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怎么治

合集下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三是合理施肥,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四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对于黄萎病的防治,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和缺氧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其次,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

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根据病害的不同,轮作的作物可以选择花生、玉米等不同的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发生。

二是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棉花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是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轮作,注意栽培技术和病害的监测与预警。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萎病
该病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水流、灌溉水等传播,从根部 侵入棉株。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棉花黄萎病
该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从根部侵入棉株。土壤中存在大量 的菌源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 也容易发生。
02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03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实践
品种选择
01
02
03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 病害发生的概率。
适应性广的品种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稳定 的品种,减少环境变化对 棉花生长的影响。
传播有影响。
土壤环境
03
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
病和传播。
05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总结词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详细描述
通过传统和现代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抗病性、适应性强的棉花品种,并推广种植,可有效降低棉花枯萎病和黄 萎病的发病率。
04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发病率
评价防治效果的首要指标,发病率越低,防治效 果越好。
病情指数
反映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严重程度,病情指数 越低,防治效果越好。
产量
防治效果好的处理,棉花的产量明显增加。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02
生态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育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式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
品种的合理布局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流行的风险。
合理轮作制度
轮作计划
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棉花,以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休耕制度
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上实行休耕,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害的 发生。
THANK YOU
和发育。
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
要点一
合理灌溉
根据棉花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状况,进行合理灌溉,避 免土壤过湿。
要点二
防止淹水
在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棉田淹水,以减少病原菌的 滋生和传播。
及时去除病株,减少病害传萎病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发现并准确诊
断病株。
病株处理
02
经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的带有抗 病基因的工程菌。
02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应用方法
可喷洒在棉花叶片上,或混入土 壤中。
03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作用机制
通过表达抗病基因,从而抵抗病 原菌的侵染。
05
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
总结词
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但 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
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去除,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以减少病害传播。
轮作休耕
03
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可以考虑进行轮作休耕,以降低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4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拮抗菌剂防治
拮抗菌剂的种类
包括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
拮抗菌剂的应用方法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黄萎病是世界上对棉花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农业科学家不断探索和研究综合防治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朋友们对抗棉花黄萎病。

一、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棉花时,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第一步。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具有抗病性的棉花品种,如新疆亚麻籽棉、早籽系列品种等。

这些品种在抗病性方面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棉花受病害侵染的风险。

二、合理施肥棉花黄萎病与土壤酸碱度密切相关,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棉花的生长和抵抗病害。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整,保持适宜的土壤pH值。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三、合理灌溉管理黄萎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合理的灌溉管理对防治病害至关重要。

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增加棉花感染黄萎病的风险。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水频率,避免土壤积水,提高土壤排水能力,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四、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害源的存在,避免病害的蔓延和暴发。

合理轮作,不连种棉花,避免连作导致土壤病原体积累,增加病害发生的概率。

定期修剪和整枝,保持棉花植株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

五、合理防治药物在黄萎病发生初期,及时喷洒防治药物能够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效果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和推荐剂量进行喷洒,务必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和合理稀释。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菌对药物产生抗性,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药剂。

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农民朋友们始终保持警惕,并严格按照防治措施执行。

同时,农业科研部门也应加大对抗病品种的培育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助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管理、合理田间管理以及合理防治药物等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蔓延。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黄萎病症状:在苗期及定植初期易染。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发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棉苗萎蔫,早晚恢复正常。

后期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落光,仅剩茎秆。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②苗床处理。

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然后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

另按10公斤细土配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

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平方米灌药液5公斤,7天一次,连灌2次~3次。

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

可归纳为5种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④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皱缩型:5片~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

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秆。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2、轮作换茬。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毫升~150毫升。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及时发现
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并 记录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
清除病株
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清 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原菌 的扩散。
化学治疗
使用化学药剂对病株进行 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
化学药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针对性药剂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合理使用药剂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 操作,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02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 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是生 态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 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用能够显著降低 棉花病害的发生率,提高棉花 的产量和品质。
在选购棉花品种时,应了解其 抗病性能,并选择经过审定且 具有较强抗病性能的品种。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
合理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应避免同一种作物连作,尤其是 枯萎病严重的地块更应避免。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的 施用量,以防止植株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干旱季节,应加强灌溉管理, 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需求。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原 菌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以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的方式,如与玉米、小麦等作物
轮作。
轮作时间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而定,一般建议至少进行两
年的轮作。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引言: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真菌病害,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治棉花黄萎病,需要采用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农艺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本文将对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一、农艺措施1. 土壤消毒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因此,对棉花生长地的土壤进行消毒是预防该病的一种关键措施。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消毒剂处理等。

2. 深耕松土深耕松土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助于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3. 棉花品种选择选择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耐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二、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化学防治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见的农药有拜耳妥芬净、多菌灵等,喷施农药可以控制病害的发展,但需注意剂量和喷洒时机。

2. 种子处理对棉花种子进行化学处理,可以减少种子传播病原菌的机会,提高棉花的抵抗力。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种子糊剂浸泡、种子涂覆等。

三、生物防治1. 有益微生物一些有益微生物对棉花黄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例如,木霉素和木霉酸可以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可以通过培养液喷洒或土壤施用的方式使用。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对人畜无毒的防治方法。

例如,三对孢链霉素、世拿克、新高大等生物制剂,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提高棉花的抵抗力。

结论:综合防控技术是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关键,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控的主要手段。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通过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率,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在幼苗期几乎不会出现、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作的真菌病害。

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容易导致整个植株枯死或萎蔫。

为害的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属于半知菌亚门。

该病害可以通过种植管理或药剂喷洒以及细菌撒放来防治。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落叶型:该菌系致病力强。

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的延续到植株顶部。

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1.幼苗期。

一是病叶边缘退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干枯,维管束明显变色。

二是有些病株在苗期不明显,外观看上去正常,但切开棉花横截面,部分木质部和维管束已变成暗褐色。

2.成株期。

黄萎病在现蕾期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6月下旬,黄萎病病株出现逐渐增多,到七八月份开花结铃期发病达到最高峰。

近年来,其症状呈多样化的趋势,常见症状有:
①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叶脉间产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
②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
③有时生长在主干上的或侧枝上的叶片大量脱落枯焦后,在病株的茎部或落叶的叶腋里,可长出许多赘芽和枝叶;
④在七八月份,棉花铃期,在盛夏久旱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些急性型黄萎病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而突然萎垂,逐渐脱落成光秆;
⑤有些黄萎病黄化但植株不矮缩、结铃少;有些黄萎病株变得矮小,几乎不结铃,甚至死亡。

折叠
防治方法
恶霉灵又称土菌消,产品为浅黄色晶体,化学名称为3-羟基-5-甲基异恶唑。

1970年由日本三井公司提出作为农药使用,是一种新型内吸性土壤真菌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产品在世界之所以被公认属无公害农药,是因为它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用它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
完全可以达到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

噁霉灵是农业植保专家最新研制出的噁霉灵更新换代产品,属于内吸性高效农药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调节剂。

它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等特点。

噁霉灵(恶霉灵)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农药,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在使用过程中噁霉灵的渗透率极高,两个小时就能移动到植株茎部,20个小时就能移动至植物全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