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重点问答题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诗句中用“暖”字形容愉快、和谐氛围的是()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B.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C.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D.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答案:D2. 下列各句中,没有成语、谚语的一句是 ( )A. 看破红尘,但我不说B.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C. 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D. 饮水思源,努力不忘初心答案:A3.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道出了人生的哪个道理?()A. 天只有一日,人间万岁年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D.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答案:B4. 下列成语,与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相关的一句是: ( )A. 碧空如洗B. 同舟共济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 破镜重圆答案:B第二部分:问答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些学生常常抱怨学习语文无聊,觉得作文写不好没有意义。
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根据你的理解,列举两个理由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第一,一些学生认为语文课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应用到日常中,缺乏实用性。
他们认为阅读文章、写作文与工作、生活无关,所以对语文产生了抵触情绪。
第二,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在作文方面成绩不尽如人意,或者经历过批评和打击,导致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和自信。
他们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任务,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入其中。
个人观点:但实际上,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我们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此外,写作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表达的方式,只有通过写作,我们才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他人。
因此,我认为学习语文和写作是有意义且值得我们努力投入的。
2. 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请简述上述诗句的大致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3、作文(40分)*复习关键字: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爱玲,朦胧诗派新月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
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
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
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答:1.《志摩的诗》2.《翡冷翠的一夜》3.《猛虎》4.《云游》共这四集5、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答:《原野》《雷雨》《日出》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
她是线索。
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
“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
大学语文问答题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讲义一、填空题(略)二、简答题1. “三窟”分别是收债于薛、请谋相位、立庙于薛;冯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取债券,矫命焚券,为孟尝君收买了民心;在孟尝君被罢相后,又到魏国游说,让魏王重金聘请孟尝君为相,从而达到使齐王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的目的;后又在薛地为孟尝君建立宗庙,进一步巩固其政治地位。
表现了冯谖具有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是一个有胆有识,聪明果敢的策士,同时也是一个深谋远虑,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家。
2. 通过曲折多致、引人入胜且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情节设置上欲扬先抑,层层深入,一波三折,人物的个性也随着情节的跌宕曲折由隐而显。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人物神情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善于通过典型的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
如在“收债于薛”中,写冯谖假托奉孟尝君之命,以债全部赐还乡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一生动细节,刻画出冯谖具有民本思想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
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也可从他的神情变化中看出来。
(3)人物之间互相映衬,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要人物。
孟尝君和左右下人对冯谖的态度;冯谖和孟尝君对“市义”的态度对比等。
3.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第一段写霸王别姬。
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大学语文复习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大学语文复习简答题及答案汇总1、契诃夫的《苦恼》中姚纳的苦恼是什么?小母马有何作用?2、鲁讯《灯下漫笔》的一、两部分写作角度有何不同?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4、李斯《谏逐客书》的写作目的是什么?5、梁启超《论毅力》是针对什么情况写的?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6、李大钊在《“今”》中所举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观点有何助益?7、培根的《论学问》分别讲了哪两个问题?8、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为什么叫“后叙”?9、柳宗元所写的“西山”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线索是什么?10、《文与可画谷偃竹记》阐述了哪两个文艺主张?11、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北京秋天的“色”和“味”分别是什么?12、《爱尔克的灯光》中为什么要写姐姐?13、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是什么?点题的句子是什么?14、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用的是谁的典故?15、李商隐《无题》诗抒情的特点是什么?16、郭沫若的《炉中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7、《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无形的手掌”指什么?18、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19、李煜《虞美人》的主题是什么?20、李清照的《声声慢》反映了哪些人的共同感受?21、辛弃疾《摸鱼儿》的主题是什么?22、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23、老舍《断魂枪》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是什么?24、《米龙老爹》中一、三人称交互为用的特点有何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姚纳的苦恼有:丧子、心中的痛苦无人肯听其倾诉小母马的作用有:一是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对比,反映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二是运用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从而暴露社会的黑暗。
2、鲁迅《灯下漫笔》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进行揭露。
大学语文问答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的三段话的驳论论点分别是什么?第一段,认为他们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并对季氏将伐颛臾表示坚决反对。
然后从三个方面充分说明理由;第二段,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
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是看守人员的失职;第三段,他先批评冉有的政治品质不端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指出冉有的理由是强词夺理,又提出了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张,即:“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2、《陈情表》一文如何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陈情的?《陈情表》一文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论证说理方法:自己之所以不能奉诏,完全是因为奉亲,完全合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宗旨,如果硬要他奉诏,就违背了圣朝的宗旨。
3、论述《秋水》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指所起的作用。
一是形象地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观点;二是河景与海景的对照,对河伯与北海若两人不同的认识境界起了陪衬烘托作用,使本文要说明的两种对立思想更加鲜明。
4、举例分析郑在公的性格特征。
郑在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攻于心计。
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
在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
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
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颖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
表现了他的虚伪。
5、阐述《灯下漫笔》文中提及“三种时代”的内涵。
第一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第二样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大学语文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孙悟空答案:A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什么?A. 民间歌谣B. 宫廷乐歌C. 祭祀歌曲D. 史诗答案:A3.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悲愤B. 豪放C. 哀怨D. 忧愁答案:B4. 下列哪位作家被誉为“现代汉语散文之父”?A. 鲁迅B. 茅盾C. 巴金D. 朱自清答案:D5.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班固C. 司马光D. 左丘明答案:A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之涣B. 张若虚C. 杜甫D. 李白答案:B7.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哪部作品?A. 《归园田居》B. 《饮酒》C. 《桃花源记》D. 《五柳先生传》答案:A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的哪首词?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 《江城子·密州出猎》D.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答案:A10.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哪四个字?A. 莫失莫忘B. 不离不弃C. 金玉良缘D. 木石前盟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鲁迅的《呐喊》?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药》答案:A、B、C2. 《诗经》中的“风”包括哪些部分?A. 周南B. 郑风C. 卫风D. 秦风答案:A、B、C、D3. 下列哪些作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A. 《春望》B. 《登高》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 《琵琶行》答案:A、B、C4. 下列哪些作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A. 《青玉案·元夕》B.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案:B、C5. 下列哪些作品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A. 《西厢记》B. 《赵氏孤儿》D. 《汉宫秋》答案:C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诗经》中的“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大学语文考试答案(重点篇)

大学语文考试答案(重点篇)先秦文学自测题(一)一、单项选择题88 1、《周易》包括( C )、“传”两部分。
A.卦B.序C. 经D.辞2、八卦中,( A )代表天。
A.乾B.坤C.艮D.离88 3、六十四卦每个卦有( C )个爻A.一B.三C.六D.九4、关于《周易》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B.《周易》用于占卜。
C.《周易》是四书五经之一D.《周易》中的"传"有十种,称为“十翼”。
