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探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机理。
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如拥有丰富的煤、铁、油等矿产资源的地区,可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不拥有这些自然资源的地区,则需要寻找其他的经济发展路径。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素质越高,开发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越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
人力资源对于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区域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区域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决策层面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五、交通和基础设施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流通和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角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还是电力、油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都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政策支持以及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目的。
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2)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a 欠发达区域人才与资金的外流导致产业 萎缩 b 欠发达区域的大开发 国际尺度上: 欧洲向美洲的移民,始于15世纪末
国内尺度上: 我国建国以来有组织向东北、西北及 西南移民 美国西部大开发 俄罗斯人口东移 我国西部大开发?
思考: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 展带来哪些影响(以区域进行分析) ?
下图:世界人口-产业布局图(综合考虑)
下图:世界人口-产业布局图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主要是生产资料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 如第一产业、水电、旅游等。
b.原材料指向——偏在原材料
对原料依赖性高,原材料消耗量大,
运输费用所占比重大的工业部门。
①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 制糖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厂、化纤厂等。 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 的原料,需接近原料产地,以降低运输成 本,提高经济效益。
因
素
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
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 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 采矿业 林业 渔业 交通 建筑 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 缝纫 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
其他因素:战争、疾病等。
举例:性别失调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 经济发展-东北及东营胜利油田。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 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如国民素质、教育观念与区域发展。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 济发展质量 创新环境与文化产业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见教材P75-76
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推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 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加强与各国在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我国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升级力度,提高工艺技 术和装备水平,提升产 品质量和竞争力。
详细描述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 力。同时,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 交流,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
01 总结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02
总结词
04
详细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 展不足。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制约 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增 加了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的核心。
详细描述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 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 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 加值和竞争力。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总结词
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前提和保障。
详细描述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不仅 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也制 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等领域, 提升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贸易和投资往来。
产业合作
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对接和协同发展 ,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2 4 4 . 2i
2 7 0 .1 9 3 0 4 . 8 2 3 6 4 . 0 2 4 5 0 . 6 3
I 9 O . 6 2
2 1 8 . 9 7 2 5 9 5 9 2 6 5 . 7 4 3 0 9 5 9
2 4 6 . 5 2
2 7 7 . 6 8 31 4. 3 3 3 6 6 1 9 4 4 9 3 2
1 6 2 . 3 8
1 8 5 . 1 8 2 1 3 . 7 2 4 7 . 4 6 3 0 3 . o l
l 6 8. 2
1 9 6. 0 6 l 5 8. 2 1 9 6. 0 6 1 9l _ 21
9 0 . 4 8 1 4 3 . . 8 8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3 0 3 4. 5 8
3 4 6 7. 7 2 3 9 0 7 23 4 67 6. 1 3 5 7 9 3 6 6
l I 3 2 . 7 0
3 2 . 6 45
5 0 . 6 9 65 . 4 5
2 OO l
2 00 2 2 0 0 3
1 97 6. 86
2 23 2 . 86 25 5 5 . 7 2
6 9 5 . 4 4
7 8 7 9 4 9 3 3 7 5
1 4 6. 5l
二 、重庆 市 区域经 济数 据收 集 与模型 建立
1 . 数据 收集。 根据重庆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实况 ,本文收集 了重庆市 1 9 9 0 — 2 0 1 1 年生产总计及 其影响 因素 的变化 。数据 来 自重庆市统计 局 , 《 重庆市
04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第三四节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运输费用理论
1.运费结构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 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胡佛认为:
运费最根本的问题是随着距离的 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 品运输单位距离的运输价格与距离 增加不是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 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 形成这个规律的原因是运费结构。
• 勒施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是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市场学派的代 表人物。 (一)背景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由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市场问题作 为工业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首要 问题,为适应这种转变,西方工业区位论也 由原来以韦伯为代表的成本区位思想,变为 以廖什为代表的市场区位研究。
( 2 )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
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 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一)生产区位布局
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的基
在探讨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 础上,重点关注了运费率与等费用线的关系。
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分为运费率恒 定和运费率随距离递减两种情况,生产布局不 一样。 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 和最小的区位。
性的理论主要有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
