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5《犀粪蜣》导学案 长版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五单元犀粪蜣共2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4)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教
学
流
程
详
案
教
学
流
程
详
案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七年级语文(长春版)上册:15.犀粪蜣 同步练习(含答案)

15.犀粪蜣阅读训练老水车旁的风景梁晓声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
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皆着清朝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都是景区花钱雇了在那儿摆样给观光客们看的。
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的。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受气。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笑容多了。
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的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犀粪蜣》word教案 (2)

第15课犀粪蜣教学目标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感受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感悟法布尔精神,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执著的求真精神。
3.品味他朴素、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感悟法布尔精神,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执著的求真精神。
2.品味他朴素、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却自始至终坚忍不拔地进行着自己的昆虫研究。
在人生的92个春秋中,他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就是为了一个“真”字。
他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创始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走进他的昆虫世界做一次旅行,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
二、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
1879年~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10卷。
他的那种不知疲倦的观察与研究的精神,被世人誉为“法布尔精神”。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
法布尔用朴实、清新的笔调,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
语言朴素,描述真实,对生命充满敬畏,睿智的哲思时时闪现。
法国文学界对他的评价是: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像文学家一般地写。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阅读文章,在法布尔的文章中去寻找他像“哲学家”“美术家”和“文学家”的依据。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四、分析讨论像美术家一般地看:犀粪蜣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小昆虫,而且它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所以并不讨人喜欢。
但法布尔却像美术家一般独具慧眼,经过一年多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犀粪蜣身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
那么,犀粪蜣在法布尔的眼中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性情温和:即使是在与其他犀粪蜣争夺心目中的爱侣时,也无非用抓、踹、顶,较之其他生物的血淋淋的厮杀显得斯文很多,似乎有一些绅士风度。
语文:第15课《犀粪蜣》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感受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感悟法布尔精神,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执著的求真精神。 3.品味他朴素、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 教学重点
1.感悟法布尔精神,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执著的求真精神。 2.品味他朴素、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 教学难点 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四、分析讨论
