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琦老师谈桩功
坚持每天站桩,一定可以成功!秘诀要点

坚持每天站桩,一定可以成功!秘诀要点一、初级阶段、基本原则:第一,不要过多考虑细节,就舒舒服服的站去。
体会一下站在辽阔的平原上,一眼望出去,心胸开阔,杂念俱销的感觉。
站桩就是休息是滋养,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思考!!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
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荣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内家拳入门的钥匙。
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
最开始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
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
最起码冲到三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
第二,重心在涌泉穴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
不要把重心压在脚跟上,不然容易伤后脑。
因为脚跟联着后脑的神经。
第三,颤抖是好事,出汗是好事,不用担心。
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
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
第四、肩的问题不要问,先站去。
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
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
第五、调整桩架的时候可以用点劲,站桩的时候不要用劲了!调整桩架,肯定是要用点力气的。
但是调完之后,要在保持桩架的基础上,把肌肉慢慢放松下来,一丝丝的放松。
刚开始一放松,桩架就散了,又恢复原状了。
不要急,也不要怕,这是正常的。
千万别为了保持桩架,把肌肉绷得死死的。
那就失去桩法的灵性了。
怎么办?架散了?再调。
又散了?还调!一遍一遍,来它个千百遍就这么跟自己做游戏,找找到底是哪的肌肉还紧张着,碍着自己桩架定型?把它松下来。
就这么一遍一遍的碰。
碰来碰去,咔嚓一下,骨头对上了,肉一下就松下来了,血也就通了。
二、练功时间与强度:初学者开始训练松静桩,一定要贯彻放松的要点,以舒适内养为主,要求保证每天练习一次,多则不限。
松静桩的根本是松、静二字,松则血脉畅通,静则心神滋养,关键是要站的舒舒服服。
此功法具有非常良好的养生内壮功效,练后应感觉到精力充沛,虽身体稍有疲惫,是为疲劳关未过之故。
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4

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4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的介绍
2.站桩的定义和作用
3.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的具体内容
4.站桩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5.站桩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6.结论: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是一套针对站桩的教程,旨在帮助人们通
过站桩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
站桩是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通过长时间保持特定的站立姿势,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站桩的作用有很多,首先,站桩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山大,站桩可以帮助我们放慢呼吸,回归平静。
其次,站桩可以锻炼我们的肌肉和骨骼,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力量。
此外,站桩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有助于身体排毒。
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具体包括了站桩的预备式、起始式、过渡
式和结束式,每个式子都有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习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站桩的动作要领。
此外,莫子老师还分享了一些站桩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如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如何调整呼吸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站桩练习。
站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健身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
通过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站桩的技巧,享受
到站桩带来的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
无论是想要提高身体素质,还是想要寻找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站桩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总的来说,莫子老师站桩带功囗令 4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让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站桩动作,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桩功解密(桩功的三种练法)

