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

合集下载

自动化制造系统

自动化制造系统

自动化制造系统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

该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组成的硬件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一、系统架构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架构包括硬件层、控制层和信息层三个部分。

1. 硬件层:包括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

自动化设备包括机械手臂、传送带、机床等,用于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操作。

传感器用于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

执行器用于控制自动化设备的运动。

2. 控制层:包括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

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和调度。

PLC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可实现逻辑控制、数据处理和通信等功能。

3. 信息层: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网络。

计算机软件用于实现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质量管理等功能。

网络用于实现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二、系统功能自动化制造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生产计划和调度: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特性,制定生产计划,并实时调整生产进度,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2. 自动化操作: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操作,如装配、加工、包装等。

3. 质量控制: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4. 故障诊断和维护: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并提供相应的维护建议。

5. 数据分析和优化: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三、系统优势自动化制造系统相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半自动化生产线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高速、高精度的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降低生产成本: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能够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钢铁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有哪些

钢铁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有哪些

钢铁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有哪些钢铁制造是一个复杂且高度工业化的过程,涉及到从原材料开采、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多个环节。

在现代钢铁制造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将详细介绍钢铁制造中常见的自动化技术。

首先是自动化控制系统。

这一系统犹如钢铁生产的“大脑”,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生产流程。

通过传感器收集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参数和算法,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优化。

例如,在高炉炼铁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炉内的温度、风量和原料的添加量,从而提高铁水的质量和产量。

机器人技术在钢铁制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些危险、重复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节,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操作。

比如在炼钢车间,机器人可以进行钢水取样、炉渣清理等工作。

在钢材的搬运和包装环节,机器人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任务,减少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因人为失误导致的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智能检测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传感器,如光学检测、超声波检测、X 射线检测等,可以对钢铁产品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产品的缺陷和瑕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例如,在钢板轧制过程中,通过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钢板的厚度、平整度等参数,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自动化物流系统在钢铁制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使用自动化的输送设备、起重机和仓储系统,可以实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高效运输和存储。

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减少了库存成本,还能够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大型钢铁企业中,采用自动化的铁路运输系统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原材料的快速供应和成品的及时发货。

另外,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钢铁制造实现了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通过将生产设备、控制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连接到一个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

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

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1. 引言集成制造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模块化、柔性化的生产方式,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和信息,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快速制造和快速交付的现代制造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集成制造系统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 智能化控制在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应用智能化控制是指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进行感知、分析和优化的控制方法。

在集成制造系统中,智能化控制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生产计划与调度通过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集成制造系统可以根据产品需求和生产能力进行优化的生产计划与调度。

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感知生产环境的变化,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控制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在生产设备中添加传感器和执行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3 质量控制与检测智能化控制可以实现产品质量的自动检测与控制。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质量传感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对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2.4 故障诊断与维修智能化控制可以实现设备故障的自动诊断与维修。

通过在设备中添加故障传感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诊断设备故障,并提供相应的维修措施,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效率。

3. 自动化控制在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方法。

在集成制造系统中,自动化控制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3.1 生产设备自动化自动化控制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操作。

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可以将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一致性。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教案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教案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教案一、课程简介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是针对制造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而设计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能够运用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4.对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课程大纲1.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2.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基础知识•控制系统理论基础•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3.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方法与技术•PLC编程与应用•SCADA系统设计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实现4.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案例分析•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案例•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理论框架;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PLC编程、SCADA系统设计等操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课程设计报告:根据要求完成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并撰写报告;3.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察学生对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教材:《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导论》•参考书籍:《工业自动化技术》、《PLC技术手册》等•软件资源:PLC编程软件、SCADA系统软件等七、学习建议1.认真听课,及时复习,做好笔记;2.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主动参与讨论,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

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

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是当前工业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自动化技术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中的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进化,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什么是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设备,使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操作和控制过程具有自动化生产能力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应用在物料输送、测量、检测、加工、装配、运输等方面,并能够实现联网、控制等功能。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得以大大提升,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依靠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传统技术,而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自动化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自动化技术主要依靠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的通讯技术,尤其是对于机器人、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

这种创新和变革使得现代自动化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大小小的工厂和制造商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自动化设备和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下面列举一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示例。

1.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是一个自动化技术的代表,工厂智能化中重要的一环。

在相关工业中,机器人承担了很多繁琐、重复和危险的工作,例如搬运、组装、打磨等等。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提升了工人的工作安全性。