• 像哲学家一般地思: 犀粪蜣身上的这些品质带给人类怎样的思考? ——犀粪蜣身上的品质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自身,我们是否也 像犀粪蜣一样坚守住一份纯真美好的情感,不受任何诱惑,忠诚 于彼此;我们是否也像犀粪蜣那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任劳任 怨地承担起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担的义务;是否以 满腔的热忱去经营自己的家庭。我们人类常常自大地认为,人类 是万物的主宰,常以俯视的目光去看待弱小的生灵。其实,昆虫 虽然弱小,但它们身上却拥有和人类同样高贵的情感,有些甚至 还超过人类。一切有生命的生灵 和人类是平等的,对一切生命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而 作者正是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犀粪蜣,以一颗敬畏之心去观察, 去记录,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昆虫世界的脉脉温情。
•
•
四、分析讨论
• 忠于爱情:不管经历怎样的变故,犀粪蜣始终忠诚于彼此,不会 因为洞穴离得很近又很相像,就给自己提供另觅新欢的机会,雄 性犀粪蜣负责寻找食物,它不会被外界的美色所诱惑,忠于职守, 按时回家。它们永远会为对方分担责任,丈夫做妻子的伙计,和 妻子共同承担挖洞、做食物的工作,这和人类的家庭生活多么相 似,丈夫和妻子共同去经营一个家庭,其乐融融,温情无限,即 使最终劳累死去,也倍感满足,因为,爱过了,幸福了。 • 尽职尽责:犀粪蜣会为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庭各司其职。丈夫挖洞, 负责寻找食物,而妻子则忙于挖洞,为孩子们精心准备食物,忙 于产卵,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长大。而孩子们长大后,她则带着 满意的笑容永远地离开。
长春版七上犀粪蜣学案

长春版七上犀粪蜣学案1、《《犀粪蜣犀粪蜣》》学案学案一、基础学问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并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查字典,在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犀粪蜣翅鞘开掘储备撬棍费解婚姻万籁俱寂晨曦初现〔〕〔〕〔〕〔〕〔〕〔〕〔〕〔〕〔〕填掉倒坍罕见虫卵空隙窑砖储存骄阳灼人另觅新欢〔〕〔〕〔〕〔〕〔〕〔〕〔〕地窖伴侣气馁地窖陪伴冷漠热忱浑浑噩噩枯草返绿〔〕〔〕〔〕僵直各奔东西鞠躬尽瘁羊群欢奔二、课文理解1.犀粪蜣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小昆虫,而且它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所以并不讨人喜爱。
但法布尔却像美术家一般2、独具慧眼,经过一年多的细心观看,发觉了犀粪蜣身上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
那么,在法布尔的眼中,犀粪蜣的魅力表达在哪些方面呢?2.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平常忽视的犀粪蜣,还能够读出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读完课文,犀粪蜣身上的品质带给你对社会生活怎样的思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3.能够为我们呈现如此精彩的昆虫世界的缘由是什么?能够令我们从昆虫的身上有所思有所悟的缘由又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借鉴法布尔既是一位有名的昆虫学家,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都源于他那朴实、3、清爽的笔触。
本是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课文却能够极具文学色彩,读来引人入胜,你觉得哪些语言及写作技巧的使用令本文读来生动鲜活,不乏味?四、积累抄写并背诵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犀粪蜣》学案一、基础学问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并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查字典,在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犀粪蜣翅鞘开掘储备撬棍费解婚姻万籁俱寂晨曦初现〔〕〔〕〔〕〔〕〔〕〔〕〔〕〔〕〔〕填掉倒坍罕见虫卵空隙窑砖储存骄阳灼人另觅新欢〔〕〔〕〔〕〔〕〔〕〔〕〔〕地窖伴侣气馁地窖陪伴冷漠热忱浑浑噩噩枯草返绿4、〔〕〔〕〔〕僵直各奔东西鞠躬尽瘁羊群欢奔二、课文理解1.犀粪蜣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小昆虫,而且它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所以并不讨人喜爱。
长春版语文七上《犀粪蜣》

四、分析讨论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分析讨论 像美术家一般地看: 犀粪蜣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小昆虫,而且它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所以并不讨 人喜欢。但法布尔却像美术家一般独具慧眼,经过一年多的细心观察,发现了 犀粪蜣身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那么,犀粪蜣在法布尔的眼中的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性情温和:即使是在与其他犀粪蜣争夺心目中的爱侣时,也无非用抓、踹、 顶,较之其他生物的血淋淋的厮杀显得斯文很多,似乎有一些绅士风度。 工作勤奋:它的一生都是在忙碌和奔波中度过的。它忘我地劳动着,直至生命 的最后一息。
五、结语
