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方法。

3.熟悉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和工艺。

4.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

2.机械设计的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包括尺寸计算、强度计算、运动学分析等。

3.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和工艺:包括材料的选用、加工方法等。

4.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5.创新设计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和工艺。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5.CAD软件:为学生提供CAD软件,方便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题名称:软件项目实训学生学号:6102040124专业班级:11测控01班学生姓名: 徐晗学生成绩:指导教师:陈希课题工作时间:2014-6—9至2014-6-22一、课程设计任务的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目的:1.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2.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

3.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2)课程设计总体要求:1。

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2.主菜单设计界面如下:3.子菜单界面如下:选择结构子菜单:循环结构子菜单:4。

在对应模块下完成如下功能: (1)单选择if语句:(2)双选择if语句:(3)多选择if语句:(4)switch语句(5)while循环语句(6)do—while循环语句(7)for循环语句(8)循环嵌套例如:switch语句案例界面:(3)论文部分1、学生应提交的资料:纸质《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课程设计报告1份。

2、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附在《课程设计说明书》后,内容包括:一、设计目的1。

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而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原则。

2。

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

3。

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二、系统功能模块图(略)三、设计函数列表在C语言中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对应一个函数,即由函数来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也就是建立功能模块与函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编写程序时可以减少不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 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而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原则。

2. 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3.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课程设计说明书1. 课程名称:[填写课程名称]2. 课程设计目的:[填写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和需求]3. 课程设计目标:[填写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4. 课程大纲:[填写课程的大纲,包括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5. 教学资源:[列举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设备等]6. 教学活动:[列举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7. 评估方式:[说明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8. 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团队的成员,包括主讲教师、助教等]9. 课程进度安排:[设置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包括预计的课程开始和结束日期]10. 教学参考文献:[列举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和文献]11. 补充说明:[如有任何额外的补充说明,请在此处填写]以上是一个简单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具体的内容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填写和修改。

12. 课程设计背景:[解释为什么设计此课程,背景资料和理由等]13. 教学目标细化:[具体阐述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且可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层面]14. 教学方法和策略:[详细描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15. 教学评估标准:[明确课程评估的标准和要点,例如针对知识理解的测验、技能表现的评估等]16. 教学资源准备:[具体说明所需的教学材料、设备、实验器具等,以及相关的采购和准备工作]17. 学习支持与辅助:[列举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持和辅助资源,如电子教学平台、辅导手册等]18. 教学组织和管理:[描述课堂组织和管理的方式,包括上课时间、课堂纪律、小组分工等]19. 教学团队角色职责:[详细说明教学团队中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包括主讲教师、助教、辅导员等]20. 课程进度和时间安排:[具体列出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包括每周课时数、教学时间分配等]这些补充内容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设计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修改和适应,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和目标。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概述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前景第二章:XX基本原理2.1 XX原理的提出和证明2.2 XX原理的应用案例第三章:XX方法与应用3.1 XX方法的原理和步骤3.2 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四章:XX学科的发展趋势4.1 XX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4.2 XX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实验技能。

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前言、总体方案设计、…、结论、总结与体会、谢辞等)、参考文献、附录等。

一、封面:单独1页(见样件)二、摘要、关键词:中文(150~200字)、英文;单独1页摘要应高度概括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应反映出整个内容的精华。

中文摘要在200字以内为宜,同时要求写出外文摘要,以200个实词为宜。

并要求写出中文、外文的关键词。

①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和说明;②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③成果和结论性字句是摘要的重点,论述上要多些,以加深读者的印象;④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部份雷同;⑤既要简短扼要,又要表达清晰,结构合理。

摘要用中、英文对照编写;“摘要”两字加粗,字体用楷体四号字,第一行行头缩进四格,行尾缩进两格,选用小四号宋体字。

关键词一般为3~8个,在摘要后另起一行排,各关键词之间用“,”号分隔。

关键词的字体和排版与“摘要”的相同;关键词与摘要之间不空行。

(见样件)三、目录:内容必要对应页码号“目录”的字体采用三号宋体加粗;目录中的标题不宜超过三级。

一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二级及其以后的标题用四号字,不加粗。

四、设计说明书正文:正文的标题可分为章(一级)、节(二级)、小节(三级)等。

一级标题用小三号字,编号用1级阿拉伯数字(如:2总体方案设计),字体选用宋体加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编号用2级阿拉伯数字(如:2.1),字体选用宋体加粗;三级标题及其以后的标题用小四号字,三级标题编号用3级阿拉伯数字(如:2.1.3),字体选用宋体加粗。

