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班陈夏君

提要:本文主要论述文明冲突地背后和保证各自独立地融合才是王道

关键词:文明地冲突融合

文明地冲突

十三年前,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文明地冲突?》.争论早已平息,如今,国际问题观察家们纷纷对亨氏地先见之明表示钦佩.

如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月日刊出一篇署名文章断言:“任何有素养地观察家只要看一眼报纸或是晚间新闻,就足以立刻对穆斯林地行为作出解释:‘很清楚,目前发生地正是文明地冲突.亨廷顿已经作了预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曾几何时,伊斯兰教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很难理喻甚至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地宗教.一提伊斯兰教,人们就想到不吃猪肉,不准喝酒,行割礼,男人蓄须,戴头巾,穿长袍,女人蒙面纱,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偷东西砍手,通姦用乱石砸死,一天五次作礼拜,不吃不喝过斋月,等等清规戒律;还有沙特王子、阿拉伯酋长、中东石油富商地奢豪;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巴以纠纷等没完没了地战争;还有人体炸弹、恐怖活动.从本.拉登、奥玛尔、萨达姆、霍梅尼、卡扎菲到巴勒斯坦地哈马斯、黎巴嫩地真主党、俄罗斯地车臣、中亚新疆地东突、直到菲律宾地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印尼、马来西亚地圣战军、伊斯兰教捍卫者阵线等等,似乎伊斯兰教激进组织一直在给世界添麻烦,恐怖主义正在向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全球化发展.被有些人称为“绿祸”.事件则直接导致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有人甚至认为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教.充分表现了一些人对伊斯兰教地偏见和无知.

当然,这些有素养地观察家,包括给他们带来理论灵感地亨廷顿教授,都是西方人,因此,当他们从西方角度把伊斯兰与西方地冲突解释成“文明地冲突”时,他们在历史知识上就显得过于缺乏素养了,或者说,他们主动回避了对西方不利地那段历史——我指地是西方殖民史和征服史,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完结.

当亨廷顿地老冤家、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巴勒斯坦地街道上朝以色列坦克扔石子地时候,他当然不是在参与一场东西方文明之间地冲突,而是在以极为原始地武器向咄咄逼人地西方武力表示一种源自历史沉痛地愤怒,令人联想到印第安人地弓箭和英国人地火绳枪.正是西方殖民主义地武力征服和经济掠夺,才使阿拉伯地区至今仍处在一种停滞而贫血地状态,并把绝望化为个人或某些组织地复仇行为,而复仇行为通常招致更为严厉地报复.

这里不存在文明地冲突.昔日地西方殖民者并不是为了推广西方文明才不远万里来到东方,而当今地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为了推行美国价值才不辞辛苦来到中东.他们为自身地利益而来,在利益受阻时就诉诸武力.在冲突地背后,我们看到地是一大堆对土地、石油、权势、“战略要冲”地占有欲.

那么,“文明冲突”论为何如此流行,以至成了解释所有这些冲突地理论框架?它当然格外受西方外交理论家地青睐,因为它刻意把西方地武力征服史解释成东西方地文明冲突史,好把西方从历史罪恶中解脱出来.于是,东方和西方就成了美国西部片中地两个枪手,他们在街道拐弯处不期而遇,仅仅因为彼此对天气看法不同而拔枪相向.如今反倒是西方显得无辜、纯洁而又脆弱.匆匆把许多问题统统归结为“文明地冲突”,能会把原本是明显地利益问题阐释成了信仰问题,也就顺带地把冲突地动机形而上学化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文明地融合

随着“冷战”地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境内传统民族国家间因数十年中央权威地陡然崩落而硝烟再起,自70年代初在国际政治中一直采取意识形态低姿态地中国在人权、贸易、武器扩散等问题上与美国屡生龃龉,包括中国大陆、台湾、

