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 婚

:

生思

:

;

过东密

比起中国男孩,美国男孩更让她们倾心,她们已经全盘美化了。即使她们“回到中国穿了中国人的服装, 不化装,不戴首饰,仅从她走路的样子,就能看出她是外面来的”。[ 1 ]247在同一个屋檐下,不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母女的矛盾冲突就

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在吴素媛和吴精美这对母女中,吴素媛认为美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使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任

何一类,能快速致富,快速成名”。1[ ]124她对女儿寄于了厚望,坚信女儿吴精美是个天才。起初想把精美塑造成秀兰・邓波儿那样的童星,失败后又从杂志上剪下各种智力测试题,憧憬女儿能成个神童,结果又以失败告终。但做母亲的仍不气馁,又开始哄着女儿跟人练琴,并靠帮别人打扫卫生,换取女儿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女儿可一点也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她打定主意“我再也不听母亲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为扑灭母亲“愚蠢的傲气”,她故意在钢琴

演奏会上出丑,丢母亲的脸。女儿终于坚持了自己的自由,而母亲的希望也彻底落空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儿女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骄傲。父母有权为儿女安排生活、姻以及未来,而儿女们必须以听从作为对父母

孝敬的表现。吴素媛来到美国,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恰恰相反,吴精美憧憬的却是西方自由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只有顺从的女儿才能生活在这屋子里”让女儿认为她不是母亲的孩子却是她的奴隶,这儿不是在中国,她应该得到民主与平等,就像其他白人孩子一样。毫无疑问,母女间彼此都深爱着对方,但她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却使她们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的沟通与理解,也使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成为不可避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美国的长辈们感觉到自

己不过是美国的过客,担心美国文化会夺走自己的

孩子,也担心孩子会失去中国的文化遗产,于是她们竭力要求孩子接受家族传统,维持与过去传统的联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

女的权力,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的温情关系。中国人重视家族的力量:一家人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子女们有了成就是光宗耀祖。但小说中的

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奋斗”。她

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这样中国文化的“相互依赖”与美国文化的“个

人奋斗”就发生了激烈冲突。龚琳达和薇弗莱这对

母女,双方都曾强烈地意识到她们既互相依靠,又彼此折磨。母亲带着旧中国的屈辱来到美国,为的是

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也为了能给儿女们更多地发

展机会,期望通过女儿的成就来补偿自己人生的失意。而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我自己”,拒绝母亲的

介入。在薇弗莱争夺小棋圣的成功道路上,母亲一

・56・直站在其身后“出谋划策”,尽管她对棋艺一窍不通。而薇弗莱却在母亲无数次拉她去唐人街炫耀之后, 终于爆发出来“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

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自己为啥不学下棋呢!”[ 1 ]101 母女间的这种矛盾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女儿们对母亲们中国式的严格管束自然是一味反抗。所以当母亲们以忠孝观念要求女儿,把女儿看作她们生命的延续,希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认为在各方面管教女儿是对她们的疼爱关心时,女儿们自然觉得不可理解,她们只会觉得母亲的言行限制了她们的自由,阻碍了她们个性的张扬。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深远而又根深蒂固,作为被灌输了传统观念的母亲,至亲的女儿与她无法沟通,无法达到共识让母亲们强烈地不满乃至无法忍受。她们不知不觉中对女儿的生活、姻强加干涉,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她们身上,最终的结果常常是做女儿的不得不放弃她们的选择,或者不愿与自己的母亲推心置腹地交流自己的感受,母女之间有了一条无形的“河”。正如龚琳达所言“我希望孩子们能将美国的环境,中国人的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可我万万没想到这两样是无法相融的”。1[ ]289 《喜福会》中的4位母亲属于第一代华侨,是中西文化冲突最激烈的一代。她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虽然身在美国却仍怀念着传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们用中国语言、活习俗、想方式固执

地在美国生活,吃中国菜,一半操着弊脚的英语,一半操着各自的方言或普通话,恪守中国的传统,期望用中国美德教育女儿“怎样孝敬父母,听从母命,怎样才能不动声色,把想法隐藏在深处,再暗中掌握优势。[ 1 ]289而她们的女儿们却截然相反,浸润了美国

文化的她们从一开始就对母亲与祖国的认识产生了偏见:吴精美一直把母亲在桂林逃难的故事当作“中国的神话故事”“喜福会”不过是“中国民间的陋习, 如同…三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是像电视里印第安

人在打仗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 [ 1 ]12

薇弗莱一直把母亲的出生地太原当作台湾。在女儿们的眼里,中国人迷信、后、爱炫耀、喜攀比等等, 不一而足。女儿们生活的继续,是与母女两代、去与现在、西方相连结、不可分的。女儿们的身上

寄托着母亲记忆的延伸、想的继续,这不光是母爱所能涵盖的。女儿们对自己的母亲乃至本国的准则和企望一无所知,而且漠不关心。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将来还会儿孙满堂,繁衍下去,却看不到将母亲们的准则和期待代代相传的可能和希望。而当女儿们回忆起成长岁月中自己的母亲时,也总是母女间的争吵,或者因为母亲而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