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探究

233中国航班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CHINA FLIGHTS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探究拉措|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摘要: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沟通,使我国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灿烂丰富,成为我国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族迁徙,则加速了民族融合,变得更加团结,世世代代友好生活在一起,彼此影响,逐渐形成一体,拥有彼此的共同文化。
虽然,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会受到一些区域性文化影响,但是,还是保留着相似的文化信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民族文化变得更多元,更丰富,因此,对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这片广阔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栖息着许多不同的民族,世代都友好、和平共处,在历史中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往来越加频繁,由此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沟通关系,彼此的文化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形成统一的共识,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这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尤其就是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自古由于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始学习中原各种农业技术,由此也就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成为中华民族与多元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先秦时代开始,我国西北部地区便栖息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一万多年历史。
很多考古学家在研究这段漫长的历史的时候,都惊呆先人的伟大,惊叹于他们与自然抗争,与天地相斗,并不断发展出自己的文化,用石器来谋生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很多考古学家从先秦的远古人遗址中,就出土了很多的原始人使用的各种时期用具,如:石头、刀具等。
后来,考古学家就将这段历史命名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学家从这些不同遗址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许多不同的分析与意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定性,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后,彼此之间的分歧开始消除,意见也逐渐趋于统一。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是国家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等。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是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研究对于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
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节日等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例如,藏族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则展示了其民族的豪迈和自由。
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可以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通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对于形成多元民族的国家形象有积极影响,使我们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其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认知,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2007-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目录序暂缺总报告1修改中宏观视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戴红亮陈敏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白润生马明辉2006年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综述…………………………………………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课题组范小青汪露执笔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抢救……………………………………………………………李晓东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潘守永宋新潮专家论坛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祁庆富抢救民族文物——当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点…………………………………………………宋兆麟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柏贵喜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跨国申报与保护…………………………………………刘新和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徐平张群全球化场景中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思考——兼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陈烨区域报告湖北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报告……………………………………………………………段超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状与保护…………………………………………………杨海涛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力资源对策………………………………………王克松岑林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马成富侗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刘宗碧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国家民委文宣司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项目组王建民张海洋贾仲益执笔鄂伦春人的文化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东北地区调查组卡丽娜执笔云南芒景村布朗族茶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布朗族调查组张晓琼执笔赫哲族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高 鑫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韦东超麦西莱甫文化变迁……………………………………………………………艾娣雅·买买提如何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方李莉湘西凤凰古城八大旅游景点经营权有偿转让调查报告………………………………向春玲从民间跳向市场的西藏拉孜堆谐——拉孜县农民艺术团调查报告…………………………………………曲立娜谷家荣金秀瑶族艺术团的改革与旅游资源开发……………………………………李海峰包路芳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例……………………………鄂崇荣毕艳君“哈节”与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黄燕熙“竹柳新桥”畲族三月三歌会的启示…………………………………………楼跃文吴梦宝传统民间艺术资源转换个案研究——一个土家“端公”和他的傩仪面具……………………………………………罗彬国外经验盟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实践与启示……………………………………………惠鸣孟远统计资料与研究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数据库的设想——以“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建库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课题组大事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大事记…………………………………………中国民族年鉴社供稿。
民族文化研究报告

民族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研究民族文化,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文化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技术和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概念。
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3. 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民族文化差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3.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在经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会产生差异。
例如,山区民族与海边民族在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上有明显差异。
3.2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对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民族的历史经历、政治制度、战争和迁徙等都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
例如,中国的汉族和藏族在历史上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经验。
3.3 宗教和信仰宗教和信仰对于民族文化的塑造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伊斯兰教的民族在食物、婚姻和礼仪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4. 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民族文化差异对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体等多个方面都产生着影响。
4.1 社会影响民族文化差异会影响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
然而,文化冲突也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和冲突。
4.2 经济影响民族文化差异对经济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和商业习惯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文化的独特性也给旅游等产业带来了机会。
4.3 政治影响民族文化差异也会影响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的运行。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引发政治争议和族群冲突。
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需求和利益。
4.4 个体影响民族文化差异对个体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身份认同都产生影响。
文化的传承和社区的支持在维持个体认同感和减少认同危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5.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本报告对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2.3 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问题分析由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较高的就业压力。
需要加大对就业创造力强、适应性好的新型职业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并推动跨行政边界劳动力流动,缓解就业压力。
2.4 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少数民族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少数民族企业发展面临着融资难、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资金扶持。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56个民族创造了多彩绚丽的珍贵文化遗产。
民俗作为一种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名录之一。
对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的抢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更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一我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名录及传承人基本情况介绍2005年抢救与保护非遗工作开展以来,非遗普查工作积极稳步推进。
大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类非遗先后被发掘。
在新世纪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类非遗的现状及传承人保护工作的展开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申报及审批基本情况1.“宝塔形”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名录体系的形成为更好地对非遗进行保护与管理,我国开创性地建立和完善了非遗名录保护四级体系。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民俗类70个项目,其中少数民族民俗类42项,占半数以上。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共计657项,民俗类共计66项,含少数民族民俗类34项。
2011年、2014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两批非遗名录民俗类共计38项,少数民族民俗类占26项。
四批名录(含前两批扩展名录)中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共计109项。
通过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甄选与录入,少数民族民俗类非遗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更是走出深山被世人所关注。
2006年11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国家级非遗提出四级保护与管理办法[1]。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以及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工作;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中的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本地区非遗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的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给予应有的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第2本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主体部分由“总报告”、“年度专稿”、“年度主题”、“年度聚焦”、“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国外经验”组成。
“年度专稿”收录了3篇国内知名学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文章。
“年度主题”收录了关于“促进新疆稳定发展和的文化建设策略”这一主题的6篇研究报告。
“年度聚焦”收录了关于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研究的专题性论文。
“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优秀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进行的专业性的深入研究。
“国外经验”收录了中国学者对国外相关经验的研究。
由“总课题组”撰写的“总报告”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总报告”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社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要成果。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加大。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春雨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迈上新阶梯。
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现代传媒事业稳步推进。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新突破。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成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重要突破,跨上新阶梯。
“总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政策红利”必将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繁荣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面貌将焕然一新。
再次,全面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自觉的战略性选择,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
第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加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创新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将获得强大的消费动力和创新动力。
“总报告”认为,在新的历史维度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宏阔的战略视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将特定国情与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充分结合,研究制定针对现实问题的科学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
其次,我们要以落实并保障每一位少数民族群众的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从“保护救助性”政策向以“发展支持性”政策为主,以“保护救助性”政策为辅的新型政策模式转型。
再次,我们要布局长远,在新的政治视野中建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体系。
这一战略体系至少应当包括: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民族地区现代传媒体系建设战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战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陆地边境“文化纽带”建设战略、少数民族人口教育水平提升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践行必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更加清晰、更加完善,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
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