标题的排列按:①一~三级标题文字均居左顶排,标题与标题间不空行,标题与前段正文之间空一行;②各一级标题之间要换页;③在两级标题连排的情况下,标题间应间隔一行;④在有副标题的情况下,应注意主标题与副标题的关系与比例。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1. 引言课程设计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档旨在为课程设计提供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工作。

2. 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学习框架,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关键概念和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3. 课程设计步骤3.1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相一致,并具有明确的可测量性。

学习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制定教学计划和学习活动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活动。

教学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学习资源等。

学习活动应设计成富有创意和挑战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3 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进行评估和反馈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作业、项目成果、实习报告等。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

4.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课程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授课讲解:教师将重点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进行互动讨论和思考;- 实践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

5.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 作业/project成果评价:根据学生交付的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口头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演讲等口头表现,评估其沟通和表达能力。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与应用。

3、培养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等。

4、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运动方式、精度要求、速度范围等。

2、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选择和布局。

3、完成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4、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5、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

6、对设计的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系统方案设计1、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对任务要求的仔细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一个小型物料搬运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在规定的工作空间内自主移动,抓取和搬运一定重量的物料,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2、总体方案设计(1)机械结构采用轮式移动平台,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械手臂采用关节式结构,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实现手臂的伸缩、升降和旋转,通过舵机进行驱动。

抓取机构采用气动夹爪,通过气缸控制夹爪的开合。

(2)驱动系统移动平台的驱动电机选择直流无刷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轮子连接,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

机械手臂的关节驱动选择舵机,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抓取机构的气缸由气泵提供气源,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动作。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项目背景供热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舒适的冬季供热服务。

本工程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1. 理解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能源利用方式。

2. 学会设计和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和系统。

3. 熟悉供热工程的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4. 培养学生解决供热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内容1. 供热工程的概述和发展历程。

2. 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

3. 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

4. 供热设备的选型和性能计算。

5. 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学生学习供热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供热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能源的利用方式。

2. 学生进行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需的供热设备和系统配置。

3. 学生进行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包括管道的选型、布置和敷设。

4. 学生进行供热设备的选型和性能计算,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

5. 学生学习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和检查。

五、项目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能源利用方式,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设计方案合理性评估情况。

3. 学生能够进行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4.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并进行性能计算,设备选型的合理性评估。

5. 学生能够理解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六、项目实施时间计划本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计划用时4周,每周2次实验课或实践操作。

七、项目预算及资源需求1. 实验室设备和工具:计算机、CAD绘图软件、热负荷计算软件等。

2. 学习资料:教材、参考书、教学资料、实验指导书等。

八、项目成果1.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课程设计报告题目Y4232C剃齿机右顶针架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重要工序专用夹具设计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程学专业机械汽车工程班级 XXXXXXXX学生姓名 XXXX学号 XXXXXXXXX设计地点 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设计起止时间:2012年5月21日至2012年6月8日目录序言………………………………………………………一. 零件的分析…………………………………………1.零件的作用………………………………………………2.零件的工艺分析…………………………………………二.工艺规程的设计……………………………………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2. 基准的选择………………………………………………3. 制定工艺路线……………………………………………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5. 确定切削用量……………………………………………三.专用夹具设计…………………………………………1.设计宗旨……………………………………………………2. 零部件的选用……………………………………………3.对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要求………………………………四.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五.参考文献………………………………………………序言本次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链接,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能让我们在毕业之前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增强我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我能在下面几方面得到锻炼:(1)熟练的运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所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通过设计夹具的训练,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

(3)学会使用手册以及图表资料。

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及出处,能够做到熟练的运用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

