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按语:

在中航工业成立一周年之际,集团战略规划部组织的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了集团战略研究成果——《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去年集团成立之际,集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其中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寓意,包含着对变革思想、创新模式、发展路径以及挑战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一年来,各单位十分重视对战略的学习研究工作,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样的局面非常好。《战略十问》从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集团战略所包含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思维独到,认识深刻,值得全集团在学习实践战略中认真学习借鉴。聚焦战略谋发展,创新超越上水平。希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学习中,真正认识战略,理解战略,在工作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践战略,为把我国建设成航空强国而共同努力奋斗!——林左鸣

一、指引前进的行动纲领

——为什么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是指引组织前进的行动纲领,它指明组织奋斗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2008年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正式成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经过集体的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即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努力实现集团核心竞争力从资本、技术、管理的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新“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挑战收入万亿的奋斗目标。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是中航工业正式表述出来的对于未来发展坚定信奉、严格坚持的原则与意见的概要,是指引中航工业前进的行动纲领。中航工业聚焦“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谋发展,以阳光心态、责任人生、魅力人格迎接挑战,踏上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伟大征程。

1、深刻理解“战略”是我们践行战略的基础

“战略”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词汇,人们喜欢使用这个词汇,而且有许多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这个词汇背后所包含的一整套工具和方法。但是,“战略”又是一个如此宏大的概念,是一个常思常新的命题。只有建立对战略的深刻理解,大家才能够站在同一层面上

讨论战略,才能更好地践行战略。战略时空观是我们深刻理解战略的必要理论基础,必须从时空观的角度对战略进行剖析。

从空间上来看,人们对战略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很难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图景。每个人或许都能对战略的某一部分有深刻的理解,但同时往往忽视了其余部分的存在。战略大师明茨伯格提出5P模型从五个维度阐释了战略,即计划、模式、谋略、定位和观念等五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观点来理解战略这头“大象”。

从时间上来看,战略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演进深化。人们总是在认真总结以前的实践行动、分析当前的内外环境、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战略,而在进一步实践这个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总结,找出问题与不足,最后加以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战略,促进组织的发展进步。由此可见,战略不是一次性的行动或结果,而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企业进行组织、建构、激励、培育和推动的螺旋向上的过程。

战略的一个至高境界是实现思想管理。我们不应把战略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更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即从思想管理上去经营企业。“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的一副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治国治军从思想管理入手的两剂药方——“攻心”和“审势”,发人深省。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把思想创新、思想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如果只想发生小小的改变,那只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果希望带来跨越式的发展,那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几乎都是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管理为手段迈向卓越之道。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思想力,思想力又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心灵的海洋有多宽广,能够把客户、员工、股东的体验和感受汇成心灵的海洋,再用这全新的思想引领客户、员工、股东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

2.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背景

天时、地利、人和,对战略情境的分析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各个企业对所面临的战略情境独一无二的理解,决定了每个企业所采取的独一无二的战略。

当前,国际竞技场的力量格局和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迁。美国200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5年的全球趋势:一个经过改造的世界》中提出:“就规模、速度和流动方向而言,正在发生的全球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转移——基本上是从西方到东方——在现代历史上是空前的……与任何别的国家相比,在今后20年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必将更大。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将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将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力量格局变化的背后是游戏规则的深层次革新。托马斯·弗里德曼总结了“三重汇合”的世界发展新趋势:一是指碾平世界的各因素已汇合成了全球性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竞争平台,各要素间可以互补强化;二是指新技术与新经营方式的汇合,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足以大幅提高生产率,需要与新经营方式真正联合在一起;三是指随着竞

争场地更加“平坦”、更加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有虎视眈眈的新选手加入竞争,“质优价廉”的标准在不断提升。在“三重汇合”的冲击下,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信奉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包含的“资产、技术、管理”等传统核心竞争力要素,已不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风起云涌的现代竞技场要求,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将更多取决于企业的网络合作意识、商业创新意识和以品牌为最直接体现的差异化竞争意识。

在全球的新一轮角力中,未来战争发展的趋势将由各种兵器之间的对抗,转化为网络化分布式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能力与能力的对抗。未来战场上的军种界限将更加模糊,各军种须以在一体化作战空间展开有效军事行动为宗旨,发展能够与其他军种无缝联合与合成的军事能力。这一轮新军事变革,要求军工企业必须尽快由武器装备供应商转型为军事服务体系供应商,能够提供武器网络(装备能力)中心体系方案的一站式服务。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扩展,军工整合将成为全球趋势,未来各主要军事强国很可能将本国军工产业整合成囊括“陆、海、空、天、电磁”等综合军事对抗平台的巨型军工集团。

航空工业作为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大影响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成为了世界强国竞逐的重点产业领域。航空工业具有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特点,只有在激烈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广大全球市场中具备相当销量的少数明星产品,才能实现盈利,帮助企业长期有效地保持市场竞争力。据相关数据统计,2007~2016年全世界最大的20个防务和航空航天产品项目中,有18个是航空项目,而这18个产品项目就已占据了世界军民用航空产品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企业全球化的开拓就是与全球多个区域经济圈融为一体的过程。企业的全球化拓展,不只是对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的争夺,更关键的是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命运共同体”。纵观世界级企业巨头的成长,都离不开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必须按照各区域经济圈特点实现差异化经营;二是要根据区域竞争优势和成长轨迹来设计在当地的业务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同呼吸、共命运。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下,只有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统筹兼顾,才有可能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航空工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科技辐射和技术带动性强的特点,更容易获得区域经济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国内各区域经济圈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浪潮,发展航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热点。外资航空巨头正在纷纷抢滩登陆,沿海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也有很高的投入热情,一场对于航空工业的人才、资源、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

善谋全局,明察秋毫,才能把握关键,成就大业;善断大势,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企业要顺势而为,还有赖于对自身组织环境的分析与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推动军工体制改革,督促军工企业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可以说,军工体制改革既是

大势所趋,也是箭在弦上。在这一大趋势下,军工企业重大体制改革需要按照建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要求,一要调整过去由于备战需要而建立起的分散布局,扭转“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内耗式竞争严重的局面,形成整体合力;二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型号牵引、渠道单一的计划经济投资模式,减少企业躺在“国家投资怀抱”中的依赖性,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本市场来取得商业成功。归根到底就是必须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按企业发展规律兴企,按市场化取向再造军工。

只有明确了使命,企业才能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产生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说,中国的崛起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实。崛起中的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的崛起必须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中国作为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必须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既不能只富国不强军,国门洞开;更不可能穷兵黩武,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平与发展仍将是国际形势的主流,军民统筹、协调发展是军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中航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特大型国企,把“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作为集团公司存在的价值和依据,作为集团公司必须肩负的根本使命,作为集团公司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基于使命的要求,中航工业的发展不仅仅要落实在为国防服务上,也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中航工业必须要努力做大做强,追求跨越式发展,打造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

3.战略转型是中航工业根据发展需要对自身的再造

一套成熟企业战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中航工业的战略历程,当前发展战略形成有其历史延续性以及现实必然性。

从历史上看,中航工业一直在不断地变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为:着眼于做大、做强,按照价值链延伸不断进行专业化整合,努力打造各种专业化平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掌握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借助资本市场,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融资能力和经营效率;加快推进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责任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和经营者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航空工业。

但是,中航工业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创新基础薄弱,产业链聚合缓慢、全价值链难以构建、没有形成整体竞争力。二是还未走出一条更加富有效率的军民协调发展的道路。三是体制不够完善,机制需进一步调整。由于责权利不统一、不匹配、不明晰,

导致内耗式竞争时有发生,同时也没有形成市场化资源配置、开放式发展的新机制。温家宝总理针对中国航空工业的状况指出:“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大锅饭体制,必须坚决打破;同国际接轨、有利于集成和激发各方面自主创新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航空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再立新功”。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航工业必须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脱胎换骨、再造辉煌。