法布尔曾把未知世界比做处于黑暗之中的无限广阔 的拼砖画面,把科学工作者比做提灯照看这些画面 的探索者;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探索者,一步一 步地移动,一小块一小块地照亮方砖,使已知构图 的面积逐渐增大。尽管法布尔已经走了 ,可是他把他的灯留了下来。让我们在“法布尔精 神”的指引下,做一个乐于观察的美术家;勤于思 索的哲学家;善于写作的文学家。
四、分析讨论
忠于爱情:不管经历怎样的变故,犀粪蜣始终忠诚于彼此,不会因为 洞穴离得很近又很相像,就给自己提供另觅新欢的机会,雄性犀粪蜣 负责寻找食物,它不会被外界的美色所诱惑,忠于职守,按时回家。 它们永远会为对方分担责任,丈夫做妻子的伙计,和妻子共同承担挖 洞、做食物的工作,这和人类的家庭生活多么相似,丈夫和妻子共同 去经营一个家庭,其乐融融,温情无限,即使最终劳累死去,也倍感 满足,因为,爱过了,幸福了。 尽职尽责:犀粪蜣会为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庭各司其职。丈夫挖洞,负 责寻找食物,而妻子则忙于挖洞,为孩子们精心准备食物,忙于产卵, 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长大。而孩子们长大后,她则带着满意的笑容永 远地离开。
四、分析讨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犀粪蜣》教案长春版

犀粪蜣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法布尔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去观察这种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小昆虫——犀粪蜣,才形成了这样一篇鲜活的、充满生命美感的文字。
法布尔在一年多的细心观察中,详细记录了犀粪蜣的外形、习性、住所、配偶、孵化等等。
既让我们了解到了犀粪蜣身上鲜为人知的灵性,又让人不能不惊叹法布尔罕见的观察能力和诗意的语言风格。
在法布尔的笔下,犀粪蜣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他没有蹲在实验室里对昆虫开膛破肚,而是在蔚蓝的天空下,研究本能,探究生命,这是对生命莫大的尊重。
这份独特的情感渗透在《犀粪蜣》的字里行间。
犀粪蜣虽“体型壮实”但却“性情温和”;“单身独居”的“年轻粪蜣”会在三月初寻找配偶,相会成亲,辛勤劳动的“待嫁姑娘”在“晨曦初现”“万籁俱寂”的浪漫时刻便会迎来自己的如意郎君;夫妻之间即便被拆散也“相互认识”“彼此忠诚”;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在圆圆的洞底,有它们为幼虫建立的“弯弯曲曲”的婴儿室,上面盖着“用羊粪碎片做成的饼”,那是幼虫孵出后即可享用的美味;幼虫在父母的呵护下,有长长的成长期,它们“躲在饼里,不受酷暑严寒的影响,远离外界的纷扰,那有多舒服啊!何必要匆匆忙忙长大呢?”它们“扭着身躯钻出沙层,在饼上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接着又拱起背晃晃身子,显得非常幸福”;“在父辈们普遍对儿辈冷漠不关心的昆虫中,犀粪蜣对家人的热忱的确非常奇特”,当“孩子们各奔东西追逐羊粪”之时,雄粪蜣“精力耗尽,离开洞穴,死在露天”,而“忠于家政”的雌粪蜣也就“平静而满足地去世了”。
满怀童心且执著的观察,富有诗意与幽默感的描述,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品质,让每一个阅读法布尔文字的人都惊叹这位“昆虫诗人”的伟大!二、问题探究1.犀粪蜣身上的品质带给人类的思考。
犀粪蜣身上的品质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自身,我们是否也像犀粪蜣一样坚守住一份纯真美好的情感,不受任何诱惑,忠诚于彼此;我们是否也像犀粪蜣那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任劳任怨地承担起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担的义务;是否以满腔的热忱去经营自己的家庭。
七年级语文上册15《犀粪蜣》导学案(无答案)长春版

《犀粪蜣》【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概括文章的能力。
2.学习法布尔作为昆虫家的执着求真精神,品味他自然、幽默、富有诗意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链接】一、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家。
自幼爱好自然,宇1879——1907年间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二、《昆虫记》又译作《昆虫的故事》,这部著作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上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译成13种文字,它是法布尔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以及为生活、种族繁衍所进行的笔记。
全书共十卷,每卷若干张,每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
蜘蛛、螳螂、甲虫等。
三、法布尔精神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撬.棍()孵.化()气馁.()万籁.俱寂()鞘.翅()倒塌.()浑浑噩.噩()晃晃.身子()2、通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在一年多的细心观察中,从哪些方面详细记录介绍了犀粪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合作探究】1、生活中常常为人们所厌弃的犀粪蜣,在毕生都致力于昆虫学研究的法布尔看来,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2、结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犀粪蜣?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法布尔作品的语言既充满童心、轻松自然,有诙谐幽默、富有诗意。
