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学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当我们看到他人拥有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或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时,嫉妒常常会产生。
尽管嫉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嫉妒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揭示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并探讨如何应对和管理这种情绪。
一、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解释嫉妒现象的重要框架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当我们感到嫉妒时,实际上是在承认他人的优势和我们自己的不足。
这种比较主要基于外在因素,如财富、地位、外貌等。
我们往往会与那些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人进行比较,从而导致嫉妒情绪的产生。
二、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另一种解释嫉妒的心理机制是与自身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相关。
当我们看到他人比自己更有才华、更成功、更受欢迎时,我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威胁。
嫉妒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三、认知偏差与心理上的不公平感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可能导致嫉妒的产生。
比如,我们倾向于高估他人的优点和成功,低估他们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我们对他人的成就感到心理上的不公平,从而产生嫉妒情绪。
四、文化因素和社会期望文化和社会期望也对嫉妒的产生起着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对于功成名就或拥有特定财富地位的期望非常高,这些期望意味着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也会更强烈。
当我们感到自己未能达到这些期望时,嫉妒就会产生。
此外,一些文化也鼓励竞争和比较,这进一步加剧了嫉妒情绪的发生。
对于嫉妒情绪的管理,以下是一些建议:1. 自我反思和认知重建:意识到嫉妒情绪的存在,并进行自我反思。
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通过积极的认知重建来减轻嫉妒的负面影响。
2. 增强自尊心:通过培养个人优势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心。
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寻找自身的优势和成就,以此来减轻嫉妒产生的压力。
3. 养成感恩的习惯: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培养感恩之心。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

嫉妒心理学:复杂的情感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又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情绪。
嫉妒是指对他人的成就、财富、地位、外貌或其他方面的优势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常常伴随着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是一种对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的表现。
嫉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人们往往容易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人们也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当看到他人的失败和挫折时,也会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这也是嫉妒的一种表现。
嫉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嫉妒者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他们不断地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嫉妒情绪的滋长。
而这种情绪又会导致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嫉妒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情感。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克服嫉妒情绪。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要学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要过于关注他人的缺点和失败,从而避免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此外,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当发现自己处于嫉妒情绪中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去做,如阅读、运动、旅行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来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了解嫉妒情绪的危害性和调节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克服嫉妒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因素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树立榜样、推广平等和尊重的社会价值观等。
总之,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可克服的一面。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克服嫉妒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嫉妒心理学

理解并应对人性的阴暗面
作者:xx 汇报时间: 2024/02/03
目录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03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05 如何正确处理嫉妒心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响 06 嫉妒心理的研究前景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嫉妒心理的定义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多种多 样,如过度关注他人的动态 ,频繁比较自己与他人,甚 至可能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这些都是嫉妒心理在无意识 中寻求平衡的表现。
嫉妒心理的影响和应 对
嫉妒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可 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 和接纳自己的嫉妒情绪,通 过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和调整 ,如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 自信心等。
嫉妒心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 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人际 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嫉妒心理,个体可以采 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增强 自我认知、培养感恩心态、 寻求专业帮助等,以减轻嫉 妒情绪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谢谢大家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 响期处于嫉妒心理状态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
嫉妒心理对个人社交关系的影响 2 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嫉妒心理可能让人产生偏见和误解,影响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破坏社交关系。 3 嫉妒心理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社会比较的压力
不公平感的产生
当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缺乏足够的认同,他们可能 会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来寻 找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嫉妒 心理。
嫉妒心理学

爱情嫉妒心理
自然嫉妒
三种类型
变态嫉妒 浪漫性嫉妒
爱情的快乐如同人类所有的快乐一样 ,需要一定的刺激——愉快的对立面 ,如果没有不快乐作陪衬,快乐也会 显得平淡——瓦西列夫
自然嫉妒
必要性 普遍性
猜疑 敌意 报复
变态嫉妒
2、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共同需要 个体差异 比较 心理平衡失衡 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
• 人的差异 自然差异 社会差异 个体差异
比较心理产生的客观前提
比较中处于劣势者容易生嫉妒心理是普遍 的,但并不能说明处于优势者就不会产生嫉妒 心理
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身上开 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 ,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 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 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 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系主任办公室,一 枪射杀了系主任。在确其死亡之后,又返回第 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 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 的一枪。
4、嫉妒心理产生的诱因 名誉 地位 钱财 爱情 表现形式 嫉德 嫉能 嫉才 嫉名 嫉情 嫉财
5、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 (1)参与心理 指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 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 求
负向作用
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曾在一所学校随意抽 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 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比其 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
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基础,出现负向效 应,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1、恋爱的双方应该完全平等 2、铲除爱情中的自私观念 3、用理智战胜情感
嫉妒心理学