以中国航空工业深刻的体制改革为契机,中航工业实施战略转型,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它是转型升级时期而不是沿着既定路线的战略;它是根据发展需要对自身的再造而不是渐进式革新的战略。中航工业实施战略转型的主要特征,是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从计划主导走向市场取向。这是航空工业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必须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立改革之志,践改革之行,实现成功的战略转型;必须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航空产业发展规律、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动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清醒认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做到改革不动摇、发展不懈怠;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善于借助世界航空产业这个大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真正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必须积极践行市场化道路,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型,建立与市场和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彻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4.“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指引中航工业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征途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是中航工业多年发展的经验积累,是航空人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如下重要特点:发展战略来自于高层领导对过去的实践行动和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行动纲领,指引出未来的前行方向;使用了全新的组织架构,即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来支持这个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全维度客户的社会责任概念,即不仅仅是关注有市场交易关系的直接客户,还关注所有从集团发展中分享利益的间接客户,客户的维度将扩张到和企业发展相联系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出了全价值链的企业联盟,即中航工业拓展大航空领域,价值推陈出新,进行迭代式竞争,提倡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的理念,本质上将会促进航空产业螺旋式的提升和发展;强调了信息和速度对企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速度为王,时间亦可用来寻租创造财富,把握时间也是把握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以获得新的财富,同时将信息态视作第一资源,作为稳定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第一资源;重视推行EVA管理,将EVA与商业模式创新联系在一起。

中航工业经过重组整合,在发展战略指引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踏上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新征程。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推动伟大的事业不断前进。展望未来,中航工业将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大力推进“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

略,跨越发展,以豪迈的步伐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集团迈进,用激情、智慧和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

二矢志不渝的信念追求——为什么要明确“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承诺,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揭示了中航工业存在的根本目的,确定了中航工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范围,形成了评价中航工业发展的基本标准,是中航工业矢志不渝的信念追求。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引领下,中航工业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以虔诚的信念履行使命,赢取国家和社会的信赖。

1、“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是中航工业肩负的神圣使命

“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作为中航工业肩负的神圣使命,是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战略定位、中航工业的自身属性、中航工业的历史传承等多方面背景影响的必然结果。

航空工业是大国的战略支柱,也是大国的竞争焦点,“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是国家赋予中航工业的神圣而艰巨的使命。航空工业集中发展和应用了大批人类最杰出的科学和技术成就,长期保持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的地位。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水平、国民航空意识、空中军事力量的强弱,都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国整体实力的象征。而航空工业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又使之成为大国和准大国才能涉足的领域,在航空工业领域具备全面自主的科技、产业和产品能力已成为真正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赢得航空工业领域的竞争,是赢得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最重要前提和最有力支点。航空工业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将极大地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航工业集国有企业、军工企业、航空企业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多重企业身份要求中航工业必须履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作为国有企业,中航工业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国家战略性地位,努力保障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地位;二是要回报股东、回报出资人,通过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要履行好社会责任,为企业职工谋福祉,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为国家社会尽义务。作为军工企业,航空工业是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是中航工业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中航工业必须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成为构建我国现代国防力量的重要支柱。作为航空企业,航空是中航工业的核心业务,中航工业必须提供高性能的航空武器装备,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同时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为民航运输事业做贡献,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现航空领域的军民统筹、协调发展。

“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对中航工业有着血脉相承的特殊意义。与欧美航空先驱更多地

出于对征服蓝天的个人向往不同,从冯如到吴大观,中国航空先驱们都有着浓重的报国之情、救国之志。他们在意识到航空工业对国家的重大战略价值之后,毅然将各自的事业转向了航空工业领域,并从此把“航空报国”作为驱动事业成长的源动力和决定事业方向的指南针。中国航空工业在一代又一代热爱航空、奉献航空的先辈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作为几代航空人伟大夙愿的凝练和升华,把40万航空人凝聚到一起,激励着每个航空人在拼搏中奋进,在奋进中拼搏,不断创新图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挚诚信念,已深深融入了中航工业的血脉之中,成为激励中航工业前进的重要动力。

2、“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是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的表述中,“航空报国”是灵魂、是航空人从业立志的基本信念;“强军”和“富民”是将航空人的报国热忱落到实处的两大核心基石,二者之间也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履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从整体的角度来一以贯之。

“航空报国”强调中航工业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发展民族产业、振兴航空工业,表明了中航工业以航空为本的主导产业定位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价值诉求,是中航工业兴业图强、实践宏愿的神圣宣言,是引领中航工业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强大信念,是激发中航工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把“强军”作为“航空报国”的核心基石,是因为服务国防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起始原因,提供满足部队需求的武器和服务是国家赋予中航工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下,战争已由各种兵器之间的对抗,转化为网络化分布式的体系对体系的对抗、能力对能力的对抗,这就要求中航工业已不能仅限于狭义的武器装备提供者的角色定位,而要着重于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加强和理顺,承担起提供部队作战能力的新时代重任,为实践“强军”使命做出更大贡献。“富民”同样是“航空报国”的核心基石。民用航空同样是中航工业的核心业务领域,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是国家对中航工业的基本要求。作为尖端科技和工业文明的代表,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中航工业可以用发展民品所创造的财富来回报国家、回馈股东、惠及职工,也可以通过发展民品实现业务协同,从而更好地支撑航空产业的发展。

“强军”与“富民”之间也是统一的,要以融合的视角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上的现实成果。从古至今,国防建设就不是仅限于直接的“强

军”,“富民”对于国防的意义也不言而喻。《孙子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的国防实力放在民间,让敌人看得到我们的实力,却又抓不住要害,攻无所攻。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速推进,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泛、融合度越来越深入。在具有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前后方模糊等特点的现代战争条件下,国家间的对抗已不仅仅是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更加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全体系对抗,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国家只有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才能以较先进、低成本的物质技术力量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中航工业而言,加强军民融合,就是要把自身业务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产品、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产业链分工层次上的军民一体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强军”与“富民”使命结合起来。

以整体的视角来把握“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要求中航工业承担起“五个提供商”的产业定位:第一,中航工业要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供商,充分履行做大做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责任,为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贡献力量;第二,中航工业要成为部队作战能力的提供商,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发展路线,积极开发高新武器装备部队;第三,中航工业要成为国家运输能力的提供商,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民用飞机,发展航空装备修理、维护和保障业务,发展航空运输等运输产业和服务业务;第四,中航工业要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供商,提升航空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带动国民经济相关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共同发展中提升国家科技的整体实力;第五,中航工业要成为高新技术消费品的提供商,密切关注社会消费变化,进入新能源、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消费品领域。

3、“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是中航工业制定发展战略的核心依据

使命是企业制定战略的核心依据。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样以“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企业使命为核心依据,结合历史轨迹、当前形势以及未来中长期的环境变化趋势提出。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是中航工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崭新思路。追求“两融”,就是要中航工业以更开放的视野来实现与世界航空产业链和区域发展经济圈的互促共赢,化八方之力来实践“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之志。从资源经营的角度来说,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至今已形成没有区域市场、只有全球市场的产业规则,如果中航工业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思维,单纯依赖于国家投入,那就很难做大做强、为国家在航空领域争得应有的大国位势,很难使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得到满意的回报。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中航工业虽已具备了航空全产业链的框架,但仍存在一些自身长期难以解决的薄弱环节。通过“两融”,中航工业可以抓住航空国际合作的机会来提升能力、弥补短板;可以在区域

经济圈获取资金、信息、人才等战略资源来支撑自身发展,从而为更好地履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创造条件。