你能找出例证嘛?结合例句,品味法布尔的语言特点。
【拓展提升】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或昆虫是什么?请模仿法布尔的语言风格为它写几句话吧!【我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犀粪蜣一、关于作者1.法布尔其人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师范学校毕业后,任中学教师。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这些昆虫的生活技术作了精辟的阐述,并惊叹昆虫本能的精密性与稳定性,但不能接受本能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观点,因而反对进化论。
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著作。
2.法布尔谈自己法布尔说:“我是圣多马(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亲手触摸耶稣伤口始信其复活。
——编者注)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昆虫记》卷七)法布尔所写《昆虫记》序言结尾:“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最后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法布尔说:“一点儿不假,我在为学者们撰写文章,为将来有一天会多少为解决‘本能’这一难题做些贡献的哲学家们撰写文章,但我也是在,而且尤其是在为青年人撰写文章,我实在想让他们热爱这门你们这么想让人憎恨的自然史。
”(《昆虫记》卷二)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悟性和恒心。
”3.他人眼中的法布尔我的目光追随着法布尔。
衣着俭朴、清瘦顽强的老人紧紧盯着一只石蜂,用随身的纸笔记录这只昆虫的一举一动。
“这只能是本能而不是别的!”他大声说。
旷野的风吹过,把他的声音带到了远方,回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公墓上空;在那里,长眠着伟大的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作为势均力敌的对手,他们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见解,然而彼此决不同意。
但是,“尊重”,一个多么珍贵的词汇呀……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把它融入自己的性格。
法布尔有点累了。
他撑起拐杖,让自己的双脚略微休息一下。
岁月刻蚀了他的面容,不过并没有冲淡茜草染在他手上的红色,那是他年轻时从事工业化学的纪念;贫困磨损了他的健康,不过并没有减少他心中的信念,那是他长期从事昆虫研究的动力。
他站了一会儿,想起许多事情。
因为没有财产,人们好心地劝他放弃他的目标。
一些著名的学者读了他的论文,特意来拜访他,然而竟找不到想象中的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甚至没有酒窖。
作为外省的科学家代表之一,他被引见给法皇,却冒冒失失地混淆了“先生”和“陛下”……贫困、腼腆、朴素、谦逊的法布尔是昆虫世界最热心和最真实的探索者……(选自《与穷困潦倒的生活搏斗了40年——法布尔的文学》)4.文学界对法布尔的诸多评价法国文学界尊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查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赞誉法布尔是“罕见的观察家”;雨果:“法布尔是描写昆虫世界的荷马”;罗曼·罗兰:“法布尔是我最崇拜的法国人之一。
他在观察昆虫上体现出来的天才即充满激情的韧劲,给我带来的愉悦不亚于任何艺术杰作”;鲁迅:“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世界。
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
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尔的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
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5.法布尔精神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贫穷和偏见困扰了法布尔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利用化学和数学天赋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赢得掌声和荣誉,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
他之所以执著而艰难地坚持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那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92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
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
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二、关于《昆虫记》1.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冷酷无情的大自然环境中,昆虫们坚忍不拔地为个体与种族的生存而斗争。
法布尔也一如他所挚爱的昆虫一样,百折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研究方法。
当法布尔从他的“荒石园”中捧出浓缩他一生研究昆虫的成果——《昆虫记》,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世界震惊了。
