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印度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

印度国家概况【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
面积居世界第7位。
【人口】11.6亿(2009年),居世界第2位。
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
约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万(2009年)。
【国家元首】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Pratibha Patil)。
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节日】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
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
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
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
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简况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
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
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与中国时差-2.5小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2013年第1期No.1,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26期Sum No.226 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毛 曦摘 要: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专题研究和相关工具图书的编著等方面,译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学科调整,原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学被归入到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继续开展学科问题研究,参与全球历史地理整体研究,开展跨国家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建议在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强化地理学中的世界历史地理研究。
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应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多学科参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史;世界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1]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也应是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业已取得非凡成就,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展非常有限,仍属极其薄弱的学术领域。
不言而喻,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不仅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国学术的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全球国际事务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已做出调整的新的情况下,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不揣谫陋,在梳理总结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地理的学科问题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粗浅看法,以做引玉之砖。
一、从周边到全球: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与现状“世界历史地理”,亦称“域外历史地理”或“外国历史地理”。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7.1复习笔记一、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1.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它作为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军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本身也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许多成分。
就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分:①战争。
在国际政治中,战争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
②武装冲突。
与战争相比,武装冲突的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
在国际政治中它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
③军备与军事实力。
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
④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
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
(2)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因为它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
②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际政治关系中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此外,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力构成的各种要素中,军事实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军事力量直接成为政治斗争的物质手段,它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军事力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选择和行为方式,同时,军事因素制约国家对外决策的作用还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之中。
国际传播复习资料

1.国际传播的定义广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
具体而言,即政府、企业、组织、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过程。
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2.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研究范围不同: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越过地理的国境线的信息交流过程,文化基本相同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国际传播;文化相同的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处于不同国家时,其交流也是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信息交流过程。
二、学术渊源不同:国际传播起源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跨文化传播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联系:一、研究范围有交叉:跨文化传播要考虑国际关系因素,国际传播也要注意跨文化的因素。
二、二者互相依存:无论是通过大众媒介还是人际交流渠道,跨国的传播通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
三、二者的研究方向正在靠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增多和发展,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逐渐向组织机构间的跨文化交流,向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扩展,从微观向宏观方面发展。
而国际传播的研究也开始从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发展,即观察的角度从宏观走向微观。
两者关系日益密切。
3.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的发展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十九世纪电子媒介产生以后。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传播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的学术领域得到承认。
加拿大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比较多。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和“信息时代”的概念。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传家会议,会上发送的出版物和会后发表的“关于船舶研究国际项目的建议”,被普遍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
它注意到了“信息自由传播原则”加剧了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一批在50-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不结盟国家)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之外,还要求建立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1973年9月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关注大众传播领域里的工作”,以“促进不结盟成员国之间的信息的进一步相互交流”。
印度的国际影响:非洲解放运动与不结盟运动

印度的国际影响:非洲解放运动与不结盟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积极参与非洲解放运动,为非洲国家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参与不仅展现了印度长期以来对于自由与平等的坚定信念,也在国际舞台上为印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时,印度在非洲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也为其建立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非洲解放运动中,印度成为了非洲国家的坚定支持者和朋友。
正如印度国父甘地所指出的,印度作为亚洲的一员,也曾经历过殖民统治,深刻理解了非洲国家所经历的痛苦。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非常重视印非友谊,并亲自前往非洲各国,以支持他们的独立斗争。
例如,1956年,尼赫鲁积极参与了对摩洛哥和突尼斯的投票,帮助他们摆脱法国殖民统治。
此后,印度还派遣了士兵,参与了苏丹的独立战争,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培训。
印度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在1960年代进一步得到巩固,当时非洲国家纷纷独立。
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非洲问题的重要议程,并推动世界各国为非洲的独立和发展提供支持。
1960年,在联合国的大会上,印度首次提出了取消殖民统治的问题,并以此为由,呼吁国际社会为非洲国家提供支持与援助。
此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共鸣,使非洲国家在国际论坛上取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与非洲解放运动相伴而行的是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是在冷战时期提出的,旨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自主权,抵制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
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推动运动的发展和壮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积极参与了不结盟运动的各项活动,并坚定捍卫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印度的国际影响也体现在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上。
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
印度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度船只的航行等为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如今,印度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仅有许多非洲学生前往印度学习,也有许多印度艺术家和文化使者前往非洲进行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学课件