“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是中航工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模式。更好地实践“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需要中航工业以不断提升的企业实力作为后盾。中航工业提出打造“三新”,实现由老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就是基于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更高追求,以更加市场化的眼光、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对资本、技术、管理这些基本经营要素进行优化重组,提炼出超越一般竞争的“新三位一体”核心竞争力。做好“三新”,是中航工业真正成为大国名片,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国家、社会、合作伙伴和谐共赢的必然选择。以打造“三新”为努力方向,中航工业才能真正从计划走向市场、从依赖国家走向报效国家,从单一军品模式走向强军富民并举。

“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是中航工业推进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改革与发展一直是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也要求中航工业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作为重头戏。统筹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是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和重要抓手;产业化发展是市场化要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推进“五化”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取向再造中航工业的魂魄,以满足国家对航空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期望。“五化”是履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的迫切要求,从企业使命的高度来思考“五化”,就能更好地以阳光心态来推进落实“五化”。

“万亿”是中航工业激情进取的奋斗目标,而挑战“万亿”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依托一大批在国际上说得起话、排得上号的企业集团军,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促进文化融合。中航工业身处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努力做大做强,在未来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彰显出主力军地位,为国家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航空产业层面来说,在大国航空工业领域,只有“大”才能“强”,绝对没有“小而强”,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懈地激情进取、做大做强,中航工业才能在规模上比肩世界航空巨头,在军、民用航空领域跻身世界强者之列。从企业协调发展来说,与世界航空巨头的业务结构相比,中航工业在民品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挑战“万亿”目标,可以提升民品在中航工业的战略地位,把中航工业的技术能力、品牌效应和虚拟价值全面拓展到广阔的民品领域,为包括40万集团员工在内的全国人民做出应有贡献。

4、矢志不渝履行使命,不折不扣践行战略

明确企业使命,是企业追求基业长青的起点。“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企业使命,充分展现了航空人“立足航空,放眼世界;热爱航空,献身祖国;发展航空,报效社会”的不懈追求和雄心壮志,饱含着航空人对伟大祖国深厚的情感寄托,蕴藏着航空人对国防和军

队永恒的承诺,承载着航空人对社会公众庄严的责任。“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凝聚着全集团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是中航工业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是中航工业矢志不渝的信念追求,是中航工业执行发展战略的指向灯,是中航工业制胜市场、实现“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履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要求中航工业各单位和全体航空人以爱国报国为己任,以做大做强为目标,追求“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和“富强国民经济”的宏伟抱负,不折不扣践行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推动本单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广大航空人胸怀报国之志,把自身价值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强、兴企、报国、富天下”,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把个人奋斗融入强军富民事业,为巩固国防、奉献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的引领和激励下,中航工业必将实现“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立身翘楚,锻铸丰碑。

三扩大对外开放的崭新思路——为什么要实施“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

当今世界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中获得可持续发展。中航工业发展战略提出“两融”,是指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思维,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两融”是中航工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崭新思路,也是积极参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自信开放心态的展现。

1、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是中航工业遵循产业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实质就是遵循“航空工业没有区域市场,只有全球市场”的产业规律谋发展。航空工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从市场而言,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就难以分摊大规模研发费用,企业就难以盈利,因此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洛·马公司生产的F16飞机从立项到首飞用了6年时间,研发费用约379亿美元,出口到1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飞机1923架,庞大的出口市场既为洛·马公司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润,也给F16的后续机型的研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从生产特点而言,没有一个企业有能力或有必要生产飞机上的所有零部件,出于劳动分工细化、缩减成本、降低风险的考虑需要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例如,我国生产的MA60飞机在运七飞机平台的基础上,改变封闭研制的模式,利用世界航空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了霍尼韦尔、古德里奇、普惠加拿大等多家主要国外供应商的产品能力和资源,从而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风险和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航空工业要拓展生存空间,不管是民机还是军机,都要走出去。航空工业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产业,只有立足于全球市场,航空工业才有可能实现良性的产业循环。

因为历史因素、体制机制、自身能力等各种原因,中航工业长期游离于世界航空产业

链之外。在历史因素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对中国航空工业产生重大影响;在体制机制上,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航空工业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道路;另外,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也影响了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形成融入融合、共生共赢的关系。在这种良性互动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地融入到全球中去。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中国外交发展的“四力”战略,为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提供了战略机遇,它主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危中相助、不求索取”,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形象将有助于中航工业充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中航工业将以“没有竞争对手,只有合作伙伴”的开放心态,抓住航空工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与产业链上各个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谐共赢,创造航空工业美好明天。

2、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是中航工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措施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有利于提高中航工业的竞争位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航空产业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趋势,世界航空产业高度集中于各航空工业大国和寡头企业手中。在国家层面,美、欧、俄在全球航空工业中占有极大比重,不仅占据绝大部分的航空产品市场,也占有着全球航空工业最重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在企业层面,洛·马、诺·格、雷神、波音、EADS占据了绝大部分军机市场,波音、空客占据了绝大部分民用干线运输机市场,巴西航空、庞巴迪占据了大部分民用支线运输机市场,GE、罗罗、普惠等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这些高度集中的企业占据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产业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具备和其单独抗衡的实力。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有利于中航工业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符合现代企业竞争由孤岛式的“企业对企业的竞争”发展成为“价值链对价值链的竞争”的趋势。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有助于中航工业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没有国界,航空工业作为“现代科技之花”,其取得的许多重大技术进步都是超越国界的人类智慧的集体结晶。我国航空工业取得的许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国际合作的因素。随着航空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航空产品技术风险日益增大,技术壁垒越筑越高,国际合作是实现技术突破和风险分担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中航工业通过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做好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中航工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阶段创新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有利于提升中航工业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一批跨国性的全球公司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构日臻完善的产业链条,从而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国外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企业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如波音和空客在全球的供应商大约有1.5万家,有着“金字

塔”型的供应链体系,而在他们的“金字塔”体系中,中航工业占有的份额相当小。只有融入国际主流,才有话语权,才有参与权,才有竞争权;只有融入国际主流,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融入国际主流,就会被孤立、被割断、被挤出圈外。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有利于中航工业降低风险和增加效益。现代航空产品开发中所面临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与日俱增,企业出于风险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考虑,会采取各种方式转移风险。总体上看,航空企业一般会采取转包、风险合作等各种模式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来降低企业成本。例如,F35项目是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挪威、丹麦、土耳其、意大利、加拿大等9个国家的企业合作研制。F35预计生产4000架以上,上述9个国家的空军计划购买至少700架不同型号的F35,这将增加大约30%以上的整体生产水平,从而大大降低F35的单位生产成本。

3、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中航工业开放合作的重要途径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就是要根据地方资源状况,发挥区域特色优势谋划产业发展,它是企业组织形式变革、市场作用强化、本地经济活力增强、技术创新等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航空工业以往对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认识不足,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就是要改变这种认识,充分引导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共同谋划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中航工业实现开放式发展。中航工业不能在狭隘的、封闭的环境中自我生长,而要在宽广、开放的天空中直面挑战、大展宏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能够利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企业投身于发展航空事业,能够形成航空工业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地方基础。实际上,中航工业都是以一种欢欣鼓舞的开放心态看待各方力量参与发展航空事业,这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鲇鱼效应,推动中航工业的自身发展。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培养国民航空意识和创造航空文化氛围。要实现自由翱翔蓝天的梦想,要实现中航工业的大力发展,必须有一个具备浓厚国民航空意识的社会氛围。发展航空事业,需要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宽松良好的航空政策环境和普遍参与的航空文化氛围。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将来再到航空强国,中航工业要发展大航空、强航空,机遇和挑战都源于国民的航空意识的确立和不断成熟,这是航空事业的重要群众基础。基于此,中航工业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采取合作的态度全力以赴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展航空工业。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和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中航工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这是企业基业常青的根本。在航空工业高度市场化、高度集中化的今天,只有建立发展结构合理、发展秩序良好、利益关系和谐、分配规则合理的产业生态环境,才能使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和基础;只有建立布局合理、分工专业、优势集中的产业体系,才能够发挥竞争优势。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推动中航工业体制机制创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目的在于引入包括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在内的众多投资者,能够使得企业股权多元化,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航空事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中航工业体制机制创新。

