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布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中包括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以下是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的介绍。
一、婚礼习俗布朗族的婚姻自由恋爱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结婚前仍然有一定的仪式和习俗。
在婚礼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婚姻诚意,并支付新娘的嫁妆。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在宗教人士的主持下进行祈福仪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婚之喜。
二、葬礼习俗布朗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意,葬礼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布朗族的葬礼通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一般为3至9天,时间更长的可以达到数月甚至一年。
在葬礼期间,亲友们会相聚在一起,进行吊唁和悼念的仪式。
布朗族相信死者灵魂会重新转世,因此还会有回祭仪式,祈求亡者能够在来世得到保佑。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历年”,即中国农历新年。
这个时候,布朗族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打葫芦等。
这些庆典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加强布朗族人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布朗族的服饰多彩多样,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裤子,外面搭配蓝色的外衣。
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旗袍,并用彩色的腰带进行装饰。
布朗族的服饰以花纹为主,颜色鲜艳,很具有观赏性。
五、舞蹈布朗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集体舞、对峙舞等,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也是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也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演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布朗族的节日
布朗族大部分节日与傣族相似,“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另外布朗族还有“赕帕”,这一天傣历一月十五,“赕坦”是傣历八月十五日。
布朗族最特色的节日是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关门节。
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
他们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族长家中。
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家族长。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家族神,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来年平安。
布朗族的风俗
婚俗、食俗、丧葬习俗、歌舞习俗。
布朗族的婚俗,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布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布朗族人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也很喜欢饮茶。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
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
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布朗族人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
民族禁忌-布朗族

民族禁忌-布朗族
旧时,布朗族禁忌种种。
现大部分禁忌逐渐淡化,但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若干传统禁忌的影响和习俗。
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1)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
(2)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
(3)上山种地,住临时搭的地棚时间不能超出一个月,须在28天以内赶回村寨,否则要杀鸡祭祀家神。
(4)神龛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边,否则认为得罪祖先,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5)火塘上的铁三角架搁歪了,只能由家长扶正,晚辈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
(6)火塘是神圣的,禁止跨越。
(7)家中有婴儿,忌带绿叶入屋内。
(8)家中有孕妇,忌带猎物进家。
(9)饮酒时,先滴一点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后再饮。
(10)在家里不准许高声喧哗、吐痰、哼小曲儿、吹口哨、若有违者,视为没有教养,须向主人谢错。
(11)不能乱摸僧侣和老人的头,认为这是不尊重对方。
(12)老人的卧室不能擅自进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会生气。
(13)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14)父母亡日,家里人忌下地劳动生产。
(15)凡是雷电触击过的树木不能使用。
布朗族习俗 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

布朗族习俗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楼两种,一般分里屋和外屋两部分,里屋为主人的寝室和存放东西处,外人不得进入。
西双版纳布朗族住竹楼,登上布朗族的竹楼需脱鞋或换拖鞋。
楼上室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踩踏,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外来人不能将自己用过的三脚架支在布朗人家的火塘上。
布朗族每个家庭都供有家神,一般供于家里堂屋内的中柱上,用芭蕉叶、甘蔗叶、蜡条等拴扎而成,禁止触摸。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的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布朗族通用傣历,过年节也和傣族的泼水节在同一时期(即公历4月13日一15日),但不划龙船也不举行泼水活动。
这一天,家家吃红糖糯米粑粑,互相拜年,参加赶摆和放高升等。
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人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
布朗族每个村寨还有寨心神“得那曼”,有的以在寨子中央竖一根木桩来表示,周围垒上石头;有的则以立五根木桩,中间一根削尖来表示。
“得那曼”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
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要举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动,祭祀活动持续3天。
届时寨门外高悬木刻、蔑盘等,以示禁止外人进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门,违者罚祭猪一头。
布朗族还把村寨附近的参天古树视为神树、龙树,每年要举行祭祖活动。
祭祖期间,不准吹口哨,不准玩乐器。
祭祖后3日之内,严禁外人进入本寨,也不允许任何人接近龙树。
平时禁止砍伐神树及其周围的树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许任何人在神林区内大小便。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盥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布朗族村寨有村社公共墓地“南山”。
布朗族的介绍

