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一、文字基础知识1.汉字的构造与部首2.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范3.汉字的音节和拼音4.词语的构成和分类二、语言文字运用技巧1.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2.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辨析3.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4.词语的多义和典故5.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排比、对偶等6.修辞格的运用,如对仗、衔接等7.辞章的结构和篇章连贯三、语法知识1.词语的屈折变化,如动词的时态、语气、语态等2.词语的搭配和从属关系3.名词的格和数4.代词的格和指代关系5.冠词、介词、连词的使用6.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宾、主谓补、并列句、复合句等7.句子的语序和修辞手法四、修辞手法与修辞格1.类比2.排比3.迭事4.比拟5.对仗6.衔接7.倍数8.起承转合9.交待五、文学常识1.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作者,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2.古代文人及其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如诗、散文、戏剧等5.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如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6.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标准六、修辞手法与修辞格1.类比: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读者容易理解抽象概念或难以想象的事物。
2.排比:使用一系列相同的结构、语法或意义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
3.迭事: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连续不断地重复,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比拟: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化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述其中一概念。
5.对仗:通过对照使用相似的结构、语法或意义的词语或短语,使得语言更加平衡和韵律优美。
6.衔接:使用独特的语法结构或词汇选择,以便更好地连接句子或段落之间的思想。
7.倍数:使用数字或其他量词修饰名词或动词,以强调事物的数量或强度。
8.起承转合:通过合理的叙述结构和逻辑推理,使故事或论述更加连贯和有条理。
9.交待:通过反复叙述或交代事实,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或事件的发展。
七、阅读理解1.提取主题和中心思想2.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词汇和句子的含义4.解读上下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6.提炼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八、写作技巧1.议论文的写作结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2.描写文的写作结构和修辞手法3.记叙文的写作结构和叙述技巧4.说明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5.作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水平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上是初中语文知识点的一些大致总结和归纳,这些知识点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功能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4.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5.常用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和造字法二、词语的基本知识1.词语的定义和分类2.词语的构成和形义关系3.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词语的辨析和运用5.词语的常见错误用法三、句子的基本知识1.句子的定义和分类2.句子成分和语序3.句子的结构和功能4.句子的语气和语调5.句子的连接和转折四、段落的基本知识1.段落的定义和要素2.段落的结构和功能3.段落的写作技巧和方法4.段落的铺垫和承接5.段落的衔接和过渡五、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比喻和夸张2.对比和排比3.比较和类比4.借代和典故5.反问和设问六、修辞方法的运用1.描写和抒情2.叙事和议论3.议论和推理4.推理和判断5.主观和客观七、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2.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词语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5.文言文的应用和写作八、现代文的基本知识1.现代文的特点和风格2.现代文的基本句型和词语3.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4.现代文的写作和发表5.现代文的赏析和评价九、阅读理解的基本知识1.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2.阅读理解的题型和解题步骤3.阅读理解的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4.阅读理解的常见错误和纠正方法5.阅读理解的应用和拓展十、作文的基本知识1.作文的目的和要求2.作文的主题和材料3.作文的结构和内容4.作文的标题和起承转合5.作文的语言和修辞十一、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基本知识1.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分类3.古代文学的背景和意义5.世界文学的传承和影响以上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语言文字、词语、句子、段落、修辞手法、修辞方法、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提高语文学科成绩和培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知识总结能够帮助到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附:诗歌知识大全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写山村风光。
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一、文字记叙1.1叙述文:叙述文是以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叙述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头、过渡句、事件发展、高潮、结尾等。
1.2描写文:描写文是以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描写文要注重细节,通过对事物的描写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1.3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展示主题的文体。
1.4说明文:说明文是以分析、解释为主要手段,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原理、规律等文体。
二、诗歌鉴赏2.1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是用语言艺术地加工与组织情感、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音韵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节奏韵律、音韵、形象、语言节奏、思想情感等。
2.2诗歌的类型: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两种。
古体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形式为主;现代诗则多以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呈现。
2.3诗歌的表达手法:诗歌通过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对仗等手法展现诗意,达到表达作者情感和意境的目的。
三、修辞手法3.1比喻:比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通过暗示或暗喻来表达某种意义。
3.2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特征来描绘客观事物,使其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
3.3拟物:拟物是指用生物或非生物来描绘客观事物,使读者产生明确、准确的形象。
3.4排比:排比是指用平行的语句结构来表示对比或同等关系的修辞手法。
3.5对仗:对仗是指诗歌中相邻的韵脚相对应的现象。
3.6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用于强调或暗示某种意义。
四、文学常识4.1文学作品的分类: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其中,诗歌以音韵、韵律等为主要特征;散文以行文方式为主要特征;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戏剧以表演形式为主要特征。
4.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4.3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辞赋、曲赋、词、散文、小说、戏曲等。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文章基础知识
1. 文章的定义和特点
2. 文章的组成结构和要素
3. 写作技巧和常用表达方式
二、词语运用
1. 词义辨析和近义词、反义词
2. 常用词语的正确用法和搭配
3. 增加词汇量的方法和技巧
三、古诗文鉴赏
1. 古诗文的特点和分类
2. 名句赏析和意境描写的技巧
3. 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修辞手法与修辞格
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修辞手法的例子和应用
3. 修辞格的含义和运用技巧
五、阅读技巧和策略
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阅读各类文章的注意事项和解题技巧
3. 高效阅读的策略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六、作文写作指导
1. 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写作结构
2. 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示例
3. 作文常见问题和改进方式
七、文言文基础知识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要点
2. 文言文的常用表达方式和技巧
3.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困难和应对方法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
1. 现代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2. 分析现代文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3. 解读现代文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
以上是初中语文知识点的大致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一、课文内容
1.课文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环境、时间等方面的描述。
学
生应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掌握其主旨,把握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等。