4、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中航工业做大做强的坚实支撑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中航工业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要根据区域发展的态势和航空工业现有布局情况,把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为了盘活现有航空工业存量,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现有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第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为了拓展航空工业增量,即通过将研发、商务、集成、总部等部门进驻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拼力争夺信息流、资本、人才等关键性战略资源,提升中航工业在世界航空产业链中的地位。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中航工业利用区域经济的资源和能力。区域经济发展圈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中航工业成员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本身就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大环境。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贡献区域经济,发展航空产业,是中航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第一,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中航工业对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沿海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部署的顺势而为。第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中航工业充分利用企业成长的最佳外部环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完成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有利于中航工业、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共赢、和谐发展。事实证明,高效率地配置区域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培育出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需要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在融入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中航工业凭借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等方面优势,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合作项目,这有利于中航工业利用地方资源加快自身发展和提升竞争实力,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实际上,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是“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多方共赢的策略。

5、坚定不移实施“两融”,扩大中航工业对外开放

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初步考虑分成三步推进:第一步,立足国内已有资源,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公司。第二步,扩展国外资源,打造中航工业自己的国际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公司。第三步,整合全球资源,完善全球产业链,跻身国际一流航空制造企业。总体而言,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一般采取转包生产、合资、风险合作三种方式。转包生产的参与门槛、技术含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而竞争程度和可替代性高,企业能够获得的价值增值少。合资是高一级

的“风险转包”,这与“三来加工”相比,不仅技术含量高,且投入高、风险高,但是一旦成功将会在技术和经济上双获厚利。风险合作模式的参与门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竞争程度和可替代性相对较低,这样保证了获得收益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附加值。中航工业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包生产体系,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几十家航空企业开展了转包业务。在合资方面,中航工业和国外发达航空工业企业成立了一些合资公司,例如,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有限公司、西安西罗航空部件有限公司等。随着能力的提升,中航工业也开始和国外同行进行风险合作,例如,联合研制EC120/HC120轻型直升机、对等合作研制Z15/EC175直升机等。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过程中,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同营销,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真正国际合作是中航工业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方式,也是加速中航工业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航工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总的考虑是:立足东北、西北、西南,巩固传统军民机市场;加强中部,发展飞机配套和非航空产品;挺进东南部沿海经济圈,抢占战略制高点,谋取融入世界航空工业产业链的布局优势;东中西呼应,南北中联动,争取战略主动,不断扩大增长空间;借力区域人才、市场、物流特别是国际合作的优势,整合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资源,争取快速发展,主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两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都强调开放。通过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能够学习到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实力,有利于提升中航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能为中航工业发展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有力保障。长此以往,一方面可以实现与世界航空工业的对接,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航空高技术的发展,辐射带动一大片相关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两融”有利于中航工业体制机制创新。“两融”反映了中航工业的文化变革和理念突破,也展示了中航工业的自信和开放心态。开放合作的观念需要我们放飞思想,克服旧观念,奋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世界航空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需要我们利用地方经济的支持来发展航空工业,利用资本平台来发展航空工业。总之,“两融”有利于引入各种不同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推动中航工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

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两融”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待“两融”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就具体事例而言,2009年8月西飞国际与古德里奇成立合资公司,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从事民用飞机短舱和起落架专业化生产的业务,既有助于迅速“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也是“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的具体行动,是“两融”实现有机结合的一个生动诠释。“两融”既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能力,也需要各种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也需要争取社会资本。中航工业将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扩

大开放的伟岸姿势、胸有成竹的坚实自信,更加迅速、高效地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圈。

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模式——为什么要实现“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新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

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驱动业务发展,保持基业长青。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能力的日积月累,更来自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新三位一体是中航工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模式,它体现了中航工业的创新意识,反映了中航工业的创新实践。在创新超越理念指引下,中航工业将主动适应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打造具有长期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本、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新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建立卓越的品牌价值、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集成网络。

1.新三位一体与老三位一体是继承关系,而非简单替代关系

从“资本、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新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中航工业将忽视老三位一体而仅仅追求新三位一体。“资本、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是企业的基本经营要素,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向内看,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些要素。打基础、练内功,解决自身资本、技术、管理的问题,并进一步寻求新三位一体的突破。中航工业将从新三位一体出发,打破陈旧意识,运用创新思维,秉承客户观、市场观,对资本、技术、管理这些基本经营要素重新优化组合,从向内看转变为向外看,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独特竞争优势。

无论是中航工业,还是直属单位、成员单位,甚至于个人,新三位一体都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美国前总统布什认为“创新和想象力是美国和美国军队最大的竞争优势,应该鼓励冒险精神和前瞻性思维”。中航工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创新思维。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惊喜的发现。新三位一体就是要求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转变,从个体思维向群体思维转变,从习惯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向不思进取挑战,提出新问题,确立新目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老三位一体作为新三位一体的要素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三位一体在继承老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将帮助中航工业构建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从新三位一体向老三位一体转型升级,是继承而非简单替代。

2.品牌价值塑造决定了中航工业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能力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是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品牌价值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内涵分情感和功能两个部分,即消费者对品牌在情感和心

理的感知以及始终如一、高质量的、可以与任何竞争对手媲美的使用功能。外延是品牌价值的扩展部分,如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广告语、形象使者、经营理念等。这是一个品牌为王的时代,诸多品牌的沉浮说明:一个卓越品牌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必经长时间和各方面精心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此过程称为品牌价值塑造。

当今世界正在从实体经济向广义虚拟经济、从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变,具有虚拟价值的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堪称王冠上的珍珠。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对若干行业的一项调查,著名品牌的数量在全部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著名品牌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则可以占到40%以上。其销售额更可以超过50%以上。仔细分析这类企业,就会发现在其整体价值中,物化的成分所占的比例其实是有限的。法国《费加罗报》指出,“在一种极度非物质化的经济中,无形资产占美国排名前100家大企业的资产总额的68%。各个品牌更是占无形资产价值总额的72%。”这样的企业在市场拓展中甚至可以靠着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品牌影响力,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然后能够将利润用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以及投入领先的研发,进一步强化品牌的领先地位,形成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

强势的品牌可以降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最终将企业与产品强力渗透到客户终端,提高企业的竞争位势。国际知名领先企业无一不注重自己的品牌价值塑造,并把它作为一种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GE近9年在国际权威的Interbrand品牌排行榜上一直排名第4,2009年品牌价值达478亿美元;Intel 为了重塑品牌形象,2009年仅在中国地区就制定了50亿次的广告宣传计划。品牌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品质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本增效的尚方宝剑,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

中航工业要塑造大品牌与业内领先地位的形象。区域小名牌的溢价能力不如全国性大名牌,国内名牌则不如国际名牌。中航工业经过长期发展,有一部分成员单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西飞、哈飞、金城、庆安、飞亚达等,但是整体的品牌影响力尚不足。中航工业将加强集团公司品牌建设,对集团公司品牌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整体推进,统一管理。重视扩展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集团公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在全集团公司品牌层面,将统一用一个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中航工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把品牌塑造成业内领先的强势品牌。EADS整合企业品牌的经验值得借鉴,EADS在保留空客、欧直等子品牌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凝聚推广统一的国际大品牌。

中航工业品牌价值塑造不是一个静止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完善而规范的品牌管理体系。首先,要加快进行中航工业品牌调研分析工作,在战略指导下,制定品牌的战略规划;其次,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工作,面向市场倾力打造卓

越品牌和优良商誉,努力提高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再次,加强品牌管理的控制体系,适时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调整品牌推进的步伐和策略。

3.商业模式创新将使中航工业具备基业长青的基因

彼得·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前CEO迈克尔·邓恩曾说:“商业模式比高技术还重要,它是企业盈利之基,是可持续发展之本。”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组织产品和服务生产并赚钱的方式,与商业活动相伴生,并受企业内因、外因驱动不断发展。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原因。