布朗族的介绍布朗族[bù lǎng z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历史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
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
“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嶲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郡县的范围。
西晋时,永昌濮人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元初,滇西蒲人已使用铁锄,其首领每年以一定数量的铁锄作为贡纳,上交元朝政府。
明朝典籍记载说:“蒲人……事耕锄,……知汉语,通贸易” 。
明朝设置顺宁府(今凤庆一带)时,即以蒲人中的贵族充任土知府。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的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的濮人的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过去,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双江傣族称之为“腊”,拉祜族称之为“卡帕”、“卡普”,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闷”,哈尼族称之为“阿博”或“阿别”,当地汉族及彝族称之为“蒲满”或“濮曼”等。
布朗族的风俗作文

布朗族的风俗作文你知道布朗族吗?这可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民族呢!先说说他们住的地方吧。
布朗族大多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他们的房屋就像一个个温馨的小窝,藏在那一片翠绿之中。
传统的布朗族房屋一般是干栏式建筑,下面一层用来养些家禽家畜,上面才是住人的地方。
这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复式楼”,只不过楼下住的是小鸡小鸭之类的小可爱。
说到吃的呀,那可就更有特色了。
布朗族的美食简直是味蕾的一场奇妙旅行。
他们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酸茶。
这酸茶的制作可讲究了,要经过好多道工序。
做好之后,喝上一口,那酸酸的味道就在嘴里散开,就像有一群调皮的小酸精灵在舌尖上跳舞,特别开胃。
还有竹筒饭呢,把米装进竹筒里,再加上一些腊肉之类的食材,放在火上烤。
烤的时候,那竹筒就开始散发着淡淡的竹香,混合着米饭和腊肉的香味,等烤好打开竹筒,哇,那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吃起来更是软糯可口,感觉每一口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
布朗族的服饰也超级好看。
女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筒裙,裙子上的图案精美得就像一幅幅会动的画。
这些图案可都有特殊的含义呢,有的是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的是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男人们的服饰虽然没有那么花哨,但也透着一种质朴的帅气。
他们头上有时候会缠着布巾,看起来特别有民族风情。
在布朗族的节日里,那更是热闹非凡。
比如说年节,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重要。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都像被欢乐的魔法笼罩了。
大家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布朗族的舞蹈节奏感很强,大家的脚步轻快地移动着,手臂挥舞着,就像一群快乐的鸟儿在聚会。
而且在节日里,还有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怀着敬畏之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布朗族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就是他们非常尊敬老人。
在家庭里,老人就像是家里的宝贝,大家都听老人的话。
吃饭的时候,最好的食物都会先敬给老人,这种尊老的传统就像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布朗族家庭里。
布朗族就像一颗独特的明珠,他们的风俗就像明珠上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去感受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布朗族有何饮食习俗中国自古就很讲究饮食习惯。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那么,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特色的饮食习俗?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豆类、薯类、小红米等副食品。
喜吃糯食。
多数人家日食三餐,中午习惯吃冷饭,米饭多采用蒸和煮两种方法,布朗族男子的竹筒煮饭尤具特色,清香可口。
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瓜豆、萝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
布朗族妇女采集的食用菌、木耳、山笋、蘑芋、山薯和各种野菜可供食用。
肉类以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肉食为主或辅之麻雀、竹鼠、蛇、麂子等飞禽走兽之肉,同时还可到河里捕捞鱼、虾、螃蟹等为食。
西双版纳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圆形桌和圆形矮凳,用竹篾编制而成。
过去,餐具多用竹节代替,食不用箸。
解放后,布朗族群众的得到了改善。
如今,人们所使用的炊具以铁铝制品为主,使用搪瓷或瓷的盆、碗、匙、碟、杯,用碗筷进餐。
西双版纳布朗族食物的烹制方法有煮、炒、烧、烤、腌、生食、舂食等几种。
制作方法虽简单,但颇具本民族的特点。
煮类食品以清煮为主,一切可食之物都可用煮的方法制作;炒类食品多用在肉食上,如猪肉、牛肉、鸡肉及兽肉多用炒的方法来烹调,喜用辣椒、姜、蒜、韭菜等作配料;烘烤类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鱼;烧类食品以包烧为主,鱼肉、菌类、野菜等都可用芭蕉叶包成小包,放在火塘内烧,较具特色的有包烧鲜鱼、包烧鲜肉、螃蟹松等;油炸类食品有油炸鸡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布朗族嗜酸味食物,也善于制作腌制类食品,主要有酸肉、酸鱼和酸笋;酱类食品有虾酱等;干菜类常采集柳蒿晒干储存;生食类有各种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喜食鸡肉稀饭、田鼠稀饭和狗肉稀饭,尤其是田鼠稀饭最为珍贵,常用于招待客人。
布朗族的饮料有茶和酒,男女普遍吸草烟,男子抽短烟斗,烟味辣;妇女抽长杆烟斗,烟丝味淡。
布朗族如何祭拜祖先的?布朗族崇拜仪式介绍

