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专题一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近期,又加上了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这必将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

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

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

从政治上看,两国的高层往来与频繁接触,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1978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历来备受瞩目。

纵观当前的中日形势,其和平开展与危机冲突相互交织,两国关系之复杂内容,非一言半语可以道尽。

因而,正确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集中表达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

中日关系,既是双边关系,又是国际关系。

中日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与开展,从而影响两国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影响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当前〞永远不能抛开“过去〞而孤立存在,要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回望过去也必不可少。

回溯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每一位国人的心中,不禁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又是近邻。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和平与冲突并存。

日本文化,甚至日本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中国文化;汉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到达顶峰;但行至近代,甲午战争,八年抗战,南京大屠杀,这些都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血泪史。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除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之外,还应和处共生,和谐共赢。

但如今,仍存在着假设干现实问题,争议阻碍,和反华势力,使得中日关系时紧时缓,不能向中日人民所期望的友好方向开展。

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失和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一、日方始终不能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甚至歪曲事实,否认事实。

二、钓鱼岛与领海主权的归属问题。

日方始终否认钓鱼岛归中方所有,并且妄图对其加以掠夺。

三、台湾问题。

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不可分割一局部,是中国的领土。

而日本却三番五次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这些问题始终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和谐开展,损害着中日人民的深厚情谊。

假设不能正确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必然导致中日关系僵化,影响两国人民的生存与开展;假设能够妥善处理,趋利避害,便有利于保持两国国内稳定,促进本国社会开展,最大程度实现国家利益,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繁荣。

正确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须着眼全局,统筹考虑,理性对待,把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中日关系朝着更为和平、稳定的方向开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

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

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

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

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

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3)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

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

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

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

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

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谈到中日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往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噩梦。

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日之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日本人对侵略史也分为两派人,一派人认为应该正视其历史,然而另一派人却在极力扭曲其历史。

然而大多数的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还是正确看待的。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就拿旅游业来说,国庆黄金周火爆的日本游成为热点话题,一周中约有40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日本旅游,首次超过春节,刷新大陆游客赴日本旅游的新纪录。

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元人民币,日本也成为大陆游客黄金周赴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

除此之外,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带动了中国动漫的进步。

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日本的动漫,于是中国也开始发展起了动漫这一板块,越来越多的国漫开始出现,同样对于配音、设计人物等职业的人员需求增大。

从目前国内人民对中日关系的评价言论来看,正确看待的居多,但也存在着鲁莽行事的。

一些愤青强烈抵制日本的东西,有的更是视那些看日本动漫的、用日本产品的人为“汉奸”。

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太过于极端,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确实忽视不得。

不过,是不是一提起日本,我们就得愤怒呢?我们的愤怒到底能换来什么?我们一愤怒,日本右翼就转变态度了?我们一愤怒,中国就发展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愿意第一个愤怒。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宝典]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宝典]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中国和日本,就像是一对冤家,两者间的战争从未消停过。

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总会带着一种仇恨,特别是老前辈们情感更强烈。

因为他们曾经历过或目睹过日本带来的创伤,国耻家仇。

中国和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渊源?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两者的联系就不一般了。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和日本非常的近。

中国是亚洲大国,海岸线绵长,而日本就在我们海的对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怎么中国和日本就“互掐”上了呢?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其威力可以影响到周边小国,顺便带动小国的发展,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威力大不如前。

闭关锁国,朝廷腐败,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中国与世界大大脱节了,世界各国在学习新文明,而中国却在落后。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努力的前进,特别是明治维新让日本强有力的崛起。

然后一个不合常理的局面出现了,小日本居然来挑衅大中国!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我历史不好,但我清楚的记得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日本出动联合舰队,进攻我们的海防,北洋舰队受命前行,抵抗日本海军的进攻。

当时的情况危急,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危急领命,对付有组织有目的的日本舰队,两军交战过程艰辛,本来清政府明明有赢的希望的,怎么就会输给小日本了呢?这一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

