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

合集下载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形式逻辑》讲稿主讲:万林第⼀章绪论⼀、”逻辑”正名“逻辑”最早可追溯到希腊词(λσγοε逻各斯),后英译为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ic。

原为多义词∶⼀般的规律和原则;说明、解释、论证;理性、推理、抽象理论;尺度、关系、⽐率;价值等等。

古罗马的西塞罗正式使⽤“逻辑”⼀词表⽰包括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科学。

中国古代学者们将相同的科学称为“名辩之学”。

古印度学者,特别是佛学将其称为“因明学” 。

古希腊时期:亚⾥⼠多德,《⼯具论》,古典或传统的形式逻辑;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经院逻辑学家们创⽴了推论的学说。

⽂艺复兴时期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发表了《逻辑或思维的艺术》⼀书,将古典的演绎逻辑体系化;17世纪开始,由于实验⾃然科学的兴起,归纳⽅法的研究被引⼊逻辑学:培根、惠威尔、穆勒,《新⼯具》、《逻辑体系》,建⽴了古典或传统的归纳逻辑;17世纪末,德莱布尼茨提出了逻辑数学化的思想,《论组合术》建⽴⼀种⽤符号表意的普遍语⾔及思维演算的设想,成为数理逻辑的先驱。

19⾄20世纪初,布尔代数的创⽴将设想变为现实,再经德摩根、弗雷格的努⼒,罗素与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成为⼀门独⽴的科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格尔《逻辑学》,辩证逻辑;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范畴的辩证逻辑体系;列宁,《哲学笔记》,确⽴了辩证逻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泽东《论持久战》,提供了辩证逻辑的⼜⼀范例。

20世纪30年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形式语⾔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理论三个划时代的成果,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逻辑学发展进⼊黄⾦时代。

现代逻辑学已从单⼀学科逐步发展成为理论严密、分⽀众多、应⽤⼴泛的学科群,择其要者有数理逻辑、哲学逻辑、⾃然语⾔逻辑、概率逻辑、⼈⼯智能逻辑、量⼦逻辑、价值逻辑以及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名辩”三义

“名辩”三义
根 据 笔 者 的研 究 , “ 名辩” 固定 成 词 似 乎 是 在 晚 清 的 时 候 。章 太 炎 很 可 能 就 是 在 名 词 的 用 法 上 使用“ 名辩” 的第 一 人 。在 1 9 0 4年 于 日本 铅 印 出 版 的《 尴 书重 订本 ・ 订孔第二 》 中, 他指 出: “ 惟 苟 卿


“ 名辩” 的起源 与成词
关 于“ 名辩” 一 词 的起 源 , 李 匡 武认 为“ 名” 与“ 辩” 这 两 个 概 念 联 系 在 一 起 最 先 出 现 于《 荀子 ・ 正 名》 : “ 辩说也者 , 不 异 实 名 以喻 动 静 之 道 也 。 ” [ 9 ] 6 。 尽 管 当 代 的 名 辩 研 究 学 者 颇 为 推 崇 苟 子 的这 一 说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中国古代有关名辩的学说理论统称为名辩学或名辩逻辑29338从上文对30余年来相关材料的粗略评述中不难看出当代的名辩研究不仅赋予了名辩一词以学派思潮和理论三种含义而且在名辩思潮的存续时间和代表人物名辩理论的学科性质与主要内容等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异见纷呈
第3 9卷
法, 但由“ 名” 与“ 辩” 连用 而成 的“ 名辩” 一词在《 苟子》 一 书 中其 实 并 没 有 出现 。 事实上 , “ 名” 与“ 辩” 在 同一 个 句 子 中并 举 甚 至 连用 的情 形 在 中 国古 代 并 不 鲜 见 。如《 周 易 ・系 辞》 : “ 开而当名 , 辩物正言 , 断辞则备矣 。 ” [ 1 0 J 其意 是说 : 开 释卦爻之 义 , 使 各 卦 爻 与其 所 象 之 名 相 当; 分 辨天下万物 , 以其 各 所 属 之 类 来 加 以 恰 当 地 断 定 ; 凭 此二事 , 决 断 于 卦 爻 之 辞 就 具 备 了 。但

逻辑与墨经

逻辑与墨经

逻辑与墨经逻辑与墨经摘要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中,莫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

墨家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逻辑学说,由现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组成,史称“墨经逻辑”。

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是该学说的核心部分。

“名、辞、说”大体上可以对应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试举例分析“名、辞、说”理论,从而得出结论:以“名、辞、说”理论为核心的墨经逻辑说明中国古代确实是有逻辑的,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墨经逻辑名、辞、说一、导言墨经逻辑是指由墨家学派创立的一种逻辑学说。