雷德的行为矩阵。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从事经 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
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
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研究思路: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
出分散的倾向。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区域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不同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一般指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
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获取利润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一个区域的市场规模和需求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本区域内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潜力。
例如,一个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各种产品的价格通常较高,使得该地区的企业和商家能够有更大的获利空间。
相反,若市场规模小,需求量也较少,就会抑制当地企业和商家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
内部竞争主要指本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外部竞争则来自其他区域的企业。
如果一区域的企业竞争激烈,那么本地区内部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但从外部来的竞争却会让本地的企业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通常包括政治环境、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等。
政治环境是指某一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地区的政治治理能力和状态稳定的程度。
政治稳定程度越高,社会治安和投资环境就越有利,企业就越愿意进入和投资该地区。
政府政策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失误和不作为,常常会导致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受阻。
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
自然条件不同,会导致该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气候和土壤环境会影响农业和渔业发展。
另外,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形位置好的地区,比如邻近河流、海域或中心城市,那么经济发展机会就会更多。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一般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科技因素等。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繁荣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地区内部各个产业的不断发展与优化,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企业和工厂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将为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水平。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带来更多的税收和贡献给地方财政。
这些财政收入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事业,提高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
另外,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也会得到激发和提高。
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
同时,经济发展还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品质也会大幅提升。
地方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为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这种文明进步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各个方面。
首先,自然资源的禀赋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类型和数量不同,会对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地方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地区,如矿产资源或农产品资源,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经济活动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人力资源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自然资源特点与经济布局狭义资源指自然资源,即能为人类利用,形成财富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广义资源认为,经济上的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劳动力、智力、信息、技术、文化等。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一)自然资源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自然资源可有不同的分类。
1.按物质形态分,自然资源可分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
气候资源。
指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需求的气候因素和能量的总称。
如,光照、热量、降水、太阳能和风能等。
特点:没有外部的固定形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太阳能、光照等。
利用得当,可创造无穷的财富。
生物资源。
可以被人类利用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总称。
植物有森林、草等;动物有鸟、兽、鱼、虫等;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有些是纯自然的,有些是受人类影响形成的。
特点:按其自然发展规律利用,具有可再生性。
要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
土地是处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定幅度三维空间之内,以土壤、沙砾、岩石、矿物、水、空气、生物等为基本物质要素,处于不同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状态,而且受到人类活动持续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特点:固定性、有限性等。
水资源。
广义:指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狭义:陆地水。
水资源还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特点:是一种动态资源,随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矿产资源。
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的可为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包括煤、金属、非金属等。
特点:一是不可再生;二是工业原料。
海洋资源。
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海、领海、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中的所有资源的总称。
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潮汐能、波浪能等。
(巨大宝库,海洋养殖、采矿、发电、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等)旅游资源。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和部分根植于国土上的人文历史古迹的总称。
如,黄山、庐山、长城、故宫等。
特点: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2.按利用特性分。
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流逝性资源。
可更新资源。
又叫可再生资源。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工管理下,可以不断地得到恢复和再生,甚至可以增长。
但如果开发利用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其再生和恢复能力受到破坏,也会枯竭。
可更新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水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又叫不可再生资源,可枯竭资源,消耗性资源。
数量是固定的和有限的,会随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
主要是无生命的矿产资源。
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流逝性资源。
又叫恒定性资源。
指自然产生和流逝,如不能及时开发利用,流逝掉的资源再也不能被利用,只有新产生的资源才可供利用的资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
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利用。
流逝性资源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可更新资源。
生物资源和土壤(自然肥力)资源也具有流逝性资源的性质,但其流逝速度慢,一般不列入。
水资源有些情况是可更新资源,有些情况是流逝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自然界各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综合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牵连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综合体。
生物圈最为明显。
完整的森林系统——乱砍滥伐——鸟兽奔逃——虫害天敌减少——病虫害增加——生长量锐减——继续砍伐——森林被毁——水旱灾害、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
