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_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民族文物现状研究报告

民族文物现状研究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数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艺术品、工艺品、建筑物、器物等,承载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我国民族文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民族文物的现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鉴于民族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层次,我们需要了解当前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进展。
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
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和扩大,文物修复和保护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都为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我们还需要关注民族文物的流失与流通情况,以探究问题所在。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我国许多珍贵的民族文物长期流失到国外或私人收藏家手中。
其中,因为文物交易的问题导致文物被非法出售和流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对文物的完整性和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相关机构的文物交易监管政策和执法力度,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民族文物的展示和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将文物展示给更广大的人群,我们可以实现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共享和传播。
然而,当前民族文物展览与传播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展陈方式、观众参与度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包括展览策划、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推广等方面,提出增强文物展览与传播的手段和方法。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民族文物传承与继承的机制。
尽管在整个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有所减少。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物,我们需要思考改进相关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鼓励年轻一代关注、参与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总之,民族文物的现状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文物保护、流失与流通、展示与传播以及传承与继承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调查时间:2016.12.20调查对象:青少年调查目的: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举步维艰,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前行?青少年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鉴于此种考虑我做了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方面的问卷调查,进行此问卷,旨在通过调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同时,针对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希望能通过此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少年的关注、政府的作为,形成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和传承。
二、调查方式采取通过社交软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三、调查情况(一)调查人群本次调查一共90个样本,涵盖全日制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从事社会工作恶单位职员、个体经营者、其他,被调查者的学历初高中、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尽量涵盖青少年群体。
(二)调查情况1、本问卷从传统文化的容、了解途径,调查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
传统文化的容设置了戏曲、诗词歌赋、语言文字、中国传统节日、琴棋书画、民间工艺(刺绣、剪纸等)、哲学(儒、道、阴阳、占卜、风水等)、中医、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瓷、不了解共11个选项(多选题),调查数据如下图: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占82.22%,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每逢佳节,百姓会按当地风俗来迎接节日的到来,比如,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打月饼、赏月,一家人其乐融融。
另外,从古到今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也是举不胜举,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不难读出诗人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除此之外,国家为传统节日设定了法定节假日,方便人们走亲访友。
这些因素促使青少年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地在一起。
其次是诗词歌赋,占75.56%,我们从启蒙阶段就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入学后,开设的语文课每单元都会有诗词的精讲课文;进入到大学、研究生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诗词歌赋。
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事务的研究与管理

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事务的研究与管理第一章民族问题的概述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复杂且敏感的问题。
它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民族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存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风险。
在中国,民族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和敏感的问题。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加上中华民族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因此中国民族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都高度关注民族问题的处理与管理,通过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来保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稳定。
第二章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是指国家在涉及到少数民族利益的政策、法规、计划、工作等方面进行的专项管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工作,并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机制。
1. 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中国政府依据宪法规定,授权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在自治范围内管理自己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务。
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民族特点的自治条例。
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利,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障。
2. 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制度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级民族事务部门,负责协调和处理涉及到少数民族利益的政策和事务。
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特别是针对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刑事案件,法律进行了特别保护和规定,确保少数民族不受侵害。
3.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包括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进、扶贫帮困等政策措施。
这些工作的重点是在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研究

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研究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也越来越紧密,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人口、民族等差异也变得越发突出。
在中国,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56个民族,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研究。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研究。
一、民族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56个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并不是很紧密,因此中国的民族问题也日益复杂。
目前,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等原因,有些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条件都相对较为落后,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2.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丧失,使得一些步伐慢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3.民族权益保障问题。
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权益总是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如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少数民族权益得不到保障,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的研究为了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研究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设立。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中国设立了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些地区的政府由少数民族领导,也可以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使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在民族地区,政府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实行了一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自主权。
