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圆式站桩功

合集下载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站桩功——五钟式、三园式

站桩功——五钟式、三园式

站桩功——五钟式、三园式
以站桩为功式的练功方法种类繁多。

兹择几个站式练功法及其效应简要介绍如下。

一、三园式
两脚间距为肩宽的1.5~2倍,二脚掌重心位于掌面外侧,二膝微屈,二手向前微松,二腿之间成一园形,二手掌心相对又成一个球圆。

呼吸可采用逆腹式,意念先守二掌心劳官。

静立良久,待二手之间气感增强,二掌心有麻、胀、热、跳之感觉之后,二劳宫之间似乎有无形的吸力,这时,意守转到球心,二手开始相对移近。

待压到压力极大无法再压时,两手开始相对移开;待拉到引力极大无法再拉时,二手再相对移近。

如此反复练气,则二劳宫之间的气感越来越浓,遂开始将二掌心之间的气球运转,起先为水平的内旋转,而后改垂直90°旋转,再垂直旋转90°,如此三维空间运转,先在原地运转,然后上下移动、水平移动、上下左右混合移动,待运转结束时,逐步由动而静,收气入二掌心,再气归丹田,最后摩掌浴面收功。

三圆式平稳放松,松养结合,有利于一切微虚之体。

二、五钟式
静立,二脚平行略大于肩宽,五耻抓地,五趾与脚跟犹如踏在钟上,二膝微屈,二手自然向前荡出,掌心向下,五指如抓钟状。

全身上虚下实,如一钟形,脚踏二只钟,手提二只钟,故亦称五钟功。

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

意守二掌心劳宫穴。

吸气时,二劳宫同时着意轻收,呼气时,二劳宫着意向外轻推,一呼一吸则一推一收。

如此往复,二劳宫之气进出自然,犹如二扇门口。

由于五钟功式站桩下实上虚,故此法以泻为主。

对于选证病人亦可练功(两劳官进气》主。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形意拳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各种飞禽走兽的外形拳术,而形意拳更加注意练内功,熟练形意拳的内功后,再加以练习形,才能将形意拳更好的表现出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下形意拳的内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学习。

形意拳的内功锻炼技巧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髮皆开,气上升而内臟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臟亦随之鬆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鬆,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式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桩是形意拳宗师李老能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创而来,并把其视为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定为形意拳的基本功。

孙禄堂先生称“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他在教授徒弟时,要求“百日站桩”,并说“数月可得整劲”。

由此可见,三体式桩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姿势:两脚趾抓地,两腿屈膝,前膝不超过前足尖,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两脚,合裆。

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重心偏于后腿,前三后七,后足外展,左足指向正前方,两足呈45度角。

两脚跟内侧在一条直线上。

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但扣膝往内拧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动作时,双膝才往内拧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样牵拉股四头肌腱。

躯干要领:三体式要求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须身像一张弓,不可前俯后仰。

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是为了充分伸展躯干肌,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肉紧张反射。

上肢要领:三体式要求前手弯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开,略弯,虎口圆,掌心向前,与前足尖垂直。

后手则紧贴肋骨或置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贴肚脐眼。

三体式前手对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

这个角度刚好使手臂大筋、腋下大筋及背部大筋相对拉。

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涵胸、拔背、扣胯、提肛、项竖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也将拉起。

三体式功法,即七字二十一法: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腭,手掌往外顶。

三扣:膀尖、手背、脚面往下扣。

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

三抱:丹田(下腹)要抱气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心正身正),胳膊要抱四梢停(四梢,指四肢末端。

停,指稳定着力)。

三垂:气垂丹田(腹式自然吸),膀尖下垂和肘尖下垂。

三月(月芽):胳膊似弓要月芽,手腕外顶要月芽,腿膝连弯要月芽。

三停:脖颈要停有登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庞老师谈三心并站桩

庞老师谈三心并站桩

庞老师谈三心并站桩转自冰河虽然这是关于智能气功的三心并站庄的练功精华,但从中能看到太极拳秘传的东西,有内家拳秘传的功夫内容,可以说社会上有好多师傅都未必明白,就算明白的都未必肯全盘托出教你!——————————————庞老师谈三心并站庄精华站庄的姿势最根本的一条:头顶百会上提,好像一根绳子把人从天空吊着,尾闾往下垂,一个脊柱两头抻,目的是把脊柱拉直,虽然人们脊柱的生理弯曲是为保持人体平衡而自然形成的,但往往是身体很弱的人脊柱的弯曲度较大,脖子往前弯。

胸向后凸,腰往前塌;而体魄健壮的人腰板却挺得很直。

因为身体好体内气足,前面有丹田气充着,能把上身撑起来,腰可以不往前塌。

丹田气不足,身体撑不起来,就靠腰部的脊骨前曲到丹田部位来撑着,才能保持身体平衡。

腰椎前曲,就影响了丹田气的聚集。

要通过练功,把脊柱拉直,丹田那里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气了,气足了,腰椎自然就后凸挺直了。

所以三心并不仅是采气聚气,而且是调整形体,改变形体的自然弯曲,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结构模式。

