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案课:如何写一个好故事

文案课:如何写一个好故事
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 内容,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修改你 的具体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请点击修改你的具体内容。
50% 62% 75% 45%
90%
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03
细节决定故事吸引力
细节决定故事吸引力
好故事要注意“五不”
1.不要简单粗暴,间接表达更好 2.不要陈词滥调,换个说法更好 3.不要忘记交代故事背景 4.不要过度依赖旁白 5.好故事要用讲的,不是用写的
细节决定故事吸引力
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1.英雄的每个伙伴,都要代表英雄的一个侧面性格。 2.有些细节可以借他人口中说出来告诉观众 3.语言和行动是让主人公表达情绪的最好方式 4.男女主分手后,男主和别的女性发生关系,只要他最后和女主复合, 观众们都可以原谅他;但是女主做出同样行为却不会被原谅。
好故事是设计出来的
何人:
有名有姓, 有来历背景, 有性格特点, 有优点缺点……
主人公的社会关系:
亲人、爱人、宠物、朋友、敌人……
好故事是设计出来的
何事: 表述应注意具体化 尽量描述事情的细节
好故事是设计出来的
何故: 讲明故事发生的原因 有道有理有根据
02
七步法搭建故事架构
七步法搭建故事架构
细节决定故事吸引力
完善故事细节,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要用解释的语句,用描述性的语言
故事加金句
不要用模糊的概念
建立对立面角色
尽量用事实来侧面反衬
有些事是主人公不知道的
戏剧性的效果

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例

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例

r I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 H U A N B O实务探索一新闻采编⑦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以袁凌《寂静的孩子》为例盛芳(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非虚构写作致力于讲好一个故事,在价值立场、叙事伦理等方面突显写作者 的价值向度与叙事风格。

袁凌的《寂静的孩子》在长达四年的跟踪采访基础上,以节制而又优美的叙事引导人们触摸真实的中国,感受生命的尊严,公共价值与文本价值兼具。

现实情怀与沉浸、行动式的写作态度,高超的叙事技巧及内在的情感意义是非虚构写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非虚构 价值向度 情感内核新世纪以来非虚构写作呈现井喷现象,作家的转向、记 者的转型及学者的参与,再加上平民写作的流行,创作主体 多元、文体多样,富有生活质感的作品贏得了市场的青睐。

但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过于煽情并以煽情来获取卖点,或过多露丑甚至偏好记录带有猎奇性的事实。

"写什么""如 何写"成为值得重提的议题。

记者出身的袁凌以长达四年的 跟踪采访为基础,以节制的叙事进入故事的情感内核,引导 人们触摸真实的中国,感受生命的尊严,其新作(寂静的孩 子〉(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出版)堪称年 度非虚构写作精品。

_、关切人类命运,坚守人文价值立场以调查报道和特稿写作成名的记者袁凌是国内非虚构 领域的第一批写作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的九十九次死 亡>(从出生地开始H青苔不会消失〉等致力于书写普通人 生存状态与命运的作品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寂静的孩 子〉是他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后得以完成的新作。

作为中国首部关注当下孩童生存境况的非虚构作品,以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等为关键词,全书分为异乡、阴影、大病、留守、单亲、远方六辑,共讲述了36个故事。

在他 笔下,儿童群体不仅仅只是各类社会问题的样本,而是鲜活 的生命,他们各有各的生命感受,各有各的生命美感,而不是 被动麻木的存在。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

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作者:王鑫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2期人习惯于命名,这会让人产生精神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这种执着也使人们面对某一对象时首先喜欢思考“是什么”。

不过,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已经在众多批判中日渐式微,“是什么”不重要,“如何是”才更重要。

周逵这本《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以下简称《非虚构》)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急于界定“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即“非虚构写作是什么”,而是想告诉读者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非虚构写作才是好的。

这本书没有用概念、方法和范式这样普遍性的写作方式,而是通过写作者个人经验回溯,直抵非虚构写作的边界和灵魂,使读者充满阅读的快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肃性。

一种经验会激活另一种经验的价值,当叙述者在谈及自己非虚构作品完成的经验时,个人的经验将会激发出群体经验的共鸣和想象。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写作者所秉持的个人经验和叙事精神使其能够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一、记录:经验与事件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一般的日常经验,而是杜威所说的“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完整的、连贯的、完满的,“这个经验”是写作者完整的个人经验,也是媒体事件中当事者的个人经验。

“‘经验’在这里并不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是知识的来源,而是生命与周遭世界相遇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