3.民族文化发展问题。
为了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国也加大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扶持和保护力度,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普及工作中。
4.民族法律问题。
为了保障各种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中国也制定了民族法律,来保障各个民族的权益和利益。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从发生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大学生还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以民族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上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我自己的学科背景是社会学,所以想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中国的民族问题,可能会提出一些和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不完全相同的看法。
一、“民族”一词的源流今天我们就从“民族”这个核心概念、这两个字讲起。
这两个汉字,我们平时接触得很多,比如民族理论、少数民族、民族政策等。
但是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个概念会同时应用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层面是“中华民族”,和它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比如说前几年南海撞机事件后我们对美国的反感,网民对法国总统萨科奇的批评,一些民众自发抵制家乐福超市的行为,以及钓鱼岛撞船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等。
这些活动应当说反应出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主义情绪。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如汉民族、藏民族、维吾尔民族、蒙古民族等等,和这个层面的“民族”群体相对应的有大汉族民族主义、××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
如果汉族中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就称为“大汉族主义”;如果某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提出有关本民族的各种诉求,也被一些人称为“地方民族主义”。
在过去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中,分析一下在当时曾经被戴上“地方民族主义”帽子的情况,如一些代表人物或具体事件,情况是十分复杂的。
有的确实带有政治分裂的倾向,大多数只是反映出有较鲜明“民族”意识的言论而已。
总的来说,现在我们在中国把“民族”这个词同时用在两个很不相同的层面,实际上是很不科学、很不准确的,在国内宣传和国外交流中都会引起很多理解上的混乱。
比如说我们批判某地区的“地方民族主义”,把它翻译成英文regional nationalism,在西方读者听起来似乎像这个地方在发动政治独立运动,其实它很可能仅仅是地方群体在资源开发、经济利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某种权益诉求,这些诉求在本质上跟其他国家追求政治的分裂和地方独立的运动是完全不同的。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一、概述民族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在中国尤为重要。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
本文将分别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以期更好的推进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传承1.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建筑、艺术品、文学作品、传统技艺、口头传说、为乐器等,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实是对民族历史与传统、演变和发展的维护。
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的安全管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2. 语言文字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工具。
随着语言文字的流失,民族文化传承也会陷入危机之中。
所以,保护语言文字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要积极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广民族文字,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率。
鼓励各地区保存使用特色语言,在公共场合和学校中普及本地方言。
3.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节庆、习俗、风情、民间故事和谚语等,是亲见、亲闻、亲受的文化体验。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特点体现。
传承民俗文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组织传统节点节日、模拟出镇民居等方式来活跃民间氛围,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民族文化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一步,但保护传统文化不应成为盲目保守的借口,而应进一步将其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更好的与时俱进。
1. 融合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也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
融合发展是指既要让民族文化保持其纯正性,也要让其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以迎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2.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创新。
文化入侵现状调查与对策

文化入侵现状调查与对策常州市新桥中学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代,文化的传播也同时成为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的推行强权政治。
例如: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渐渐遗忘、被遗弃。
用当今最流行的一个代言词来说,那就是“文化入侵”!为了防止“文化入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冲击的危害,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小组专门对“文化入侵”进行了实践调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二、研究价值及意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代,文化竞争力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在科技文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这些文化的传播也同时成为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的推行强权政治。
四、研究活动和过程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活动:1、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步骤。
2、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并从收集了解到的传统文化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2)成立课题组学生活动: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些进展和成就已经取得。
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医疗水平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资源禀赋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力资本匮乏、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正文2.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饶旭鹏(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 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对我国近20年来民族文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国内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研究领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方法创新不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0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5)04-0084-05The Studies of N ational Cultural Change within 20Years———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RA O X u 2peng(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 ansu 730050,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within the national relation study.In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bed the studied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in 20year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 of macroscopic and special subject study.I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 2isting in our country ’s national culture study.There are the following 3problems.Firstly ,the foundation theory study is relatively weak ;secondly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 in the field of study ;thirdly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method is not enough.K ey w ords :national culture ;change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和全球市场的开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间的文化接触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等迅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通讯、交通技术的长足进步,极大地缩小了世界各地的心理距离,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又不丧失民族个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共荣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拟对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5-06。