2.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学生应能分析小说中的
情节起伏,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二、文学常识
1.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能理解并运用这些
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三、语言表达
1.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等,能够在写作中
熟练运用。
2.了解常用的词语搭配和用法,如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动词的时态
和语态等。
四、其他知识点
1.基础的写作技巧,如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编写段落等。
并能运用这
些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了解一些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增加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以上仅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些方面,还有其他知识点需要学习。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多读课文、多积累词汇,注重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要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要点
一、词语与词义辨析
1.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2.词语义项、词义的丰富性和多义词的理解
二、词类和词语的构成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的词类功能和语法作用
2.前缀、后缀和构词法
三、句子的基本结构
1.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的识别
2.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和句子结构的搭配
四、中外名著与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3.中外文化常识和民间传说故事
五、修辞手法与修辞语言
1.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2.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六、写作技巧与方法
1.文章的主题、标题的确定
2.开头、过渡、结尾的写作方法
3.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写景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七、阅读与理解
1.文章的段落结构、标点符号和篇章组织
2.推理、归纳、辩证等阅读理解的方法
3.阅读材料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辨析
八、课文与课外阅读
1.重点课文和文章的理解和背诵
2.优秀作品的欣赏和阅读
九、语言文字的规范和运用
1.书写的规范和格式
2.词语的正确用法和变异形式的辨析
3.句子的衔接、表达的连贯和一致性
这些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建立起扎实的语文基础,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8大点必备要素夯实语文基础(一)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三)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四)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五)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
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
从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名言佳句的填空,文言文实词的比较等。
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1、强化记忆的“秘诀”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①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
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
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
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②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
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
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
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
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
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
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③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
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
第一,抓共性化简。
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
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
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
如“陷”左上为人凡īan 韵者皆从“xià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
“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
“祭”上以“又(手)”取“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
“牧”以“牛”、“人”会意。
“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兼” 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有等。
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
第三,编“歌诀”化简。
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④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
如果发现不了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是〈战国策〉;“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
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互反”关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⑤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闲云”飘来荡去,“一片”不能成雨。
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
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
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
应将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
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仍是一笔糊涂账。
知识归纳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成语1.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3.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 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 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6.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9.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 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
度:考虑的意思。
11. 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
罕:稀少。
13.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取:选取。
义:正义。
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敝:破旧。
珍:贵重爱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壤:地。
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恶:厌恶。
疾:痛恨。
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聩:耳聋。
3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0.溘然长逝:突然死去。
4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4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
雍:和谐。
47.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趣。
致:情趣。
48.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
49.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50.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51.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头绪很多。
绪:事情的开端。
52.不无裨益:不是没有益处。
53.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54.孜孜不倦: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
55.无边无垠:宽阔没有边际。
垠:界限;边际。
56.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坦荡:宽广平坦。
57.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出。
58.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0.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存在。
61.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6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63.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指草木。
64.改邪归正:不再做坏事,走向正路。
65.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恢宏:广大,宽广。
66.心腹之患:比喻致命的祸害。
心腹:喻要害。
二、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
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如: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三、问号的使用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