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陋室铭》导学案1

《陋室铭》导学案
年级学科
主备教师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பைடு நூலகம்室铭》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为什么?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例如:《陋室铭》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就是想说好,却先说差,反过来说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和《乌衣巷》中的名句,。本文选自《全唐文》。
二、自主学习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检查预习)
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自学指导一】读通读顺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懂大意。
2.检测字音:惟吾德馨鸿儒苔痕案牍3.小组合作疏通大意。
【自学指导二】1.重点词语:德馨:鸿儒:白丁:案牍:劳:乱2.虚词“之”的用法:(1)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2)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何陋之有?【课堂检测】一、用原文语句填空: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_________”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_______________”写室外环境之雅,用“_________________”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__”写室中的生活之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初一语文下第十八课陋室铭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第十八课陋室铭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8陋室铭【课前寄语】同学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跟他所处的环境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评价一个人。
【学习目标】.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
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作者与作品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陋室铭》导学案.doc

《陋室铭》导学案一、目标导学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文学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的“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我会读会写的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需要帮助的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几句自己喜欢的对偶句。
3.三读课文,揣摩词义,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注明你的疑问。
我读懂的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需要帮助的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 ) 无丝竹Z乱耳(• •)案牍Z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屮“Z”字的用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一、标学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1.结合预习和课题说出两篇短文的文体。
2.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翻译两篇短文疏通文意。
3.通过事物、写作目的、关键词判断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1.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情感、抱负和志趣的写作方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通过写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赞扬不畏艰难困苦、坚贞不屈、洁身自豪、清清白白、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
郑燮(xiè谢的音)的《竹石音》通过吟咏竹子坚韧挺拔赞扬顽强执着坚韧的优秀品质。
例文:《落花生》《荷叶母亲》韵文:讲究格律,大多使用同韵母的字做句子结尾,力求押韵的文体。
所同的“韵母”就是所押的韵,押韵的字就是韵脚。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陋室铭:_______ ②德馨:_________ ③鸿儒:________ ④白丁:_______⑤有仙则名:_______ ⑥案牍:___________ ⑦劳行:_________ ⑧调素琴:________3.翻译下列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互学★1.陋室真的陋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其不陋的?★★2.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了,为什么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呢?分别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陋室铭》导学案主备:刘文武副备:于美娟审核人:备课时间:2017-5-22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斯唯吾馨鸿儒白丁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客观看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重点与难点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客观看待诗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确的交友观。
(难点)一、自主预习(一)释题并简介作者(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 _____代诗人、哲学家,字_____。
洛阳人。
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集》).请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在横线上。
(3)创作背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C、倒装句还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二、学案伴读(一)朗读课文解决字词与翻译1、字词重点讲解。
(在名灵斯是唯吾馨上鸿儒白丁调素琴金经丝竹之乱案牍劳形诸葛庐子云亭)(包括词类活用讲解)2、特殊句式与翻译(包括倒装句讲解)(二)再读文章把握内容与结构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三)赛读文章分析写法与人物1、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七年级《陋室铭》 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
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洛阳人。
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
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的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
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到和州做官时在任上写的。
二、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追溯背景相关趣闻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七年级语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陋室铭导学案七年级语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任务】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增加古文积累量。
【导学预设】1、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进步的思想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浪淘沙词九首》其九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就是其中的一首。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说”、“铭”“说”、“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可以记事、抒情,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见解等。
此类文章有《爱莲说》、《师说》、《马说》等;“铭”分两类:一类是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勉励自己的文字;另一类是埋于地下记录死者生平事迹,即墓志铭。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注意句末的韵。
分为座右铭、器物铭、墓志铭、居室铭、山川铭等。
3、文言虚词“之”A、作助词,a、相当于“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b、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的后面,不表示是在意义,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翻译出来。
(久之,目似瞑……公将鼓之……)B、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18、陋室铭
托物言志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根据课文,用原句填空。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德馨( xīn )鸿( hòng )儒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苔痕( hén )调素琴( tiáo )
2、①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
(学法指导:结合语境和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出名)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1.课文开头两句话以“山”,“水”起 笔, 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比喻和类比方法,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说明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品析加点词的妙处)
运用对偶和拟人,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显得既有精神,又有情味,从中流露出作者对陋室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明明在歌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陋室铭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
...的情
..怀.。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
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
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