爷爷一起去稻田里收割稻谷。
爷爷弯着腰,手持镰刀,动作熟练而有力。
我呢,就在一旁帮忙把割下来的稻谷抱到田埂上。
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看着那一堆堆金黄的稻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田边的小路上,铺满了掉落的树叶。
有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叶子。
我喜欢在这些树叶上踩来踩去,听着那嘎吱嘎吱的声音,感觉就像在演奏一首秋天的交响曲。
有时候,我会捡起一片特别漂亮的叶子,小心翼翼地夹在书本里,当作书签。
村里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每到秋天,满树的桂花就会绽放。
那小小的黄色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奶奶会带着我,拿着竹篮,去树下打桂花。
她用一根长长的竹竿,轻轻敲打树枝,那桂花就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
我在树下蹦蹦跳跳,兴奋地喊着:“再多一点,再多一点!”回到家,奶奶会用这些桂花给我们做桂花糕。
刚出锅的桂花糕热气腾腾,咬上一口,甜甜的,软软的,满嘴都是桂花的香气。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会冒出袅袅炊烟。
那炊烟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做着一桌丰盛的晚餐。
有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蔬菜,还有自家养的土鸡。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笑声在屋子里回荡。
到了晚上,天气凉了下来。
我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仰望着天空。
郁达夫《故都的秋》悲秋思想探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悲秋思想探析
《故都的秋》是中国硕果累累的文学宝库中,李根瑶先生写出来的优秀短篇。
文章以沈思
的叙事语言,令人痛惜地描绘了古国都城的悲秋景象,展现出的重的秋的深�戚。
文章以“秋天,与温馨的残梦在故都相遇”开头,清楚地表达了故都的悲壮,着重强调了它
痛苦的景象。
作者思忖着故都,那前世的繁华,只是有一尘不染的悲秋感而已,空荡荡的
城门,空荡荡的城墙,似乎都在向他诉说着未及再现的梦想,梦想中那血染的死亡,恰似
此时景色缥缈。
作者抚以慰怀,把神采深沉的眼光放在了故都思念的秋天里,一种柔和的感伤把文字演绎
的淋漓尽致,那里没有繁华的华景,只有伤痛的记忆,有更多的是残缺的声音,在这时,
作者心存怜爱,有一句话“愁影萦心头,而美丽的梦,恰似前世的苏醒”,深情地一秒定格,让文字凋谢也同时凝聚着宁静的氛围和悲秋的思绪。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李根瑶先生对故都深深的思念和恋慕,用深邃的思
想去抒发对故土情怀。
作者擅长使用人物心理、抒情色彩,准确而有力地表达出一种空虚萧索的景象,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感慨——落花有时是淡淡的涙,有时却更多的是郁芜。
最后,“今秋的故都,伴着无尽的思念,一阵落寞,一阵悲怆”,正是故都感慨秋意的最佳
表达,可惜,它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文字,能穿越万里,让思念永世不朽,犹
如故都的悲秋思绪。
《故都的秋》读后感(二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秋,是一个悲凉的季节,通常都被作家用来描写伤感的时侯。
郁达夫先生也是这样觉得,他写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围绕着故都“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的秋”来写。
郁达夫先写出了南方的秋,用来衬托北方的秋。
用看不饱,尝不透只能感受到一点点清凉的,南方的秋,来突出北方的秋那样浓厚的滋味。
郁达夫先生写槐树、写秋蝉衰弱的残声、写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
写北方的枣子树,果树的奇景。
写出了故都秋浓厚的意境,姿态。
故都的秋,处处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还谈到了关于秋的文字。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秋,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悲凉。
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的。
给人带来的感触,总是深沉,幽远的。
从文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这北国之秋的眷恋,喜爱之情。
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少,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体会。
可是,我们仿佛能看到北国之秋,那浓厚的秋意。
我们却感受不到那深沉,悲凉的秋。
我们就不能感受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
而我们觉得,那是吵闹的,嘈杂的,令人心烦的声音。
也不会感受到“一层秋雨一层凉”,而会觉得:这雨害得我不能出门了。
秋季时,每当我们走在路边,总会说:“桂花好香啊。
”“看,桂花开了。
”可是,我们却不能真正的感受到浓厚的秋意。
我们感受不到秋意,是因为——时代变了。
秋的宁静,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故都的秋》读后感(二)《故都的秋》是一本给人以深沉回味的散文集,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故都北京的秋季景色,并通过对故都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追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思考体验。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的文风独特。
作者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将北京秋季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给人带来的种种变化:清晨的晨曦透过薄雾洒在大街小巷上,街头巷尾的树叶逐渐变黄,微风轻抚着人们的脸庞,令人心旷神怡。
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当我翻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故土之情。
整篇文章中,郁达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与哀愁。
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季节,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世界。
他通过对秋天的景色、气候、气息等方面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秋天的美好,如何将秋天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虽然我的故乡与郁达夫的故都不同,但是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却是相同的。
我也曾经在秋天的时候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和美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离开了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谋生。
每当秋天来临,我总会想起故乡的秋天,那份深深的思念和眷恋总是难以言表。
通过阅读《故都的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秋天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秋天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情感的季节,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
对于郁达夫来说,秋天是他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对于我来说,秋天是我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