墨家指墨子学派。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鲁国人,年轻时曾学习过儒家经典,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和儒家思想进行斗争,在春秋末年和儒家被称为“儒墨显学”。

该学派著有《墨子》一书,包括了墨子及其后学的很多资料。

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被称为《墨辩》,也称为墨经逻辑。

中国古代的逻辑其实就是指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墨家逻辑学说。

墨经逻辑是对先秦百家争鸣在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上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它对先秦诸子百家及汉晋思想家都有全面的影响。

“名、辞、说”理论是墨经逻辑的核心部分,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大体上可以对应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不过,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还有比概念判断推理更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逻辑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1.概述西方传统逻辑认为,人类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学习传统逻辑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知识正确地表达论证自己的思想,反驳他人的错误思想,为人们正确思维提供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为与西方传统逻辑产生时代大致相同的中国墨经逻辑,在其丰富的逻辑思想中也自然包括了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

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

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

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

湖南教育出版社,张家龙主编第一节中国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名实悖谬和百家争鸣二、必要的理论准备“类”是古代名辩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

《周易。

同人象〉:“类族辩物。

”其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事物表面属性的同异辨别事物。

《左传》桓公六年有“以类命为象”的说法,把“类”概念的外延扩大为普遍的事物。

墨子在论辩中强调“察类明故”,达到了“类即本质”的认识。

这标志着“类”作为一个名辩学的范畴已经产生。

第二节中国名辩学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墨经小取》和《荀子正名》篇描绘了名辩学体系的大纲。

《小取》首先阐述了辩的六项作用,接着对名、辞、说诸思维形态进行界说,进而介绍或、假、效、辟、侔、援、推七种命题或推论形式,最后具体说明了各种推论式可能发生的谬误及其原因。

《正名》篇从分析辩说产生的原因出发,接着提出名、辞、说、辩诸思维形态,揭示其本质、说明其作用,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名辩的若干规则。

《小取》以论辩为中心讨论名辩学,对论辩的对象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当双方的论题为同一主项的矛盾判断时,论辩才是有效的。

《正名》以正名为中心讨论名辩学,详细阐述了制名的各项原则,总结出诡辩家混淆名实关系的不同类型、实质及揭露诡辩的方法。

后期墨家和荀子还提出了有关集合的初步思想。

公孙龙对名的确定性问题有精彩的论述,并且开始使用变项。

韩非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了刑名问题,提出了“形名参同”和“参伍之验”的理论。

把先秦法家的形名之学推到高峰。

二、秦汉魏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很重视对推理的研究,特别把着眼点放在以往在推类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上,由此提出“类可推而不可必推”的重要命题,指出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事物同异关系的复杂性,进而考察具体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推动了对归纳法的研究。

在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名号理论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对概念属种关系的正确揭示。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具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诒让、梁启超等思想家开启了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带动了人们对先秦诸子及其名辩之学的反思性研究。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对《墨经》逻辑体系及其他名辩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为当代中国语境下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但由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博大精深,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完整样貌并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仍需不懈努力。

其一,就时间线索而言,需要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历史考察时间追溯至先秦早期,使存在于各种史料中的逻辑智慧及其言说方式经过深入挖掘和脉络梳理得以清晰呈现,实现由自在向自为、由碎片向系统展开逻辑学话语体系建构,形成先秦逻辑学思想发展线索的完整轨迹,使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先秦名辩之学的历史源头及演进动因得以凸显,更加充分、完整地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与世界逻辑体系相统一的发展走向。

其二,从文献范围上看,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了以《墨经》为代表的逻辑学说体系,也包括《周易》以及其他名辩学说等经典文献,同时,还有不应忽视的相关政治、军事及文化等各种史料中所具有的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应用案例。

因此,既要重视对名辩之学的经典文献研究,也要关注存在于其他史料中那些尚未形成体系的自发性逻辑学话语形态。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脉络进行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儒墨等学派的文献为重点研究内容,而且要探求那些藏在非显学史料中的逻辑思想要素,最大范围地拓宽对囊括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渊流的文本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原貌框架的丰富性得以重现。

其三,就研究方法来讲,无论是对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完整逻辑学体系文本《墨经》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古代其他名辩学说文献的解读,都需要进一步将其置于世界整体的逻辑思想体系中展开深度比较。

漫谈逻辑学

漫谈逻辑学

漫谈逻辑学在很多人眼里,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高深的学问,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历史起源来看,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希腊、中国与印度。