88 5、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共工触山保存在( B )中。
A.《山海经》B. 《淮南子》C.《诗经》D.《庄子》6、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阶段,是运用想象和( B )对自身及自然界做出的解释。
A. 推测B.推理C.推断D.推求7、“刑天舞干戚”中“戚”是指( C )。
A.矛B.盾C.斧D.锤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A )诗歌总集。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英雄主义9、在《诗经》中艺术性和思想性最高的是( A )A.风B.雅C.颂D.歌88 10、“之子于归”中“归”是指( D )。
A.归还B. 合并C. 回家D.出嫁11、《诗经》成书之说中,与孔子有关的是( C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12、“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 B )。
A.说明B.叙述C.抒情D.议论88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B )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A.齐B.鲁C.燕D.赵88 14、“文质彬彬”出自( D)一书。
A.《楚辞》B. 《庄子》C.《淮南子》D. 《论语》15、“四书五经”中不包括( D)。
A.大学B.尚书C.礼记D.乐经16、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孔子认为人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学习B.孔子排斥利、欲,甘愿过贫穷的生活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D.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17、下列哪种说法体现的不是道家的思想倾向。
《大学语文》开卷考试问答题

《大学语文》开卷考试问答题第一部分:1、为什么说孟子语录中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2、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批评自己和奉承自己的人?3、如何理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含义?4、李斯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他的观点的?5、李斯《谏逐客书》在写作上具有哪四个方面的特点?6、司马迁是怎样评价项羽的?第二部分:1、李寄的形象对你有何启示?2、吴均《与宋元思书》的总体风格是什么?3、韩愈是怎样选择典型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序》中主要讲了哪三个方面的道理?5、苏轼《前赤壁赋》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6、你是怎样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的?第三部分:1、为什么说“钱无雅俗可辨”?2、人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怎样的?3、竹有何人文意义?4、竹的人文意义对你有何启示?5、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讲气节?第四部分:1、为什么说《诗经•蒹葭》具有朦胧美?2、陈子昂是怎样抒发天地虽大而知音难觅、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的深重感喟的?3、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了哪几种抒情写意的方法?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何艺术特色?5、《燕歌行》的音韵变化与情感起伏有何关系?第五部分:1、岑参是怎样描写边塞绝域的景色的?2、岑参《走马川行》用韵有何特点?3、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4、杨玉环这个艺术形象有何特点?5、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第六部分:1、李煜在《虞美人》中是如何运用三度对比的?2、为什么说范仲淹《渔家傲》开宋代豪放词的先声?3、柳永在《八声甘州》下片中是通过哪几个画面来抒发旅思乡愁的?4、为什么说《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5、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是怎样用典故来述怀言志的?第七部分:1、小说按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可分为哪四种类型?2、什么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3、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是怎样描写王小玉演唱的声音美的?4、华威这个人物有何特点?5、你是怎样看待隐私的?第八部分:1、为何一个艺术家要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2、为什么说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根?3、你怎样理解“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4、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 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岸,渴望 湘夫人的到来。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 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 自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 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 构成一种审美心境。
•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 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 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 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 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 徒劳无益的意味。
屈原《湘夫人》
第二段 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 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 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 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 有很强的感染力。
一、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 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 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 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 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湘 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 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三、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 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 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 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 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 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 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 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 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
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
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
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
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 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1、第四段:写湘君最终未能找到湘夫人 时的矛盾、痛苦心理。
这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 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 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 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 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 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 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 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 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 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 意境。
•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 燃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讲析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 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 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 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
二诗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 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 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 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 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 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 二、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 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 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 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 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 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 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 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
• 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 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 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 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 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 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 福。
——沮丧、懊恼 3、幻想境界,极力铺陈
——欢快、神往
浪漫主义基本特征
1、强调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赋予人物理想光辉。 2、表现手法上,饱含激情;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离奇情节,运
用大胆的夸张,富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3、情感深沉,语言华丽,多用比喻排比,意象丰富。
屈原《湘夫人》
•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 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 对方表示深长的愿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 渝则是一致的。
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 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 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 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 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 婚前的准备事宜。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 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 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 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 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
抒情结构
1、赴约不遇——渴盼、忧愁 “目眇眇” (辅以秋景的描写)
2、等待追忆、出现幻觉——懊恼、追悔、恍惚、欢快 “骋望”“远望”、朝驰江皋、夕济西澨、筑室兮水中
3、梦醒与思念——旷达、洒脱 捐袂遗褋 摘杜若以遗远者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 1、现实秋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渲染气氛 2、假想景物: “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 “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