嫉妒心理学嫉妒心理学一、引言本章将介绍嫉妒心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方法论等内容,并说明本文档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二、嫉妒的定义与分类本章将阐述嫉妒的定义,包括对嫉妒心理学的普遍理解和不同学者对嫉妒的分类方式进行介绍。
三、嫉妒的起源与演化本章将探讨嫉妒的起源与演化,包括嫉妒作为一种基本的情绪反应和其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四、嫉妒心理的成因因素本章将系统分析嫉妒心理的成因因素,包括社会比较、自尊心、自我评价水平、人格特质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五、嫉妒的表现形式本章将详细描述嫉妒的表现形式,包括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如嫉妒的暗示、攻击、诋毁等。
六、嫉妒心理对个体的影响本章将说明嫉妒心理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影响,包括对自尊心、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七、嫉妒心理的对策与管理本章将提供一些嫉妒心理的对策与管理方法,包括提高自我评价、增强社交技巧、积极应对嫉妒等方面的建议。
八、嫉妒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本章将探讨嫉妒心理学在社会科学、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和案例。
九、结论本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嫉妒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数据、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等,供读者参考和深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1、Copyright (版权): 版权是指作者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复制权、改编权、发行权等。
2、Fr Use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不侵犯作品的版权的前提下,以教育、研究、评论等为目的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
3、Plagiarism (抄袭): 抄袭是指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或观点直接引用或改编为自己的作品而不注明出处。
人见不得别人好 心理学名词

人见不得别人好心理学名词心理学中,人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嫉妒"。
嫉妒是指一个人对于别人拥有的、自己所欠缺的或者是别人所取得的成就、地位、财富等感到不满、羡慕和妒忌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可以在个体之间产生竞争、比较和不平等的感觉。
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包括暗中妒忌、恶意中伤、对别人的成功抱有敌意等。
嫉妒的产生可以有多个原因。
首先,嫉妒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不足,感到自己与别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产生嫉妒情绪。
其次,社会比较也是嫉妒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常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当发现别人比自己更成功、更幸福时,容易引发嫉妒情绪。
此外,嫉妒还可能与社会文化、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因素有关。
嫉妒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上,嫉妒可能导致个体情绪低落、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行为上,嫉妒可能促使个体采取消极的行为,如诋毁、排斥、破坏等,以减轻自己的嫉妒情绪或者削弱他人的优势。
为了应对嫉妒情绪,个体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策略。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减少嫉妒的产生。
其次,要学会欣赏和祝福他人的成功,培养一种合作和支持的心态,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发展。
此外,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也是减轻嫉妒情绪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嫉妒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嫉妒的成因和影响,以及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处理和减轻嫉妒情绪,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嫉妒心理学