生命的丰富激荡和意义的不断生成就是‘一个经验’累积着‘另一个经验’”[1],非虚构写作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两种经验的相互观照,是一个人的经验激活另一个人经验的过程,使私人经验具有了整体意义。

非虚构写作实际上是对个体经验的发掘,从小的切口进入,步步深行,找到隐含在被采访者身上的密码,获得对事件细节发生的有效性解释。

大时代叙事之下,小人物的悲喜似乎都被忽略了,但是,“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2],非虚构写作的动机和走向不再是捞起新闻事件泛起的泡沫,而是要探寻静水深流之处个体如何存在。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首先,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开头要能够
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
胜的情节、一个悬念性的问题或者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来吸引听众
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其次,故事的情节要有起伏变化,让人感到紧张刺激。

一个单
调乏味的情节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所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
注意情节的起伏变化,让故事充满悬念和惊喜,让听众在不断猜测、期待中跟随着故事的发展。

接着,故事的主题要能够触动人心,让听众在故事中找到共鸣。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是有深刻的主题,它可以触动人心,引起听众的
共鸣。

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主题的表达,让听众在故事
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故事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一个好的故事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结局是整个故
事的收尾,它要能够给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让他们感到故事有一
个圆满的结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其次要有起伏变化的情节,接着要有触动人心的主题,最后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打动人心,让人久久难忘。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够帮助你讲好一个故事。

非虚构写作中的复杂性建构

非虚构写作中的复杂性建构

“非虚构”中的复杂性、建构、对话与叙事精神| 沙龙回顾2016-09-28 单读9 月24 日,地平线联合单读等多家媒体,邀请国内在非虚构教育、创作、媒体领域有着较多实践与研究的老师们来谈谈——“什么是非虚构?”沙龙预告发布之后,很多读者留言希望能够看到沙龙的直播或回顾。

本文为地平线整理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在沙龙上的发言,他从“非虚构”中的复杂性、建构、对话与叙事精神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解。

我们在虚拟现实成为商业风口的时代来谈非虚构写作,看上去是很反潮流的事情,但我坚信这样的反潮流其实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原来在凤凰卫视做《冷暖人生》的总策划,后来回到高校,现在我的课堂里也有一门关于非虚构创作的课。

“什么是非虚构?”这个题目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难讲。

什么是非虚构,我想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复杂性、一个是建构,一个对话,一个是叙事精神。

我今天也想从这几个关键词讲讲我对非虚构的理解。

“非虚构”这个词的界定有难度,因为它用一个“非什么”的结构,就像何伟曾经说过,他的老师迈克菲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非虚构写作这个定义本身可能有点问题。

比如你问我早上吃了什么,我却说我早上没有吃葡萄柚,所以很难界定,这是一个困难所在。

”在国内从事非虚构创作的写作者有自身不同的理解。

国内的写作者本身从特稿的概念来理解,就可以做一个类比。

比如七八十年代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叫报告文学,它和非虚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卫毅说过: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

我觉得这太形象了,我们看到的报告文学都是金光闪闪的、自带光环的,非虚构写作正是把人为安上去的“金光”给去掉,看看这个人物真正是怎样,这个可能是一种理解的角度。

还有媒体从很多技术上对非虚构创作做了规范,比如对于信息来源的要求。

《人物》杂志的赵涵漠曾经说,他们对记者有硬性的规定:稿子写了八千字,成文的时候至少得有八个信息来源,可能采访16 个、32 个最后用了8 个。

干货|????写作大师分享,让故事精彩的7个秘诀

干货|????写作大师分享,让故事精彩的7个秘诀

干货| 写作大师分享,让故事精彩的7个秘诀干货| 写作大师分享,让故事精彩的7个秘诀哈喽,小红薯们,在上篇笔记中,我分享了《写作课》中的观点,今天这个part,我想分享下我get到的写作秘诀。

-讲真,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几遍,受益匪浅。

看完,我觉得小说创作有章可循,并暗搓搓地计划写小说。

-好啦,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一、锻炼作家思维的方法偷偷写自传,用第三人称将自己的生活片段编成故事,在心里讲给自己听。

-看到这里时,我蛮惊讶的。

因为我也这样做过,这是我在看电影《奇幻人生》时得到的灵感。

-✨感觉生活无趣、或陷入低谷时,我会假装自己的生活是一部小说,有旁白在描述我的生活:-这是Gloria,目前是个自由职业者,每天清晨,她起床后,习惯打开电脑,趁着意识未清醒之前,在电脑上噼里啪啦地记录她的梦,以及心情……不久以后,她将手忙脚乱地洗漱,送孩子上学……-这能让我抽离出来,更冷静、客观地看待现在的生活。

