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乾隆年间推出。《古今图书集成》书名为康熙所赐,康有为称其为“清代第一大书,将以秩乎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揽》、《文苑英华》,而可与明之《永乐大典》并竞弘富”。《四库全书》编撰历时十七年,《四库全书》四部不仅收汉民族学者著作,而且收少数民族及亚欧学者著作,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而完备的知识世界。

二、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另一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代表则是短命的元朝。元朝实行民族不平等政策,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特别严重。

在民族制度上,元朝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汉人和南人主要都是汉族人,是根据归附的先后不同划分的。元朝蒙古人和色目人压迫汉人和南人,而汉人与南人的划分则是想让汉人地位高出南人,从而帮助蒙古人和色目人一起压迫南人。

中央和地方官员,优先由蒙古人担任,汉人担任的可能性很小。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科举,基本堵塞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入仕之途,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科举才开始恢复。但蒙古统治者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考试科目中,蒙古、色目人仅考两场,汉人、南人则需考三场;录取名额,四种人的录取名额虽然数目相同,但从人口比例上差距相当悬殊。以致有人叹曰: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年年去射箭,临老犹儒冠!

蒙古人大力压迫汉人,是汉人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阻断了他们的出路,试图扼杀汉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毁灭,文人的堕落,导致中国文明在蒙古统治时期大规模倒退。

不过,一个文明水平低的民族统治文明水平高的民族,会不可避免的被同化。在元朝,我国文化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的。元朝的戏剧空前繁荣,有《西厢记》、《窦娥冤》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相继问世。元朝小说创作也是十分繁荣并波及此后的明、清两代。而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华优秀文学遗产,涌现出诸如马致远、马九皋、贯云石等散曲小令名家。王祯设计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是最早的系统地叙述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

三、鲜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称帝,建立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473 年,孝文帝即位。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孝文帝还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下令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同婚姻,改籍贯等,使鲜卑族文化与汉文化全面融合,巩固了国家政权,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还有台湾的“原住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所以才有苏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飞“精忠报国”,有文天祥在伶仃洋边的感叹……所以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冲突和融合被认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冲突即意味着其过程中可能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甚至是对当地文明的毁灭性破坏,但冲突亦是文明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当地的武力征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传播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当一种文明侵入,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融合则是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柔和的方式,文明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明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更为主动的过程,各种文明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含义,因此文明融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更倾向于以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明传播,文明发展 【正文】 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向来都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文明里面包含了文化,而文化又是文明的展现形式,因此,文明的冲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便成为了文明冲突过程中人类种群之间的一种载体。在人类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把历史推向了今天。如今,文明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为未来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人类社会也将在文明和文化的交融里达到统一。 【文明的冲突】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时代的更迭往往少不了战争与征服,而文明的冲突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也必不可避免,冲突带来的文明碰撞更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熠熠生辉。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他指出: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什么是文明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定义为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而界定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文明冲突固然存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文明冲突在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虽然这是一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战争,但这次战争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再者我们就提到亚历山大东征,这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母 寓 , 性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

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但是,必须看到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决策思维、企业行为方式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努力搞好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冲突,对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特别是中西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在合资企业管理中有多方面的表现。 概括来说,这些差异主要有: (一)价值观方面。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不同,表现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冲突。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因此,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东方人格体现的是长期农业文化积淀而成的人际角色认知、行为模式。个性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取向。它的基本特征是: 较强依附性和内向型;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际和谐为善,以天人之和谐为美;注重行为的节俭、封闭、悠闲;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西方人格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社会心态以及行为模式等性质的综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是: 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个人主义体验;具有明显的外向开放色彩;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和民主模式。 (二)管理模式方面。市场体制不同,表现为经济模式中的文化差异。英美式市场经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日本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三种代表形式。这些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隐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基于价格取向的不同,美国和英国的市场经济被称为个人资本主义,日本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

