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合集下载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话题,而中外影视作品往往能够生动地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变得模糊且相对容易接触。

这种文化冲突往往能够引发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例如,《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的美国电影中,主人公阿甘来自南方的美国一个农村地区,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当时的美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然而,通过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本质,不同文化的融合最终成就了他的成功和用爱改变他人的故事。

同时,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也可以引发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喜剧之王》是一部由香港导演周星驰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香港喜剧演员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影片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武术和京剧,同时也呈现了香港电影团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碰撞。

观众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往往会对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

与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文化融合。

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呈现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积极影响。

例如,由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武术元素与西方电影技术相结合,成为了一部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提升。

此外,文化融合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艺术形式。

例如,由导演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侠盗一号》将中国功夫与美国黑帮电影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元素。

通过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这些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娱乐和艺术享受,同时也能够促使观众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进行思考和反思。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

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

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

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冲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社会和谐的“领地”中,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影响势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我们的社会和谐,故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冲突如何对我国的社会和谐产生影响?怎样才能减弱这一冲突的能量传递以降低其影响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要探讨如何减缓文化冲突以保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探究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而要探究这一冲突的实质,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实质?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前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作了大量、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作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

他认为文化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如社会观念、价值观、教育制度、商业文化等方面。

在社会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冲突。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两种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方面,如道德规范、公正和诚实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可以达成共识。

在教育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例如,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课外才艺和道德修养,而西方教育则注重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

两种教育制度各有优劣,但是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商业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商业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东方文化更注重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效率和结果。

在合作中,双方可以互相学习,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并且促进跨文化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又 如 我 们 中 国 人 一 向热 情 好 客 , 饭 在 桌 上 生怕 冷 落 了客 人 , 是在 不停 地“ , 总 请 请 ” 人 吃 喝 , 了解 情 况 的 外 国 人 不 知 劝 不 如何客套 , 叫吃 就 吃 , 喝 就 喝 , 时 难 免 叫 有 陷入 尴 尬 的境 地 。 按 照 英 语 的 习惯 , 客 对 人 说 声“ e o r l, lae” 不 削 老 是 h l yus f pes.就 p e 劝 , 客 人 随 意 即可 。在 接 受 别 人 的 礼 物 让 时 , 国 人 一 般 会 当 面 打 开 礼 物 , 时 表 外 同 示 感 谢 并 大 加 赞赏 一 番 ; 中 国 人 则 会 在 而 推辞一番之后 , 接受 , 再 同时 表 示 感 谢 , 但 从 不 当着 客 人 面 打 开 礼 物 , 则就 显 的 没 否 有 教 养 。再 如 , 们 中 国人 之 间 见 面 常 问 我
“ 哪里 去 ?” 这 么 问 外 国 Whr e 上 若 eea r
笑 , 不 能 以外 国文 化 为标 准 来 贬 低 我 们 更
自 己的 文 化 。
个重要课题 。
语 言 与文 化相 互 交 织 , 不 可 分 密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重要 载 体 之 一 , 记 录 它
y u” 会 使 交 流 自然 得 体 了。 o. 就
异 。同时在学 习语 言的过程 中, 要注重 了 解使用英语 国家 的发展历史 , 民族传统和
社 会 制 度 , 以及 由此 形 成 的 风 俗 习惯 、 行 为 准 则 和 价 值 观 念 。 能 因 为外 国文 化 与 不
我 们 的 文 化 不 同就 认 为 外 国 文 化 荒 唐 可
人 则 会 面 无 愧 色 地 说 “ h n o ” 这 并 T aky u 。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融合的情况。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首次发生碰撞是在14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大陆,也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东方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慢慢地走出自己的闭关锁国局面。

这种文化之间的接触,引发了许多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

比如,中国明朝朱权曾多次向欧洲传教,推广儒家思想,这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例如在文化产业中,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东方国家的电影却较少为人所知。

但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周而复始。

比如,中国的京剧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誉为“东方歌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无为而治”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

这种思想差异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国际演员谢耳朵扮演的“梅超风”一角,引起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观众们认为,谢耳朵用西方演技和语言,无法很好地诠释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当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坏事。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互鉴”,不同的文化也能相互借鉴,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以丝绸之路为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中国画和欧洲绘画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此外,东方哲学和医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才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和宗教信仰上,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

正因为这种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经常会遭遇各种文明冲突。

然而,每一次文化冲突的背后都蕴藏着文明融合的种子。

文明冲突可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

古代的战争、殖民主义等都是文明冲突的典型案例。

例如,欧洲的殖民者在探索和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中,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宗教、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迫使当地居民放弃自己的文化。

这种强制性的文化冲突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鸿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视和误解。

然而,文明冲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隔离和对立。

事实上,在这些冲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文明融合的种子。

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了相互之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促使双方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并逐渐演化出独特的混合体。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在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中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丰富了文化形态,也使人们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是现代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中医的传入西方国家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语言障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等。

然而,通过不断地努力推广和解释,中医逐渐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接受和认可。

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中医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与西方传统医学相辅相成。

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也体现了文明冲突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文化冲突和文明融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这为文明冲突和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必须学会在交流中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理解,才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实现文明冲突的和解。

总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冲突与融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

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段,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和进步,除“占有”和“挑选”外,还需更进一步的“创新”。

创新是拿来的目的。

创新必须择旧,择旧是创新的基础。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我们可以吸收外国优秀成果,加以发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亦或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元素,使我们的文化别开生面。

总的说来,就是我们要敢于继承,并敢于创新,创造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自己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