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力不足 养老负担加重
小结
一个地区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速度,才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 过多、增长过快或人口增长过慢都会给环境和社 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问题。
不同的人种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人种体质特征比较表
色浅 黑色 淡黄色
波状 卷曲 黑直
——《从德国、西班牙人口老龄化现状谈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
国是际指人上口通生常育的率看降法低是和,人当均一寿个命国延家长和导地致区的六总十人岁 以口上中老因年年人轻口人比口重数超量过减了少总、人年口长的人百口分数之量十增,加或而者产六生十 五的岁老以年人上口的比老例年相人应口增占长总的人动口态的变总化数。的百分之七,就意 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
资源短缺
江河污染
教育落后
垃圾污染
国防兵力不足
劳动力短缺
居住紧张
饥饿贫困
就业困难
交通拥堵
养老负担加重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 江河污染 垃圾污染 就业困难 饥饿贫困 交通拥堵 教育落后 居住紧张
资源短缺 江河污染 国防兵力不足 垃圾污染 就业困难 人口老龄化 饥饿贫困 交通拥堵 劳动力短缺 教育落后 居住紧张 养老负担加重
温带:介于两者之间
课堂小结
人
口
人口问题
问
题
与
人
不同的人种
种
增长过快 增长过慢 体质特征
分布
人口增长与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
人种平等
作为与会代表的你,依据人口过快增长和 过慢增长这两种情况,你会在人口与发展大会 上提出哪些相应的人口政策?例如,控制生育 还是鼓励生育或其他更好的建议?课下,同学 们也可以试着写一份提案。
马克龙非洲政策的内核、调整和特点

马克龙非洲政策的内核、调整和特点
王战;徐冠男
【期刊名称】《区域国别学刊》
【年(卷),期】2024(8)2
【摘要】马克龙就任总统以来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其战略的重点放在安全反恐、经贸援助、民主化进程和人文交流等领域。
为了维护安全,他说服欧盟与法国一道在非洲反恐。
为了推动民主化进程,他特别注重培养非洲青年自由精神。
在经贸合作层面,他的目标是走出传统的法语地区,并向东非国家发展。
在人文交流领域,他喜欢打体育、语言等文化牌,并利用侨民的作用来促进法非关系的融合。
【总页数】10页(P91-98)
【作者】王战;徐冠男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印度对非洲政策调整的背景、特点及走势
2.美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及其特点
3.马克龙政府对俄政策调整与法俄关系
4.法国马克龙政府的非洲政策:特点、原因与效果
5.马克龙政府“新非洲政策”的突破与困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现代史(1900-2000)》大事年表(C)