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Z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 V01.19NO.5 Sep.2005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罗康福 (株洲市第十四中学,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关键词:文化;性文化;灰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5—0046—02 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而贵在“化”字上。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载体。撇开文化谈艺术的差别是不够全面的,应把中西方艺术放在文化背景的平台上来探讨。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环境的产物。它长成这个模样或那个模样,它有这种习性或有那种习性,都是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11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从物质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留下人的痕迹,就是文化。20世纪多学科共同研究文化问题的局面始于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的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在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同生存方式(原则)三个基本层次上所编织的意义之网。还有的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规范的原则以及观念的结构。”“文化不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血液,不断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而无益的、坏死的东西统统被无情地抛弃。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传播的最后结果不是文化的衰亡而是文化的转型。L2j 二、性文化融合与冲突 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探讨性文化是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也许有人会认为:性文化与艺术文化,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正如柳冠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所说“吃猪肉不会变猪”那样,我们只是通过它研究文化互动与转型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即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走向两极,要把握好度.朝着有利于中国艺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千年来压抑自己并视为美德,在观念上形成了隐“性”文化,而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体现了其显“性”的文化特征。例如扮演旧上海名伶的现代东方女子,在明清窗屏前仍是那么含蓄、娇美;而8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在祖先的雕塑旁依然性感逼人、令人停目。当年的文化部某部长第一次参观某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看到裸体时的表情,是那么严肃、不苟言笑;西方男子当着妻子的面仍挡不住诱惑.瞟着对面悬挂的裸女图。同是半百的男人受到的视觉刺激是一样的,但反映却不同。无他,文化的差异尔。中国的性文化中道德的含量高于一切,曾几何时,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爱被视为最崇高的精神写照,而今之中国如某些专家所言:性文化的道德含量出现“滑坡”,为满足性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一夜情”、“性伴侣”等等。当代的中国不仅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已将性视为一种肉体和感官享乐的行为和载体。从一夜之间出现的大街小巷的性保健用品商店可窥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色情文化的蔓延也为性文化向青少年传播提供了泛滥的土壤。紧接下来的扫黄行动肯定是必然的。从表象上似乎性文化传播的冲突发生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传播的停止。性文化一旦介入主流社会之中,冲突与融合势必就像钟摆一样共生共存。 可以肯定敢于面对性,大胆、公开、学术化地讨论性文化是一种进步,片面地追求肉体享受、感官刺激不是性文化互动融合的目的和结果。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性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垃圾。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在融合时要整合,要消解、剔除一些不利的、颓废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终结果不是性文化的衰亡而是转型和再生。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不会因为发生对抗与冲突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灰文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 如果把东西方文化作为两极,即黑一白两极,那么灰文化就是指当代文化的真正含义——东西方交融的共生文化体,正如陈其宽先生所戏言:把东西方艺术风格这两个“泥菩萨”.打破了搅成一块泥,再做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3]其实,现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在灰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比较中西方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 收稿日期:2005—05—21 作者简介:罗康福(1950一),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万方数据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 摘 要: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高职院校采取怎样的办法进行应对,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文文化与技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儒家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冲突与重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院系特色文化;多元文化冲突;融合对策 当代高等教育,正处于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以及精品程、示范实训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热潮中,各院校之间、各院系及科目之间,不仅在教学资源、办学条、硬设施、学科水平、科研实力上进行了激烈竞争,也在文化软势力上进行了博杀。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多元文化的主要冲突和融和办法与应对对策,供同行们抛砖引玉。 一、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环学院)坚持以农林为特色、园林和畜牧兽医为亮色、护理药学为底色的办学

定位;坚持“正德强技、爱国荣校”校训,“勤俭勤奋、至朴至善”校风,“爱生爱教、求真求精”教风,“好学好问、吃亏吃苦”学风之一训三风;坚持“人才强校、专业兴校、质量立校、勤俭持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与此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协调发展”的治校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依法办学” 与“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就是“湘环文化”,即校本文化。 医药系以药学专业群为主,医药系特色文化,就是医药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和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教职员工共同持有的良好行为规范和为师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在学习生活、实训社交等成长成才过程中总结积累、传承发扬的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貌之集成,是以“药”为核心,整固药学文化的基石、辐射系部文化的魅力,是传承药学知识、培养药学人才、开发药学资源、通联药业四方、结交药界朋友,是以药正德、以药强技、以药授业、以药办刊,是医药系广大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社会化,客观、普遍存在的外来文化逐渐被人们接触和认识,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外来文化泛指外国文化、外地文化、外校文化,而与校本文化相冲突的外来文化主要为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征服改造”、对家庭关系的“个人本位”、对民族临邦的“征服天下”与我国我校倡导的“天人合一”、“家庭本位”、“怀德修远”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