2. 传感器技术现代自动化技术中,传感器技术被看作是最为先进的一种技术。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感应来接收各种信号,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在工业生产中,各种传感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场所的温度变化,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3.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个控制各个节点的主要系统,可以通过指令来控制各种生产设备,以及监控零件的加工状态。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2.2 智能制造系统系统的自动化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2.2 智能制造系统系统的自动化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四、自动化制造系统总体设计
制造系统设计过程的输入为用户提出的对未来新系统的 要求,输出为提交给用户使用的新系统和相关文档。为 保证系统设计与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般需设立 统管全局的机构,如总体组。这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可在总体组的领导和协调下进行。在进行系统设计与实 施的过程中,每一阶段均需按总体组下达的任务书启动 和进行,该阶段完成后需通过总体组组织的评审,通过 评审后,总体组才能下达下一阶段的任务书。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1)CIMS的功能构成 CIMS的功能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①管理功能 ②设计功能 ③制造功能 ④质量控制功能 ⑤集成控制与网络功能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CIMS关键技术
信息 集成
过程 集成
企业 集成
2024/7/23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五、自动化制造系统分系统设计
1. 加工设备选择
(1)自动化制造系统对加工设备的要求
一般来说,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加工设备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①工序集中 ②质量 ③生产率
④柔性
⑤成本
⑥易控制性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2024/7/23
*
智能制造技术导论
3. 柔性制造系统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加工中心 或数控机床组成,并在加工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其基本组

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自动化制造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课程。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相关理论后,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一次实践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熟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自动化设备的特性和应用。

3.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一条包括物料处理、加工、运输、质检等环节的自动化生产线。

2.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控制和监控。

3.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调整和优化生产线参数,实现自动生产过程的优化。

四、课程设计流程第一阶段:确定生产线的加工工序和工艺参数1.根据加工工序和工艺要求,确定生产线的加工工序和通路。

2.每个加工工序的工艺参数需要与自动化设备匹配,确定各自动化设备的规格和数量。

3.每个自动化设备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并编写控制程序。

第二阶段:搭建自动化生产线1.按照确定的加工工序和通路,放置自动化设备。

2.将各个自动化设备进行连通,组成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3.关联、校正、试运行生产线中各种自动化设备。

第三阶段: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1.采集自动化生产线中各种设备的数据,包括控制器的输出、传感器的反馈、设备运行时状态信息等。

2.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汇总,以便在后续调优过程中参考分析。

第四阶段:优化自动化生产线1.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分析生产线运行中的缺陷和不足,寻找改进的空间。

2.调整和优化自动化生产线的参数,包括各自动化设备的运行速度、工艺参数、操作流程等。

3.对优化方案进行实验和测试,并进行结果评估。

五、课程设计要求1.本次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搭建和调试。

2.课程设计成果需要进行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包括设计方案、优化结果和实际效果等。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导言自动化技术,作为当今工业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深度渗透在各个制造行业中。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剖析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概念和案例的深入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所起到的作用。

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数控技术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是将数字信号作为控制信息,通过控制设备和工具的运动,实现对工件进行加工或成型的一种技术。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多种复杂的加工工艺,大大提升了机械设计的灵活性和精度。

2. 机器人辅助设计在现代机械设计中,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通过自动化技术,机器人可以实现对重复性、繁琐的操作进行精准的执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机械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1. 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智能制造系统的建设上。

智能制造系统是指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

这种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从而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灵活性。

2. 柔性制造单元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生产线往往是固定的,面对新产品的生产时,就需要重新设计生产线,这样就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和周期。

而通过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柔性制造单元,即生产流程的灵活组合。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产品转换的成本和时间,还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生产。

结语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还为制造业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为制造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

希望本文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作业指导书
卢泽生周亮
王广林路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年3月
目录
1.前言 (1)
2.第一作业操纵自动化技术 (2)
作业题搬运机械手运动操纵系统设计
3.第二作业物料传输自动化技术 (4)
作业题自动导引式物料搬运小车系统设计
4.第三作业检测自动化技术 (6)
作业题零件质量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5.第四作业装配自动化技术 (8)
作业题滚动组件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6. 附录 (10)
1. 前言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通过系统全面的课堂教学和直观生动形象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知识。

通过新知识的猎取和以往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制造系统自动化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作业设计是培养同学们进行制造系统自动化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解决实际制造系统中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本作业的训练可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和了解制造自动化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熟悉制造自动化技术的设计规范以及各种自动化机构、操纵方法、检测元器件等的运用,为解决制造系统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作业涉及四个方面的技朮,分别为操纵自动化技术、物料传输自动化技术、检测自动化技术和装配自动化技术。

要求同学严格地按着作业的设计内容来完成,要求结构合理、图纸规范、文字简练、书写工整。

作业内容和数量依照具体情形而定,一样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两个以上作业。

编者
2018年3月
2. 第一作业 搬运机械手运动操纵系统设计
一、搬运机械手功能示意图
二、差不多要求与参数
本作业要求完成一种二指机械手的运动操纵系统设计。

该机械手采纳二指夹持结构,如图1所示,机械手实现对工件的夹持、搬运、放置等操作。

以夹持圆柱体为例,要求设计运动操纵系统及操纵流程。

机械手通过升降、左右回转、前后伸缩、夹紧及松开等动作完成工件从位置A 到B 的搬运工作,具体操作顺序:逆时针回转(机械手的初始位置在A 与B 之间)—>下降—>夹紧—>上升—>顺时针回转—>下降—>松开—>上升,机械手的工作臂都设有限位开关SQ i 。

