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史记山城有几座,那一座是古上洛((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二))

合集下载

商州洛源驿站探

商州洛源驿站探

洛源驿站探作者:zenmax福凸(原创)(古洛源驿站码头遗迹)回忆今年春天过后,我和好友王林斌、刘少鸿、党淑怀一起,寻找当年雍陶写《洛源驿戏题》的地方,看了哪象蛇头一样的山崖码头,在乐园村河对面。

古道还在。

房子已变为村子。

急葱葱的照了几张相上了夜村集上了。

闲暇坐下来看一下照片,哪《洛源驿戏题》美丽的春天,明媚的日光和炊烟缭绕的村庄,在鸟鸣声中舒畅了作者的胸怀。

那带着悲愤的官客在洛源驿站前的名利路上来回穿梭;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住进来的,早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身走的。

如同驿站花溪桥下深沉鸣吟的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洛源驿站是唐朝官方商山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原商州城东五十里白杨店乐园河对面;下离古上洛城池西十里,上离商州铜佛龛罗公碥(寒川佛诞公园五方佛山)二里;处丹江(古称洛河,并不是现商洛市洛河)与古会峪河(花溪)交汇处。

主河为丹江(洛河),会峪河上有桥,是通往南边的要道。

因杨炎事件出名。

建造历史洛源驿站在汉代就有设立此驿站。

因为此驿站在汉代担负着古上洛郡(商州孝义故城)门户的传达接待功能。

如同商州城西五里的鹿迹村有商於驿。

(罗隐有诗)此驿只所以设在城郊,主要是州城实行宵禁,夜间城门要关闭,很不利于驿传紧急军情的传递,故而唐时临近州、县治所的驿馆,多数位于郊野。

所以洛源驿站在上洛县前。

它也是代表朝廷行使通邮、传达公文、接洽官员停留歇息等功能的一级机构站点。

古转运码头(古洛源驿站码头上的古道孔,水迹看古河水面与孔同高)洛源驿站是古粮运输转运的一个重要码头之一。

遗址码头留存在杨塬村丹江边一转弯蛇头形崖下。

古道仍存。

在现陕西商洛商州夜村杨塬,商洛佛诞寒川公园区内。

据史载:唐代驿站之设置,大抵三十里为一驿。

时沿武关道曾设“传军国急报,达官司文书”的驿站共18个:“自长安都亭驿东南行经五松驿,蓝田驿、青泥驿、韩公驿、兰桥驿、兰溪驿、北川驿、安山驿、仙娥驿至商州;四浩驿、洛源驿、棣华驿至丹凤;东去经桃花驿、层峰驿、武关驿、青云驿至商南;再东去至阳城驿。

陕西商洛又称“上洛”,其历史文化有哪些?

陕西商洛又称“上洛”,其历史文化有哪些?

陕西商洛又称“上洛”,其历史文化有哪些?上洛即上雒,现今商洛地区的古代称呼。

源于上鄀始于秦朝,也称“古上洛”。

治所在现寒川佛诞公园下的孝义古城。

此治所在不同朝代分别置称上洛县、上洛郡、上洛侯国、荆州、洛州。

考古学家发现的上雒丞印,则更是这一地区名称存在的铁证。

上洛之称有很长久的建制源流,至少可有1254年的历史。

西周和春秋先为鄀后属晋,战国为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上雒属京畿内史关中。

西汉时分属弘农郡,东汉时分属京兆尹和汉中郡。

东汉以后十余朝代,或为郡、为州称谓不一,管属各异。

隋初,定地方建置为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将全国划分为一百九十郡。

其中十堰地域分属西城郡、房陵郡、上洛郡和淅阳郡四郡。

唐初为商州上洛,宋时撤制由商州代之,从此上洛名称和建制结束。

到明代和清初属西安府管辖,雍正三年(1725年)置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存县道,分属关中道、汉中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商县、洛南、山阳、商南、镇安、柞水六县。

1949年全区解放,设陕南行署商洛分区,1950年改设商洛专区,辖商县、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七县。

1969年改为商洛地区。

隋朝在古上洛上游60里处建商州城后,州建制迁新城,即今商洛市所在地以商州取代洛州。

但仍有“上洛县”。

宋代时废止上洛名称,由商州取代。

在古代上洛有两处:一是指古上洛;一是指现商州城。

宋代人梅尧臣有诗云,风景之美,可见一斑:跨马独归日,春风随度关。

客裘将欲绽,社燕亦同还。

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

君家有凫舄,切莫向云间。

上洛城风光迷失的年间(咏诗游州.古上洛探八)