一、零件的分析(一)零件的作用Y4232C剃齿机右顶针架体的作用是加工工件时固定工件。

因此,需要右顶针架体的长孔有高的精度。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由零件图可知,其材料为HT200,该材料为灰铸铁,具有较高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及减振性,适用于承受较大应力和要求耐磨零件。

右顶针架体共有两组加工表面,他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

现分析如下:1.底座下底面的加工。

下底面粗糙度6.3;下底面左导轨粗糙度1.6;下底面右端三角槽顶面粗糙度6.3;三角槽斜面导轨粗糙度1.6;底座上表面凸台粗糙度6.3;下底面及三角槽非刮10—13点。

2.ø65H7孔的加工。

ø65H7孔的粗糙度0.4;加工下底面宽15凹槽,粗糙度12.5;加工M8底孔,ø14锪孔粗糙度6.3;加工ø5孔,加工ø10H9孔,粗糙度1.6;加工右端面下端ø5孔,粗糙度12.5;加工M8,4*M6,2*M5螺纹;ø65H7孔右端面粗糙度1.6,另外还要加工零件上顶面粗糙度6.3。

对于两组加工表面可先加工一组表面,再用专用夹具加工另一组表面,并保证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二、工艺规程设计(一)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该零件材料为HT200,由于零件年产量属批量生产,而且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故可以采取砂型铸造机器造型和壳型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

(二)基准面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按照有关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对于重要表面的工件,为保证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则应选择该重要表面为粗基准。

现取Φ65H7内孔作为定位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原则:精基准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的时候,应该进行尺寸换算。

现选下底面做精基准,符合精基准重合原则。

(三)制定工艺路线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级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

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大批生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

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方案:工艺路线方案一工序1:砂型铸造,手工铸造零件毛坯。

工序2:退火热处理。

工序3:划出ф65孔中心,在距孔中心132处划出下底面,再在距底面176处划出上顶面。

工序4:以ф65孔为粗基准,粗铣、半精铣、精铣底平面及三角槽。

工序5:非刮底面及三角槽10—13点。

工序6:粗铣底座宽15凹槽及锪两座耳上平面。

工序7:粗车、半精车ф65孔右端面至尺寸。

工序8:粗镗、半精镗、精镗、浮动镗ф65孔至尺寸。

工序9:粗铣、半精铣上顶面至尺寸。

工序10:划线确定ф5、ф10、ф14、2*M5、4*M6、M8中心位置。

工序11:钻2*M5、4*M6螺纹底孔分别至ф4、ф5并倒角钻M8螺纹底孔至ф7,锪ф14沉头孔钻ф10孔至ф5,钻ф10孔至ф9.5,并铰、精铰ф10孔至尺寸。

工序12:钻右端面下端ф5孔。

工序13:攻2*M5、4*M6、M8螺纹至尺寸。

工序14:去毛刺。

工序15:终检。

工艺路线方案二:工序一:划线确定ф65 孔中心,并划出上下表面位置。

工序二:粗铣、半精铣底平面,以ф65 孔为粗基准。

向上 2mm 粗铣凹槽,向上 0.5mm 粗铣底面。

工序三:粗铣、半精铣燕尾槽,粗铣燕尾槽顶面 4mm。

粗铣、半精铣上顶面。

工序四:粗车、半精车ф65 孔前端面。

工序五:粗镗、半精镗ф65 孔。

工序六:精铣底平面,精铣燕尾槽。

工序七:刮底平面和燕尾槽 10~13 点工序八:精车ф65 孔前端面。

工序九:精镗、浮动镗ф65 孔。

工序十:攻 M6、M5。

工序十一:钻ф3、钻、扩ф10。

工序十二:铰、精铰ф10。

工序十三:钻、锪ф14 沉头孔,攻 M8 螺纹。

工序十四:粗铣底座上表面,两边座耳。

工序十五:去毛刺。

工序十六:终检。

经分析比较选择方案一。

(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该零件材料为HT200,由于零件年产量属批量生产,而且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故可以采取砂型铸造机器造型和壳型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

(以下数据及公式通过邹青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查表所得)①根据零件图计算轮廓尺寸,长200mm,宽160mm,高176mm,故最大轮廓尺寸为200mm。