桩功解密(桩功的三种练法)⼀如武器派⽣于原始的⽣产⼯具,拳学桩功派⽣于古代的养⽣术。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养⽣的内容,在汉墓中已出⼟养⽣功的功法。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中,记录了两种颇具可操作性的养⽣术,⼀种是《天竺国按摩法》,⼀种是《⽼⼦按摩法》。
后⼈将两种按摩术“中西合璧”,创编成了《易筋洗髓经》,从此奠定了拳学桩功的丰碑的基⽯。
世传⽈《易筋经》盛唐即有之,实⾮空⽳来风。
⽬前拳学桩功屈指难数,百脉同流,皆莫外《易筋洗髓经》,功架或不相类,⽽功理功法则⼀。
桩功千变万化,不外乎动静两种。
其动功不外乎平⽴斜三种圆运动及离⼼向⼼式直线运动,其静功不外乎中庸平和的“松”和层层加⼒的“紧”。
⽽这动静两⼤类功法,均早已存在于《易筋洗髓经》中。
近代种种“发明创造”,均没能逃出《易筋洗髓经》的路⼦和框框。
桩功由功架和功法两项内容构成。
功架就是桩功的姿态,亦即桩架。
⾝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任何⼀种功架均有其⼀定的指征和功效,相应也均有其缺陷和弊端。
虽然出于⼀定的⽬的选择特定的桩架有助于提⾼某种功效,但神化某种桩功把它抬到⽆以复加的地步则⽆异胶柱校瑟。
或⽈桩架必须按某种规范始克功效,偏差毫厘即⼤相径庭,不唯⽆功,⽽且伤⽣,危⾔耸听,此亦不经之谈。
桩架只要⼤形不错,体态⾃然舒适得⼒即可,⼩节尽可不拘。
拳学桩功分三步修证,即松桩、紧桩、动桩,三步功法环环相套,但⼀步有⼀步的偏重。
松桩求证的是⼈体的⾝⼼健康状态,所以也叫医学桩。
松桩修证的⽅式是站好桩架,筋⾻舒展,肌⾁蓬松,长时间保持功架功态,静态守恒即可。
松桩坚持久之,⾃然⾎脉奋张、体⼒充盈、精神焕然。
待通体热透直达指梢并且持续不退之后,即可由松桩转⼊紧桩.舒展者,⾃然开张之谓;蓬松者,优质海绵之态。
紧桩求证的是预应⼒。
预应⼒⼜叫不定向⽀持⼒,或称为六⾯⼒。
具备预应⼒的桩架便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的匀整的间架结构,整个⾝体形成⼸态。
即习惯上所说的“⾝备五⼸”、“五⼸合⼀”的状态。
“四平马步”桩功和内功

“四平马步”桩功和内功此亦是道听途说得来的,加上一点本人的经验,不是从书上得来的,是一点破碎的、非系统的东西。
希望能给练武的人一点启发。
第一,如果是练武术的,如果没有标准的“四平马步”功夫(至少10分钟),那肯定不堪一击。
一推就飞,一撞即倒,百验百灵。
就是你会什么绝技,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第二,“四平马步桩”的要点是,要让真气贴背往上走,走到后脖子时,头会很清醒。
有时,睡觉时会感到足后跟好象有两只小猫在用暖热的舌头在舔。
平时,足跟会有热的感觉,到中午有时候会上下牙自动咬合,一看表,啊,要吃饭了—–自动提醒,呵呵。
骨髓里会有热水流动的感觉,尤其是小腿骨。
第三,练站桩的过程中(要标准的四平马步,九十度的低桩),会有一段时间,总有一种跃跃欲试感,力大无穷,尤其是双手。
大腿会有两块肌肉隆起,此时,会感到自己蛮有实力的,呵呵。
此是初期。
如果再深入一点,有时静下来时,会有两股热水从足后跟上升直到会阴穴(注意,此皆自然练就,非用意为之)。
站在树林、青草丛中一会,回屋后会把树林、青草味道带回屋里,经久不散,此更是皮毛,不管它。
第四,武者,第一是力量,要力大无穷,平时也要总感到实力过人,双手总涨呼呼的;手指肚总干瘪的人,功夫不可能高。
第二是反应,靠练拳很难出来这种反应,要用特别的方法,能把内力聚到手,那时,手就会有了灵气。
就是挑西瓜,也会比一般人会挑—–问一下手:甜不,手指动得厉害,就是甜~甜~手指不动了,就不甜。
试个几十次,百验百灵。
呵呵呵,我在讲别人的经验。
别当真。
第五,气足时,走路时会不自觉忽然背后好象有人在推你,手足好象不受控制,想过马路,一下子就过去了,但好象还没用力气,极象刚喝了一点点酒,头还没晕时的状态,只觉飘飘欲飞。
但此时十分清醒,而且此状态不一定常有。
遇到长跑比赛,你进入此状态,不能保证你必第一,但一定会不累,飘飘然有人在推着。
但不是每次都能进入这种状态的。
第六,发力时,配合内力,极过瘾,怎么动怎么舒服,一点也不累,而且能做出很凶猛暴烈的动作,而且速度极快,一气呵成。
气功与健身(上下两册全)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大自然运动的结果出现了人类,人是万物之灵,是地球的主宰。炼丹时看得神乎其神,这时不能动摇,否则出偏。不是青蛙、老鼠、蛇……,不是它们主宰地球,不动摇就赢了。人是动物进化的高级成果,电视等等高科技都是人脑的产物,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永不动摇。练功路上悠然自得,万般变化皆为假。让我们共同荡起双桨顺利到达彼岸,不要一个浪头打来就被打翻了。
我初到长春的时候,大家出难题,认认真真考我。一个医院的院长,副教授,肺有个洞。几个医生说用五分的硬币才能盖住,我说只有一分硬币大,是膨胀型的,旁边是虚影,我把虚影拿掉只一分钱大小。我说宁愿说小点,别增加负担。他们宁愿说重一点,把握大一点,但是病人压力大。后来调好了,洞没了,当上了正教授。
调脑血管病得慢慢从细头往粗头走。轻轻地调,光本身会转,在局部转,一疏通,就开了,功神型的,感觉不强烈,但起作用。
我讲话是带功的,现在收功,搓搓手,哪不舒服,拍打拍打。这个班大家提问题,我来回答。出来传功十多年了,还没有把我考住的,希望你们出一二十个问题把我考住。
(四)
气功调病是双向调节。什么叫双向调节?就是把经络疏通一下,再发光清理一下病灶。气功师与病人相互配合,这就是双向调节。气功治病不像大夫给点药,如镇痛片或消炎药等,看得见,气功调病,你没功能就看不见。不舒服再做,再不舒服,反复做,经过三五次,10次、20次,病就正过来了,一定要坚定信心。
中乘功法是传教。道家功说我是道家的,不许你佛家来掺和,传佛家功的要道家走开,治不好病就让你去买个佛像来,人家买了,病不好又扔掉,令人看了好笑。中乘的特点是传教。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古朴、典雅的——原始太极拳□杨德川此文发表在《武魂》2009年第4期现传自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它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由万籁声所传的原式太极拳从体系和拳架上截然不同。
此拳据传为轩辕黄帝看到蛇雀相斗所创,后经历代道内真人、祖师的不断完善而形成。
此拳过去一直在道家内部传承,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曾为清末重臣李鸿章保镖的峨眉道人高虎臣,从四川青城山带到北京,并逐步从道内传向世俗。