上洛城风光迷失的年间(咏诗游州.古上洛探八)

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八作者:zenmax福凸(王国伟)(续:探六、七)探八、上洛城风光迷失的年间虽然汉代因汉相王陵当年起事功碑“王陵古城”在武关下的上洛燕子山的缘故,此城地被封为襄王沟;刘邦打进咸阳出入上洛多次,汉立天下即设置并建上洛城;张良在上洛邀四皓的传奇事件,张良一行浩荡住进现孝义的上洛城中,之后几百年长安的数次换朝和翻朝的重大事件都与古上洛分不开。

可见夜村高桥下的上洛城当年是很风光的。

根据《商州志》城变更年代和《史记》“三家注”《水经注》的作者话商州年代推论(有待论证)从《商州志》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建约至魏唐前,约600多年左右几代人的岁月,值得商榷和考证。

此城城墙城廓一直保留。

现在去该地也是汉瓦遍地。

传说明代时扩商州东龙山的州城,曾专用这里的砖窑,按此城墙烧砖供新城。

后差点滴砖来不及烧就拆了很多这里的墙砖;动员很多人拆,并用人城传递至东龙山新州城。

因为现在丹江两岸灌溉分流和水库截留,丹江河床变的很窄,水也很小,河床很多地方变为农田。

没有当年河床宽,水量大,城在其中如同坐在太师椅一般的景观。

但当年的影子尚存。

笔者趁该地二龙山水库放水之际,用泡沫板和木椽扎了一个小木筏,摇晃的站在筏子上,水中推推行行,沿乐野、仓野地之路,了解当年风云变化和天子所赐上洛城池的往事。

从《商州赋》的“洛源驿站”乐园下水,曾经的“霸王寨”在“铜佛龛”“罗公砭”现“五方佛”山上。

寨遗址仍在。

所娶之妻以其姓氏为村名。

洛源驿站乐园村,在古十八盘险崖下。

驿站地址在现罗公砭大桥前去北宽坪的会峪路口上。

留下杨炎“涌泉之恩未滴水相报”的憾事。

当年雍陶的“花溪”和王禹偁的“溪桥”已替代为平地。

“会峪桥”是水改道的桥,连接夜村。

绕弯前行:“襄王沟”口云雾缭绕,只看见佛首和莲花山对面的佛脚印和雕崖。

这里是释无业的诞生地及开元寺的上寺。

也是商洛日报《商州府两千年历史迷雾》“王陵故城”前寨。

王陵古城堡在里边十二、三里处的堡子岭上。

商洛游记优秀作文

商洛游记优秀作文

商洛游记优秀作文商洛游记优秀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商洛游记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城市里呆的腻味儿了。

它的微尘足以把我呛死;杂音足以让我耳鸣;节奏要让我猝死;拥挤却让我寸步难行。

我更看不到有四季的来与去,寻不着鸟语花香,听不着蝉鸣蛙叫。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罢了罢了,还是回乡下偷着乐呵几天,也好濯洗一下微尘,清新一番嗓音,调理一下身心,开阔一番视野,何乐而不为?坐在飞机上,真成了“恨就在,手摸不着天,脚踩不着地”。

还好现代的交通比较便利,不到两个小时就回到了久违的故土,自己着实是忘乎所以,飘飘然了。

山也雄厚了,水也明镜了,花花草草虫虫鸟鸟都来接我来了。

就连那蚊子瞎蒙和小咬也迫不及待的要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亲热一番了。

白白嫩嫩的皮肤着实经不起这般的热情:刚刚被它们亲了一口就起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疙瘩,还留下一道红红的嘴唇印,这要是让我的女朋友看见还得了,我赶紧又是挤又是掐的,总算平了;蝴蝶为我伴舞,蝉儿为我奏乐,鸟儿就当啦啦对了。

呵!没想到老朋友如此的热情啊!最令我缠绵悱恻的就属那商洛了。

我吃饭的时候咀嚼着它;睡觉的时候,梦着它;看书的时候,念念着它;走路的时候想着它。

如今终于见到了它,依然就像依偎在母亲的乳房那般亲热。

就‘商洛’一词由来已久。

从秦代开始,当时商鞅就被封在这个地方,故叫“商县”,附近还有一个‘上洛县’,三国时期两县合并,后来隋文帝把商县改为‘商洛县’。

元朝元年,成立‘商州’。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商县’为‘商州市’。

2001年设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

属于陕西东南部,对于位于关中还是陕南也有记载。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故关中之地,与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亦言:”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把函谷关以西的战国末秦地称为关中,但有时关中又指秦汉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陇西、陕北。

