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2)推荐文章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论文热度:中美教育差异探讨论文热度:小学道德教育探讨论文热度:网络教育有关探讨论文热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探讨论文热度: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讨论文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创造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涵盖了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要使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创造性思维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因此,它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二基本原理。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当大众没有被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最早提出的生活教育中的基本原理,还是他所办学校一直遵循的校训。

行知杯论文(1)

行知杯论文(1)

关爱幼儿,倾听幼儿摘要: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关键词:关爱孩子,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对于陶行知,当教师的没有谁会不知道。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一生都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

陶行知先生作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不要以为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心灵是最敏感的。

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假如教室文化允许的话,他们可以使一百种不同的象征符号进行表达,那么,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

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深深地打动了我。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确,作为一名教师,他如果不能做到爱学生,那么他和工厂里加工零件的工人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怎么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学生呢?陶行知的一个案例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说的是陶行知在山区教学的时候,有个孩子去偷了农民地里的番薯,其他同学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陶行知。

他把学生叫进了办公室然后向学生道歉了,道歉的原因竟然是说:“我把你们招到学校里来,竟然让你们饿肚子,使得你要去挖番薯充饥,我对不起你啊!向你道歉!”那是怎样的胸怀啊?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一个“偷”,他把教育工作做到了学生的心里,学生们再也没有去偷番薯了。

这才是真正的思想教育啊!学生心服、口服!这才是全心全意、真心真意、一心一意的爱学生,为学生着想啊!由此反思自己,对待小孩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

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2)

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2)

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2)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篇二《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的精髓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所阐述的重要观点,近年来借鉴以上三点,我在幼儿生成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实践,收获不浅。

关键词:生活化家园合作教学做和一一、幼儿园的生成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生活化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因此,关注幼儿及幼儿周围的生活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观念。

借鉴以上观点我认为:幼儿园的生成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习得必要的技能。

因此,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内容选材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是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

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同成长。

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

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

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幼儿,捕捉到来自幼儿的信息。

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幼儿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幼儿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幼儿教师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

如:在户外活动时偶尔一阵风吹过,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幼儿关注的热点,幼儿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创设性,想象性或再造性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

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

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

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推荐文章关于中国音乐教育论文热度:创造教育探析论文热度:关于教育论文的锦集热度:关于教育论文的范文大全热度:关于教育论文的范文精选热度: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篇一《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摘要: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

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创造力六大解放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精华。

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实。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

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娃娃、椅子、小凳、杯子、山洞、城堡;几块积木,可以变成他们的手枪、篮子、公园和机器人……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其巨大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小花的对话“小花口渴了,我给她浇浇水”,还可以提出诸如“天空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呢?”等千奇百怪的问题。

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论文

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论文

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五四”以后基础教育的“中国化”探索中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认识》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千千万万的孩子日后的教育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当今社会的孩子们能享有幸福、快乐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身为师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学前教育教育思想一、陶行知先生简介陶行知(1891―1946年),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陶行知小的时候,因家道中落,曾中秀才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但小行知自幼聪颖过人,被童蒙馆老师方庶咸发现,愿意免收学费为他启蒙。

七八岁时,其父携其到休宁万安镇谋生,外祖母喜其颖慧,决意着力培养陶行知,先伴读于蒙馆,后师从当地著名儒者、前清贡生王藻攻读四书五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

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也大量涌现。

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也就是说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有关陶行知理论爱的教育论文

有关陶行知理论爱的教育论文

有关陶行知理论爱的教育论文在现代社会中,陶行知的爱的教育思想在至今的教育中有很大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陶行知爱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爱的教育论文篇一:《践行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用爱心塑造中职生的灵魂》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

”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爱。

爱也是中职生必备的重要道德品质,教师通过爱的教育,在学生心中培植爱的种子,激发爱的情感,塑造爱的灵魂,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爱的教育塑造灵魂道德情操作者简介:陈春华,男,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温家宝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此感同身受。

爱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品质,它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教育的产物。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面对的是90后的中职生――85%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有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那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爱的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培植爱的种子,激发爱的情感,塑造爱的灵魂,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阐述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的教育格言。

在教育实践中,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师生互爱的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中职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是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青少年群体。

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思想、言行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认识判断能力较低,重朋辈友情。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论文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

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

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

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

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

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

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

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

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

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

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陶行知是一位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因推崇明代哲学家的“知
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在写关于陶知行的论文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推荐给你们的参考文献有没有适合的,欢迎阅读查看。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xx,(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
[3].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xx.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
[5].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xx.
[6].金培雄.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
xx,05:4-5.
[7].秦初生.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8].储朝晖.试论“教学做合一”[J].丽水师专学报,1998,(6),42.
[9].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1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
[12].袁振国.张癸.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4].王宇琳.“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对新课改下我国基础教育的适应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xx,(6).
[15].杨雪特,刘毅.“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xx,(9).
[16].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xx,(6).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二:
[1]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纪念陶行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美]兰迪·拉森,戴维·巴斯着,郭永玉译.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xx.
[3]张乃和.贸易、文化与世界区域化: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比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xx.
[4]王德滋,龚放,冒荣.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xx.
[5]江苏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xx.
[6]黄顺基等编.自然辩证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7]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M].安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8]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
[9]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xx.
[10]浙江师范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第一辑)[M].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
[11]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12]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xx.
[13][苏]伏兹涅辛斯基着,达克译.苏联战时经济[M].哈尔滨:光华书店,1949.
[14][俄]斯坦伯格,梁赞诺夫斯基着,卿文辉,杨烨主译.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
[15][英]罗布·杨着.你是一只黑天鹅-人格优势决定成败之路线图[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xx.
[16]张春兴主编.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xx.
[17]洪炜.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18]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民主之魂:陶行知的最后100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xx.
[19]A.H.马洛斯着,爱德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
A.H.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三:
[1]陶行知.全民族五大训练.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我的学校观.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3]陶行知.晓庄学校之使命.陶行知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4]陶行知.南京市教育局长及各校校长参观本校记.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5]贾培基.改造中国旧传统教育的钟声在晓庄敲响[J].重庆师院学报1991.03
[6]傅家驹、张大卫、沈德宣.山海钟声一陶行知与山海工学团[J]流金岁月xx.4
[7]陶行知.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8]陶行知.新教育.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9]包琼,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xx.3.9
[10]孙大宏,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及现实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xx.5.22
[11]晋启生,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J].安徽师大学
报.1991.4
[12]W晓玛.陶行知育才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探略[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xx.3
[13]姚群民.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大事记兼注[J].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xx.3
[14]朱海栗,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5
[15]曲超,陶行知批判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xx.6.18
[16]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
学.xx.4.19
[17]陶行知.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18]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陶行知.第二年的晓庄.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陶行知.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1]陈学军,教育学立场的教育管理学一一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J],南京晓庄学报.xx.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