我的老师(启泽散人)骆巨方、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原始太极拳现在的掌门人,师从高虎臣的弟子白云观道人安生远。
骆师为人谦恭和善,从不与人争锋,多年来不但在白云观道内授拳,而且在社会授拳,为该拳走向社会,惠及百姓、强身健体,做出了努力。
骆师不但品行高洁,而且功夫精纯,许多弟子学生都说骆老师的拳架沉稳,内力浑厚,还有的说,看到骆师打拳时各种奇异现象。
2008年在江西南昌,由新加坡出资举办的道家大会上,骆师代表白云观出场表演原始太极拳,8分钟的精简架子打到高潮处引来阵阵掌声,等打完全套拳,场上又起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骆师连续5次出场谢幕才算平复观众的热潮。
本人跟骆师学拳已经十多年,经过感同身受,反复研究,(此前也学练过许多太极拳,看过许多太极拳的资料、光碟、网络视频)感觉到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体系和修炼方法,列为最优秀拳种之一。
下面根据自己体会向大家介绍此拳一、原始太极拳的体系组成。
原始太极拳共分四部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
动部十三个式子;静部二百一十一式;快部十三个式;慢部一式。
全部拳共计二百三十八式。
动部:此部在原始太极拳里面实际是修炼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本人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经与老师交流认同,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骆师此动作曾拔了20多分钟,倾倒了许多学生);“童子拜慈航”,跪地拜观音,三拜九叩,低头拔背,对治疗颈椎,失眠都要很好作用……。
王铁成先生谈意拳(大成拳)的学习方向(史国才)

王铁成先生谈意拳(大成拳)的学习方向(史国才)王铁成是我师兄,我们都是王芗斋先生的高足杨德茂先生的弟子。
1986年,王铁成师兄到巴西圣保罗教拳,最近回国探亲,遂有机会听王师兄谈对当前有关意拳(大成拳)学习的一些看法。
目前仅就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而言,意拳的第三代传人中,我是早期入门的,当年确实聆听和请教过王老一些东西。
我觉得只有吃过梨的滋味、见过梨的人,才有资格来评论梨的滋味,否则就是空谈。
因为我见过、听过,同时体验过,有过比较,才能衡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意拳,融太极、形意、八卦及多门拳术的精华于一炉,重意不重形,以练意为主,练形为辅,重实用而又不寻求招法,是一门无套路与招法可言,但技击性较强的拳学艺术。
它不研究招与法,更不研究如何打人与摔人。
尤其不许练举重、打沙袋、跳绳等增加力量和速度,强调在修为和悟性方面去进取,以此来训练人的良质良能,诱发人体功能的自然发挥,达到一触即发、无为无而所不为的本能的条件反射。
以下从两方面粗浅地介绍一下:战略方面:永远藐视对方,其原因是用力的方法不同,所用的力量更是不同。
所谓的拳,就是整体对抗局部,以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体现出拳本无法却能处处得机得势的原则。
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因为在其中蕴涵着极深的哲理、禅理及人体力学。
当然它所用的力也不同于一般常人的力,不是靠肌肉发达的拙力,而是内刚外柔,、沉而不用力的活力,它是不用力而有力、刚柔相济的一种内力,这叫“周身松静力如泥”,这才是整力。
用拙力、僵力、周身都僵死了,永远也整不了。
战术方面:要永远重视对方,人外有人,打法各有巧妙,不可忽视,更不可掉以轻心。
王芗斋拳学是非主动攻击型的拳学,不会主动地去攻击人,因此也就无须练什么招什么法,更无须先发制人,给对方一个措手汪及。
这样说可能令人难以理解,既是拳学,可是又不研究打人的方法,这样如何自卫?岂不是被动挨打吗?下面举一例子,以说明王芗斋拳学自卫道理:一根铁丝,长短粗细不拘,静静地放在那里,任何人都不会怕它。
内劲一指禅

“内劲一指禅”功法介绍蔡秋白阙巧根编者按:笔者是气功名家阙阿水的门人,阙阿水师傅是福建“少林寺”单线秘传内劲一指禅功法的传人。
他在世时,曾为我国的气功、气功物质基础研究、气功医疗、气功在体育界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由于内劲一指禅功法保密甚严,无文字记栽,不如其他功法流传广泛,有些精微的地方又很难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
但笔者抱着“和盘托出”。
的态度,决心介绍给读者,这是很可贵的。
使得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到内劲一指禅功法的全貌,从中了解其精髓,以收却病、健身、并能发功为他人解除病痛之效。
内劲一指掸功法属佛家——“禅宗”的独门练功术。
由于其功法繁多,训练方法奇特,与众不同,不仅包括“静功”与“动功”中的“坐、站、卧”的功法,而且,还有“竞技”功法与“技击”劝法。
同时,又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气功诊病、治病、接骨等医疗方法。
内劲一指禅功法的相传,全靠师徒问的口述心授,对外人秘而不宣,因此它是没有任何文学记载的独特功法。
笔者自幼从师阙阿水老师,学其功法数十载,因其功法奇特繁多,仅“站桩”功就有数百种式样,因此笔者无法一一例举。
现仅举其站桩功中,简便易学,基础扎实,收益甚大的马步(马档)站桩功式与龙形站桩功式二个典型的强健内脏壮益肢体、延年益寿的架式如下:练功前注意事项;1.在练功前,首先要将体内的大、小便排清。
2。
在练功前,切忌饿肚,也不能饱食,宜稍进一些食。
有条件的喝杯豆浆、牛奶、可可等饮料。
3.在练功前,如有情绪极为不佳的状况决不能练功。
宁可停练一天,待情绪恢复后再练。
4.如在室内练功的话,将窗打开,保持室内的空气畅通。
在室外练功,尽可能找有花草树木、有流水的地方。
5.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与决心,每次练功时间切不可少于半小时,如没有这最小的时间限度,那么就不要练。
在练功时,另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方面:即是架式和姿势正确[调身)的重要作用。
患有慢性病的入,一般常见姿势是前倾,呈驼背状,胸部受压,脊拄骨前屈,肩部上扬,这类人几乎都是肛门无力,腰部也不坚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世琦老师谈桩功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站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
各门派武术中的桩功又有所不同。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不同武术流派中的养生桩功。
每期一个站桩姿势,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甚至对某些疾病有辅助治疗的功效。
——编者按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
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
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
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
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
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
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
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
由于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
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
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
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
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
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日期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
第四式的身型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
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
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
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
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
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
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
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
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
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部。
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
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
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
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
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
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
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
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
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式: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
五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
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
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
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
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
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
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
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
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
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
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些功夫,可以长期练习。
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一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第七式: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平齐。
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
两臂不要一字平伸,而是稍向前合,使臂外侧与后背平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能使阴阳平衡,合于中庸,因此不会感到有什么地方吃力,同时不影响双肩内扣及背部横向和竖向的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