商洛历史悠久。古为商于之地。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改革家商鞅

商洛历史悠久。古为商于之地。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改革家商鞅

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板筑,略成方形。

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洞。

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上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而东沿山腰盘山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

武关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苏秦游说楚威王时说:“秦一军山武关,一军出黔中,则鄢郢楚国都城动矣。

”可见武关形势的重要。

战国时,秦昭王致书楚怀王:“愿与君会武关而约结盟”。

楚怀王应约来到武关,被秦作为人质,终生囚禁,老死秦国。

秦末刘邦入关,亦取道于此。

唐代诗人杜牧的《题武关》一诗赞到:“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戌旗长卷<a name=baidusnap0></a>夕阳</B>中。

”现在的武关关城基本完好。

砖砌东、西门洞依然有迹可寻,唯东去的小路,已为宽坦的公路所代替。

金丝峡的景观特色主要是:谷深峡窄,壁绝峰险,瀑群奇幻,溪潭珠连,原始幽深,遐思无限。

?峡谷中有许地方人迹罕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金丝峡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约为240~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干燥度指标<1.00,属雨量充定气候湿润地区。

???金丝峡的总体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气候温暖。

金丝峡处于秦岭褶皱带的华力西褶皱带中的次褶级褶带的单斜构造中,岩浆浸入较为频繁,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地层出露较为齐全。

同时受新生代构造掀斜运动影响,新开岭山地多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状。

金丝峡的地质特点:一是石炭岩的整体性质强,节理、裂隙、水溶洞和小断裂发育;二是河床纵向坡度较大,为水流形成较好流向和态势,对地层切割如刀削斧努;三是无山间盆地和平原,河流密布,峡谷山峦纵横;四是由于雨量较多,湿度较大,植物茂密和地被的蓄水性强,地下水源十分丰富,因而形成许多河流切割冲刷与渗透裂隙和溶洞,产生众多涌泉。

上洛,是商州孝义戴街古城遗址吗(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三)

上洛,是商州孝义戴街古城遗址吗(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三)

上洛,是商州孝义戴街古城遗址吗(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作者:福凸zenmax(续探二)探三、上洛,是商州孝义戴街古城遗址吗?(1)考古资料中的古城:《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描述的夜村高桥村孝义古城是:“商洛卷商州文物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

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

虽然书中只说了是汉代“原古城遗址”,没有说是什么名称的城,更没有说是“上洛城”肯定是考古者有疑惑的地方。

(2)《史记》《正义》中的上洛位置《史记》《正义》说上洛城在王陵故城三十一里之处,哪襄王沟的王陵故城三十一里的地方不正是高桥村旁孝义湾的古城吗。

但王陵古城迷失两千年是最近才在商州襄王沟里的深沟密林里找到。

虽然是史载,但还是“热”的。

(3)当地民谣中的“老州城”人们都熟识古商州八景即:“龙山晓日、熊耳晚霞、三台叠翠、仙鹅削壁、四皓古陵、商山雪霁、秦岭云横、丹水环城”,这个“丹水环城”过去的商州护城河很宽很大,直接在河边将丹江河引入,形成丹江的河中河外,但不是奇景啊!会不会是说古城上洛城的丹水绕城呢?我找到了高桥孝义戴街当地村民都会说的民谣:民谣商州高桥孝义的古城八景是:“古城湾椅子圈、寺岭子在中间、龙王庙坐河边、圣水庵悬半山、老龙疙瘩戳破天、普光寺塔寺前后殿、丹水绕城白龙冠、神出佛入几千年。

”当地人说:首先古城湾椅子圈,是说这个地方的地形如同“太师椅”。

河床像太师椅的园扶手。

河床的大圆转弯处是独立的山崖,如同太师椅高高的靠背;城就在太师椅的中间,恰是“四平八稳”的“太师椅”一般。

“丹水绕城白龙灌”是说丹江天然的护城河,如白龙吐水绕城而过。

另:汉皇刘邦自称是赤龙杀了白龙,白龙吐水护赤龙意汉城。

这一些描述不正是水中之城吗。

但似乎略显“野史”。

有什麽办法能找到前人“正史”资料写下的文章证明古《直隶商州总志》《通鉴》所指的上洛是指“孝义戴街”的古城,并证明孝义古城就是上洛城遗址。

探佚古蜀道

探佚古蜀道

探佚古蜀道李白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陆畅韵: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郭沫若韵:蜀道奇,奇于读易书!……□杜纯裕(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土上,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南北交汇带。