-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凭空想象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发生的故事,才能锻炼小说写作能力。

只是照搬生活,并不能提高写作能力。

-你可以先锁定某个陌生领域作为写作目标,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你会遇到突发情况及其暴露的问题,这会让你学到新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你以往未曾留意到的。

-只有敢于探索未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需要自我挣扎,自我突破,走出安全区。

-三、如何塑造人物?人物不是作家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是要去用心感知、并逐渐找到其特质的。

塑造人物时:-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尝试随心所欲地界定人物的主要特征。

-❷把人物放在放到现实中,想象他们怎样生活,又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❸先从微小特征入手,再逐渐找到具有可识别性的特质,是个不错的办法。

-❹放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为其他主义或者不同性取向的人物,以增强代入感,再仔细全面的审视他们的生活。

-四、如何虚构情节?如果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仅给人物换个名字、在创作中带入她的样子远远不够,还要发挥想象力,给人物设置一些细节,让她从现实中的人物原型抽来出来。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

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

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

——《负荷》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

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

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

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

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

精选《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精选《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继续来分享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读书笔记,这实在是这一年来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人物特写应该多些社会学的东西,少些心理学的东西。

很多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应该描写亚文化,个人是检验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将自己局限于对个人的认知,我们也就失去了对社会和亚文化提出更具有价值问题的时机。

在旅行中,当你有了独特的经历,请对他保持敬意。

如果你有了想要写些什么的期待,哪怕是最微缺乏道的期待,也要仔细观察它。

把一切都写下来,并且要写日记。

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需要花时间等待我们的所见所闻呈现出真正的意义。

过一段时间再动笔写自己的经历,这对写个人经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有意义的事情,总是要求我们消化、吸收和理解它们意味着什么。

当人们从底层爬到上层,他们往往被期待去帮助那些被他们撇下的人。

作为一名记者,我想问:那些不再贫困的人有什么义务?他们对被他撇在身后的人有什么责任?我写性别歧视、种族偏见以及暴力-那些很多人不愿处理却对此有着强烈见解的问题。

在每一篇专栏文章里,我都会至多用两三段去说服我的读者:你并不是把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知道了。

鉴于此,开门见山,立即吸引读者就十分重要。

我写我的精神生活,而我一旦这么做就会收到极大的回应。

我并非天然地有趣,我只是坦诚罢了。

我对一些比较难处的事情也保持坦诚,包括黑人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以及女权主义者能蠢到何种地步。

没有任何事情神圣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不能讲述它的真相。

他不是个无聊的人,而是一个未被发现的人。

正如没有无聊的人,也没有不重要的话题,任何事情都有意义。

我会把其他的声音带进我的文章中。

对我这么一个40多岁、三个孩子的母亲来说,谈论莱温斯基是一回事,而引用一个被自己的行为吓到的22岁见习生的话那么是另外一回事。

让你的读者听听不同的声音,而不只是你自己的,这是私人专栏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

我不断质疑自己和自己的感觉,这使我成为一名更好的专栏作家、一个更不可预测的报纸上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

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

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

一一〈〈负荷》
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

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

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

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

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白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
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

因此,我们写故事之前需要思考,借我们找到的大量主题和场景,来思考怎样写出的新闻故事更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印记。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抽出白己的时间和朋友聊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部分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或者会被哪些部分激怒。

在这些反应中,我们经常能够找到读者想要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怎样的故事。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白己,当白己又一个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来,那个时候会突然不明白白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将白己定位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到白己的快乐。

我们准备开始一个故事,首先应该明白白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比如必须将观察和数据转化为白己的领悟,进而指定策略,以便将这种体悟传递给读者。

其中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

在报道前,我们要问白己,白己寻觅的这个话题值不值得我们去展开,
这里有两个评判标准:故事里有没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或者有没有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

有正在展开的情节我们才能去报道,能够让受访者开放心扉才会让故事更具有活力,而不是僵硬,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元素。

莱恩接着就告诉我们,写故事之前,他作为作者为了寻觅话题会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

一个故事如何写,如何写好,我认为一个好
的作者写一个故事首先要能把控整个故事,在你知道你要写的主题时,你就可以围绕白己的主题开始白己的采集信息的过程,而跟着受访者不仅可以采集到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一个过程中和受访者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受访者敞开心扉。

