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押韵规则分析
诗词的用韵

诗词的用韵
1. 押韵位置:通常情况下,诗词的押韵位置在每句的末尾。
例如,在绝句和律诗中,第二、第四句的末尾押韵,而第一、第三句一般不押韵。
2. 韵母相同:押韵的字要求韵母相同。
在汉语中,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除了声母以外的部分。
例如,“花”和“家”的韵母都是“a”,因此它们可以在诗词中相互押韵。
3. 韵部选择:诗人在创作时通常会根据情感表达和意境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部。
不同的韵部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音乐效果。
例如,平声韵通常给人平和、沉稳的感觉,而仄声韵则更加激昂、有力。
4. 换韵:在较长的诗词中,诗人可能会在中途换韵,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和韵律的美感。
换韵时通常会在韵脚处使用韵音相近的字,以保持整体的和谐。
5. 禁忌:在诗词用韵中,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如凑韵、重韵、倒韵等。
凑韵是指为了押韵而勉强使用不合适的字,影响了诗意的表达;重韵是指在同一首诗词中重复使用同一个韵字;倒韵则是指将韵母相同的字放在句首。
总之,诗词的用韵是一门艺术,需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根据情感表达和意境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韵部和押韵方式,以达到声韵和谐、意境优美的效果。
诗词的押韵方法和技巧

诗词的押韵方法和技巧
押韵是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使诗词更加和谐、流畅,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押韵的位置:在诗词中,押韵的位置通常是在句尾,即每句话的末尾字。
也有一些诗词会在句中或者两个句子之间押韵。
押韵的方式:押韵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包括阴平、阳平两种声调,仄声韵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三种声调。
在押韵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声调和韵母。
押韵的技巧:
避免重复:在押韵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字或音,以免让读者产生单调的感觉。
灵活运用:押韵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不一定非要按照一定的格式。
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韵脚和声调。
借韵:有时候,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可以借用一个不常用的韵脚,或者将两个不同的韵脚混合使用。
押韵的注意事项:
不要过于追求形式:押韵虽然重要,但过于追求形式可能会影响诗词的表达效果。
因此,在押韵时,要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韵脚和声调。
注意方言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方言创作诗词时,要注意押韵的规律和特点,以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押韵的规律

押韵的规律押韵,也被称为韵文,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尾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
押韵的规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押韵规律:1、偶数句押韵:在诗词中,通常每隔一句的末尾字就押韵。
例如,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末尾字不押韵,但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尾字则押韵。
2、平声押韵:平声是指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通常在诗词中,平声的字更容易押韵。
例如,“lán”这个发音中的“lán”和平声的“lán”都可以作为押韵的字。
3、避免声母相同: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声母相同的字。
例如,“mán”这个发音中的“m”和“mán”的声母都是“m”,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4、避免韵母相同:韵母是指汉字发音中的元音和韵尾部分。
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韵母相同的字。
例如,“tán”这个发音中的韵母是“án”,而“tán”的韵母也是“án”,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5、避免声调相同: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声调相同的字。
例如,“xiān”这个发音中的声调是阴平声,而“xián”的声调也是阳平声,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6、避免同音字:在押韵时,应避免使用同音字。
例如,“mián”和“mián”这两个发音虽然不同,但它们的音节都是“mián”,因此它们不适合作为押韵的字。
7、注意韵律美:除了遵循押韵的规律外,还应注重句子的音律和节奏,使其更加优美和动听。
例如,“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这句诗中,“青青”和“悠悠”、“河边”和“天不”、“草”和“老”都分别押韵,同时整句诗也有优美的音律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押韵的规律是为了使诗词更加优美、和谐、有节奏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押韵方式。
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