商业模式无处不在,每个企业都有一套商业模式。只不过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是自发形成的,企业对如何盈利、未来能否盈利缺乏清醒的认识。企业也许盈利,但商业模式不明确、不清晰、缺乏灵活性。而有的企业通过对盈利实践的总结,对商业模式加以自觉调整和设计而形成自觉的商业模式,它具有清晰性、针对性、相对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商业模式从自发到自觉的本质是创新。戴尔通过直销模式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销售模式,为行业带了重大革新;阿里巴巴通过B2B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迅速占据了该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这些公司都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缔造商业神话的典范。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制定出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盈利模式,维持领先地位,取得超额收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在对外部环境、自身资源、能力的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适用于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永不过时。行业内的企业出于对成功的相互模仿,往往会出现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为了避开经营趋同的状况,改变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经营困境,企业需要不断检查自身的商业模式并进行系统地思考,适时地改造商业模式,以更好地持续盈利,保持竞争优势。可见,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个环节进行改良。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基于系统的观点,在对商业模式关键环节做出成功创新之后,企业还要对整体商业模式进行审视,并以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做出相应调整和创新。

中航工业需要逐步摸索建立起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管理体系。首先,培养商业模式的创新意识。企业决策者除了要了解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创新商业模式的途径等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创新商业模式的意识,时刻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机会。其次,按照企业真实情况适时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建立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中的贡献和作用,亦即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EV A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衡量提供了一种简单

有效的、可操作的“计量标尺”。进化而非延续才是基业长青的真谛,中航工业只有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才有可能实现由千亿级企业向万亿级企业的跨越。

4.集成网络构建能为中航工业业务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从广义上讲,集成网络是为实现价值创造目标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社会资本集成。马克思对自然人给出了精彩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法人,企业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集成网络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各种外部社会关系,形成一种开放的、全方位的、网状的立体结构,避免那种围绕内部小团体、部门,或者某个企业或者某个行业的价值点、价值链的狭隘视角。

从狭义上讲,集成网络是把企业的“生产方式”从生产线组装产品转变为通过市场网络组装价值,形成产业上下游的资源集成、文化集成、智力资本集成、信息集成等。这种集成不是简单地叠加汇聚,而是融入创造性的思维等智力因素,集成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资源和产业网络,使各集成要素之间主动优化、互补匹配,形成一个优势互补、高低有序的有机整体。现代企业追求和谐共赢,追求供应商、企业自身、客户、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只有注重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获利水平,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有保障。

集成网络构建实质上是提高企业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对于驱动企业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世界叱咤风云的优秀企业都具有超强的市场网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波音、微软和IBM都是如此。例如,波音在787飞机开发过程中构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集成网络,然后坐镇中央组装、控制和享受价值,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标杆和典范。这些企业在集成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资源集成能力,建立全球经济联盟,以自身有限的资源“撬动”无限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做大做强,编织广阔的产业网络,通过全球网络集成价值,并在其中独占鳌头,形成众星捧月的产业模式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力地驱动了业务发展。

对于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产业特点的航空工业来说,单纯地讲求规模效应还不够。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中航工业内外不同资源主动优化,可以帮助中航工业获得网络价值重构而带来的集约效应,以及超越竞争对手的速度优势。另外,通过掌握和做强核心环节、依靠强大的市场资源整合能力,构建集成网络,中航工业可以以最小的资本占用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并分散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当前世界航空工业的竞争将不再是提供武器平台的竞争,而是提供价值的竞争。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军工产品集成商已经转化为体系服务集成商。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产品不再是核心竞争力,而以体系和系统集成能力为核心,以基于信息化基础和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商业网络线”上组装价值成了重要的新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中航工业需要具备整

合市场网络的能力,继承与发展相关的社会资源和产业网络,不断向外拓展,驱动业务发展,带动一批民族企业、外资企业,甚至海外企业,建立内部有序竞争机制和系统分层集成配套体制,实现协同,最大限度地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整体核心竞争优势。

5.创新发展打造新三位一体,提升中航工业核心竞争力

中航工业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态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利益相关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交易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网络。中航工业要想在这一网络中拥有话语权,增强自己的网络集成能力,就要打造创新独特的商业模式。根据新的商业模式要求,改变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增强市场网络的利用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市场适应性的、优秀的价值集成商。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和深化,帮助中航工业赢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客户认同,引发更广泛的客户忠诚,最终提升中航工业的品牌价值。而品牌价值的提升,又会反过来强烈影响中航工业在集成网络中的驾驭能力以及推进商业模式的改善。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驱动。

从老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其深刻内涵是从一维单向思维向多维辩证思维转变,从主要关注内部向内外兼顾转变,从墨守成规向创新超越转变,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统一体。中航工业必须成功实现新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打造具有长期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新的商业环境实现价值创造、业务发展、基业常青。

五推进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什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

改革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中航工业提出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正是从改革的角度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确指导实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中航工业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中航工业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化”,迎接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从优秀迈向卓越。

1.市场化改革是中航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取向

市场化改革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开放的市场中参与竞争,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最终使效率最大化。对于中航工业而言,若想改变对国家投入较为依赖、对外相对封闭、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军民融合有待加强、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协同有所缺失、发展活力不足等一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原则,注重商业成功,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集团公司从计划经济色彩向市场经济特征的根本转型。

市场化改革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市场来配置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

是必须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次,市场经济又是契约经济,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契约建立经济联系。国防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之中,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乘风破浪,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是中航工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根本。

市场化改革是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从航空产业来看,无论是民机还是军机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均十分激烈。民机方面,干线飞机双雄争霸、寡头垄断;支线飞机两强领跑、新机辈出;公务飞机与通用飞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军机方面,世界各国的防务企业为了争夺军方项目使出浑身解数,跨国团队越来越多。从非航空产业领域来看,市场竞争程度较航空产品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管理升级和成本降低,使中航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航工业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为了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相融,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

市场化改革是中航工业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一剂良方。航空工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决策链条过长,产品开发、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难于体察多变的市场行情,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机制对于中航工业有明显的适用性,它不同于“减政放权”,又不同与“承包租赁”,是在保持企业整体性与一致性的基础上引进市场的价格、竞争等机制。中航工业通过引进市场机制,能够让各单位直接面对市场,让其把握市场需求,感受市场压力,在市场的自由空间中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单位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打破条块分割的状态。因此,中航工业市场化改革将大大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枯竭;一个企业只有融入市场,才能持续发展。中航工业一些市场意识较强的单位在率先融入市场的进程中确立了当前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例如,深圳中航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步,较早地树立起市场化意识,不等不靠不要,积极谋划借助多方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发展与高速成长;中航光电依照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少量非主营业务资产、突出主业的原则对其所属洛航厂进行改制重组上市,利用融资资金迅速做大做强光、电两类连接器业务,与世界许多知名厂商形成配套关系,成功进入全球供应链配套体系,在市场化改革中做大做强。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中航工业为实现做大做强,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中航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思想。从“我们能做什么”转变为“我们会卖什么”,从“拥有多少资产”转变为“拥有多少资源”,从“我要什么权力”转变为“我要做成什么事情”,真正树立市场化意识。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在全集团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引入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再次,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着力抓好战略管控,对战