设计参数:
A
B
工件 SQ 1
SQ 4
SQ 6
夹紧
松开
(1)抓重:10Kg
(2)最大工作半径:1500mm
(3)运动参数:
伸缩行程:0-1200mm;
伸缩速度:80mm/s;
升降行程:0-500mm;
升降速度:50mm/s
回转范畴:0-1800
操纵器要求:
(1)在PLC、单片机、PC微机或者DSP中任选其一;
(2)具备回原点、手动单步操作及自动连续操作等差不多功能。

三、工作量
(1)驱动及传动方案的设计及部件的选择;
(2)二指夹持机构的设计及运算;
(3)总体操纵方案及操纵流程的设计;
(4)设计说明书一份。

四、设计内容及说明
(1)机械手工作臂及机身驱动部件的选择及设计,需设计出具体的驱动及传动方案,画出方案原理框图。

(2)末端夹持机构设计,该结构需保证抓取精度高,重复定位精度和运动稳固性好,并有足够的抓取能力。

设计应包括确定夹持方案、运算夹持范畴、运算夹紧力及驱动力,完成夹持机构设计图。

(3)操纵系统设计,包括确定操纵方案、核心功能部件的选择、要紧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绘制操纵流程框图。

3. 第二作业 自动导引式物料搬运小车系统设计
一、自动导引搬运小车功能示意图
图1 自动导引搬运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2 小车运行线路示意图
二、差不多要求与参数
本作业要求完成一种自动导引式物料搬运小车系统设计。

小车要紧实现的功能是自动寻迹同时完成物料的搬运。

如上图所示,小车第一在A 区装载物料,然后开始沿着指定轨迹(黑色导引线)自动运行,导引线宽为20mm ,小车内要求装有相应的传感器用来完成寻迹和小车运行轨迹调剂,保证小车始终
A
C 250
500
2000mm 20线宽5000 C
B A
2000700
700
5000
沿着指定轨迹运行不偏离。

运行到C区以后停止,卸货后沿原路径返回A区再次装载物料,如此往复。

A、C区各有一条与导引线垂直的黑色边界线,线宽为20mm,要求小车在A、C区停止时,不能超出边界线限定范畴。

(小车由蓄电池供电)相关设计参数:
(1)小车运动方式:全自动导引式。

(2)小车载重能力:15Kg,自重不超过15Kg。

(3)小车运动距离:5000mm。

(4)小车运行速度:不小于0.5m/s。

三、工作量
(1)小车轮系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2)自动导引方案的设计及传感器的选择与分析;
(3)小车驱动及运动操纵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4)操纵流程的设计以及操纵程序的编写;
(5)设计说明书一份。

四、设计内容及说明
(1)依照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计搬运小车的自动导引系统,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保证小车能够沿着给定的路径运动。

(2)确定小车的轮系结构,如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个数以及转向方式。

设计小车的驱动方案,确定电机的个数与类型,运算小车载重、行驶速度等技术指标,并分析论证轮系结构与驱动方案的合理性,满足设计要求。

(3)小车操纵系统设计,包括确定操纵方案、操纵核心器件的选择、自动导引功能的实现原理、绘制操纵流程框图、编制操纵程序。

4. 第三作业零件质量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一、零件结构图
二、自动检测项目
(1)孔是否已加工?
(2)面A和B是否已加工?
(3)孔φ15±0.01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4)凸台外径φ40±0.012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5)零件质量20±0.01kg是否满足要求?
(6)产品标签(白色)是否帖正或漏帖?
(7)假如不合格将其剔除到次品箱;
(8)对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进行计数。

三、工作量
(1)设计一套检测装置,能完成所有检测内容;
(2)说明书一份,说明各个检测内容采纳什么传感器,如何实现;
(3)自动检测流程图一份。

四、设计内容及说明
要求将检测装置画出,能完成所有检测内容;在完成自动检测功能的基础上,要求费用最少,以提高经济效益;检测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加工和实现;自动检测流程图要求详细正确。

5. 第四作业 滚动组件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一、组件自动装配图及其相关参数
组件由轴、滚轮和非标准开口弹簧挡圈组成,如图(a)所示。

图(b)为非标准弹簧挡圈(材料为65n M )。

图(a) 组件装配图 (b)非标准开口弹簧挡圈
图(a)中:7
40;38;20
;17;19.56
H A B C D E h φφφφφ===== 二、设计内容及技术要求
(1)为了提高零件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拟将轴和滚轮的径向配合尺寸公差扩大三倍,但装配后仍保持
7
206
H h φ的配合性质。

(2)绘制组件自动装配系统结构示意图,要求全面反映三个零件的装配过程及其结构(参见讲义图6-4)。

(3) 绘制三个零件的振动上料机构示意图,重点考虑滑道的设计,保证出口零件的方向性。

(4) 绘制滚轮和轴尺寸选配的原理图,考虑尺寸选配传感器的选择或者设计,(参见讲义第6章有关部分)。

(5) 轴和滚轮的轴向配合为间隙配合。

三、设计内容及说明
撰写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
(1)绘制轴和滚轮的分组选配径向配合尺寸
7
20
6
H
h
的公
差带示意图。

(2)绘制组件自动装配系统结构示意图。

(3)绘制三个零件的振动上料机构示意图。

(4)绘制滚轮和轴尺寸选配的原理图。

6. 附录封面格式(A4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