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引言: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押韵技巧。
通过学习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篇文章将探讨诗词的韵律与押韵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韵律的基本概念韵律是指诗词中音韵的规律性排列。
它是诗词的灵魂,也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韵律主要包括平仄、句读和声调。
1. 平仄: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
平音节读轻声,仄音节读重声。
平仄的搭配使诗句更加和谐、韵味更浓郁。
2. 句读:句读是指诗句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它与平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 声调:声调是指字音的高低升降。
它是诗词中的重要因素,能够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押韵的分类与技巧押韵是指诗句中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排列。
它是诗词表达感情和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诗词的特色之一。
押韵主要分为平水韵和仄水韵两大类。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指韵脚的音节为轻声的押韵方式。
它在古代诗词中应用广泛,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常见的平水韵有一、脂、之、微等。
2. 仄水韵:仄水韵是指韵脚的音节为重声的押韵方式。
它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
常见的仄水韵有寒、山、魂、昏等。
押韵的技巧主要包括韵脚的选择和韵尾的变化。
1. 韵脚的选择:韵脚的选择要根据整个诗句的平仄和意境来确定。
一般来说,平水韵适合表达轻快、明快的情感,而仄水韵适合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
2. 韵尾的变化:韵尾的变化可以增加诗句的变化和层次感。
通过改变韵尾的音韵,可以使押韵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三、韵律与押韵在诗词中的应用韵律和押韵在诗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使诗词更加动听、优美,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韵律的应用:韵律通过平仄、句读和声调的运用,使诗句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押韵的应用:押韵通过音韵的相同或相近,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诗词押韵规则

诗词押韵规则: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最早的押韵方式,又称平韵,顾名思义就是平声韵。
其中,平指的是声调平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平水韵的押韵规则是依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
例如:“夜”和“哲”、“底”和“抵”,都属于平韵。
2. 仄水韵:仄水韵是相对于平水韵而言的,又称仄韵,顾名思义就是仄声韵。
其中,仄指的是声调仄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仄水韵的押韵规则也是根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与平水韵相比,仄水韵多了一种抑扬之美。
例如:“曲”和“缺”、“捉”和“月”,都属于仄韵。
3. 平仄平韵:平仄平韵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结合,也是古代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之一。
平仄是指声调平仄的音,平韵是指韵脚音相同。
例如:“花”和“车”、“冷”和“僧”,既满足平仄的规则,又满足平韵的规则。
4. 仄平仄韵:仄平仄韵也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组合方式,古代较为少见。
仄平是指声调仄平的音,仄韵是指与音脚音相同。
例如:“美”和“映”、“春”和“心”,既符合仄平的规则,又符合仄韵的规则。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分析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分析1. 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富有韵律美和格律规则。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2. 格律分析2.1 字数和字型在古代诗词中,每一句的字数都是有规定的。
比如,《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四个字就构成了一句五言。
而《红楼梦》中薛蟠咏蛐蛐之句“万里晴空杳漫漫,惟见露华摇曳间”为七言。
此外,在每个句子中,字符使用也需要顺应其特定要求。
比如,《北国风光》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所用的文字为冰、风、飘等追求清寒感觉的字。
2.2 音节和音调除了字数和字型外,格律还包括音节和音调方面的要求。
在声调上,通常可以分为平仄两类。
平声是指入声或开口音,仄声是指合口音。
在一首诗里,平仄要求相对均衡,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特定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比如,七言绝句要求每四句间隔押韵,“寒窗雪满戍,梦笔独揽官”。
而五言绝句则不要求每四句押韵,常见的方式是每两句间隔押韵,“明月何皎皎,照我沟中道”。
3. 韵律分析3.1 宫商角徵羽古代诗词中的音调可用五音来描述:“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CDEFG五个音阶。
不同的音调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3.2 格律模式除了上述的基本规则外,还有一些格律模式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使用。
比如,“排律”是指按照某种规则将字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偶对”是指每两个字配对一次,并要求这些字具有相似或相关联的意义;“夹带”是指在诗句中夹杂其他非必需的字,以增加诗词的韵味和节奏感。
4. 结论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这些经典之作。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并激发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以上是关于古代诗词格律与韵律分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