香港、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地所谓“大中华经济圈”地迅速崛起,再加海湾战争及源于西方(和以色列)与伊斯兰世界历史争端地其他冲突,凡此种种,说明世界确实进入了“后冷战”时代,说明亨廷顿地“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成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地主线地说法尽管散发着浓烈地西方中心论和霸权主义气息,尽管太囿于眼前国际政治是非而缺乏宏观文明考察所应有地高度,甚至尽管不难找到大量历史反证,但大体上是基于事实观察和分析而发之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可是既亨氏地设论落在文明“冲突”地可能性而非落在文明演进中完全可能出现地其他可能性上,譬如说“融合”,那么不难想象,如果将设论点挪一挪,并且尽量不以特定地某一家文明为中心,未来世界景观地呈现,便会与亨氏“冲突论”大相异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化学中“合金”地概念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地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地具有金属特性地物质.合金被一个应用于各行各业,因为其硬度大、轻便、柔韧性好地优势.合金其实就是一种金属地融合.而早在很久以前,融合地概念就早已形成.中华民族地图腾龙,不正是由各类飞禽走兽身上地各个部位演化而来地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是一个社会产物,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交流,而随着文化交流地日益频繁紧密,融合地理念就更被推及到了一个无可企及地高度.它成了大势所趋,成了民心所向,顺者繁荣昌盛,逆者则会逐渐衰落而最终淡出时代地舞台.融合是时代进步地产物,它是不同个体激烈碰而激起地耀眼地火花,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光靠自己“单干”而能够屹立于民族之林地.华夏五千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地历史演进中,哪一次战争不是一次文化与经济地融合?二晚清后期地“闭关锁国”地昏聩之举,更是用无数地血与泪地代价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融合地重要性.无论是以铁蹄践踏地粗暴手段亦或是相互通商地和平方式,总而言之,有容乃大,融合是磨砺一个民族成长地必经过程.然而囫囵吞枣似地融合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轻则沦为四不像地怪物,重则贻害千年,殃及平民,绵延了十几世纪地宗教冲突便是最好地例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不知大家是否见过炼铁铸剑地过程每一块陨铁都要经历千万次地锤炼击打,再经淬火等一系列复杂地工艺之后,一把吹毛断发地利刃才可出世.摒弃其所不足,博采众家之长,人为地锤炼,再加之岁月,才是融合地王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融合地作用不仅仅是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也不应该是把所有地一切都模式化.而是应该在把所有地优势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基础上,最大化地保留个体地特点和独创性.就像一曲绝世乐章,必然要有错落有致地音阶经过精心地排列才可愉悦双耳一般.我们所希望地不是克隆,不是各种单项夸张,更不是令人倍觉单调枯燥地统一.试想,如果融合地最终结果是全世界只说一种语言,只有一种审美,那该是一种怎样可怖地景象.有时候协调而不失独立,恰恰是最大地融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中国古代地文明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地日益腐败,统一地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晋地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立地局面.在这个政权分裂、战乱频繁地三百年中,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个巨大动荡地漩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与汉族或其前身华夏民族有着密切关系地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地政治舞台上之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地进程.建立过证权地许多民族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北方还是南方,民族间地双向或多项迁徙、对流,都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地特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北魏孝文帝地汉化改革

当然,在这一时期地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地重要事件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地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供

胡汉联姻.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地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地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地融合地进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北方民族迁徙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直接地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地局面,为各民族地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地长期杂居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地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地差异逐渐减小.渐渐融为一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而当今社会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地趋势,中国要富强、要复兴,只有融入世界一条路.历史证明闭关锁国死路一条,一个善于学习地民族才会是一个强大地民族.所以我们要向西方看,孝文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例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冲突是文明交流地另一种方式,在冲突中,诸文明间增加了对彼此间地了解,扩大了已知世界地范围,促进了不同文明地融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参考文献:[] 作者名:赵玉.书名:《后三国风云》.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作者名:阮炜.文章名:《文明地融合?——亨廷顿<文明地冲突>引起地思考》.发表杂志:《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年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作者名:赵林.文章名:《文明地冲突与融合》.发表报刊:钱江晚报年月日

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论文

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论文 回望传播史,传媒技术的变迁无不深刻重塑新闻业态。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融合发展的深度。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处于从“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的关键阶段,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主动适应变革,大力推动变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担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从文字、印刷术的发明到电讯技术的发明,再到如今互联网的发明,人类传播经历了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与快速,信息传播也从未像这样“全程”与“全效”。特别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平台,信息的发送与接收都能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其覆盖面积几乎能达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全媒体时代,新兴传播平台对于突发事件、社会民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热点事件进行讨论,瞬间扩散能力强,许多热点事件传播以“亿”为单位,无论是数量还是传播范围、传播频率都超过报纸等传统媒体。 对传统媒体而言,曾经由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格局被打破,互联网正成为最大的舆论场。首先,网民在视频平台上传爆料类内容,发布信息、解读热点新闻越来越成为常态。其次,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信息传播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特征,导致舆论场“众声喧哗”,情绪多事实少,假新闻不时出现。再次,更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场的议程,越来越跟着网络走。第四,一些新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跨越传统的地域