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按语: 在中航工业成立一周年之际,集团战略规划部组织的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了集团战略研究成果——《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去年集团成立之际,集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其中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寓意,包含着对变革思想、创新模式、发展路径以及挑战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一年来,各单位十分重视对战略的学习研究工作,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样的局面非常好。《战略十问》从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集团战略所包含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思维独到,认识深刻,值得全集团在学习实践战略中认真学习借鉴。聚焦战略谋发展,创新超越上水平。希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学习中,真正认识战略,理解战略,在工作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践战略,为把我国建设成航空强国而共同努力奋斗!——林左鸣 一、指引前进的行动纲领 ——为什么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是指引组织前进的行动纲领,它指明组织奋斗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2008年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正式成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经过集体的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即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努力实现集团核心竞争力从资本、技术、管理的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新“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挑战收入万亿的奋斗目标。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是中航工业正式表述出来的对于未来发展坚定信奉、严格坚持的原则与意见的概要,是指引中航工业前进的行动纲领。中航工业聚焦“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谋发展,以阳光心态、责任人生、魅力人格迎接挑战,踏上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伟大征程。 1、深刻理解“战略”是我们践行战略的基础 “战略”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词汇,人们喜欢使用这个词汇,而且有许多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这个词汇背后所包含的一整套工具和方法。但是,“战略”又是一个如此宏大的概念,是一个常思常新的命题。只有建立对战略的深刻理解,大家才能够站在同一层面上

制定战略计划必须考虑的九个问题

制定战略计划必须考虑的九个问题 拉里:在霍尼韦尔,人们制定战略计划总是会给予经济环境、竞争形势以及为什么有些公司会比另外一些公司更为成功等问题特别的关注。在制定计划之前,战略规划人员会首先收集大量有关经济环境的资料,比如说,我们要进入的市场是一个增长型市场还是萎缩型市场?如果某项业务所处的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只 有2%,则除非能够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是非常有力的战略,否则你将很难超过这一水平。比如说,霍尼韦尔的汽车制造部门就是如此,它当时处于一个增长非常缓慢的行业领域里,所以我们就大大降低了该部门的利润指标,并同时减少了它的资源占有量。 在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还要列出该部门的市场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部门是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还是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市场份额是最有力的评判标准,显然,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如果某部门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低,而它又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当中,则战略计划的主要目标就应当是提高该部门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它还应当详细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该部门的市场占有率是增加还是减少。 战略计划还应当包括对该业务部门主要竞争对手的评估。毕竟,正在你构思战略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准备采取行动。对于霍尼韦尔的航空电子工业部门来说,它在制定战略时就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和法国的)进行了详细深入地分析。 战略分析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在这个行业的当前环境下取得成功?它们的成本结构如何?是否有革新性的技术,成熟的分销系统,以及一个全球化的战略方案?换句话说,那些在本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公司与不成功的公司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在制定战略时,你不能只是胡乱拼凑起一份计划,然后等着奇迹发生。一开始就要确定明确的目标:你希望达成什么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改进?这项计划对我们的真正意义在哪里?目标越详细清晰,你取得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 *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袁兆亿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对中国实力的考验与日俱增,强化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方略。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中国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仍存在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我国的产业规模已十分庞大,财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规模也较为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有待完善,自主创新理念仍需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扶持政策需加大力度,创新创业动力存在不足,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自主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落地还存在不同障碍,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总体而言,我国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够匹配,创新对我国发展的驱动作用仍显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高达15%,而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投入不足将影响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也影响颠覆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获得。影响科技创新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以色列的R&D投入占GDP比重为 4.68%、瑞典3.60%、芬兰 3.47%,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距离。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科技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更需要以超常力度才能快步赶上。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28位。可见我们要迎头赶上,尤其是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适当调整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反映了人才的差距,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然而高端人才却明显匮乏,应试教育逼出了不少高考尖子,但逼不出众多高端人才,显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国的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和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

1.绪论 1.1改革以来的增长和下个世纪的展望 1.2长期增长所面临的制度障碍 值得担忧的问题:1经济的周期波动;2.腐败现象的滋生;3银行体系的弊病;4.国有企业的亏损;5经济差距的扩大;6.粮食生产的问题; 1.3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经济改革之前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2.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 3.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是否得以持续; 4.为何中国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步履维艰。 2.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重点是苏联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 2.2重工业的基本特色与中国经济现实(重点是双方的矛盾) 基本特征:建设周期长;需从国外引进设备;初始投资规模巨大。 2.3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核心在于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政策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利率政策;2.低汇率政策;3.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4.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2.4资源的计划配臵制度 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统收统支” 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 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2.5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 2.6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苏联、东欧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体系类似: 原因:一、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强烈赶超愿望。二、在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位臵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主张的影响。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中政府干预主义倾向的影响。 于是形成了类似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1.体制的逻辑起点是其赶超型发展战略选择。 2.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核心。 3.高度统治的管理体制是扭曲政策的实施保障。 这一套执行扭曲政策的管理体制包括: 1.为控制经济命脉而推行经济的国有化或过高的国有经济比重; 2.政府参与稀缺资源的配臵和实行垄断贸易,为扶持没有自生能力的工业而建立产业保护制度和设臵进入障碍。 3.为了向处于战略优先地位的产业提供优惠的投入条件而订立利率上限并控制金融业,实行金融压抑。 4.为了鼓励工业发展和鼓励工业企业家而实行的向城市倾斜的社会福利政策。3.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1952年-198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5倍,但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很慢,林毅夫认为这一期间的增长率数字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水平的发展。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基数上起步的。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十分不平衡。第三,中国具有很高的积累率。第四,增长速度是在效率十分低下的基础上实现的。 3.2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重工业和轻工业投资比在5—8左右。这种未能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并有效规避资金缺乏的比较劣势的资源配臵所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两点: 第一,产业结构中制造业部门的比例异常的高,服务业部门的比例又异常的小。第二,在制造业中,粗加工的比例很高,精加工的比例很低。 扭曲产业结构所造成的危害:第一,产业结构背离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扭曲的产业结构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的低下。第三,结构扭曲使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第四,违背资源比较的产业结构导致国民经济内向性进一步提高。 3.3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首先,计划配臵导致资源配臵效率低下。其次是缺乏竞争,生产效率低下。第三是劳动激励不足。 3.4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比较优势战略 4.1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文化角度,其受益于儒家文化的勤勤恳恳,奉行节俭。第二种,从政治地理角度,冷战导致的西方国家和美国的投资与援助。第三种,实行外向型发展策略。 4.2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 亚洲四小龙放弃赶超战略的原因:人均拥有自然资源少,人口规模小。实行赶超战略的传统经济理论,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看成是发达经济和落后经济的主要区别,但林毅夫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一个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主要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自然资源给定,劳动力取决于人口增长。主要讨论资本的变化。 若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到某些产业上,抑制其它产业的发展,会导致四个不利点。

【企业发展论文】浅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发展论文】浅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环境更是加瞬息万变。每天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同时也有企业濒临着灭亡。优胜劣汰法则,使得每一个企业无时无刻不处于严酷而激烈的竞争之中。衡量一个企业能否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根本要素之一,优质的企业战略将促企业发展于博远,劣质的企业战略则损企业利益于深邃。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战略;发展;重要 一、企业发展战略之基本涵义 1.战略的基本涵义。“战略”一词源于希腊文strategas,原意是将军。在古希腊,该词演进为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企业发展战略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企业为长期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2.战略的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坚持效益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原则;符合公司的业务定位原则;各子战略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与总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原则;目标互促性原则等。(2)主要内容:企业发展宏观、微观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目标规划;企业未来重点任务;企业战略保障措施等。 二、战略是企业发展之“纲” 俗话说得好:纲举才能目张。“纲举目张”这个成语,出自西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纲”是指渔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是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纲举目张是讲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企业发展要抓好的“纲”就是战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客观情况下,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集团公司在2011年首次进行资源重组,面对企业底子薄、负债率高、历史遗留纠纷和案件复杂、企业资信差、基础管理薄弱等现状,要求企业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正如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专家韦克指出:管理模糊性、管理不确定性、管理变革,业已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头号任务。集团公司深刻认识到战略对企业永续经营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读后感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读后感 近期新华社刊发重磅文章《当前中国经济十问》,梳理了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这篇文章类似于中央经济政策的“白话版”,笔者学习记录如下。 1、不简单追求高增速。第一问中,首先解释了今年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基数效应,文章对今年经济走势的预判是“前高后低”,而且坡度比较陡峭。从这个角度看,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台阶,而且这种回落是预期内的。 原因之二是短期性因素,文章主要提到了四个因素,分别是国内疫情局部多点散发;河南、山西先后遭受暴雨洪灾;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 第一问中,有一句分量很重的话:在调控工具充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也就是说,政策工具箱很充足,完全可以实现更高增速。但是政策层面不单纯追求高增速,而是综合权衡政策的收益与副作用。此处尤其是提到:采取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对房地产和债务依赖等举措。这也就意味着,虽然经济短期内仍然面临继续下行的压力,但是绿色低碳的要求不会变,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要求不会变。 第一问中,明显点出了第四季度及明年初经济增长面临