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班陈夏君 提要:本文主要论述文明冲突地背后和保证各自独立地融合才是王道 关键词:文明地冲突融合 文明地冲突 十三年前,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文明地冲突?》.争论早已平息,如今,国际问题观察家们纷纷对亨氏地先见之明表示钦佩. 如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月日刊出一篇署名文章断言:“任何有素养地观察家只要看一眼报纸或是晚间新闻,就足以立刻对穆斯林地行为作出解释:‘很清楚,目前发生地正是文明地冲突.亨廷顿已经作了预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曾几何时,伊斯兰教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很难理喻甚至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地宗教.一提伊斯兰教,人们就想到不吃猪肉,不准喝酒,行割礼,男人蓄须,戴头巾,穿长袍,女人蒙面纱,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偷东西砍手,通姦用乱石砸死,一天五次作礼拜,不吃不喝过斋月,等等清规戒律;还有沙特王子、阿拉伯酋长、中东石油富商地奢豪;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巴以纠纷等没完没了地战争;还有人体炸弹、恐怖活动.从本.拉登、奥玛尔、萨达姆、霍梅尼、卡扎菲到巴勒斯坦地哈马斯、黎巴嫩地真主党、俄罗斯地车臣、中亚新疆地东突、直到菲律宾地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印尼、马来西亚地圣战军、伊斯兰教捍卫者阵线等等,似乎伊斯兰教激进组织一直在给世界添麻烦,恐怖主义正在向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全球化发展.被有些人称为“绿祸”.事件则直接导致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有人甚至认为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教.充分表现了一些人对伊斯兰教地偏见和无知. 当然,这些有素养地观察家,包括给他们带来理论灵感地亨廷顿教授,都是西方人,因此,当他们从西方角度把伊斯兰与西方地冲突解释成“文明地冲突”时,他们在历史知识上就显得过于缺乏素养了,或者说,他们主动回避了对西方不利地那段历史——我指地是西方殖民史和征服史,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完结. 当亨廷顿地老冤家、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巴勒斯坦地街道上朝以色列坦克扔石子地时候,他当然不是在参与一场东西方文明之间地冲突,而是在以极为原始地武器向咄咄逼人地西方武力表示一种源自历史沉痛地愤怒,令人联想到印第安人地弓箭和英国人地火绳枪.正是西方殖民主义地武力征服和经济掠夺,才使阿拉伯地区至今仍处在一种停滞而贫血地状态,并把绝望化为个人或某些组织地复仇行为,而复仇行为通常招致更为严厉地报复. 这里不存在文明地冲突.昔日地西方殖民者并不是为了推广西方文明才不远万里来到东方,而当今地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为了推行美国价值才不辞辛苦来到中东.他们为自身地利益而来,在利益受阻时就诉诸武力.在冲突地背后,我们看到地是一大堆对土地、石油、权势、“战略要冲”地占有欲. 那么,“文明冲突”论为何如此流行,以至成了解释所有这些冲突地理论框架?它当然格外受西方外交理论家地青睐,因为它刻意把西方地武力征服史解释成东西方地文明冲突史,好把西方从历史罪恶中解脱出来.于是,东方和西方就成了美国西部片中地两个枪手,他们在街道拐弯处不期而遇,仅仅因为彼此对天气看法不同而拔枪相向.如今反倒是西方显得无辜、纯洁而又脆弱.匆匆把许多问题统统归结为“文明地冲突”,能会把原本是明显地利益问题阐释成了信仰问题,也就顺带地把冲突地动机形而上学化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文明地融合 随着“冷战”地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境内传统民族国家间因数十年中央权威地陡然崩落而硝烟再起,自70年代初在国际政治中一直采取意识形态低姿态地中国在人权、贸易、武器扩散等问题上与美国屡生龃龉,包括中国大陆、台湾、