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文化转型与西部农村现代化研究”。
[作者] 饶旭鹏(1976-),男,甘肃华池人,法学硕士,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005年第4期(第25卷总第104期) 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 14,2005(Vol 1251G eneral 1No.104)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 一、民族文化变迁的宏观研究20年来,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宏观研究把民族文化变迁过程置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途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关系等问题。
1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其基本思路和观点是:①从地理生态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各族群间有天然的联系,祖国四周皆有自然屏障,自成单元,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②中华民族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说和本土说,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说明我国几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民族“多元”现象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根基,也说明了今后我国民族结构中的“多元”现象的长期性,中华民族的产生、目前和今后都是多元的;③考古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各族群就开始交流与渗透,从多元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各族群外在的或潜在的共性,构成了“一体”格局的文化基础;④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集团从多元到一体形成汉族的过程,汉族(实际上是一个“族群集团”)的形成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⑤中华民族各族群统一为一个政治实体有两个时期:第一,中原农业区与北方草原游牧区分别形成两个并立的统一体;第二,这两大区域统一为一体的过程;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
许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有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21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民族融合的方式、影响民族融合的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中,尤其侧重于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的研究。
刘戈把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作了区分,并探讨了两中不同的同化模式: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认为列宁关于民族同化的论述适合于我国目前的情况[2]。
管彦波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关系历程,认为中华民族的融合有四个重要时期,即①先秦时期: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②魏晋南北朝时期;③辽宋夏金元时期;④清代。
他把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归纳为:①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②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③各民族迁徙杂居;④族际通婚四个方面。
[3]31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从总体上对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费孝通教授1990年在日本东京“东亚社会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个字;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如张利洁、高永久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①强制接受方式,②自然接受方式,③全盘主动接受方式,④部分主动接受方式[4]等。
多数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如章立明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刚傣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杨桂林对麻栗坡县野猪塘苗族自然村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等。
41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儒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主流,其与民族地区发展不是内在本质的冲突,而是外在现象的冲突。
那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民族文化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式,即“(1)一体三元的多维文化观;(2)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融合论;(3)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文化互补说;(4)创造转化、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观。
”[5]2005年第4期 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 2005年8月版5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而,对传统的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融合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过程对民族关系的消解和重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主流、核心、动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发展民族关系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联系,调适民族关系的途径、对策和主要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6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我国在建国以来逐渐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文化也在相互采借、相互融合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文化。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民族关系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组织与民族企事业群体之间的直接关系逐渐减少;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经济关系趋于复杂化,民族与民族之间,各地区、各行业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加突出;三是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促使法律调整民族关系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法制关系将逐渐强化;四是民族关系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关系淡化,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突出;五是民族关系中的宗族、家族关系弱化,人际、族际交往中的平等性、功利性加重;六是各种因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6]这些变化和趋势对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来说,其主流是应该肯定的,但不能忽视其中所夹杂的庸俗的民族关系趋向及其消极影响。
二、民族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对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考察,提出其发展的一般趋势,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1居住格局与民族人口迁移居住格局是各民族人口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居住态势,它直接地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
人们对各民族居住格局的研究主要从文化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研究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居住格局和人口迁徙状况,而且往往与族际通婚、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民族语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主。
其基本结论认为,我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经历了一个由板块式向散点式发展的过程,最后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这直接标志着各民族的融合历史。
21族际交往和族际通婚族际交往和族际通婚一直是公认的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也是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学者们把不同民族的交往和通婚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成果颇丰。
其中主要关注的是影响族际交往和通婚的因素、主要方式、变迁趋势等问题。
认为影响族际交往和通婚的因素有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收入、户口登记类别、民族迁移情况、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邻居中是否有其他民族朋友等因素,认为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融合趋势,总体上各民族的族际交往和通婚的限制因素逐渐消失,呈不断增长势头,但是仍然存在民族差异[7]。
研究者们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路径分析。
如马戎对西藏居民婚姻问题和蒙汉通婚问题的研究,王俊敏对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研究,姜晓萍对西南民族地区居住模式、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李秋洪对广西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研究等。
31民族语言变迁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民族语言一直是民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族文化研究、特别是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