②选取公差等级CT,铸造方法按机器造型,铸件材料按HT,得公差等级范围8-10级,取为10级。

③根据加工表面的基本尺寸和铸件公差等级CT,公差带相对于基本尺寸对称分布④铸造方法按机器造型,铸件材料按QT,得机械加工余量等级范围D-H级,取为F级⑤对所有加工表面取同一个数值,最大轮廓尺寸为200mm,机械加工余量等级为F级,得RMA(机械加工余量)为2mm⑥毛坯基本尺寸上端面属单侧加工, R=F+RMA+CT/2=176+2+4/2=180mm下端面属单侧加工,R=F+RMA+CT/2=132+2+3.6/2=135.8mm孔ø65H7属内腔加工, R=F-2RMA-CT/2=65-4-3.2/2=59.4mm底座上表面凸台单侧加工;R=F+RMA+CT/2=24+2+2.4/2=29.2mm零件右端面单侧加工,R=F+RMA+CT/2=200+2+4/2=204mm底座座耳双侧加工:R=F-2RMA-CT/2=15-4-2.2/2=9.9 mm其余尺寸由铸造获得。

⑦确定工序尺寸1. ф65H7孔:毛坯粗镗半精镗精镗浮动镗公差59.4 61.4 63.5 64.5 65 +0.0212.粗铣底座下底面铣削加工余量为5.8, 精铣下底面铣削加工余量为1.0,公差为+1.6。

3.粗铣顶面铣削加工余量为4,精铣顶面铣削加工余量为1.0,公差+2.0。

4.粗铣右端面铣削加工余量为4,精铣右端面表面铣削加工余量为0.5,公差为+2。

5.M8第一次钻为7,攻丝得M86.2*M5-10H第一次钻为4,攻丝得M57.4*M6-12H第一次钻为5,攻丝得M68.钻ф10H9第一次钻孔ф5,第二次钻孔ф9.5;并铰、精铰ф10;一次性锪削ф14孔。

(五)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1.工序8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本工序为粗镗、半精镗、精镗、浮动镗ф65H7孔(1)粗镗切削用量粗镗时所选刀具为普通单刃镗刀。

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崇凯主编,镗刀材料为硬质合金钢,B*H=16*16,l==45°。

机床选用T68卧式镗床。

80mm,f=4mm,Kr①确定粗镗进给量查《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王先逵主编,镗刀时的进给量及切削速度,可得进给量f=0.3~1.0mm/r,切削速度v=40~80m/min。

取进给量f=0.74mm/r,切削速度v=80m/min。

②确定粗镗切削速度和工作台每分钟的进给量主轴的转速n =Dv 1000π⨯ =61801000π⨯=417.67 r /min 由T68卧式镗床对应主轴转速表可得选取主轴转速为400 r /min 。

由公式得v =1000nD ⨯π=77.15m/min(2)半精镗切削用量镗刀与粗镗相同①确定半精镗时进给量镗刀及切削速度,可得:进给量f =0.2~0.8 mm /r ,切削速度v =60~100m /min 。

由T68卧是镗床进给量表格,取进给量f =0.27mm /r ,切削速度v =60m /min 。

②确定半精镗切削速度和工作台每分钟的进给量主轴转速:n =Dv 1000π=63601000⨯⨯π=303.31 r /min 由T68卧是镗床主轴转速表选取n=315r/min由公式得v =1000nD ⨯π=62.31m/min(3)精镗切削用量镗刀与粗镗相同①确定精镗时进给量进给量f =0.15~0. 5 mm /r ,切削速度v =50~80m /min 。

取进给量f =0.13 mm /r ,切削速度v =50 m /min 。

②确定精镗切削速度和工作台每分钟的进给量主轴转速:n =Dv 1000π=5.64501000⨯⨯π=246.88r /min 由T68卧式镗床对应主轴转速表可得选取主轴转速为250 r /min由公式得v =1000nD ⨯π=50.63m/min(4)浮动镗切削用量镗刀为浮动镗刀。

①确定浮动镗时进给量进给量f =0.4~1.0mm /r ,切削速度v =8~20m /m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