布朗族如何祭拜祖先的?布朗族崇拜仪式介绍布朗族的鬼神崇拜山神。
居住在山区的布朗族特别尊奉山神,重视山神祭祀。
他们认为山神掌管山林,每年须供祭4次以保安宁。
墨江的布朗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或初六,要以米、酒、茶、纸钱和红公鸡祭祀山神。
白摩(巫师)杀鸡、点香、烧纸钱、念咒祈祷。
祷毕再烧纸钱,或将纸钱沾鸡血贴于树上,表示奉献。
社神。
村寨的守护神。
各村寨中央设有寨心木桩,周围以石块砌成高台,表示为社神所居。
也是祭祀的社神中心。
墨江的布朗族每年农历二月间,用牛一头、公鸡一对、谷一斗、米一升、香一把为祭品,在“神林”中祭祀社神。
由白摩用削尖的栗木棍杀牛,割下牛头挂在树上,同时献鸡、烧香。
祭毕,全村老少在树下聚餐。
妇女特别是孕妇及其丈夫禁食牛头、鸡头。
祭后三天内不准下地劳动,不能接近大树。
(见彩图[村寨守护神(布朗族)]水鬼。
勐海县布朗族认为一种名“苦拉”的水鬼,在鬼中的地位最高。
他们形容水鬼是人头蛇身,每当下大雨、涨大水时就出来作祟。
人见之即死。
要请祭司在河边念经,将饭盒、土锅、碗筷等丢入河里,供其享用。
为与水鬼隔离,他们严禁引水进寨,并不准在寨内挖沟修塘或凿井储水。
火神。
崇拜礼仪甚多。
在刀耕火种年代,每年烧地要先祭火神,祈求保护生灵,不要烧越出界,伤害人畜。
在家里,房屋正中的方形火塘是祭火神的主要地方。
凡婚嫁、丧葬、过继子嗣等重大事件,都要在火塘边举行祭礼。
并有不准跨越火塘、不准脚蹬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在火塘上放置鞋袜衣裤等禁忌;否则,便认为会触犯火神,祸及全家。
墨江的布朗族认为灶神能保合家平安和六畜兴旺。
在除夕吃团圆饭前,需先以糯米(或高粱)饭团、肥肉、酒等置于灶头,合家跪拜祭祀灶神。
此外,在二三月间还要祭灶。
祭时供茶、酒、饭各一碗,由家长持鸡拜献,然后杀鸡,拔毛沾血贴于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布朗族习俗布朗族有哪些礼仪与禁忌
导语: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楼两种,一般分里屋和外屋两部分,里屋为主人的寝室和存放东西处,外人不得进入。
西双版
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楼两种,一般分里屋和外屋两部分,里屋为主人的寝室和存放东西处,外人不得进入。
西双版纳布朗族住竹楼,登上布朗族的竹楼需脱鞋或换拖鞋。
楼上室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踩踏,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外来人不能将自己用过的三脚架支在布朗人家的火塘上。
布朗族每个家庭都供有家神,一般供于家里堂屋内的中柱上,用芭蕉叶、甘蔗叶、蜡条等拴扎而成,禁止触摸。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的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布朗族通用傣历,过年节也和傣族的泼水节在同一时期(即公历4月13日一15日),但不划龙船也不举行泼水活动。
这一天,家家吃红糖糯米粑粑,互相拜年,参加赶摆和放高升等。
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人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
布朗族每个村寨还有寨心神“得那曼”,有的以在寨子中央竖一根木桩来表示,周围垒上石头;有的则以立五根木桩,中间一根削尖来表示。
“得那曼”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
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要举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动,祭祀活动持续3天。
届时寨门外高悬木刻、蔑盘等,以示禁止外人进寨,本寨人和本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