我国做为逻辑学的重要起源地,虽然在古代没有出现过“逻辑学”这个概念,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的逻辑学家,但在中国的政治、法律、伦理与道德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逻辑学思想。

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可根据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发展的特点及国外逻辑思想的传入和影响,分为先秦、两汉至明清和近代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前两个时期属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名辩逻辑的建立和演变为主干;后一个时期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阶段,以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为主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始形成并发展昌盛的时期。

春期战国时期,论辩之风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涌现了一些着手研究名词概念和论辩术的思想家,经过名家、儒家、法家特别是墨家的总结,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逻辑体系。

同时期的公孙龙关于“名”的分析,把先秦名辩思想引向纯逻辑探讨的方向,为中国古代逻辑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期墨家是一批战国中、后期的名辩思想家。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儒家特别是墨子的逻辑思想,在《墨辩》中系统阐述了“墨辩逻辑”,从而使中国古代逻辑无论在理论上和体系上都达到了较为完整的程度。

它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逻辑专著中的杰作。

先秦时期,对中国古代逻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另一著名思想家是荀子,他继承、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理论,使儒家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但自荀子以后,由于过分强调“正名”的政治目的,对名家和墨家的思想采取排斥态度,先秦的名辩逻辑没有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至明清时期先秦以后一直到近代,由于统治阶级在学术上独尊儒家,废弃名、墨,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受到阻梗,在长达2000余年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曾经一般地探讨过推理、论证的意义和形式以及名实关系等问题。

这极大的削弱了中国在逻辑学方面的发展势头。

独上高楼——读吴克峰《易学逻辑研究》

独上高楼——读吴克峰《易学逻辑研究》
逻辑方法, 尤其是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运用公理方法 构造的易学逻辑系统, 易学逻辑推理方法对先秦名 辩学、 伦理与政治思想、 传统医学、古代天文学的 影响等, 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勾勒和阐明了易学逻辑
由南开大学吴克峰博士撰写的专著 《 易学逻辑 研究》(0 5 1 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已 20 年 2 于今年 1 月第二次印刷了。此中原因,笔者认为 0 是该书较好地展示并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逻辑 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一 易学逻辑。
性; 而作为特殊性意义上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则是
指它的推理理论、 推理类型和规则具有鲜明的民族 文化特征, 其逻辑 的意义只有置入产生它的历史与
文化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并从逻辑的维度即思 维的层面或工具的层面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看, 易学逻辑作为中国逻 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抽象的
辑同样也是以推理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但是, 作为 世界逻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既具 有逻辑学的一般特点即共 同性, 同时又具有 自身逻
际上, 一百多年来,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主流是在 西方逻辑知识背景之下进行的。 面对同西方文化有
很大不同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如何界定中国古代 逻辑 ?如何对它进行诠释?如何看待它的作用和 价值 ?是将 中国古代逻辑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 去阐释, 还是从 自己的固有传统中寻找其价值和意 义 ?是机械地 比附西方逻辑来挖掘 自己的逻辑传 统, 还是从 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探寻那些作为具有古
工具性。 既然如此, 在中华绵延数千年文化中, 有
没有堪称逻辑学的学说哪?如果有的话, 又是否符
合上述三条标准哪?吴克峰博士的 《 易学逻辑研 究》 ,对易学中的逻辑学说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吴克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

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

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的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的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关键词:易学逻辑、名辩逻辑、推类Yi learning and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from Chinese logic historyWu Ke-feng(Educational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logic history in over 19 centuries studies, contrasting the western logic, only put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s as to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There is less studies to Zhouyi. The paper explains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Yi learning logic to Mingbian logic in first Qin, which was from the age for writing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to study, and especially from the contrasts of logical contents in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ith the logical thought of Mingbian at first Qin, that were the thought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 example Confucius, Huishi and Dengxi, etc. I got the conclusion which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ere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in Chinese ancient logic, and which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of Mingbian learning, especially Mobian learning were the summary and increase to the logical thought in Zhouyi.Key words:the logic of Yi learning, the logic of Mingbian learning, the deducing of on the type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介绍西学以图强,逻辑学也成为主要的引进介绍学科。

随着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自然引发了与中国传统逻辑的对比问题。

以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以及胡适为代表,把关注中国逻辑的目光都放到了先秦的名辩学上。

严复首先将“Logic”译为“逻辑”,同时也译为“名学”,他将英国19世纪著名逻辑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所著《逻辑学体系》译为《穆勒名学》,将英国的耶方斯(W.S.Jevons,1835-1882年)所著的《逻辑入门》译为《名学浅说》,他还组织了专门讲授逻辑学的“名学会”。