这里有绵延千里的巴山、巍峨雄壮的秦岭横贯东西,给巴蜀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它,就是驰名世界的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横亘在南北交汇带,是隔断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分界线,也给南北的气候、南北的风情、南北的文化之交流带来了困难。

但是,我们的先民们却早已以超乎想像的睿智和勇敢,从夏商时期就开辟并逐步扩大了由南向北、纵贯大巴山、米仓山的最古老的蜀道——米仓道。

君不闻:“岩碰岩哟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

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

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

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这首民歌不仅是米仓道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在米仓道上传唱了几千年!米仓道文化线路,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内引外联,辐射八方,古人称大行道,又称巴岭路、大竹路等。

《春秋·左传哀公七年》、《殷墟甲文卜辞》、《尚书》、《山海经·海内经》、《资治通鉴》等对其人文史料早有记载。

而当代《辞源》对米仓道的解释则更为简明:“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并且又讲述了“其路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

行人止宿,则以藤蔓系腰,萦树而寝。

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枕黄泉也。

”三千余年来,米仓道历经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并为各个朝代所利用,历经整修和拓展,形成了一条负载着南北交流的人流、物流、军事的重要通道,至今还为当地人们利用,现在的二南(南江至南郑)路、巴汉高速路就是它的化身。

米仓道的南北有南江和南郑两座古城,是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前后物资准备与停留歇脚的要地。

巴中是南下重庆、西去成都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商於古道介绍

商於古道介绍

商於古道/play.php?vid=1484&playgroup=1&index=0商於古道史略李光正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

其地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作“武关道”、“商於道”,唐代又称为“商山道”或“商州路”。

这条古道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几何中心,地控秦岭之南的丹江孔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古代中国统一国家形成的奠基地和见证者,是彰显中国传统士人人格精神的地域载体,是古代中国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相互联系、秦文化和楚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通道。

历史上,这里是先秦时期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交错过渡地带,是楚族、楚国、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经略南国的战略通道,是战国时期秦、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是秦国扭转乾坤,一统天下的战略支点,是初唐、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第二条“国道”,也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诗歌之路”,商鞅、张仪、楚怀王、四皓、刘邦等都在这里有过精彩的历史表演。

(一)终南形胜,荆山楚水古商於之地,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苗蛮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带,是南北文化与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走廊,是融合华夏文化与苗蛮文化的大熔炉,也是华夷交界和交战的地方。

据文献记载,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丹淅之会”曾是南蛮和三苗的势力范围,中原文化实体要想经略南方,首先就要控制这个要害地区。

《吕氏春秋﹒召类篇》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竹书纪年》说:尧五十八年,“帝尧使后稷放太子丹朱于丹水”。

说明早在三代时期,商於之地既是华夷多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地带,也是南北文化的边缘地带。

古商於之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远在商代末年,楚族的首领鬻熊率领族人参加周武王所发动的灭商战役,成为周文王礼敬的“贤者”之一,受封为楚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州史记山城有几座,那一座是古上洛
(咏诗游州:九探失踪的岛中王国——古上洛)
作者:福凸zenmax
(接探一)
探二、商州史记山城有几座,那一座是古上洛
老者他说:上洛“这一岛城就睡在雕崖洞前的丹江河里……”。

雕崖洞在离商州城四、五十里的地方。

这地方有座“王陵古城”,沟口就是丹江,莫非王陵古城连着上洛城,而上洛城真的沉到丹江河地下去了,还是老者只是说了一个传说而已。

查一下辞海、字典和地方志不就真相大白了
吗。

查字典、地方现志、地方介绍时,“商洛市”“商州”和“上洛”,都解释为同一城池下的三个名字。

位置在现商洛市东龙山和西凤山间;龟山前、丹江北岸的商州区。

并引用古志进行加注为证。

如:
《康熙续修商志》载:“上洛县:至于上洛。

是也。

”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汉,上洛:《通鉴》注上洛:“元鼎四年置。

居洛水上,因以得名。


1998年版《商州市志》的“上洛”是:“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析置商县(今丹凤。

国伟注)西部,并废华阳县制,合设上洛县于今商州……泰始二年(266),上洛郡成立于上洛县治,领上洛、商县、丰阳三县。

”“合设上洛县于今商州”
是说商州城从丹凤(商县)一步到位于今商州城址。

《百科全书·商洛市》、《商洛介绍》等等,把古州志关于“上洛”注解为:“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汉,上洛:《通鉴》注:元鼎四年(前113)置(于今商州区城设'上洛县')。