和职业的组织资源,日益成为汇聚新闻信息、探讨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舆论的“超级舆论集散地”,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不能不引起警思。 对主流媒体而言,应认真践行总书记媒体融合发展指示精神,应对全媒体时代挑战。通过媒体融合,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有效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管理部门而言,应始终把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原则贯穿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发展始终。应明确各类平台的边界、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管理好、运用好、发展好,同时密切关注新传播动向,不能再任由其野蛮生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浅谈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浅谈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教育和区域活动都力求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去实现《纲要》的目标。因此,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既形成合力,又发挥各自独特的教育价值,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育;区域活动;教育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各方面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发展是核心,在课程与内容上则提倡渗透与融合。主题教育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强调多领域的整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区域活动也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内容,它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为前提,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实现幼儿的发展。两者都体现了《纲要》通过多领域实现幼儿发展的理念,那么,如何使主题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其教育价值呢? 一、旗帜鲜明,凸显主题大环境 墙面布置在一个主题的时间内变化是相对小的,是教师根据主题教育目标,形象化地给予体现和展示,从而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因此在墙面布置上要突出主题,着力营造主题氛围。我们改变过去重美化、轻教育的弊病,紧密围绕主题创设环境,力求美化与教育化完美结合。例如,大班主题“可爱的冬天”,在墙面布置上设置“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植物”、“冬天人们的活动”、“冬天的服饰”、“冬天的食品”等系列,突出冬天的特征。要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所以要引导幼儿参与全过程。由幼儿搜集图片、资料,可以锻炼他们有目的地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培养任务意识和借助各类工具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学习综合、分类、有序;一起布置到相关的系列中,学习对应、有机整合等能力。幼儿在此过程中,对主题有了更深的领会和理解,不但丰富了环境,推进了主题的进展,带动了区域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给了幼儿成功感和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二、合理划分,设置利于互动的空间布局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山东大学刘效恩 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 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少了一个文明) 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 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

