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引言:《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陋室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和赏析等,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
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2〕注释: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10〕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陋室铭文言文加翻译

吾庐虽陋,德馨矣。
地处郊外,邻山近水,四时之景,皆入吾眼帘。
闲步其间,心旷神怡,犹如置身仙境。
盖因陋室之中,有德行之人,共度时光,故而陋室不陋,反成胜地。
夫陋室者,非指房屋之大小、富丽与否,乃指人心之纯朴、道德之高尚。
故陋室之铭,非记房屋之美,乃记人心之美。
室虽陋,然吾心悦之。
晨曦初照,鸟语花香,吾闲卧榻上,品茗读书,心无旁骛。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吾漫步于庭院,观星空璀璨,感宇宙之浩瀚。
此陋室之乐,岂非人间仙境?陋室之中,德行之人,相敬如宾。
吾与友共读圣贤之书,论道德之理,谈人生之趣。
虽室陋,然心胸宽广,思想深邃。
此陋室之美,岂非人间胜景?室虽陋,然吾志不卑。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
”吾虽身处陋室,然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民族、人民奋斗终身。
此陋室之志,岂非人间豪情?陋室铭者,非为陋室之荣,乃为德行之人点赞。
人生在世,应如陋室之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勿以房屋之陋为耻,而应以德行之美为荣。
吾庐虽陋,德馨矣。
处陋室之中,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此陋室之美,非房屋之美,乃人心之美。
愿世人皆能如陋室之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是德行却很美好。
位于郊外,靠近山和水源,四季的景色都进入我的眼帘。
在陋室中散步,心情愉悦,就像置身于仙境一样。
因为在陋室中,有道德的人一起度过时光,所以陋室并不简陋,反而成为了胜地。
陋室并不是指房屋的大小、豪华与否,而是指人的纯朴、道德的高尚。
所以陋室铭并不是记录房屋的美丽,而是记录人的美好。
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我喜欢它。
清晨阳光初照,鸟鸣花香,我悠闲地躺在床上,品茶读书,心无杂念。
夜幕降临,明月高挂,我在庭院中漫步,观赏星空璀璨,感受到宇宙的浩瀚。
这种陋室的乐趣,难道不是人间的仙境吗?在陋室中,道德的人相互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我和朋友一起阅读圣贤的书籍,讨论道德的真理,谈论人生的乐趣。
虽然房子简陋,但心胸宽广,思想深邃。
这种陋室的美丽,难道不是人间的美景吗?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我志向不低。
陋室铭的原文译文

陋室铭的原文译文陋室铭的原文译文《陋室铭》是文人刘禹锡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是一篇非常具有哲理性的散文。
不愿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译文,欢迎阅读!陋室铭的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的译文:译文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2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
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
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
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
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
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
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
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
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译文3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陋室铭 的译文

陋室铭的译文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篇著名铭文。
以下是这篇铭文的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龙就显得有灵气了。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通过描述陋室的简陋环境以及主人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全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的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的译文
《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所作。
译文如下: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原文及注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 在(zài):在于,动词。
3. 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 灵(líng):神奇;灵异。
5.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长到;入:映入。
8.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 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7.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 诸葛庐:诸葛亮的草庐。
19. 西蜀:现在的四川。
20. 子云亭:扬雄的亭子。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陋室铭》课文翻译

《陋室铭》课文翻译《陋室铭》课文翻译《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陋室铭》课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1]选自《全唐文》卷六八。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出名。
【注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仙人,神话和宗教中称有种种神通,可以长生不老的人,多住在、山中。
则:副词,就.名:名声,名望;这里活用为动词,是出名、著名的意思,属于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那种类型。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灵:神灵,灵异;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有灵异的意思,也是名词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
先设两个比喻,以引出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斯:代词,这。
陋:简陋,狭小。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副词,只是;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对事物或动作范围的限定。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
【简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文言文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翻译如下:山不一定要很高,有了仙人就出名。
水不一定要很深,有了龙就显灵。
这就是我住的陋室,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颜色碧绿,帘子中透进来的草色也显得青翠。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来往的人没有一个是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简单的琴,阅读金经。
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公文劳累身体。
就像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品质。
以下是全文的详细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精神内涵。
山虽不高,但有了仙人居住,便有了名气;水虽不深,但有了龙栖息,便有了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点明了陋室的意义,即陋室虽简陋,但作者品德高尚,因此陋室变得温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描绘了陋室的环境,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颜色碧绿,帘子中透进来的草色也显得青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表明陋室中居住的人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没有一个是粗俗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在陋室中追求精神生活的乐趣,即弹奏简单的琴,阅读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说明了陋室中的人不追求世俗的享受,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公文劳累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里提到了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居所,用以衬托陋室的简朴和高洁。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孔子认为陋室并无陋之处,体现了陋室的高尚品质。
总之,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境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文陋室铭翻译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陋室铭》中小编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品读。
《陋室铭》原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
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