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物成分,即自然环境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城市规划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
它包括城市生物环境、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系统生态等内容。
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城市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城市的形式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
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
城市基本功能①经济功能。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
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
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
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
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总分:12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1.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生态学(ecology)的重要分支,又是人类学(anthropology)的下属学科,还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2.生态城(ecopolis)(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区域发展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生态城的“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
生态城的“城”,指的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
)解析:3.城市生态系统(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解析:4.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就是指从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最大化出发,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对策和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市生态学

名词解释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生活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
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连续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城市生态系统: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植被: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花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城市风: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消耗大量的燃料,致使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
灾害现象:指由自然界异常现象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生命收到的损失。
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现象。
选择/填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条件(淡水、土地、生物、矿藏等)社会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定律中的应用。
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天然过程中,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有增无减。
(熵即指体系中状态的量度)初级生产: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生态因子:组成生物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1)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2)生物因素:及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人口:又称城镇居民。
在中国还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有三种含义(1)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2)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3)居住在市辖区范围内的人口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内的人口移动。
有时也称城市人口内的迁移。
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源分为点源和面源。
空气污染点源是指集中在一点或可当作一个点的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空气污染面源是指一个面积大小不可以忽略不计的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城市灾害: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1.1.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1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绝大多数的城市(city)都是从农村、集镇发展而来的。
因此,一般词典都把城市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但是为了更明确区分城市与农村,可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eco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明它的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其它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因而使城市体系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生物(人)与环境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又可把城市系统称为城市生态系统。
早在1925年麦肯齐就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城市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一定义比较侧重于社会生态学的内容。
自那时起,随着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城市生态学概念的理解也日益深化。
如今,一般把城市生态学定义为“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等。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化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城市环境效应: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应。
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应用各种评价方法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出的评定与估价。
环境容量:指在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污染源:指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城市污染源:城市内产生污染物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环境质量:指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城市环境容量: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限度,具体的说,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前提下,通过城市自然条件等条件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城市化发展过程
海岸地面抬升(1cm/a)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水处迁移, 船只吨 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
欧洲的城市化发展
2、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 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 科。
城市社会生态学源于1920’s芝加哥学派及德国学者的 城市演替研究。前者重于城市系统的功能,后者强调城 市的影响,目前这两个学派趋于结合,形成了西方较为 流行的结构,功能学说 。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 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 的专业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 密集工业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 流通。
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 Natural ecology) 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 极影响,以及地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即人的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景观生态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从景观尺度研究城市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代谢过 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 问题。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 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 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 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 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 列城市问题。如人、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 业困难等等。(3R, reduce, reuse, recyc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结构系统,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
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第四章
1、城市“热岛”: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
在城市人口密度最高、建筑物密度大、布局紧凑的地方,温度也是最高的。
2、“3R”原则:reduce(节约);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3、城市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数量越来越大,成分越来越复杂。
第五章
1、植物区系: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的科属和种的数量。
(南京的地带性植被: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树种)
2、归化植物:人布植物是指随着人类活动而散布的植物,诸如农作物和杂草等,也包括人类有意和无意引入、后来逸出野化了的植物,这类植物也称为归化植物。
3、极嫌城市植物:在城市里完全看不见或只有极少例外可在市区见到,它们多是一些在贫
营养水体、未受污染环境中生长的植物
4、中度嫌城市植物:主要生长在城市内空旷地区或特殊生境(如大公园、大别墅内)的植物。
5、中性城市植物:在城市内城市外都能分布的植物。
6、适生城市植物:广泛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内的植物,但在郊区也可以见到。
7、极适生城市植物:几乎限于城市建成区内生长的植物,在郊区只是偶尔见到极少数个体。
8、城市植被:包括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覆盖率低。
9、城市绿地:是指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以及风景林地等六类。
10、人工栽培群:包括市区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及住宅内人工种植的绿化群落,一起郊区
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等。
11、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
生的或次生的自然群落。
12、城市杂草群落:是城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
第六章
1、生境:是生物有机体(个体、种群或群落)占据的空间范围内全部环境条件的总称。
2、城市生境制图:是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把各类型落实在地图上。
第七章
1、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数。
2、基本人口:是指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行政、财政、文教单位中工作人口。
3、服务人口:指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教卫生、商业服务机构中的人口,服务人口的多少随城市规模大小而定。
4、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口,包括老弱病残、儿童、学生以及无业人口,它一般随就业人数而变动。
5、流动人口: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
6、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7、生物生理的人口容量:就是把人类的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水平,即在只能满足人类的生理基本要求所必需的水平上估算的最大人口抚养数。
8、环境人口容量:即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个特定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可供养的人口。
9、经济人口容量:强调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其核心含义是指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一个特定的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劳动人口数量。
10、现实条件的人口数量:这种人口容量是根据城市居民的现实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
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资源存储量和消耗量的变动情况,而估算的未来某一时刻某一
特定的城市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
11、适度人口容量:是适度人口思想在人口容量研究上的反映。
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稳
定的角度出发,适度人口容量是足以抑制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和环境退化趋势的人口数量;
如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适度人口容量可以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的优化利用相结合的
人口数量。
第八章
1、生态流:城市的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等循环流动把城市生态系统内的生活、生产、资源、环境、时间、空间等各个组分以及外部环境联系了起来,这一
切统称为生态流。
2、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成为初级能源。
3、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电力、煤气、柴油等。
4、常规能源:是指当前被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
5、新能源:是目前尚未被广泛利用而正在积极研究以便推广利用的一次能源。
6、可再生的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以供使用的一次能源,如水力、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
7、不可再生的能源:是需经一定地质年代(亿万年)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如煤、石油、核燃料等。
第十一章
1、城市生态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
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
2、生态适宜度:是指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生态因素
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是土地开发利用适宜程度的依据。
3、生态适宜度分析:是指在网格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网格进行生态分析和分类,将生
态状况相近的作为一类,计算每种类型的网格数,以及其在总网格中所占的百分比。
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
第十二章
1、城市生态规划:是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指导下,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生态要
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的人工生态综合
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