中国资源比日本丰富的多,人多、地多、资源多,除了北洋舰队,在南海地区还停靠着一些军舰,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几乎出动了全岛的军舰,而清政府却让自己的军舰停在南方晒太阳,很明显,清政府一点抵抗的积极性都没有。

如何看待当代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代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代中日关系(现代、原因、前景及解决之策)当前,中日关系现状的主要特点是“政冷经热”。

“政冷”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已中断4年;二是由于历史认识和现实问题,两国国民的相互厌恶情绪也在高涨。

近年来,“齐齐哈尔毒气”、“珠海买春”、“西安大学生反日游行”、“亚洲杯足球赛球迷起哄” 和“沈阳领事馆”等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两国民众的这种情绪,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有亲近感的人数也显著下降。

据日本公布的“外交问题舆论调查”结果,这一数据为37%,是1978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比例最低的一年,中日友好的氛围和“中国热”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与“政冷”相反,中日两国的“经热”现象突出。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两国间的贸易额突破1500亿美元;中日两国民间往来极为频繁,去年来华的日本人士已达300多万,两国间的友好城市超过250对;而且,两国的政治对话渠道畅通,政党交流颇为活跃。

至2004年9月,访问中国的日本国会议员达115人,由执政党和在野党同时组建大型代表团来北京访问,这在中日外交史上尚属首次。

但中日关系中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历史认识、台湾问题和战略取向的摩擦等。

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中国对日本历史认识的态度普遍不满,特别是小泉的参拜,更加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

而在日本,部分民众对中国总提历史问题出现厌烦情绪或无所谓的心态。

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方面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与日本右翼势力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暗潮汹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危险。

民进党当局极力迎合日本,对日本过去的侵略战争采取漠视与原谅的态度,以获取日本对台湾的支持;日本右翼分子则希望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

因此,台独分子与日本右翼势力之间出现了相互支持与合作的逆流,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敏感性上升。

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还有两国的战略取向问题。

主要的一个方面是两国各自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和调整,处于历史转折期,双方的政府和国民的心态还尚未调适。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近年来,经过了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论,当前中日的关系处于晦暗期首先,近年来中国与日本矛盾也不断升级,剑拔弩张的时刻也不少有。

根据数据显示,对于中日两国经济往来的看法,有38%的中国居民认为“不好说”,29%的中国居民认为“良好”,3%的人认为“非常好”,认为“非常差”和“不太好”的人数占到30%。

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大部分中国居民更加看好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在我国同国外官方资金合作中,日本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40%以上,居首位。

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贷款,合计25809亿日元。

其中前三批为16109亿日元(79年至95年),第四批日元贷款前三年(96至98年)金额为5800亿日元,项目为40个。

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双方确定第四批对华日元贷款后两年金额为3900亿日元,项目为28个。

但日本的一系列行为似乎总让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画上问号,如日本各界官员和公众人物不顾日本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参拜靖国神社。

破坏中日两国的政治互信,使中日关系“雪上加霜”.中日关系包括中日经济关系和中日政治关系等,近年来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行为对中日的政治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新秦调查数据显示,有35%的中国居民认为中日的政治关系“不太好”,另有26%的中国居民认为“非常差”,持中间态度“不好说”的人占到27%,而认为“非常好”和“良好”的人群加起来只有12%。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居民对中日的政治关系持不乐观态度。

其次,中国和日本渊源是非常深的,关系往来密切,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派使者来华学习,中国也有僧人去往日本,日本的文字,茶道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但日本大和民族是个非常有野心的民族,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次典型的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

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

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

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从1894 年甲午战争起到1945 年8 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经常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1984年7月至1985年4月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因《马关条约》签订而结束,而日本从中国取得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1900年6月至1901年4月,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以及索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1914 年9 月至11 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侵占中国山东,并在其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28 年4 月至1929 年5 月,日本借口中国南方革命政府北伐,再次出兵中国山东,占领济南、青岛;1931 年9 月18 日,日军在沈阳挑起事变,旋即占领东北全境,继后日军越过长城、陈兵丰台,终于在1937 年7 月7 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长达8 年的全面侵华战争。