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将西方逻辑、中国逻辑、印度因明逻辑作了比较研究。

梁启超著有《墨子之伦理学》、《墨子学案》等,将墨学看成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代表。

章士钊在其出版的《逻辑指要》一书的后面附有《名墨訾应论》、《名墨方行辩》等六篇论文,他还说:“逻辑起于欧洲,而理则吾国所固有……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

”1胡适先生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专著,并以《先秦名学史》命名。

但是,他们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先秦名辩学的同时,也不否认《周易》在中国逻辑史中的重要地位。

严复在《穆勒名学》的按语中指出《周易》所运用的是“外籀”(即演绎)法。

胡适还将《周易》看成是孔子的正名逻辑的一部分,对《周易》中的符号、象、辞作了讨论,对“《易经》还作了语法、语义与语用的全面论述。

”2胡适的说法虽然不被后来的学者认同,但却表明了他对《易经》中逻辑思想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一方面逐步扩大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范围,逐步摆脱了只要谈中国古代逻辑必然圄于古代名辩学的窠臼;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类型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不再以西方逻辑的标准机械裁定中国逻辑,一些学者开始把“推类”或“类推”看成是中国逻辑的主要特征,或者是主导的推理类型和逻辑形式。

沈有鼎先生认为,“‘类’字在古代中国逻辑思想中占有极重要位置……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比推理有着极广泛的应用。

”3崔清田先生认为,“由此,以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同异为依据的‘推类’(或‘类推’)就成了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推理。

”4在温公颐、崔清田主编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中,还把“《周易》的逻辑思想”放在第一章的重要位置,指出《周易》是古代“推类”的发韧。

5一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月归藏,三月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传说古代除《周易》1转引自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3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4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沈有鼎着《墨经的逻辑学》第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4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同上书,第10页。

外,还有以艮为首的《连山》和以坤为首的《归藏》。

关于三易,有人说夏代流传《连山》易,殷代流传《归藏》易,而周代则是《周易》;另从《左传》、《国语》有关卜筮的记载和其中有些记载是《周易》中所没有情况看,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连山》和《归藏》。

尚秉和先生认为:“其在春秋时,三易并占……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

”6今存《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汉书·艺文志》说:“人更三圣,历时三古”。

说的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重演相叠为六十四卦,而且将每卦后面系上卦爻辞以解卦,最后孔子作《易传》以解经。

其实这无非说明《周易》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虽然这种说法近代学者多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孔子是否作《易传》的问题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多。

但是新近的考古学等研究表明,“人更三圣”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甲骨文,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王国维先生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名篇,在甲骨文中考出王亥之名。

之后到1929年,顾颉刚先生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详细考述了《周易》经文中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事迹。

如《旅》卦上九说:“丧牛于易”,顾颉刚先生考为王亥事迹,而“王亥为殷之先公”7。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

“高宗”据《尚书·高宗肜日》,即商王武丁,所述武丁时史事,当在公元前1250-1192年之间。

8李学勤先生经考证指出:“实际上鬼方只是商代通行的词,西周以后即成陈迹”9。

再如《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帝乙是帝辛(纣)的父亲。

10“帝乙归妹即帝乙嫁女于周文王”,“袂代指嫁妆。

爻辞是说妹妹的嫁妆要比姊姊(君夫人)的嫁妆还要漂亮”,周文王与殷王帝乙帝辛同时,迫于当时周日盛而殷日衰的客观形势,帝乙嫁女于周以联姻。

冯时先生的考证认为:“归妹卦爻辞通过周文王娶女于帝乙之事而对殷纣关系的阐明,证明此卦名实即文王赴殷迎亲时占筮始定,它是对帝乙归妹的实录,这意味着易卦卜甲实际就是文王逆女于殷的遗作。

”11以上例子说明,“《周易》中所见人物和及其事迹,确实是很古老的。

经文的形成很可是在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叶。

顾颉刚先生的观点,看来是可信的。

”12朱伯昆先生说:‚近人顾颉刚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康候即卫康叔,卦于卫,乃周武王之弟,称康叔。

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认为卦辞非文王所作:6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第3页,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

7转引自李学勤着《周易经传溯源》第2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8《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

9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9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

11以上引文参见冯时着《中国天文考古学》,第401-40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2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14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断定《周易》成于西周初叶。

但是,传统的‘人更三圣’说,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即承认《周易》包括传文部分,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陆续形成的,承认卦爻辞的形成同周王朝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

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

‛13所以《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周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还是有根据的,只是说易为一人所作不准确,但易形成于那个时代是没有大问题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的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