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读者揭示这些音韵之美的奥秘。
一、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
它可以分为平仄、轻重和抑扬格三个层面。
首先是平仄。
古代汉语有平声、仄声之分,平仄声的使用决定了古诗词的韵律。
在平声字中,声调先升后降;而仄声字则声调先降后升。
通过平仄的运用,古诗词的音节可以达到谐美之效。
其次是轻重。
轻重是指每个音节的重音和轻音之分。
重音音节在发声时重压,轻音音节则较轻。
轻重的运用可以调整语调的韵律感,增强整首古诗词的节奏感。
最后是抑扬格。
抑扬格是指字句中音韵高低的起伏。
古诗词常常使用抑扬格来表现情感的抑扬顿挫,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平仄、轻重和抑扬格的运用,古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使得读者在朗读或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魅力。
二、古诗词的押韵古诗词的押韵是指诗句中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排列。
它可以分为押平韵和押仄韵两个类型。
押平韵是指在诗句中押平声字,使得音韵和谐。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屏”和“萤”、“水”和“星”都是平声字,通过押平韵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押仄韵是指在诗句中押仄声字,使得音韵相近。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中的“行”和“声”、“白”和“明”都是仄声字,押仄韵的运用增强了整首诗的音乐感。
通过押韵的方式,古诗词形成了优美的音韵,并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感受。
押韵除了使诗歌更具韵律美外,还有助于人们记忆和传播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运用平仄、轻重、抑扬格以及押平韵和押仄韵等手法,古代文人通过抒发思想情感,创作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古诗词作品。
诗词的音韵特点及韵律分析

诗词的音韵特点及韵律分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韵律美感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探讨诗词的音韵特点以及进行韵律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一、音韵特点1. 押韵(平仄):诗词最引人注目的音韵特点之一是押韵。
押韵是指诗句中出现音节相同或相近的字,以达到韵律和谐的效果。
在古代,诗词押韵分为平韵和仄韵。
平韵是指声调在四声之间变化的韵脚,如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仄韵则是指声调在四声之中变化的韵脚。
2. 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之间的平行结构和呼应关系。
在诗词中,通过对仗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作品的格调更加统一,表达更加明确。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平仗指韵脚中的声调由平声变动,而仄仗指韵脚中的声调由仄声变动。
3. 音律:音律是指诗词中的声音规律,包括音节的长短、高低和音量的变化等。
诗词通过音律的变化,增加了作品的韵味,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二、韵律分析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总共四句的诗,具有律动感和紧凑性。
在五言绝句中,通常以“AABB”或“ABAB”形式的押韵结构为主,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平稳而韵律美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尽”和“流”、“目”和“楼”的押韵结构有效地增加了诗句的韵律美。
2.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的诗,比五言绝句更加宽松和自由。
七言律诗常以“AABBCC”或“ABABCC”形式的押韵结构为主,展示出悠长和优美的韵律。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其中,“来”和“回”、“发”和“雪”的押韵结构使整个诗句更加流畅和抑扬顿挫。
3. 古体诗:古体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但在韵律上相对更为自由灵活。
古体诗通过采用多种押韵形式,如“AABBCCDD”、“ABABCCDD”等,赋予诗句更多的韵律变化。
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押韵规则分析: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唐]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古代的字音和现代的字音并不是说完全不同,相同的当然会押韵。
古代也有自己的声韵体系,声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
可以是整首诗都压同一个韵,也可以只有第二句和第四句压同一个韵,也可以第一、二、四句都压同一个韵。
平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声、去声。
压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压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言律诗一句五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二字,逢偶句压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母。
这里的燕然的然押的就是an韵。
而上面以现在看来是ian其实也能算是an韵。
简介词义: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祚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八叟》: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避忌1、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十八韵: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o、uo。
三歌,韵母e。
四皆,韵母ie、ue。
五支,韵母i (属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er。
七齐,韵母i (属声母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ei、ui。
九开,韵母ai、uai。
十姑,韵母u。
十一鱼,韵母v。
十二侯,韵母ou、iu。
十三豪,韵母ao。
十四寒,韵母an、ian、uan。
十五痕,韵母en、in、un、vn。
十六唐,韵母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eng、ing。
十八东,韵母ong、iong。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分别是:一发花,十八韵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韵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五灰堆,十八韵的八微。
六怀来,十八韵的九开。
七姑,十八韵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韵的十一鱼。
九由求,十八韵的十二侯。
十遥条,十八韵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韵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韵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韵的十六唐。
十四中东,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合并就是十三辙。
十三辙又称“十三道大辙”,指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1、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
举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
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注:带括号的字为合辙的字〕〔注:绕口令〕2、梭波辙:韵母包括:e、o、uo。
举例: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那本是奴的前夫名叫兴(哥)。
〔注:出自评剧《珍珠衫》,曾被马三立先生在《三字经》中当作学校的校歌〕3、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
举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