矿产资源,单一元素的矿床很少,绝大部分矿床是多种矿物同时存在。
要综合找矿,综合评价,综合开发。
这一特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有综合观点、整体观点,瞻前顾后,综合评价,综合开发。
2.自然资源的地域性与分布不平衡性由于地球本身的运动特点,以及地表各部分的海陆分布、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各地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同,形成自然资源不同分区,各区域资源种类、数量、性质不同,空间分布不平衡,如,水、土、林、草、矿等。
此外,自然资源时间分配也不平衡,如,降水。
这一特性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一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总量有限。
包括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二是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如太阳能、潮汐能、海水温差能等。
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
恒定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更新资源利用得当,自我更新;有些不可再生资源,因需要量很小,足够人类利用,如铀;科学技术进步,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无止境。
这一特性要求: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合理开发利用。
4.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
可塑性:有些自然资源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类可以改变它们,塑造它们(植物种子萌发——开花结果,培育杂交品种)。
不可逆性:自然资源的演化进程是不可逆的,如森林被毁、草原过牧、酷鱼滥捕,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物种灭绝)这一特性要求:可塑性:科学研究,开发新品种、新产品;不可逆性:科学开发利用,注意保护。
二、自然条件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最早的生产力布局完全以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为基础,如根据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工业革命初期,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接近煤铁资源产地,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运输成本降低,有些工厂远离燃料和原料产地,接近消费区和交通枢纽,但用的燃料、原料仍是其他工业区的自然资源。
现在农业生产绝大部分仍受当地农业自然资源的限制。
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共同构成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财富的源泉。
生产力的布局一定要以自然的可能性为前提,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城市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港口中上海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的最大贸易中心和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深圳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城市。
在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布局时要“以水定地”,布局工业时要“以水定厂”,进行城镇规划时要“以水定城”,还要协调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各种关系,否则生产发展就不可持续。
在山区布局工业,平坦的地形则是决定性条件。
1.自然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受到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矿山丰度等的影响。
如中东20世纪70年代每口油井每天采油2000吨,每桶成本6美分,而同期美国每井口产油2.5吨,每桶平均成本1.2美元,相差20倍;我国大庆油田劳动生产率也比资源条件差的油田高10倍。
其他矿山也同样,含量高、易开采的生产率较高。
农业生产更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产品质量和形式的影响自然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自然基础。
许多特产,如密云金丝枣、乐陵小枣、山西沁州小米,都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新疆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与当地的大陆性气候条件有关。
1979年全国第三次评酒会,评出的名酒多得益于产区有良好的水质,如青岛啤酒得益于崂山矿泉水,绍兴加饭酒得益于鉴湖之水,白酒如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剑南春、洋河大曲等也都有好水。
3.自然条件对生产地理分工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地理差异是生产地理分工的基础。
自然条件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影响必然导致对于生产地理分工的影响。
气候、土壤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差异,使农业生产业出现农产品类型的差异;草原地区以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以大田作物为主;干旱地区以旱地作物生产为主,湿润地区以稻作生产为主。
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同,使资源加工企业出现地域差异。
4.自然条件对生产力布局的间接影响自然条件对生产力布局的间接影响,一方面通过对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影响,再间接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气候对南方甘蔗生产产生影响,从而通过原料供应影响到蔗糖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再对经济生活产生间接影响,如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经济以牧羊业为主,没有养猪的习惯。
在那里起源的伊斯兰教制定了不吃猪肉的教规,这就对伊斯兰教分布地区的农业结构、畜牧业结构产生影响。
5.自然条件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自然条件对不同经济部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受影响最大。
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地域性差异,许多产品有强烈的地域性限制,如石油、咖啡、可可等。
单个自然因子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也不同,如土地,对于耕作主要考虑肥力,对于建筑则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
气候对各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顺序大致为:①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运输业,特别是航海,受风暴、冰冻影响;③建筑业,影响施工费用和建筑材料消耗量;④矿业,特别是露天采矿;⑤旅游业,风光明媚的气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⑤加工工业,天气晴朗利于长年露天作业。
三、自然资源评价(一)自然资源评价的概念与基本内容是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等状况,针对产业布局发展的需要,评价自然资源的优劣,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及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可进行单项评价。
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1.资源的品种与数量。
总量、人均占有量、分布密度。
2.资源的质量特征。
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等级。
3.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组合特征。
空间分布,对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有影响。
时间分布,合理、有效开发利用。
组合特征,综合开发利用。
4.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
包括市场、交通、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条件。
5.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评价。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如,开发某河水资源修建大型水库,经济效益:灌溉、发电、航运、水产;社会效益:就业、防洪、抗旱;生态效益:水生生物变迁、地下水升降、水库上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等。
(二)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评价1.什么是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优势,是指客观存在的对发展生产和经济所具有的优越条件或有利因素。
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就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所存在的对发展农业生产有明显的优越条件,其开发利用能够形成显著经济效益的各种自然资源。
如拥有丰富的耕地、森林、草场、水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
2.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的基本特征1)数量多和/或质量好。
2)开发利用成本低,效益高。
优势是比较而言的,地区资源是否真正具有优势,还应从经济角度去衡量。
利用优势资源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和个别价格应低于其他地区或平均水平。
(原料、燃料成本+进入生产的运费+生产费用+销售、流通费用+平均利润<平均价格)效益高:在保证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经济效益高。
3.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类型1)自然优势与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