居洛水上,因以得名。

"同样说元鼎四年(前113)置(于今商州区城设'上洛县')。

同上。

《中国地级历史地理区》“商州区,266年设上洛郡.治今商州城.578年设商州.1913年废.”
……有关上洛的注解大都认为在今商州北岸的商州城
就是老上洛城。

也就是说“商州”“上洛”是一个“城”。

那麽,汉代是在此地商州城开始建筑城池的吗?
查阅资料和考古资料,在商州城并没有找到汉代留下的建筑文物证据。

也许年代太长。

资料显示:1956年文物普查时,对旧城东西城楼进行考察,按其建筑特征,考古认为该成是宋代建筑。

……
笔者发觉,现商州城在丹江的北岸,并不是在洛水的上游。

也没有在水中或水上的特点,可以说商州城在丹江边、水边而已。

难道古人把“丹水”和“洛水”混为一谈?还是“丹水”就是“洛水”呢。

国家地理资料显示洛水不是丹水啊。

疑点一:上洛县至于上洛是上洛这个地方,还是在“洛水”有关的地方?
疑点二:居洛水上是洛水的上游还是“洛城”地的“水”上?
疑点三:现在的商州城特点好像不是古志《康熙续修商志》《直隶商州总志》上洛的描述。

笔者查阅史记商州,除其它县外,现商州境内有记录的是四座城池。

把四座城池拉在一块做一详细比较看一下那一座最接近《康熙续修商志》《直隶商州总志》上洛的特点:
第一座城池的名称是《商洛市志》中的商洛市商州城,简称“州城”。

就是位于现商州丹江北岸的古城池。

它一边紧连丹江。

(文革前后毁)1956年文物普查时,对旧城东西城楼进行考察,按其建筑特征,为宋代建筑。

元代,安西路判官督义兵万户寡骨里柘修葺城池。

城周五里,墙高二丈五尺,池深两丈,楼阁高耸,南对龟山,望如鹤翔,故有“龟山鹤城”之称。

明成化十八年(1482),以青砖砌封城墙外表。

旧城范围为:原地区文化局址系旧城西北角,由此向东至城关中学处,为北城墙旧基;由城关中学折而向南,至市民政局,为东城墙旧基;由民政局复折而西,至莲湖西南角,为南城墙旧基;西城墙走向,则由莲湖西墙向北至原地区文化局。

第二座城池的名称是《商州志》中距州城四十一里的商州西南杨斜秦王城;杨斜秦王城:明代《水经注疏》“《商州志》亦云,今州西南四十里军领下,地名秦王城”北城子遗址在杨斜军岭以东、南秦河北岸之北城子村。

传明代遗址。

其地广有陶器残片。

如是明代时间地点和汉代的时间特点太远,所以都不接近古商州志上洛的特点。

第三座城池的名称是《史记》《正义》《括地志》所说的汉相王陵在秦末静观刘邦项羽争斗当“渔翁”,入武关却留一手,在商州(上洛)丹江南岸屯兵所建的山城:王陵古城。

也叫“王陵故城”。

王陵故城:秦代末建。

离“上洛县南三十一里”。

《史记》《正义》说明不是上洛城,上洛城是在王陵古城的三十一里处。

哪北边五十里是现商州城;东北边三十一里刚好是高桥村和孝义戴街的古城。

那里是上洛吗。

没结论。

王陵古城,秦代末建筑。

在夜村襄王沟。

城门城貌保持完好,城堡前几座烽火台小寨尚存。

前寨古道及用水设施保留完好。

沟上有城,城前有寨。

被历朝军事所用。

虽年代靠近汉代,但其城池是纯军事用途,虽城在狭长的沟内,沟有前寨,但必竟是座城堡。

第四座城池的名称是商州夜村镇高桥村旁孝义戴街的古城,也是《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中的商州夜村“孝义古城”,当地人也叫“高桥古城”。

2012年出版的《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商州文物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临江”地点、地名与”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汉,上洛:《通鉴》注上洛:“元鼎四年置。

居洛水上,因以得名。

”的上洛城特点、时间都相似。

况且《史记》《正义》说明是在王陵古城的北边三十一里处就是上洛城。

哪西北边六十余里是商州城;东边三、四十里是今丹凤的古商洛县。

还有一种说法:上洛古城不在这四座城之中
2005年版《商洛市志》云:“上洛郡—近泰二年(266年)设置,治所在今丹凤县西河乡古城村。

”与《商州市志》所说治所不一。

哪孝义戴街古城遗址是洛水之上的另一城吗?
(续:探三、上洛,是商州孝义戴街古城遗址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