我们都能够在秋天中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美好和情感。
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却忘记了停下来感受身边的美好和情感。
而秋天正是一个提醒我们停下来感受美好的季节。
我们应该在秋天中寻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故事,让自己更加充实和满足。
最后,我想说,《故都的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和哀愁,也让我对自己的故乡和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故都的秋》也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忽略了内心世界的滋养和提升,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有这样一位作家,生于南方,却将北平称为“故都”,并且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刻骨铭心。
他爱这故都的秋的清,爱它的静,爱它的悲凉。
这就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品味故都秋的悲凉,了解故都,了解故都的秋,便是了解郁达夫。
文章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曾经说“我认为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要寻这散文的心”,本文的“心”在哪里呢?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
——悲凉。
本文标题为“故都的秋”,故都是北平,郁达夫是南方人,为何称北平为故都?文中多次提到“北国的秋”,为什么标题不直接叫“北国之秋”或者“北平之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一、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
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
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
而他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比如“破”“高”“蓝朵”“蓝色白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等词。
郁达夫的悲凉是秋景的悲凉。
悲凉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珠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二、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
《故都的秋》情感内蕴赏析

《故都的秋》情感内蕴赏析2019-08-05摘要:《故都的秋》中蕴含以下四种情感:对故都的眷恋;对淡泊⼼境的追求;孤独与悲凉;对秋⽂化的珍爱。
关键词:故都的秋郁达夫情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秋的咏叹调。
作者怀着深厚的情感,赞美故都的秋⾊、秋景、秋姿、秋意,为我们描绘了⼀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独具个性的北国秋⾊图。
这图中的⼀⼈⼀物,⼀草⼀⽊⽆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彩,读来富有极强的感染⼒。
“⼀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现就其情感内蕴作⼀简单分析。
⼀、对故都深深的眷恋这种感情表现在对故都风物的怀想和赞美上。
如⼀开篇,作者就盛赞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赶往北平。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已深深融⼊他的⽣命,如“在南⽅,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的⾍唱,⽟泉的夜⽉,潭柘寺的钟声”。
不仅这些久负盛名的所在,时时在他记忆中涌现,⽽且⼀些司空见惯的平常物在他的眼中也是独特⽽富有深意的,如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的秋⾬、秋⽇的枣⼦,这些都成为他感受秋的深情的寄托。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平常之物,更能折射出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在⽂章的结尾,作者更是拿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了对⽐,江南之秋“⽐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蟹,黄⽝之与骆驼。
”通过这些通俗形象的⽐喻,把故都之秋的明朗、浓烈与⼤⽓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
⼆、对淡泊⼼境刻意追求在⽂中,郁达夫较多地着眼于北平普通⼈的平凡⽣活,写那些“著着很厚的青布单⾐或夹袄的都市闲⼈”,在⾬过天晴时⽤“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秋意。
此时,作者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就连北平平民发⾳的错误(把“阵”念成“层”),作者都认为“倒来得正好”,这些看似平淡不着丝毫情感痕迹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普通⼈悠闲宁静⽣活的欣赏,此时,他很想象“都市闲⼈”那样过⽆忧⽆虑的⽣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孤独”的人生之秋
内容提要:
《故都的秋》是悲秋还是颂秋的争论一直存在。
既然颂秋,何来悲凉?既然悲凉,何来颂秋?结合郁达夫生平及著作,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写故都,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薄凉的人生底色,自己孤独的人生之秋。
关键词:故都的秋孤独悲凉
郁达夫是“五四”运动以后影响较大的一位小说和散文作家,也是一个在思想和创作方面表现得比较复杂的作家。
在创作上,他写过许多积极向上、感情健康,反映现实社会的某些本质侧面的优秀作品,也写过不少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却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的文章。
他的政论和杂文所表现的思想是激进的,而一些小说和散文的调子却是低沉的。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新旧军阀的罪恶统治,并热烈地探索救国的道路,但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作家,忧郁、孤独和失望的情绪却经常占据他的心灵。
这种矛盾纠结了他一生。
这些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表露无遗,“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1】与其说作者在写《故都的秋》,不如说作者在写自己孤独的人生之秋。
首先,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地道的南方人。
他一生浪迹天涯,创办刊物,学校教书,从事创作,投身新文化运动,但活动范围大
抵是在杭州、武汉、上海、广州等南中国的大城市。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对南方的自然风光有着敏锐的感受和很深的眷恋,写下了大量优美隽永的游记散文比如《江南的冬景》,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美丽与生机勃勃。
但是在《故都的秋》中,作者觉得“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能够拿大部分生命去换的东西,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热爱程度。
如此热爱的故都的秋却是:清、静、悲凉!为何?因为这暗合了作者薄凉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底色。