站庄时脊柱要直,练功时腰还要往后凸。

三心并站庄的姿势有几个特点:大腿根那里空一空,尾闾下垂不能往后翘,丹田要往回收,但不是瘪肚子,腰要往后凸,百会往上领,下颏往回收,身体放松。

同志们如果真想出功夫长本事,不要只盯着什么高级功,还得从基本功练起来。

我练拳时我的老师叫我先练站庄,半年后腰站开了才正式教我练拳。

身形要求;百会上领,下颏回收,颈项松直,松肩空腋,两手指尖似接非接如桃状扣于肚脐(或混元位),也可两臂呈抱月式站庄,即站庄时两臂在胸前呈环抱状。

含胸拔背,腰腹部放松,命门向后突,尾闾下垂(以两足跟连线为边向后做一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心是尾闾指地点)。

两脚成后八字(内八字)平铺于地,两膝放松微曲内扣,圆裆,两大腿根部回收成一空虚三角并有向两侧撑开之意。

整个身体下蹲呈似坐非坐状,姿势高低依体质而定。

一般初习者可站高些,以后随着练功层次的加深和形体的放松(尤其是腰部的放松),可在保证姿势正确的前提下尽量下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重三先生是中国已故著名气功家。

他曾向武术家王力泉先生过太极拳,也常与意拳家王乡斋先生切磋,交谊甚笃。

他着有《气功疗法和保健》一书,并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一派站桩功,以意领气,动静结合,盛行一时。

该功法一般习练有郊者,在三四个月内即可完成小周天功,十个月内完成大周天功。

对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人来说,习练前两种呼吸法即可。

姿势
1、两脚开立同肩宽,脚尖尽量向内站成一个圆形,两腿微屈,含胸拔背,即腰直,胸平,不挺不弯。

2、两臂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作环抱树干状(以扩大肺活量为度)。

3、两手十指然张,弯曲如握球状,形似虎爪,两手心相对,相距一市尺左右。

4、头顶项坚。

即头向上顶,意想上顶天,不偏不斜,项部直立,以血管和神经都不受弯压为准。

5、两眼微闭如垂帘,漏出一线微光,轻视两眉间或鼻端(也可平视远处一定目标)。

眼睁太大,意念易受外界景物滋扰而散乱;眼全闭易于昏沉。

所以微闭,易于思想集中,大脑入静(如图)。

练功有一定基础后,不一定要求采用某种固定姿势,根据要领锻炼即可。

呼吸及意守
1、长出气,即自然呼吸,先用口徐徐呼气,唇齿微合。

等气出尽时,再慢慢地用鼻吸气。

呼吸时全身放松不用力,顺乎自然。

呼气时,思想上好象自己站在水中一块木板上,可随意动荡。

吸气时,又好象自己头上系有一根绳子,身体犹如凌空悬挂一样。

双眼微闭,注视两眉中间部位,即目守“玄关”穴。

意守丹田。

要求若有若无,不可过于紧张。

初学者宜先采用分段逐步放松法,通过诱导,初步达到放松入静,再将意念集中于丹田。

练习三十天左右之后,可接练下面介绍的潜呼吸法。

2、潜呼吸。

上下牙齿松扣,舌舐下颚,以口呼气,呼气时小腹鼓起(与长出气的缩腹相反),肢体放松。

吸气时,舌舐上颚,以鼻吸气,闭口,小腹收缩,同时足趾抓地,提肛。

吸气时,心想气由丹田经会阴、且门,沿督脉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而达头顶百会穴和大脑。

呼气时心想气由头顶经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相接,经胸部而降到丹田。

气功术语称“阴阳循环─小周天”,即指一呼一吸的气息围绕人体上身循环运行一小圈。

呼气时用意识提示两臂以十分之三的力量向外撑张,吸气时则以十分之七的力量向内环抱。

通小周天后可练调息。

3、调息。

呼气时舌舐下颚,嘴唇微开,气贯丹田,小腹鼓起,再沉气至会阴道,分支顺两脚而下,直达两脚掌心涌泉穴。

吸气时小腹随之收缩,舌舐上颚,自涌泉提气顺两脚而上,气会且门,再提且引气上升经尾闾、夹脊、玉枕而达头部,再顺两耳前侧分下,会于舌尖,与呼吸时的气息相接,称之为“阴阳循环─大周天”。

呼气时全身松力,如大雁落下一般;吸气时肢体上引,如大雁起飞。

所以呼吸功夫是最重要的一段,要求作到呼吸没有声音,绵绵不断,若存若亡。

通大周天约需一百八十天左右。

要求
1、内三合。

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心与意合,指思想的念头和意识的实施取得一致。

意与气合,即以意领气,气随自己的意志而活动。

气与力合,即当气下降时,内脏要随之松松弛;气上升,内脏随之紧缩,气与力的配合要一致。

2、形松意紧。

意紧,即练功时从人体外部看全身并未用一点力,可是机体内部则通过呼
吸运动使气血运行,不断地起着松弛和紧张的交替活动。

形松,即由外形的肌肉放松,如肩、手、脚、胸、腹等的放松,而渐渐达到全身内部放松。

时间
开始每次5─10 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半小时至1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