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侵华战争中彻底失败,于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而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日本成为战败国,中国成为战胜国,而这一国际地位的转换,使中日关系走到了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而中日两国应该要结束侵略与被侵略的战争状态,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缔结新的和平条约,恢复正常的国家关系,这在中国人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却在美、日、蒋的勾结下,未能顺利完成,而是脱离了应有的轨道。

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成熟了。

3.当前的中日关系是紧张而严峻的,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

9月15日,我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理坐标。

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012年9月14日,中国海监27船抵达钓鱼岛海域。

当日6时许,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

这是我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后,中国海监首次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开展的维权巡航执法,通过维权巡航执法行动,体现我国政府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辖,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对于领土这样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双方应该通过理性的谈判进行合理的的处理,这个关系到直接利益问题,弄不好就很容易煽动双方国民的排他性民族主义,成为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所以,双方都要排除激进的民族主义,进行冷静的交涉。

当然,如果发生战争,是我们两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这次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内的“反日游行”、“抵制日货”等行为,这使得中日关系异常严峻。

其特征之一是,“大众”、“舆论”作为给中日关系很大影响的行为体出现,使得关系极为复杂。

现今,两国的政府、经济界,舆论都与中日关系密切相关。

其中双方国内舆论有时给予对方国家的政府及舆论以强有力的影响。

有时又对本国政府施加很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中国,这一情况特别明显。

尤其是在网络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可以将信息快速传播并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民众的反响。

而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几乎可以无视的舆论,现在已经不难左右政权的正当性了。

正因为如此,在对日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对舆论的反应非常关注。

我认为,今后会有更多的行为体参与到中日关系上来并互相影响,中日关系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而且,因为舆论不是按照逻辑,而是更多的建立在感情的驱动下发生变化,所以关系的处理和控制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4. 2012 年这个本可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十年一遇的契机 实际上变成了中日双方解决领土争端的无形“战场”。

与十七八世纪欧洲兴起和亚洲衰落相反 当前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正好相反 即以亚洲为代表的东方的兴起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的相对衰落 以亚洲为代表的东方正在回归国际体系的中心 世界权力在传统的西方大国与亚洲、拉美等地区的新兴大国之间的分配格局正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转变。

尽管美国依然是超级大国 但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使其再也不能在世界事务中独断专行 不得不更加重视盟国的作用 拉拢某些对其推行全球战略有价值的新兴国家 其中日本则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但是 由于美国远在太平洋彼岸 与日本一海峡之隔的中国经济实力又不断增强 可能很快就会对日本产生与美国相匹敌的吸引力 这从当今中日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密切程度已可见其端倪。

这一点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也可窥知一二。

日本共同社2012年10月10日的报道称 日本政府现在正在研拟一份妥协方案就钓鱼岛问题和中方进行谈判。

日本共同社说日本政府正在研究一份妥协方案 在坚持“不存在主权问题”这个原则的同时 也会采取“认识到”中方主权的这样一个立场 并计划在仔细观察中方今后的态度之后 决定是否提出妥协方案。

当天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表示 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承认主权争议 是自欺欺人。

洪磊说 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打破了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

钓鱼岛的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日方不要再抱有霸占钓鱼岛的幻想。

日方应该做的是切实面对现实 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纠正错误 回到对话谈判解决钓鱼岛争议的轨道上来。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 处理不当 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最为重要。

顾全大局 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 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在此大背景下 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 既影响着双方 又影响着世界 必须慎重处理。

作为一个中国人 当然不会忘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种种恩怨。

但是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 我更希望中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希望与周边的国家能和睦相处 我们国家和人民能与日本把关系处理好。

已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早在本世纪初就曾表示: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在政治及经济上中国大陆的力量均将更加强大 因此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害。

但是 接着他又预言: 从中长期而言 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 长期而言 最后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追随中国。

随着客观的经济规律推动日本经济进一步融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 随着日本与中国等亚洲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增强 我相信日本终将会认识到“与邻为善”的重要性 最终脱离对美国的依赖 走上“重返亚洲”之路。

到那时 中日关系也将真正翻开一个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