• 蝴蝶效应
由一个极微小的起因诱发,经过一定时间和过 程的酝酿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有时极 可能产生极其巨大的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嫉妒心理的形成,不但被嫉妒者有时会感到莫 名奇妙,感到“莫须有”。就连嫉妒者有时也会 有同样的感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逐渐地产生 了嫉妒,或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嫉妒其某某来。抑 或是动一番脑筋回忆,也很难回忆出缘由来。这 其实就是蝴蝶效应在默默地起着作用。
嫉妒心理学的危害 1、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精神 2、容易使人产生偏见 3、压制和摧残人才 4、影响人际关系 5、影响身心健康
嫉妒心理的防治与治疗
• 提高个人思想修养水平 胸怀宽大,宽厚待人 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己 •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竞争环境来疏导嫉妒心理 以法律和道德环境来制约嫉妒心理 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心理学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奥克学校曾 作了如下心理实验:他们随意抽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 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 绩要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能以较高的期望来对待别人,把别 人的进步和收获看成是自己的进步和收获,那么关系就自 然融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就会 将别人的进步和收获,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误以为别人 超过了自己就是自己退步了,或是失了面子,不光彩,那 么,就自然会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
• 晕轮效应
嫉妒心理的形成本来就是因为在心理失衡的情 况下产生的一种不满情结,如果再在晕轮效应的 影响下将其扩大化或泛化,就会使本来并不一定 成形的嫉妒心理成形,换言之,晕轮效应在某种 程度上说会促进嫉妒心理的形成。当因某种怀疑 心理而转化为嫉妒心理时,就更是如此。 但是晕轮效应并不总是起到泛化或扩大化嫉妒 心理因素的作用。当嫉妒心理因素遭到思维怀疑 时,晕轮效应也同样可以对“怀疑”进行泛化或 扩大化,从而帮助人们摆脱嫉妒心理的困扰。
心理学最消极的品质