的风险挑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CPI和PPI的“剪刀差”扩大;制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因素仍然比较多。其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在于年轻人失业率偏高,9月份,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14.6%,与去年同期接近,仍处于历史同期高位,而且高于25-59岁人口失业率10.4个百分点。CPI和PPI的“剪刀差”,主要是9月PPI同比上涨10.7%,创1996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对中下游企业带来利润挤压。制约消费的因素包括疫情散发、就业和收入信心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回落等,制约投资的主要是基建和房地产相关。 第一问的最后讲到: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这既传递了全年增长的信心,也意味着对四季度增速的容忍度较高。 2、下一步扩内需的着力点。第二问中,首先提到,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强调了内需的重要性。其中,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投资的亮点,提到了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 但是,文章也提到了前三季度消费和投资同比增速均较上半年有所放缓,其中,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负面影响;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及疫情和汛情影响,投资增速放缓。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2023年,企业发展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发展战略规划是公司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几个关键点的方面来谈谈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内外环境 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要充分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确切的把握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才能制定出针对性更强、前瞻性更强的发展战略规划。同时,企业还需要对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经济形势等因素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对公司提出更为合理、实际的发展路线。 二、明确发展目标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关键在于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模拟一个可行的方案,确立可行性的发展方向。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表述,它可以让企业在未来的众多选择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设定发展目标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理念,也能帮助企业划定未来的发展路线。 三、制定实施方案 在确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之后,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必须要做到既符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满足未来的发展趋势。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是要提出明确可行的推动战略,能够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使得公司发展的速度、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四、明确资源配置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时,合理的资源配置也是非常关键的。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有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可以让企业在决策时具备更强的依据,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提高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 五、实施控制与评估 制定好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之后,新的路线方向是需要实施控制和评估的。通过实际检验,能够检出制定战略规划的缺陷。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施、控制和评估,企业发展迨至关键的时期,就有可能走入误区,无法实现最初的发展目标。 六、持续的学习创新 企业在不断的学习创新和市场研究中寻商机、发现机遇并把握重点,致力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在内外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要注重分析内外环境、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资源配置,实施控制与评估,以及持续的学习创新,这些关键点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该注重规划和实施,确保实施步骤和方法足够科学可行,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 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纲领,随着国家各 级党政机关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要求文件的发布,引起了各级政府 对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全国各地铺展实施,成为近几年规 划的热门话题,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减小城乡差距,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在 尝试摸索解决问题,本文将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探讨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通过产业启动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完善,实现在乡镇层面解决“三农” 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探索思路和思考。 关键词:城乡二元机构;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 一、引言 (1)乡村振兴的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把握中国现代 化建设规律和现阶段城是与乡村关系特征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 追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三农”工作作出的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 部署;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的必经之路[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为建立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 实现工业化,国家颁布了一整套以农业促进工业、城市与乡村隔离的政策措施。 农业农村长期受各种因素限制,形成资本、物质、生产等要素由农业到工业、由 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形成了城乡差异逐渐拉开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模 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提供了原始资源与要素的积累, 在特定的社会时期为国家整体进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受到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多重约束,农民生产

对照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检视问题

对照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检视问题 1.准确把握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背景与基本内涵 从战略背景来看,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实践,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打下了重要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到了系统总结、提升、集成发展成功经验的时候。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区域发展格局变化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态势,按照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以及推进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任务,河南迫切需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统筹“两个大局”,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政策机遇、历史机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明确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 从内涵要义来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高质量”,包括效益、结构、潜能、竞争力以及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内容;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高水平”,包括先进性、均衡性、协调性、适配度等方面的内容。“两个确保”是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现代化,是供给和需求相均衡的现代化,是质量和效益相一致的现代化,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发展和安全相统筹的现代化。 从核心指标来看,实现“两个确保”,就要在河南现代化征程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同步或快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各方面情况,河南需要在GDP、人均GDP、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等指标方面,确保与全国发展同步或领先全国发展水平。 从实现可能性来看,通过测算,到2035年,河南省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难度,但只要采取正确的赶超战略、策略和政策,充分凸显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而研发经费投入、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通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如期达到的。 2.深刻认识“两个确保”的经验借鉴与现实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指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历经几百年,发展中呈现的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做法,如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对我们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遭遇了很多“现代性之殇”,包括生态环境危机、文明冲突、掠夺扩张、人的异化、高失业率等。所以,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佳选择。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模式、道路选择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并可能因此形成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从国内来看,我国在国家层面对实现现代化已经进行了系统谋划,各地也在探索符合各自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比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都结合国情省情制定了各具特点、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路。国内外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关于“现代化”的统一标准,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各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探索。 实现“两个确保”是河南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省情,站位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把河南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定位,主动抬高坐标、提升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在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肩负新使命,勇于新担当,对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

学习领会《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心得体会发言

学习领会《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心得体会发言 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中的部分内容《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文章强调,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纵观历史,无论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抑或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面对“世界变局”的屡次冲击,我国每次都能通过“扩大内需”这一有力措施从容应对、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需求不足”,只有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启动消费和投资“双引擎”,同时稳住出口这个“调节器”,才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坚定“消费优先”,激活经济发展“引擎”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和主阵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之基”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决策部署,把扩大消费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相

统一,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围绕促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切实增强群众消费能力 要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既要改善消费的条件,又要创新消费的场景,让“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型消费”亮点纷呈、“服务消费”扩大提升、“公共消费”平稳增长,充分释放消费的“潜力”和“活力”,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坚持“投资拉动”,提升经济发展“动能”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它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不仅带动性强、同时关联度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面对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必须发挥好带动投资的引导作用,继续加大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工程,不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开展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 要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力度,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政

【5A版】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中航油”事件介绍 自20GG年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20GG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如“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GG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自20GG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进行了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一直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新加坡公司才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紧急报告。(摘自:新浪财经网) 2分析“中航油”事件中的财务控制问题 “中航油”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而造成这么大的亏损,主要是因为中航油集团

在对陈久霖的管理及新加坡公司在财务控制上产生了巨大失误,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管理不到位,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以及作为新加坡分公司的集团领导层和管理者在决策和操作方面的错误。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则是由于中航油集团公司在产权问题上的不清晰。 2.1中航油集团产权问题 产权问题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尚未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代表职能混为一体,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制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内生的,同时又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必然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成为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权责不明、过多干预企业但又由于内部控制人的失控导致监管失效。 “中航油”事件是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下的一个缩影悲剧。陈久霖作为新加坡公司的经营者而非所有者,使得其风险意识相当薄弱,而整个管理层也由于对政府过度依赖,使新加坡公司长期处于低风险经营状态。他们只关注生产经营本身,系统风险全部交给政府,很少顾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更不考虑国际金融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到最后陈久霖由于投机毫赌失败不能收场时,才想到向中航油集团母公司求援。 中航油集团这种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使其在财务控制方面目标极不协调,新加坡子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中航油集团公司整体利益,不仅弱化了母公司财务控制协调功能,而且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使中航油集团难以有效的约束其分公司的经营者,让陈久霖为所欲为。这些使企业的资源受限,也使中航油集团公司本身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 2.2财务风险管理 我国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的集团公司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向国际市场,

