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

二、自学指导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校订(jiào)弹壳(ké)宝藏(zànɡ)行列(hánɡ)校壳藏行校规(xiào)地壳(qiào)躲藏(cánɡ)行动(xínɡ)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

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部编版)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1. 阅读并理解故事内容,欣赏故事的独特构思。

2. 掌握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文体1. 以问题引导:“如果你去旅行,你会带什么东西?”“你有想过带上眼睛去旅行吗?”2. 介绍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并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

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3. 介绍作者刘慈欣:刘慈欣是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著有《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作品。

他的《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他的《流浪地球》于2019年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屏,深受观众的喜爱。

◆活动二、浏览课文,梳理情节1.自主浏览课文,导读问题,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人物和情节线索,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3.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活动三、深入理解,品析写法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 逐段阅读:探讨故事的“悬念”、“伏笔”和“照应”等表现手法,深入理解和欣赏故事的构思和技巧。

示例:悬念:“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要带“眼睛”?谁的“眼睛”?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补叙,读者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课《邓稼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课《邓稼先》

第1课《邓稼先》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二、积累字词:
三、解决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大意。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研读赏析: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5.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板》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板》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25课《活板》导学案
第二课时
1.了解活板“活”的特点,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

2.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要求:学生自主划分层次,交流、探讨,归纳段意。

2.梳理活字印刷程序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2)作者介绍活板印刷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活动二、深入研读,了解活板
1.课文介绍的对象是活版,雕版是活版的基础,雕版印刷术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2.在对比中体会活版的“活”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版印刷,与雕版相比,活版有哪些优势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表。

◆活动三、探究写法,学以致用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历史?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活板的下落,有什么作用?
3.“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5.学以致用:选择一种自己学习过的技能,按照操作流程写一段话来进行介绍。

提示:美术课上学的剪纸。

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巧”。

就可以抓住“巧”这一特征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2课《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1.了解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________,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________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主要经历:1912年考入________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________》;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________》;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________,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________”。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________》,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交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4.加点字注音地壳._____仰之弥.高_____ 兀.兀穷年_____ 校.补_____ 锲.而不舍_____ 沥.尽心血_____赫.然_____ 炯.炯目光_____ 群蚁排衙._____ 函.寄_____目不窥.园_____ 迥.乎不同_____ 漂.白_____ 警报迭.起_____ 气冲斗.牛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听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在这首歌中,你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2.初识人物学生阅读教材课下注释中闻一多的简介,设问: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游山西村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_________,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_________”,亦作“_________”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2.走近作者3.写作背景◆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活动三:赏析诗句,理解诗情1.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赏析诗句,找出你认为写得妙的地方,进行赏析。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综合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提升】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第一单元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南城镇中学
年 级
七年级
范围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杰出人物
教材
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主要是介绍杰出人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
不同时代人们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单元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
3.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
重点
1.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
难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
共十课时
达标命题人
单元
达标
结果
分析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