心理学最消极的品质(1)嫉妒嫉妒使我们心中充满恶意、伤害。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产生了嫉妒情绪,那么他就从此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他不能在阳光下光明磊落地说和做。
而是面对别人的成功或优势咬牙切齿,恨得心痛。
嫉妒的人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因为我们把时间、经历和生命不是放在人生的积极进取上,而是日复一日的蹉跎之中。
嫉妒同时也会使人变得消沉,或是充满仇恨。
如果我们心中变得消沉或是充满仇恨,那么他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遥远。
(2)愤怒愤怒使我们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
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愤怒,使我们失去解决问题和冲突和良好机会。
而且,一时冲动的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付出高昂代价的弥补。
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你可能从此在领导眼里的形象受到损害,别人也从此开始对你的合作产生疑虑。
愤怒时最坏的后果是,我们在愤怒的情绪支配下,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尊严,并且严重地伤害了别人的面子。
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也许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而损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却无异于自绝后路,自挖陷阱。
如果你心中的梦想是渴求成功,那么,愤怒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敌人,应该彻底把它从你的生活中赶走。
(3)恐惧。
过分的担忧可能导致产生恐惧,而恐惧则使我们学会回避,,而不是迎接挑战。
对某些事物的恐惧情绪,可能来自于缺乏自信或自卑。
一次失败的经历或尴尬的遭遇都可能使我们变得恐惧。
比如,我们经历过一次在公众面前语无伦次的演讲,可能是我们从此恐惧演讲。
这无疑使我们在生活中凭空少了许多机会,本来可以通过一番演说和游说来获得成功机会将从手指缝里溜走。
产生恐惧情绪而不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和克服,这样的潜台词相当于默认自己是个怯懦的失败者。
成功的路途上小小的失败就令他望而却步,驻足不前,那么,成功后可能面临的更大的挑战他又如何能应付呢?(4)抑郁成功路途中最可怕的敌人是抑郁。
如果说别的消极情绪是成功路上的障碍,使成功之路变得漫长和艰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理论分层
正常型 投射型 妄想型
感情状态(悲痛) 男女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忠冲动 起源于压抑的不忠冲动(主客体性别 具有同一性)
• 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程度不同,划分为三个层 次
1)潜意识嫉妒心理 2)显意识嫉妒心理 3)变态嫉妒心理
四 嫉妒心理的特征
卢刚,北大物理高材生,出国深造。本人属于 直线型思维,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所以得到 应最好的。直到山林华的出现,状况有所改变 ,一些人和事自然的成为其对立面。觉得教授 的严格要求也是只针对自己,所以内心失衡。 在1991年11月的一个下午,进入了正在进行专 题研讨会的教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拔出手枪 开枪射击,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史密 斯,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
嫉妒心理学
嫉妒心理学概述 爱情嫉妒心理
善待嫉妒
嫉妒心理学概述
一 嫉妒的定义
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个人屈从于强烈的压抑 并把压抑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在条件唤醒这种潜 意识的情境中,常可能导致人格及行为上的迷失
——佛洛依德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 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 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 对心理平衡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特性。
3、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直接根源 :个体差异 社会根源 :私有制 主要根源 :相对剥夺感
绝对平均主义(嫉妒心理滋生的思想根源)
由于个体自身的差异,不可能在物 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同量的满足,这似乎 就是一种社会的不平等。这种所谓的不 平等,恰恰与人们要求平等的愿望发生 了矛盾和冲突。
2 嫉妒性格的形成及导致挫折的几个阶段的心理特征
3
1)自卑与补偿自卑为嫉妒性格的形象奠定了心
理基础
4
2)嫉妒的隐性阶段——嫉妒者内心的否定体验
5
3)嫉妒者的言语攻击阶段——败坏嫉妒对象的
名声
6
4)嫉妒的行为攻击阶段——直接伤害嫉妒对象
或其扶
植者
七 嫉妒心理的类型
•
正常的嫉妒与反常的嫉妒
•
慢性嫉妒和急性嫉妒
发泄性 对抗性 指向性 伪装性
五 和嫉妒有关的心理效应
马太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 晕轮效应 蝴蝶效应
马太效应 由美国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就是指
荣誉会带来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 的增值效应。
马太效应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行为中都有所表现
负向作用
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曾在一所学校随意抽
——佛洛依德
2、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共同需要
个体差异
比较 心理平衡失衡
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
• 人的差异 自然差异 社会差异 个体差异
比较心理产生的客观前提
比较中处于劣势者容易生嫉妒心理是普遍
的,但并不能说明处于优势者就不会产生嫉妒 心理
• 心理平衡:指主体经过努力后,是各种情感的 强弱与深浅均处于限度适中的范围内,即使产 生一些否定性的情感,只要不超出“适中的限 度”,平衡也还能得以维持。当心理平衡超出 限度,即超过了认得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出现 心理的失衡
4、嫉妒心理产生的诱因 名誉 地位 钱财 爱情
表现形式 嫉德 嫉能 嫉才 嫉名 嫉情 嫉财
5、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 (1)参与心理 指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 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 求
参与心理有时候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支配、征服欲望极度强烈的人,往往会压 抑原来的欲求,避免在众人面前发言或采取行 动。
促使嫉妒心理的形成
蝴蝶效应 由一个极微小的起因诱发,经过一定时间
和过程的酝酿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 有时极可能产生极其巨大的复杂的意想不到的 结果
相对晕轮效应作用较微妙,但会促使诱因 向形成嫉妒心理的方向泛化。
六 嫉妒型性格与挫折心理的产生
1 有嫉妒心特别是形成嫉妒性格的人极易产生挫折心 理
——多湖辉【日】《人性心理陷阱》
反映的是一种支配心理,即高人一等的表现
(2)自我实现心理 指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
(引发嫉妒心理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3)投射心理 引发作用
三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层次
表现形式 1)内心痛苦,自己折磨自己 2)极欲发泄,言语伤害他人 3)行为表现,对他人构成伤害
•
投射性嫉妒和妄想性的嫉妒
•
攻击状态嫉妒心理与逃避状态嫉妒心理
•
良性嫉妒心理和恶性嫉妒心理
•
事业型嫉妒心理和生活型嫉妒心理
•
单向、双向与多向嫉妒心理
三种类型
爱情嫉妒心理
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 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比其 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
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基础,出现负向效 应,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
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 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
二호민嫉관클妒럽的의ຫໍສະໝຸດ 의因미1、经典解释: 形成于实际的情形,和真实的环境相称,
处于意识自我的完全控制之下,但即便是 正常的嫉妒,在人们的体验过程中,也存 在非理性成分。
(嫉妒,是深深根植于无意识中)
嫉妒主要根植于和俄狄浦斯冲突相联系的 童年事件之中。这发生于性器官成为孩子 的注意中心和娱乐中心,同时孩子对生殖 器产生崇拜的阶段。
然后卢刚持枪离开到达另一大楼,由一楼走到四 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 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 未开枪滥杀。
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 大楼,冲入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前胸和太阳穴 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饮弹自尽。 结果,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卢刚在自 杀前总共向六个人开枪,除学生秘书被击中脊椎 ,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外,其余五人全部丧命。
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身上开 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 ,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 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 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 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系主任办公室,一 枪射杀了系主任。在确其死亡之后,又返回第 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 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 的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