全面解读十四五”规划: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的几个重大问题

全面解读十四五”规划: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的几个重大问 题 ●外部形势 ●1.逆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下降。 ●2. 争夺科技制高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3. “脱钩悖论” 本来希望避免脱钩,但最终却造成事实上的脱钩 ●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呈现出“三低两高”的局面 目前抗疫失败和美联储的长期自顾政策正加速通胀危机和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 ●“三低”: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 ●“两高”:高政府债务和高收入分配失衡 ●疫情带来两方面挑战: ●一是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在缩小; ●二是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或者病毒变异引起疫苗失效,下一步的经济复苏难以预料。 ●疫情加剧了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内顾”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本土化、区域 化趋势。 ●4. 世界经济“东升西降” ●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间经济总量的相对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 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发达经济体在相应降低; ●中美经济实力差距在缩小 ●5.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 ●现存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效能在减弱,多边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国际组织作用没有得到有 效发挥。 ●整个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 ||内部环境 ●1. 经济基础夯实得比较好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具备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2020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02万亿元的规模,换算成美元是14万亿左右;

●人均GDP也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大关; ●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78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17%。 ●2. 产业体系完备 ●从三次产业结构和整个工业体系来看,我国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也就是“第一产业”降到10%以下,只有7.7%;工业占 37.8%;服务业已经提高到54.5%。 ●从工业体系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涵盖41个工 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 ●3. “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球第一大市场 ●4. “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从研发投入来讲,“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 2.4%,与欧盟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据世界知识产 权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 ●另外,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和量子信息等领域,进入领跑行列;航 空航天、人工智能、5G、移动支付等领域,均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5.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2020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量是32.2万亿元。 ●疫情期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提升。 ●从产业链变化和不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我国不少领域的产业竞争力都在提高 ●困难和挑战 ●1.国际关系 ●美国继承了特朗普的“遗产” ●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构筑“民主国家”战线 ●企图从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各个方面,阻扰或者推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老龄化在加速,同时出生率也在下降

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

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由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规划和战略措施四个要素构成。 1.制定战略目标 目标是一个行业发展所必需的一个要素,目标是战略的基础。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以现在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在一个时间段里预期所要达到的另外一个水平或高度。广州到兰州物流专线宏达物流而制定目标就是要通过分析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形势或者趋势,根据自身的实力,来确定其水平或者高度。 目标的制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它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是不确定的,需要人为去计算或者分析。我们对于未来的掌握往往只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的模糊的把握,而且这种模糊程度和不确定的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会不断地扩大和增加。而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战略来说,目标的制定往往就是针对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来进行的,通常是五年规划或十年规划,诸如此类。由此产生的误差导致目标的制定与将来的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合的。加上其他一些内在因素的干扰,最先制定出来的目标往往与实际情况相比是过于超前或者是落后的。因此,目标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改。对于目标的修改不是从根本上去修改整个原来的目标,而

是在原来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地修补完善,也就是说,大的方向不能随便任意改动,要保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2.明确战略重点 人们在制订一个计划或者一个方案的时候,经常会把这一步“省略”掉,认为这和目标是重复的,或者这是无关紧要的。对于个人计划或者其他较小的计划项目来说,可能整个计划也只有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目标的时候,这种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广州到宁波物流从一个行业一个战略的角度来讲,尤其是发展战略,在建立目标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或者几个目标,而通常是一套目标体系。当一个人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看完一个规模宏大的目标体系的时候,他通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So,what,s the point?”。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关键行业指标,目标体系中通常会直接或者间接体现出这几个指标的印记,因为它们对行业发展程度的衡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直接体现这几个关键指标的目标个体往往就是发展战略中的重点。

米建国:对当前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

米建国:对当前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战略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资源、环境不堪重负。《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局部海域污染加剧;广大农村更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其重要原因正是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第二,人民币对外升值(美元)、对内贬值,货币政策遇到经济下滑、中小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困难的挑战。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处于升值通道之中。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涨,又使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第三,股市运行极不稳定,股价波动剧烈。最近两年,我国股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股市市值持续增大。数据显示,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低点998点,上涨至2007年10月

[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全面的战略思维和综合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一步的反思和全方位的阐释。这些思想或观点构成了中国理论的重要元素,既反映了社会实践发展的深层逻辑,又蕴含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智慧,并带有鲜明中国话语特色。 新时代呼唤全面的战略思维和综合的发展理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等特征,社会实践的丰富性、整体性、复杂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和创新发展要求,现实比以往更需要用整体性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更需要用全面的发展思维分析和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对当代中

国社会发展问题和经验的全面反思、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那么“五大发展理念”则为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具体发展思路和方向。“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意图的基本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能够指导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新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新发展,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四个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矛盾,强调认识和实践的全面性、完整性;“五大发展理念”关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发展过程的内在要求、科学原则和价值诉求,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径展开,强调发展的综合性、多维度。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统领,“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

(平衡计分卡)关于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问题概述

十问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恐怕是眼下最为时尚的管理话题之一。中国人历来就很讲究阴阳相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凡此种种,推崇的都是辩证平衡之道,而且往往是出于辩证,止于平衡,平衡复以平衡,遂成中庸。大概是应着这哲学观念上的一致,平衡计分卡在今日中国之欣欣向荣的势头,确实令身在其中的人们不免跃跃欲试。 不过,正因如此,现在也许到了给平衡计分卡泼点冷水的时候。虽然,国内的相关实践还不足以让我们对此进行全面的反思,但罗列一些实践性的问题也许已经可以让我们少走几段弯路。下面所要陈述的十个问题,你可以视它们为实施中的误区,因为确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已经犯了许多明显的错误;你也可以视它们为实施问题的探讨,因为管理从来就没有多少定论。不管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它们都是在实践中所不能回避的。总之,罗列的目的,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是否应该实施平衡计分卡的五个问题: 问题1: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被平衡的吗? 平衡计分卡之所以可以平衡,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较为完整而明确的价值链基础上,并通过价值链各个部分的影响传递来实现其功效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拥有这样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第一种例子是多元经营的集团公司或多事业部公司。曾有一家国内的民营集团企业希望应用平衡计分卡来分解集团战略。可是由于其下属各业务公司分属不同的行业,经营方式大相径庭,虽然几经平衡,却总也找不出一个既能将各个子公司业务兼收并蓄,又能清晰表述集团战略的平衡方案来,最终只好退而求其次,为各个子公司设计相对独立的平衡计分卡。另一个例子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合资的生产型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不具备销售、市场、研发等职能,甚至大多数都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施加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产品生产。这样的企业其财务、客户乃至某些重要的内部流程指标根本上都受制于控股公司,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意义有多大就很值得思量了。 问题2:股东的追求是平衡的吗? 平衡计分卡的顶端是股东回报,这在目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可争议的。不过,股东们可并不一定人人关心平衡。平衡计分卡的原意是平衡企业经营的长期和短期方面、内部和外部方面、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方面。不过这种理想的平衡只有在CEO们可以控制全局时才可能实现。可这种情况其实很少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少。以国内股市为例,一方面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傀儡公司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投资者投机心态严重,造成股市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企业进一步融资。在此种情况下,国内上市公司伎俩百出,贡献于大股东,或不惜一切追求短期的账面财务指标,取悦于市场投资者,有时恐怕也是迫不得已。而平衡在这种局面下多半只能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装点。尽管如此,我所在的公司还是收到不少来自上市公司对平衡计分卡的咨询需求,“慎重”也许是我们所能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咨询建议。 问题3: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追求平衡吗? 企业发展是以平衡的方式推进的吗?也许没有人可以给这个问题一个定论,也不需要什么定论。但对于一个在新的市场,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诞生并迅速壮大的企业来说,不平衡式的发展几乎是其必经之路,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