这一过程最需要作者集中注意力,因为很多主题都处于很喧闹的环境中,你既要将白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又不能将白己完全当成其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白己想要得到怎样的信息,而不能被喧闹迷了眼睛。

第二,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为什么要抢新闻,因为在你没有抢到的时候,往往你会错失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有可能是你要写的故事的点睛之笔。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错过,如果我们时间上错过了,我们还可以问问一直在现场的人,到底发生过什么,甚至可以思索将会对白己的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三,这个场所、这个行动,或者这个人,是重要的吗?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度,因为如果你要写故事的对象不够好的话,你的故事就很难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或者信息要表达的主题只是和你要写的主题擦了个边边。

第四,会不会有我的人物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元素,实际上在第一个问题确定的时候,我们跟着受访者就可以得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受访人和其他人的对话,在让故事有更多动态元素的同时也会让受访者本身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够让读者更加信服。

第五,这个故事,我是想围绕一个单个的场景来写,还是围绕一个五分钟的片段来写?是要写一整天的事情,还是要写一个人的某一个阶段?很多时候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但是我们需要写的只有很小一段,但这不是浪费之间,因为往往如果我们没有了解故事的整个过程,就不能了解白己到底要写什么,找不到要写的亮点,窃以为不能因为要写那一段就单单去收集那一段材料,没有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我们很难将故事要表达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六,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不是有某种“领悟” ?受访者明白了什么,这个回答往往容易响应主题,要好好思考这个回答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七,这个故事的大想法是什么?就是你要向读者表达什么?其实我们往往要表达的是一个普适性的真理,有了白己要表达的主题,即使这个故事很小,或者单单只是很有趣,我们也能将这个故事讲好。

而简也提出了一套寻觅主题的问题,就是编辑整理的,即好的叙事性报道的记者是怎样找到话题的。

这七个问题就相当于我们寻找主题的一般方法,在我们找不到白己要写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留意当前我们周围的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思考这些问题,找到故事中合适的、更加吸引人的主题。

这七个问题分别是:一,什么是时下最持久的议题?什么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思考一个故事的主题时,最先考虑的就应该是
基本上不会过时的主题,即这个主题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新的方式去呈现它,或者集中注意于这个主题的某一个方面。

记住,虽然这类主题具有持久性,但是我们选择的新的呈现方式一定要具有时效性,如果拿着老掉牙的故事来呈现这个主题,即使这个新闻故事写得再精彩,也不过是一篇好的议论文罢了。

二,那个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是不是还有别人跟他过一样的日子?这个头条故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很多时候的头条虽然是我们周边人的故事,但是我们还可以借此找到一类人的故事,让这个故事更加吸引读者,弓I起读者的共鸣。

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和他们想的是一样的。

三,这个新闻是不是讲出了什么道理,另外反面是不是也有故事呢?四,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把镜头推近了给特写?还有什么地方仍然成谜?五,在一个大故事里,是不是还有哪儿是模棱两可的?六,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七,一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最后这五个问题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如何从已经被报道过的新闻中寻找白己要写的新的主题。

这个方法实现的前提就是需要我们有每日浏览大量新闻的习惯,这是寻找一个新闻主题的重要途径。

看到一个你感兴趣的新闻你就可以思考它,思考它的反面、问题,寻找故事发展的后续、背景和反作用。

主题找到之后就需要我们来思考,如何写出这个故事了,那故事之前的采访应该怎么进行呢?马克.克雷默给我们提供了十个窍门。

在拿
到主题后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

我们要清楚白己要怎样让读者将故事读下去,所以在选定一个话题之前,仔细思考到底是哪些元素吸引读者。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更加集中地收集这个方面的信息,进行采访时我们必须要有重点,这样才会让白己的故事不至于像大杂检一样,看起来杂乱而且容易让人丧失兴趣。

接着我们就必须考虑我们要从哪些“路子”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了。

只有一个好的“路子”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故事发展的中心,能够让读者想知道却不得而知的事情揭开神秘的面纱。

同时,这些“路子”最好不要和白己联系太多紧密,不然我们有可能会瞻前顾后,写出的故事也会不尽如人意。

有了“路子”的我们有了接触故事的渠道以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要写的情节。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跑现场,我们只有处于现场,才能更加了解受访者说过的话。

往往我们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我们真正的主题,即更深层次的故事的中心思想。

我们要写的故事不能偏离主题,既然确定了白己要写的情节,我们就必须围绕它进行,写故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采访的顺序来,但是我们一定要让读者知道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干什么就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