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

一‎个是100‎多年以前列‎强进行舰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通过‎通商贸易,‎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输送‎到了中国来‎。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传‎教士,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传到中国‎来。

开始,‎中国对西方‎文化是被动‎接受。

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领悟到‎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克服我国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逐渐‎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

但不论是‎哪个渠道,‎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

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看到西方‎的新进科学‎技术,新政‎府、洋务派‎曾经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以后更是出‎现了留学潮‎,大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一开‎始到日本,‎民国时期大‎多是到西方‎。

其实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因‎为日本也是‎学习西方。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

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

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内容
①编译西书,了解外情:林则徐的《四洲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 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 。
作用
①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②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③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收到了民主和科学 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 ③局限性: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西 方文化全面肯定的绝对化倾向。
作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受到美国林肯的“民 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 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 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 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表达了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 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是辛亥革民的重要理论指导。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四三民主义?背景?维新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内容?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论述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华夷之辨、道器之辩、义利之辩。 从表面看是两派的辩论,其实质就是西方文 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碰撞,这其中有冲 突,但最终还是融合了。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90年代 )
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②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深重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自汉武帝开始,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佣,垄断天下思想。

清朝时,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互。

致使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始终落后于人,许多理念和知识都需要向外国人学习。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

因此,就近现代的中国而言,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了中国,并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如今,我们会发现在当前的社会中,已经有许多人会去过西方的节日,并且这些西方节日一年比一年热闹,甚至比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更加受人们欢迎。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到发达国家继续留学深造,一些企业远赴海外去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这些都表明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而,这种文化影响是相互的,在西方文化深深影响东方文化的同时,东方文化也在影响着西方文化,比如:美国的唐人街,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等等。

在这种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和正面的。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的经济结构畸形和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得如今的中国社会隐藏了许多潜在的矛盾。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老人假摔,食品安全问题就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道德缺失问题。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种经济快速发展而道德逐渐缺失的情况呢?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既是我们传承已久的孔子文化的精神,而又不仅仅限于孔子精神。

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讲求仁、义、礼、智、信,并且孝顺父母,这是即使在今天仍是值得追求和推崇的。

而在他也曾提出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尊卑贵贱”之类的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中这思想却应当被我们所摒弃。

中国的文化应该有兼收并蓄,将先进文化纳为己用并与时俱进的功能。

也就是说,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思想不应当只是一个人的思想,我们应当站在孔子的肩膀上看向更高更远的世界,将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膜拜孔子,向他学习从而止步不前。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融合的情况。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首次发生碰撞是在14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大陆,也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东方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慢慢地走出自己的闭关锁国局面。

这种文化之间的接触,引发了许多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

比如,中国明朝朱权曾多次向欧洲传教,推广儒家思想,这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例如在文化产业中,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东方国家的电影却较少为人所知。

但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周而复始。

比如,中国的京剧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誉为“东方歌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无为而治”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

这种思想差异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国际演员谢耳朵扮演的“梅超风”一角,引起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观众们认为,谢耳朵用西方演技和语言,无法很好地诠释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当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坏事。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互鉴”,不同的文化也能相互借鉴,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以丝绸之路为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中国画和欧洲绘画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此外,东方哲学和医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才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
近代指的就是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时期。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入主要体现在思想上 的嬗变。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前后)
背景 ①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 ②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 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③林则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思潮 ④英国坚船利炮的惊醒作用
作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受到美国林肯的“民 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 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 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 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表达了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 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是辛亥革民的重要理论指导。
内容
①以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武器 ②提倡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 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 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行为。 ②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传播
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收到了民主和科学 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 ③局限性: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西 方文化全面肯定的绝对化倾向。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华夷之辨、道器之辩、义利之辩。 从表面看是两派的辩论,其实质就是西方文 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碰撞,这其中有冲 突,但最终还是融合了。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90年代 )
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②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深重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新文化运动
背景 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尊孔复古逆流;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 队伍壮大。
内容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
背景 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等人民运动兴盛; 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暂时“和好”
内容
①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②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概括来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 建纲常理论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 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 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内容
①编译西书,了解外情:林则徐的《四洲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 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 。
作用
①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②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③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四、三民主义
背景 ①维新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 工具民族危机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内容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将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 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