多元文化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传统形成的第二个背景条件是多民族、多国家文化融合和渗透。“多元”、“合金”、“融合”解。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几个转折点。 中国文化融合的四次转折点。 (—)华夏文化形成华夏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末期至父系氏族时代。在黄河中上游分布着华夏文化圈。 在黄河下游分布着东夷文化圈。两文化圈组成黄河文化主流。黄河东西部政权交替主政,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黄河文化形成之际,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等也有其他文化在发展,周至秦时期,成为黄河,长江乃至五大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种融合中逐渐扩 大的。图2.2.1 秦版图 (二)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早在华夏文化形成之际,周边已经出现其他族的文化,例,“东夷”、“南蛮”、“北狄”、

“西戎”等。尽管这些称呼在当时确实含有贬义,但也说明在周以前,中国版图内不仅仅只有华夏文化,还有其他族的文化。 华夏族与其他族不断接触、融合,形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关于汉族。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早在周时就开始了。这个融合也包括了战争和冲突,但也包括了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 我们大致可以以汉代划一个界线,汉武帝以前,融合更多地是汉族以武力拓疆进行的。管理极限。至汉武帝(刘彻)时,通过北击匈奴、南下平越,最后巩固了秦时建立的版图。当时的中国版图可以说已是大到极限,从古代管理的角度看,其也大到极限。因此,继续依靠武力拓疆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从汉武帝以后,中国的对外战争,几乎都是防御性的,对邻国没有强烈的领土要求(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基本上以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为主。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几个主要途径: 1、经济交往使民族文化互相同化 最典型的是汉代,汉族人与匈奴族的交往。 介绍匈奴。匈奴与汉的同化。

地域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地域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以拉萨商业街个体小商贩为研究对象,从受访者的日常生活变化,探明异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衣,出席公共活动穿着藏装,日常劳作以轻便的汉装为主;食,以在家就餐为主,也选择在餐馆吃饭,以川菜为主;住,改善了居住条件;行,以公交车为主。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和谐相处。 标签:地域文化;异文化;冲突; 融合 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自2007年7月—2013年9月四次到西藏,以生活在拉萨的包括流动商贩在内的18名个体小商贩为调查对象,就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进行了采访调查与社会观察。受访者涉及藏族、回族、土家族、汉族等几个民族。其中,男性9名、女性9名,男女各占50%,性别比例均衡。受访者大多为20-50岁,其中,藏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1人、汉族11人,汉族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1%。其中61%的受访者为已婚状态。约有将近50%的受访者属于初中文化学历,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总受访人数的12%。 其中,营业年限为一年以下的5人、1—5年的2人、5—10年的7人、10年以上的4人。经营地点分布在八廓街(4人)、太阳岛(3人)、太阳岛一路(2人)、宇拓路(6人)、德吉路(1人)、萨博数码广场(1人)、北京西路(1人)。据调查显示受访者营业时间较均匀地分布在1年、5年、10年等时间区间。经营地点除“宇拓路”与“八廊街”“太阳岛”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段分布较为均衡。在受访者中,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贩居多,占受访者总数的28%,占第二位的是销售首饰的商贩,占总数的22%,销售食品的商贩为第三位,占总数的17%。、花卉、百货用品及其他各占11%。 在穿衣方面,不同的地区,服装的样式也稍有差异。根据自然条件和劳动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服装亦是多式多样。过去“藏族人的服装都是自家制作。主要是由羊毛制成。(高山龍三1990:87)”基本上男式服装比较宽松且袖子肥大。女式服装,分为长袖和无袖两种,且华丽多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劳作和运动,藏装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简单化。 据调查,受访者日常穿着的服装49%来自拉萨当地;28%来自家乡;6%来自网购;11%来自家庭的手工制作;6%的人未提供有效信息。其中44%的人喜欢穿着藏族服装;6%的人喜欢穿着最新流行的现代藏族服装;44%的人认为还是汉族服装更方便;6%的人未提供有效信息。 在饮食方面,“令人吃惊的是蔬菜比较少。脱脂乳与糌粑放在一起吃,以此补充营养。”(高山龍三1990:78-79)。糌粑是藏族人的传统主食,糌粑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富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自从青藏铁路开通之后,游客数量不断增多,饮食成为人们的必需。于是,有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