其次,郁达夫曾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散文当然更是如此。
“故都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没有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所称道的秋味,存在于那些自然界里自生自灭,不易为人所注意得普通的生命里。
在他的笔下,“故都的秋”有着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处处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秋院的清晨静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听着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
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
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刻。
能做到这样不过是因为作者的迷恋,迷恋契合人生经历底色的故都的秋天而已。
“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2】
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作者身在故都,没有刻意去找“预设”的秋景,而是随意“摄景”,便让读者体味出了故都之秋的十分的秋意。
这说明作者摄入文章的秋景与“预设”的秋景相比,虽属“草根”级的,却极富代表性,能够代表了故都秋的特质。
这更说明故都的秋是最最典型的,不必刻意去寻找,身在故都,人便“浸”在了故都的秋味中了,连作者写入文章中的人物都是都市闲人,而非达官显贵或学者名流,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平平仄仄京味十足的俚语俗话。
景是普通景,人是下层人,话是世俗话,但“一粒沙中见沙漠,一滴水中见大海”,就是这些巧妙地将读者“浸泡”在了故都的秋味之中,随着作者一起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赏秋果,而这一切又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没有刻意寻找的做作。
这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景语中传达的何尝不是自己心中寥落的秋意呢。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在文章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因此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
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呢?不,从客观方面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人的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人的心魄。
从主观方面讲,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三四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因此,作品中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作者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再者,这样写也跟作家个人气质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
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所以形成了抑郁善感的性格。
因此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再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急剧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
对于已经习惯了中国超稳定封建农耕社会的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很多现象与事物都是新鲜而难于理解的。
郁达夫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这使他注定要卷入时代激荡巨变的旋涡。
郁达夫有着敏感的精神世界,面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他直觉地意识到了现代工商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个人的幸福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金钱可以赤裸裸地决定一切意义;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沦落到了最为平庸、卑琐的层面。
丧失了出仕的机会,郁达夫只能依靠写作来谋生,这给了他一个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以笔书写出来的机会。
在早期的小说中他书写了无爱的青春,人的无意义的生存和像草芥一样的死亡,传达了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无所适从的绝望情绪。
但是郁达夫并未就此沉沦,怀着对现代社会的疑虑,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求存在意义的旅程。
纵其一生,郁达夫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死亡意象,他力图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来揭示生的意义。
从他的死亡意象的前后变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小说创作逐渐从关注自我向观注更广大的社
会人生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早期作品中蕴涵的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逐渐减弱,相反,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同成分得以加强。
他作品中“爱欲”的表现也由前期的对灵肉分裂的痛苦的展示向对精神之爱的体认转移。
郁达夫不是一个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同时他也不是一个完全现代化了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文化结构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新旧杂陈的特点。
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郁达夫必然要面对文化选择这一历史性课题,而这一课题也只有通过他自己的方式才能获得对他个人有意义的答案。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郁达夫无心在故都的秋中读出落寞、悲凉,因为他是专程来故都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的,但受季节、性格、社会生活的潜在影响,落寞、悲凉之情又夹杂在向往、眷恋之情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使作者生发出了他特有的“郁达夫式的情感”。
郁达夫作品以它的独特的艺术水准矗立在现代文学史上。
其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作特性,它仿佛一束惨白小花或一片冷绿的春初野草,在艺苑中别具风韵,引人注目。
在《故都的秋》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秋乃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因此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是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无心流
露。
参考文献:
[1]朱一华《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杂志社,2011,11
[2]李在琴《《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迷恋》,《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