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陆、东亚文明的冲突或融合 亨廷顿(Samuel P. Hintington)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文明冲突》论文,引起了中西广泛的讨论与争辩,其中一些涉及到中国和亚洲崛起与新的世界关系,亦涉及到有关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文化主义之讨论。 一、为何文明会冲突 文明的认同在未来日益重要,世界型态大程度上取决于七八种主要文明的互动:它们包括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教、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亦可能会包含非洲文明等。未来最重要的冲突将发生在文明间的断层在线。 为甚么会这样呢? 第一,文明的相异不单真实而且基本。文明被历史、语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被宗教所区隔。这些差异在历史上产生,不会立即消失,且比政治意识形态及政权的差异更为基本。差异不一定意味冲突,冲突并不一定隐含暴力,但长久以来,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最持久、最暴虐。 第二,世界的距离拉得愈来愈近。民族间的互动日趋频繁,这一方面加强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亦加强彼此的差异性与内部的共通性。民族间的互动,强化了它们的文明意识,亦由此激发彼此的差异和仇恨,而这些差异与仇恨往往源自历史的深处。 第三,全球经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历程,一方面使人超越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而另一方面,民族国家不再是认同的唯一来源。世界大多数地方,宗教都以原教旨运动的形式填塞这个真空,它可见诸西方的基督宗教、犹太教、佛教及印度教甚或是伊斯兰教。在大多数国家及宗教里,活跃于原教旨运动的、往往是那些年轻且受大专教育的中产阶级技师、专业人员和商人。 第四,西方的双重角色加强文明意识的增长。一方面,西方正处于权力高峰,但与此同时(又或许是前者的结果),又可以看到非西方文化正出现回归根源的现象。西方虽处于权力高峰,却正面对非西方世界以更强烈的欲望、更坚强的益智及更充沛的资源来决定世界的未来。 过去非西方社会菁英通常与西方有深厚渊源,汲取西方的处事方式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普罗大众能深受固有文化影响。可是这种情况现在倒转了:精英份子的非西方化与本土化正在展开,相反,西方(通常是美国)的文化、作风与习惯却在大众中愈来愈普及。 第五,文化的特质与差异较在政治及经济上的更难改变,也更不容易妥协与解决。前苏联,共产主义可以变成民主主义者,贫富亦可易位。可是,俄罗斯人却不能变成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亦不能变为亚美尼亚人。就阶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一、简介 《文明的冲突》是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文明的冲突?》的论文的丰富和再阐释。其核心观点在于,未来世界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方向主要由不同的文明主导,文明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将是世界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此,作者结合20世纪90年代末的历史实践对对当前世界既存的几类主要文明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并对文明的未来作了大致的期望。 二、简要分析 《文明的冲突》一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向作了简要的概括,认为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将是由七八个主要的不同文明之间主导的,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影响着不同文明范围内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问题中的争论主要也是围绕文明之间的差异展开,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应文明的不同有所差异等。总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二部分名为“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在这一部分之中,亨廷顿对当前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几个文明的发展做了简要分析。首先,西方文明由于历史上经济、军事权力等方面的优势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主要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吸纳和模仿西方文明,如近代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埃及纳赛尔的全盘西化等。但由于西方文明拥有的领土、人口、经济、和军事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西方文明正陷入相较于非西方文明的衰落之中。与之不同的是,随着非西方文明内部实力的增长,非西方文明本身的复兴也与之相随。作者借助亚洲的中华文明和中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文明的复兴说明。亚洲在历史上主要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发展的,地区内部的国家都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分布等因素,中华文明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而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则不断下降。伊斯兰文明的复兴主要缘于人口的增长,这些新增的人口成为伊斯兰文明广泛传播的载体,二者互为支撑。但与中华文明得因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同的是,伊斯兰文明内部人口的激增(主要是青年人口)给地区和世界造成极不稳定的发展趋势,如扩张,内战等。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由于文明之间的纽带性,文明内部之间会因这种纽带性结成合作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如欧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东盟等,由此形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文明间组织,这是未来世界秩序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也存有例外。如土耳其本身作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却寻求进入西方文明圈,由此造成土耳其的无所适从即文明转变的失败。另一方,在基于文明的纽带结成的文明圈会存在一个核心国家,其主要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扥各方面在本文明内部占据优势的国家,如东正教文明的俄罗斯,中华文明的中国,西方文明中的美国等,但伊斯兰文明中的各个国家由于实力较为接近,因此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核心国家,因此所谓的伊斯兰会议组织由于核心国家的缺失也缺少权威性。因此,未来世界秩序将是由一个核心国家主导的不同文明所构建的。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对因文明的不同造成的文明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阐述。首先,西方的普世主义遭到非西方文明的抵制,由此产生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由于西方文明的主要国家都是已经完成现代化,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扥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因此认为西方文明应该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打着人权、民主等旗号要求非西方文明接受这些理念。但是非西方文明实力的崛起让其拥有足够的实力拒绝,由此造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其次,在不同的文明交接的地区即文明的断层线,会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关于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引起冲突,如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在斯拉夫地区的争端。另外,文明内部的冲突如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战争也会因外部文明的介入如美国升级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如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

融合发展论文

勇立潮头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办公室李亚北 自2016年3月,我已经来报社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一直在行政部室工作,但报业的兴衰起伏,也时刻的牵扯着我的神经。当今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日益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热点话题,很多固守成规的传统媒体,在汹涌大潮中也被迫进行转变。然而到目前为止,大背景下的媒体融合还在摸索阶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报业转型的必然道路。我一直以作为廊坊日报社人为荣,廊坊日报社勇立潮头,顺势而变,先人一步开始了媒体融合发展、经营转型升级的步伐,短短几年,便建立了8大类23个媒体发布终端的新闻联合舰队,身在其中,也不由得为之感染。个人拙见,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 培养全能型记者,推进人才的融合 人才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传统媒体人员的培训,廊坊日报社每周五雷打不动的培训一定要坚持下去。通过一系列的新媒体思维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让传统出版人才充分认识和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同时还要带领传统出版人才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加强认识,使得培训

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现实情况是传统报业的新媒体开发和技术运用都由外包公司来处理,报社的相关人员只是在粗线条的结构层面有一些认识,对实操和原理知之甚少。 其次,加强新兴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2014年 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数字出版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这种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既要了解传统出版的特点和规律,又要懂得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熟悉编辑、营销、技术、运营和管理。 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容的融合 媒体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高品质的内容产品既是报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新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出发点。近年来,廊坊日报社主动加速平面媒体与新媒体全面融合,做到了日常发布、扁平化发布的全新形式,形成了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媒体传播架构,形成了平面、网络、移动媒体相互配合的“新闻联合舰队”。通过发展新媒体,廊坊日报社不仅巩固和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而且有力提升了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但是,面对新媒体的现实冲击与合力围堵,我们不应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而要看到现实危机与重重挑战,通过抢抓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难得机遇,实现报社的跨越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最紧迫的就是——实现观念的

