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课程内容

合集下载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现象的分布和空间组合: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情况,以及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组合特征。

这包括不同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文化景观: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和文化意义。

文化景观是
地表文化现象的集合,反映了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文化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过程,以及不同地区
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包括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文化传播媒介的分析。

4.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与之互动。

这包括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利用和改造的研究,以及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5.环境的文化评价:研究环境问题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环境对人类
文化和地方发展的影响。

这包括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分析,以及对环境政策和规划的文化因素的评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交织融合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瑰丽绚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南北气候和地形不同,造就了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广袤的南方山林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有“江南水乡、桃花源里”之美誉。

北方则是干旱缺水,天高云淡,宽阔的平原和广袤的草原,是斗牛犬、马背射箭、长鞭猎狐的故乡,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瑰丽绝伦”的景观。

二、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很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区是非常丰富的。

从古代的“9州5岛”、到现代的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这些行政划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

中国文化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且还反映了民族、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四大文化发源地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这些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大量的历史古迹为中国文化地理增添了许多神秘和美好的色彩。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再到唐代、宋代、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

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国,不断进行文化、技术、商业的交流与吸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近代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与外界交往,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影响力。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对文化和环境系统的不同认识,可以将文化生态 系统分为①直链型、②网链型、③社会型、④和谐 型(即: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系统的作用看成一种 线性因果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 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主要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观点: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 关系说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主要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既重视自然对人的 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互为 影响。
茶叶和饮茶的习惯通过陆路和海陆两条不同的 路线传至国外。
⑤制陶技术的扩散
从唐代中晚期瓷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分别从 西北陆道和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港扬州、明州 (宁波)和广州运往西亚和波斯湾、亚丁湾、红 海各地。
⑥汉语的扩散
越南语、日本语和朝鲜语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 它们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今天都不同程度的采用 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语言学上把这三种语言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成分称作汉语的“城外方言”。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代表观点: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③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
即特别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 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与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邻国等。

中国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中国地形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经纬度、时区、邻国等信息。

3) 讲解中国的面积和人口:通过PPT展示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4)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PPT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二、长江与黄河1. 教学目标:了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特点等。

掌握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地形、气候、水文等。

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两大河流。

2)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信息。

3)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通过PPT展示地形、气候、水文等信息。

4)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中国文化地理教案一、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 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掌握中国的文化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 介绍中国在亚洲的地理位置;- 列举中国的陆地边界国家和海洋边界。

2. 中国的地形地貌- 介绍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地形地貌特征;- 分析这些地貌特征对中国的气候、交通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3. 中国的气候特点- 介绍中国的气候区划和气候类型;- 分析中国气候的原因及其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文化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地理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知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背景;-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中国的地理特征;-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文化地理的认识和思考;- 视听教材:使用与中国文化地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能力发言、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作业:布置与中国文化地理相关的写作、绘图等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测验/考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进行测验或考试,评价学生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研究-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或参观展览、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文化地理一教学讲义

文化地理一教学讲义
规律。
03
历史性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文 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播、演变和影响。
05
02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04
地域性
文化地理学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 特色和发展差异。
06
实践性
文化地理学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研究成 果可为区域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提供 指导。
文化生态
总结词
文化生态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文化 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详细描述
文化生态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 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适应,强调人类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环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文化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文化地理学基础
介绍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阐述文化现象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分析不同文化区的特点、形成过程 及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化 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
研究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的过程、 机制及影响,探讨文化传播和文化 交融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文化生态与地方认同
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 及演化,探讨地方认同的形成、
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生态文化教育
01
结合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
们的环保意识。
地域文化景观教育
02
利用文化地理信息,介绍地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增强
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育
03
阐明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书(选修)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书(选修)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中国文化地理》为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是一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地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从我国的文明起源开始讲起,探讨了我们祖先的生产活动以及那时的文明。

之后根据文化地理的几大重要元素:语言、饮食、建筑、艺术以及商业进行展开详述,对这几大元素一一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最后通过对历朝首都变迁的演绎,回顾整个中华文明以及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变迁与影响,启发学习者对文明、文化、环境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员们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并引起对此门课程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我们所提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值得从更深层次去钻研的,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用心去学习去感受中国文化地理的巨大魅力。

本课程精选我国古代文明、文化、地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食、艺术等近百张精美图片,多种民歌民谣、戏剧、乐曲,通过多媒体手段分析讲解,再辅之《中国文化地理》课件及测试小游戏等,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使学习的接受过程更立体,角度更多元,理解更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为了引导和配合学习,《中国文化地理》课程的学习材料,有《学习指导》一册和可见光盘一张。

本课程没有实习。

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地理?1、先了解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文化地理,顾名思义包括文化部分以及地理知识,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地理,那么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现状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2、了解中国地理地貌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3、领悟中国文化地理所包含的各类现象,分析成因,掌握文化地理的各项要素及特点。

关于答疑和辅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暂不安排考前辅导。

如果同学们觉得有此必要,可以在网站讨论区提出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主讲人:张燕 邮箱:zhangyansdgsxy@
•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文化地理概 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al Geography •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 课程性质:全校公选课 • 适用范围:各专业 • 学时数: 32 • 学分数: 2 • 考核方式:考查
• • • • • • • • • • •
第六章 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 1、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2、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3、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4、四大菜系的特征与背景 第七章 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1、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 2、保护与创新 3、居民和街坊的南北差异差异 4、宗教建筑分布的南北差异差异 5、风水与选址ຫໍສະໝຸດ • • • • • • •
第三章 中华文化区域差异的背景 1、巨大的区域差异 2、自然环境背景 3、中国人体质的区域差异 4、社会环境背景 5、汉姓发源地寻踪 6、汉民族性格的地域差异
中篇 中国部门文化地理
• • • • • • • • • •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1、语言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 2、色彩观 3、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 4、国画的意境美与画风的南北差异 第五章 戏曲的分布与地域性 1、剧种的层次和分布 2、剧种纷繁的背景 3、戏曲的地域性 4、戏曲文化的统一性
第十三章 华中文化区 1、中原文化 2、安徽文化· 徽商纵横 3、江西文化· 兴衰轨迹 4、两湖文化 第十四章 华南文化区 1、岭南文化 2、香港文化 3、澳门文化 4、八桂文化
• • • • • • • • • •
第十五章 西北文化区 1、三秦文化 2、宁夏回族文化 3、甘陇文化 4、新疆文化 第十六章 西南文化区 1、巴蜀文化 2、黔贵文化 3、滇云文化 4、藏文化
• • • • • • • • • • • • • • 第十章 华北文化区 1、首都文化 2、燕赵文化 3、三晋文化 4、齐鲁文化 第十一章 东北和内蒙古文化区 1、关东文化 2、延边朝鲜族文化 3、内蒙古草原文化 第十二章 华东文化区 1、吴越文化 2、上海海派文化 3、八闽文化 4、台湾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八章 园林文化和园林的地域差异 1、宛如天开的中国园林 2、园林的南北差异 3、主题公园与区域文化 4、登高文化与登高景点 5、公墓园林化 第九章 人才地理特征 1、状元的分布及其意义 2、状元地域分布的背景 3、教授的分布和迁移 4、武状元分布特征
下篇 中国区域文化地理
上篇 中国文化地理总论
• • • • • • • • • • • 第一章 文化的结构、价值观与区别 1、文化的结构 2、文化资源的价值观 3、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划 第二章 中华文化述要 1、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硕果 2、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3、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4、中美文化比较 5、中日文化比较 6、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