《世界现代史(1900-2000)》大事年表(C)张建华(主编)文发表:《世界现代史(1900-200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探讨/2007年2月13日首发上接B篇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发表对台问题声明。
2月14日《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2月美国掀起“麦卡锡主义”反共旋风。
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成立。
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5月9日“舒曼计划”提出。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30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月18日中国与越南建交。
11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宣布以麦克马洪线为印藏边界,两国边界争端开始。
11月26日中国向北朝鲜派出志愿军参与朝鲜战争。
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1月9日纽约联合国大厦正式开始投入使用。
3月4日首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4月18日欧洲六国签署煤铁共同体协定。
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
8月30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9月1日《美澳新安全条约》签订。
9月4日—8日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签定。
9月10日英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
10月14日中美洲国家组织成立。
12月24日利比亚独立。
1952年1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调节和裁减军备的决议。
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
5月26日美国、英国、法国与联邦德国签订波恩条约。
5月27日法、联邦德国、比、荷、意、卢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6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沃尔特移民法。
7月22日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七月革命”,法鲁克王朝被推翻。
8月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10月20日英属肯尼亚爆发了茅茅起义。
11月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2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印度提出的在朝鲜实现停战的建议。
1953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3月5日斯大林逝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摘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涉及地域及时间界定;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现状评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余论部分是最近十年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发展现状。
正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
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叙述印度与东非关系的缘起和发展。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叙述,第一个部分是历史上的印度与东非,葡萄牙人到来前的印度与东非地区的贸易以互利为基础,双边关系呈友好状态,许多印度人在东非定居,甚至与当地非洲土著通婚,形成了所谓的印巴人后裔。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控制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肯尼亚等地,印度洋贸易体系衰落。
肯尼亚-乌干达铁路贯通后,英国在东非内陆的势力得以巩固,推动了印度人大规模移民东非地区的第一次高潮,印度人在东非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者推行的社会分层制度,欧洲人地位最高,印度人处于中间位置,非洲人处于社会最底层。
该制度破坏了印度人与非洲人的传统友好关系,导致了印度人和非洲人的紧张关系。
同时,印度人参与和支持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在东非涌现了诸如M.德赛,A.巴特尔和马坎·辛格等印度裔领导人。
在葡属东非,出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印度裔商人。
第二部分叙述大国战略目标下印度的外交政策。
首先阐述独立后印度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大国战略,介绍尼赫鲁时期、后尼赫鲁时期(英·甘地母子)、冷战后和后冷战后时期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印度外交政策与大国战略的关系。
印度历届政府所推行的以
不结盟为基石、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实力外交政策使印度距离“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目标越来越近。
第三部分阐述印度与东非国家的地缘战略因素,非洲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分析印度与非洲的历史联系;独立后印度与非洲的政治、经济交往;90年代以来印度对非洲的政策;中印边界战争和印度对非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印度政府重新审视和修正了不结盟政策,印度调整对周边国家战略,对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与中国争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印度调整对非政策,扩大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印度与印度洋。
第二章印度与东非国家双边外交政策。
印度对东非政策是印度对非洲政策的一部分,印度支持东非民族独立运动;对东非印度裔政策和以经济外交为中心的印度洋区域合作。
东非对印度外交政策,更多地是印度对东非外交政策的一种回应,东非国家奉行不结盟和非亚洲人化政策。
因此,印度和东非国家外交政策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第三章叙述1964—2000年印度与东非主要国家的交往。
分为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双边政治关系,第二个层面主要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在文教卫生领域的合作。
第四章关于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的评价。
印度与东非国家之间关系既不同于前宗主国与原殖民地的关系,也不同于中国与东非国家间关系。
印度与东非国家同处印度洋地区,大多数国家濒临印度洋,双方保持悠久的贸易联系,大量的印度裔居住在东非地区。
这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
印度和东非国家都曾遭受殖
民侵略或殖民统治,大多数国家是英国殖民地,独立后留在了英联邦,英语成为双方天然的联系纽带。
印度是印度洋地区的一个大国,它的制度、管理和技术可以为东非一些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而双方在历史上没有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因此印度与东非国家间关系在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关系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总体来说,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是以不结盟为政治基础、经济外交为核心,印度人是联系纽带,推动印度洋地区区域合作呈不断强化之势。
【关键词】:印度东非印度人不结盟政策经济外交东非国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153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绪论13-30一、论文涉及的地域和时间界定13-20二、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现状评述20-24三、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24-26四、论文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26-30第一章印度与东非关系的缘起和发展30-95第一节历史上的印度与东非30-76一、印度洋贸易体系下的印度与东非32-35二、西方殖民控制早期的印度与东非35-55三、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与东非55-76第二节大国战略目标下的印度外交政策76-83一、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
政策76-79二、后尼赫鲁时期的印度外交政策79-81三、冷战后印度外交政策81-82四、印度外交政策与大国战略82-83第三节印度和东非国家的地缘战略因素83-95一、非洲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83-86二、中印边界战争与印度对非政策的调整86-88三、印度与印度洋88-95第二章印度和东非国家双边外交政策95-120第一节印度对东非国家的外交政策96-109一、支持东非民族独立运动96-99二、对东非印度裔政策99-105三、以经济外交为中心的印度洋区域合作105-109第二节东非国家的不结盟和非亚洲人化政策109-120一、东非国家奉行的不结盟政策109-112二、非亚洲人化政策112-118三、印度与东非国家外交政策的共识与分歧118-120第三章印度与东非主要国家的交往(1964—2000)120-149第一节趋于稳定的双边政治交往121-126一、与肯尼亚的双边政治关系121-122二、与乌干达的双边政治关系122-123三、与坦桑尼亚的双边政治关系123-125四、与埃塞俄比亚的双边政治关系125-126第二节规模不断扩大的经贸合作126-145一、与肯尼亚的双边经贸关系129-135二、与乌干达的双边经贸关系135-140三、与坦桑尼亚传统贸易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和援助140-145第三节形式多样的文教卫生合作145-149一、印度与肯尼亚的双边文化、教育关系145-146二、印度与乌干达的文教合作146-147三、印度与坦桑尼亚的文教合作147-149第四章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的评价149-170一、不结盟政策是印度与东非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基础150-154二、经济外交是核心154-158三、东非印度裔是联系纽带158-167四、区域经济合作是未来大势167-170余论:最近十年印度与东非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