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20XX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企业名单 一、长沙市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公司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金龙国际铜业有限公司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宁乡银太纺织有限公司 湖南星港家居发展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泰格林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公司湖南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稀土新能源材料责任公司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 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长沙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长沙新振升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达尚科技有限公司 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永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经阁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湖南锦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涂料集团有限公司恒天九五重工有限公司 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湖南赛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南方电气设备公司湖南鑫烨钢结构彩板有限公司绿之韵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精量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

湖南航天磁电有限责任公司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高高压开关集团公司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亚太实业有限公司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 湖南东方时装有限公司 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 湖南春光九汇现代中药公司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 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互力达涂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永和磷肥厂 中电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介面光电(湖南)有限公司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新亚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源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喜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凯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曙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 湖南交泰建材有限公司 湖南星邦重工有限公司 长沙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湖南优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晖农业技术开发公司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长沙韶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公司 长沙恒佳铝业有限公司 湖南九九矿安装备有限公司 湖南金德意油脂能源有限公司湖南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2019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最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百家争鸣”局而正式形成 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2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26.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27.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 明代这一做法 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 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B.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28 下图反映了I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29.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 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30. 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周游欧美,向各国借款,如美国相麦借款5 000万美元(后改为2000万美元),航空借款4 000万美元,英国给予500万英镑贷款。蒋介石这样做主要是为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冲突和融合被认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冲突即意味着其过程中可能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甚至是对当地文明的毁灭性破坏,但冲突亦是文明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当地的武力征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传播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当一种文明侵入,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融合则是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柔和的方式,文明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明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更为主动的过程,各种文明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含义,因此文明融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更倾向于以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明传播,文明发展 【正文】 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向来都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文明里面包含了文化,而文化又是文明的展现形式,因此,文明的冲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便成为了文明冲突过程中人类种群之间的一种载体。在人类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把历史推向了今天。如今,文明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为未来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人类社会也将在文明和文化的交融里达到统一。 【文明的冲突】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时代的更迭往往少不了战争与征服,而文明的冲突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也必不可避免,冲突带来的文明碰撞更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熠熠生辉。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他指出: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什么是文明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定义为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而界定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文明冲突固然存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文明冲突在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虽然这是一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战争,但这次战争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再者我们就提到亚历山大东征,这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文明的冲突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在文章中,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特别是举世震惊的美国"9·11"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说法。 发生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中东、斯里兰卡、苏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战斗可以看做这个观点的明证,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他只抓住了认同感冲撞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例如亨廷顿把整个非洲称为一种文明,但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大多数的冲突都发生在非洲内部。在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难道是因为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又比如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事件,这岂能用文明的冲突来解释?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因此,单纯地用文明之间的冲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是不对的,是十分片面的。 能源、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关系以及生存空间,文化,都有可能引发冲突。而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每一个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因此,可以用文明的冲突去看待一个问题,但是不能仅仅用文明的冲突这一个因素去解释全部的问题。

电信网络融合发展趋势的研究的论文

电信网络融合发展趋势的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网络融合的必要性 (1)pstn网的弊端逐步显现 pstn网从建设到目前的成熟应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为实时的语音通信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但是随着人们对各种丰富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pstn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业务种类单一,只能提供窄带话音业务。 网络节点过多,维护管理困难。 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关,信令和话务均需逐级转发,浪费网络资源。 业务开发复杂,能力有限,业务开展困难。 所有这些问题,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在此时internet网络发展得如火如荼,它是作为一个“尽力而为”的网络而出现的,其简单、灵活、开放性的特点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宽带用户量因此得到高速发展,大有超过交换网之势,但是正是由于它“尽力而为”的特点,使得其qos无法保证,无法提供电信级的可靠安全的网络。

这一切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灵活、更开放、更安全、更可靠、更易于维护的网络技术,在这种情况下,ngn网络应运而生。 (2)多网融合需求不断增强 从网络运营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电信网络已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有线电视网、网、internet网等,这些网络的格局纵向独立,每种不同网络有其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并基于这些网络资源提供特定的功能和业务。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看,固定话音业务逐渐萎缩,移动和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用户对个性化、多样化业务需求不断增强。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多种网络融合对于用户来说,可使用任一终端(移动台、pda、pc等)通过任一方式接入网络(wlan、dsl、gprs等),而且号码可唯一、帐单可唯一,非常方便灵活;对于网络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来说,可以提供丰富、统一的业务,便于市场细分,扩大客户群和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对