《昆虫记》(又译作《昆虫的故事》)的法文为“昆虫学研究的追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这部著作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译成13种文字,100多年来激发了几代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兴趣。
它是法布尔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以及为生活、种族繁衍所进行斗争的笔记。
全书共分10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昆虫记》卷二)1910年,法布尔已过86岁,家人以“从事《昆虫记》写作五十周年”之名,邀集法布尔的挚友和学界好友来到“荒石园”,为他举行一次小型庆祝会。
法布尔倍感安慰,热泪盈眶。
消息传出,舆论界大哗大惊:法国人居然把隐居“荒石园”中的这位值得骄傲的同胞忘得如此轻松!法布尔不在乎这“疏忽”,他正开始筹划出版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并亲自为这一版本写下一篇短短的序言。
序言结尾是这样几句话:“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逸趣。
”2.“残酷”的“散文写作”——法布尔的语言风格《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发挥。
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内容丰富自有公论;可其工程之艰难,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
法布尔这样说:“散文写作”比求解方程根来得“残酷”。
其实,法布尔《昆虫记》的文风优美并不在于修辞琢句和雕虫小技,而在于表现作者的人品。
所谓“风格即人”,其实应当说“风格即人格”。
一个人格低下的作家,不论他有多大文字上的功夫,多大的“才华”,也创作不成高尚的作品。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省的穷乡僻壤,从小过着极其穷困的生活。
他在劳苦大众的怀抱中长大,理解劳苦人民,同情劳苦人民,他以同情劳苦人民之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
《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昆虫记》是科学理论与艺术因素相融合的艺术意义,而不应单纯理解《昆虫记》文字技巧的高妙。
《昆虫记》的文字技巧并不特别细巧,它的特点是朴素与真实。
而单纯文字技巧高妙,并不一定能产生深刻动人的作品。
《昆虫记》是作者以真诚的心写成的真诚的作品。
以这样朴实真诚的文笔去写别的题材也可以感动读者,写昆虫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这是完全自然的,丝毫没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理由。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
在他的笔下,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中的点缀,是镶在夏至天幕的漂亮首饰”;萤火虫是“从明亮的圆月上游离出来的光点”;犀粪蜣在他眼里是“忘我劳动……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来而鞠躬尽瘁”。
难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称赞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三、整体感知法布尔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去观察这种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小昆虫——犀粪蜣,才形成了这样一篇鲜活的、充满生命美感的文字。
法布尔在一年多的细心观察中,详细记录了犀粪蜣的外形、习性、住所、配偶、孵化等等。
既让我们了解到了犀粪蜣身上鲜为人知的灵性,又让人不能不惊叹法布尔罕见的观察能力和诗意的语言风格。
在法布尔的笔下,犀粪蜣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他没有蹲在实验室里对昆虫开膛破肚,而是在蔚蓝的天空下,研究本能,探究生命,这是对生命莫大的尊重。
这份独特的情感渗透在《犀粪蜣》的字里行间。
犀粪蜣虽“体型壮实”但却“性情温和”;“单身独居”的“年轻粪蜣”会在三月初寻找配偶,相会成亲,辛勤劳动的“待嫁姑娘”在“晨曦初现”“万籁俱寂”的浪漫时刻便会迎来自己的如意郎君;夫妻之间即便被拆散也“相互认识”“彼此忠诚”;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在圆圆的洞底,有它们为幼虫建立的“弯弯曲曲”的婴儿室,上面盖着“用羊粪碎片做成的饼”,那是幼虫孵出后即可享用的美味;幼虫在父母的呵护下,有长长的成长期,它们“躲在饼里,不受酷暑严寒的影响,远离外界的纷扰,那有多舒服啊!何必要匆匆忙忙长大呢?”它们“扭着身躯钻出沙层,在饼上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接着又拱起背晃晃身子,显得非常幸福”;“在父辈们普遍对儿辈冷漠不关心的昆虫中,犀粪蜣对家人的热忱的确非常奇特”,当“孩子们各奔东西追逐羊粪”之时,雄粪蜣“精力耗尽,离开洞穴,死在露天”,而“忠于家政”的雌粪蜣也就“平静而满足地去世了”。
满怀童心且执著的观察,富有诗意与幽默感的描述,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品质,让每一个阅读法布尔文字的人都惊叹这位“昆虫诗人”的伟大!四、自主检测1、犀粪蜣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小昆虫,而且它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所以并不讨人喜欢。
但法布尔却像美术家一般独具慧眼,经过一年多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犀粪蜣身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