资料2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 系及评估方法 一、评估指标体系 为科学衡量全国各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各地方政府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基于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见表1)。 该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类23个指标。第一类是基础环境,共8个指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第二类是工业应用,共8个指标,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第三类是应用效益,共7个指标,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表1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 2

3

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重点工业行业,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和10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4

二、指标测算方法 根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和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一)指标无量纲化 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各评估指标原始值记为ni X (n=年份,i=指标),无量纲化后值记为ni Z 。为了避免某年数据变化过大造成无量纲化值突变,消除数值突变对评估效果的影响,这里采用取对数的方式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考虑到综合计算结果能满足各地自己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需求,需设定指标基期。选择2010年作为基期,将2010年的全国各省数据的中间值记为(2010)n i Z ==50。2010年之后,第n 年无量纲化后的值为ni Z (n ≥2010): 正指标计算公式50*)]1([)2010(2i n ni ni X X Log Z =+ = 逆指标计算公式50*)]1([)2010(2ni i n ni X X Log Z =+= 其中,对指标体系中“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指标做特殊处理,“有”则100ni Z =,“无”则0ni Z =。 (二)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采取专家打分法(即Delphi 法)。根据专家意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如何看待现代化与西方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海啸 201003402118 老师要求我们这一学期读一本政治学的著作, 在舍友的推荐下, 我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是一本很有思想闪光点的著作, 在拜读完之后我对于西方普世价值、文明冲突与文明力量变化、新世界秩序组建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对我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积累产生重大的作用。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作者在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关系、变化过程时表达的观点。一、现代化 即西方化是伪命题 之前我对于普世价值有一些疑惑, 而在读了这本书以后的确豁然开朗。之前我只是认识到西方在二战之后就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文化输出。但在读了此书之后我意识到, 西方文化输出的范围很大, 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 而说文化输出还是太浅薄, 准确来说应该是进行普世价值的传播。而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概述的思路也是很有趣, 从语言和宗教作为西方普世价值传播的主力军方面出发, 这二者身上所 发生的事情也大致可以看出西方普世价值传播的心路历程。 亨廷顿在书中表达, 在进行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和与其他文明发生冲突和融合问题时, 需要搞清楚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我个人认为, 现代化作为西方世界领先于非西方世界的有力武器, 也许是西方强有力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表现, 却不是先 进政治制度和民主模式的有力依据。西方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古典遗产、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 它们是在西方世界现代化以前一百多年就产生发展的。我很反感那种主张全盘西化、主张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行西方化的说法, 太过于片面和武断。现代化即西方化是一个伪命题, 是无法的到现实例证证实的。相反我们有两个鲜活的例子来证伪。即: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 20世纪 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 , 冷战结束后 , 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 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最普遍的, 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 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 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 也表现出了文 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 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 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 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比如, 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 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 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 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同样的道理, 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 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 文明也可 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 比如日本文明。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 也可能包括亚文明。这些文明充满活力, 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朋自远方来1

有朋自远方来 这是孔子《论语》学而篇里面的第二句话,“学而”主要是讲述教育目的、人生立志、人生的目的,而我之所以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样一种学习境界的向往吧。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能静静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人,深知自己是渴望能静下心,但是却做不到,害怕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学习了“学而”才明白了要学习做学问,是需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这样终有一天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会来到你身边,激励我们去学习。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真正意思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周礼·大司徒》郑玄注为:“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朱熹注为:“朋,同类也。”也就是和你志趣、爱好等等相投的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而“朋”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各个时期不同的大家对朋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再加上老师对其的讲解,让我明白“朋”是指共同志向或志向可能一样的朋友。 很多人认为学习本来是个人的事情,远方来的志向相通的朋友来不来又有什么快乐不快乐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要学习做学问,就必然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而人长久以来都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的支持。一个人一辈子的朋友也许会很多,可是真正很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朋友,的确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但是真正能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因此他赋有弹琴的学问,却没人能懂。有一天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曲子,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当伯牙谈了一首《高山》时,子期赞叹道: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伯牙惊讶地又谈了一首,子期称赞道“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激动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据说后来钟子期不幸因病过世,俞伯牙闻听悲痛欲绝,认为世界再无知音,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悲伤的曲子,然后站在子期墓前,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在子期的墓前,从此以后子期再未谈过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朋友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知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有志向相通的朋友的重要性,也体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向相通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是不快乐吗?孔子的意思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